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说佛论道

成佛之道
(四)修道位的修学
堪布卡塔仁波切

四、修习道(或译“修道位”、“禅修道”)


  我们现在来到了修习道,继续刚刚飞机的例子。假如通达道像飞机在起飞,修习道便是飞在云端上。同是一架飞机,但由陆地起飞跟飞在云端上是有些不同的。同理,通达道和修习道也有少许不同。在修习道上,我们开展在通达道所获得的空性或究竟菩提心的体性。
  达到了修习道层次的人,便可真正称为一位老师、或是僧宝、或是尊者。你或许对皈依文很熟悉,上面说:“皈依佛宝、皈依法宝、皈依僧宝。”我们要向其皈依的,就是这个尊贵、至上、无可比拟的圣僧,而非凡夫僧。一个到达通达道和修习道的人,才有能力引领众生,利益他们,而这也是为何他们被称为珍贵无比的僧宝的原因了。
  在到达此阶段之证悟后,一个人便可藉由各种善巧方法、藉由智慧以及不同身相的化现,以及大的力量来利益众生。由于达此层次的人已无过失,完全清净无瑕,因此利他的能力便完全开显了出来。在大乘的修行法门,我们的老师常不断地强调,每一个人都必须发展无私的心态,要将一切修行的成果回向利益众生。现在,我们就在训练自己的心,增强自己帮助他人的愿力,这样当我们到达修习道时,才能自然、毫不费力地做到。
  如前所说,通达道和修习道中间有些微不同,就像正在起飞的飞机和飞在云霄上的飞机。在通达道,我们了悟了空性;而在修习道,我们开展这个了悟的体验,使之更为稳定、恒久安住。在修习道有十个层次,或曰“十地”。我们描述一个在修习道上的人“清净无暇”,不过,当他消除了粗重的业障后,还有余留微细的习气存于一到六地的众生身上。一个仍带着习气的人,怎能称为“无瑕”呢?为了说得清楚些,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西藏的例子。
  我们在这个房间的地上升了一把火,让我们以火本身,以及正在燃烧的木柴当做是一个人的业障习气。假设我们把火熄了,把木柴和灰烬全部弄掉,这样一、二天后,地上再也找不出一点燃烧过的痕迹,但当我们踏入房间时,却仍可闻到焦味——那个味道就像残留的习气。这表示一个人还未完全开悟。

  从一到六地的菩萨开展出所谓的“七觉支”(注6)。
  第一觉支是完整的记忆力。此种记忆是如此深强,就算别人想办法让我们忘掉,我们也根本不可能忘记什么,我们不仅记得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也记得将要做的,以及以前曾做过的,非常准确,且丝毫不差。
  第二觉支是透视一切现象本体的智慧。当我们能洞悉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非它所显现的表相时,对于它们是对是错,便一点不迷惑了。
  第三觉支是勤勉精进,尤其是为众生的福祉,努力不懈的工作。
  第四觉支是不仅精进,且全然欢喜地去为众生工作。懒惰永远打不倒我们,我们可以一天工作二十四小时,因为力量来自喜悦。
  第五觉支是身心的喜乐安详,以及心智上的清明。在发展了详和清明和喜乐后,便不再有任何东西可以干扰、扰乱我们的心,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地去做度众生事业。
  第六觉支是三摩地,一种心灵完全清明、清净的甚深禅定状态。无论我们做什么,走路、坐卧、睡觉或谈话……等,都能保持在三摩地的定境中。
  第七觉支是完全的平等,平等的照顾众生,无一丝分别。当我们想帮助他人时,有些会接受我们的好意,有些则会拒绝;有些态度恶劣,有些则心存感激。我们不要在善意回应者和存心给予难堪者中间起分别。平等心完全开展了后,我们便随时都能自发地去利益他人——不管他们是褒奖我们,亦或是抑贬我们。当我们完全开显了这七种觉悟的功德时,也会同时发展出完美的慈悲心。由于我们具足了极深且真诚的慈悲心,因此,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我们去利众的决心了。

  当我们到达通达道和修习道的层次后,便不需再依赖一位精神导师。资粮道和加行道非常强调依止一位上师的重要性,而且我们也常教导学生对上师虔诚和信赖的重要性。在此等层次,我们自身的明觉和智慧还未能引领我们走上正道,因此,必须依赖他人的指导。十地中的第一地,我们开展了许多功德,例如:可以化身上百不同身相的人以度化众生;刹那间,也可同时直接由上百佛菩萨处听授法教,这是一地的功德。在二地,我们可以化身上千以度众;而在刹那间,也可由上千佛菩萨处得到法教。同样地,在三地是一万……依此类推,一地到十地就是如此开展的。由于我们能直接由佛菩萨处得到教法和指导,因此,便不再需要一位肉身上师。
  当我们不了解这十地的功德和特质时,便很难相信释迦牟尼佛对大宝法王的佛行,将遍满一亿世间的授记。但当我们了解到十地的功德时,便不难理解了。佛菩萨可以在千百亿不同的世界化身千百亿,他们在不同的世界显现,每一化身均在度众。而这也解释了释迦牟尼佛所说有关大宝法王的佛行将遍及十方亿万刹土的话。在现今时代,我们接受此等说法的能力仍很有限。有时我们听说一位上师,或证悟的导师化现成三个转世,也就是身、口、意的化身时,常觉很不可思议。这倒并非我们不信佛法,而是我们不了解一位极高的证悟者的能力。

  从一到六地,我们完全净除了贪、瞋、痴、慢、疑等烦恼障;从七地开始,我们要消除智慧上的障碍(所知障)。七地以上,我们开展出八种无上殊胜的证悟功德,或曰“八圆融圣道”(注7),以净除所知障——其中第一和第二种可用来利益自己。
  第一种功德是圆融无碍的知见,这表示我们的观念变得非常清晰,无一点疑惑。
  第二种是圆融清明的思惟,意指能透视万法的究竟本质,无一丝谬误。
  第三种无上的功德是圆融无碍的言语辩才,本项可用来利益他人。在世间法上,我们常想用语言来向他人解说一些事情,同时也期盼他们一定会了解我们所说的,但事实常与愿违——尤其是当对方使用与我们不同语言的时候。倘若我们有圆融无碍的语言能力,则每一个在倾听我们的人,便都能以他们自己的语言,领略教法,并且在我们发音的同时,也都已了解到了意思。
  第四种无上的功德是圆融无碍的行止。在此层次行度众事业的人,其所做所为均找不出任何一点缺失。他的行为举止以及待人处世的方法——可以说是这个人的一切事业活动,都是完美无缺且具大利益的。此等尊贵的人,无人能指出其任何过咎,因此称为圆融的行止。
  第五种无上的功德是圆融无碍的生活。在此等层次证悟的人,不必像我们依赖食物和水,而可只靠禅食为生,他们可以不食米、麦、肉等这些终究只会障碍我们心灵的东西——食肉卖肉都在造业。在此阶段的人已超越对食物的需求,但我们仍称此为圆融无碍的“生活”,只是藉此了解他们的层次而已。
  第六种无上功德是圆融无碍的行事。在此层次的众生所做的每一项努力,都仅针对度众而来。他们不会浪费一点时间从事任何只对已有利,而对他人无益的事,这是它之所以被称做圆融无碍的行事原因。
  第七种无上功德是圆融无碍的记忆。此等层次的众生能在刹那之间回想起自己过去的一千世,且记忆鲜明,历历在前,因此称为圆融无碍的记忆。释迦牟尼佛能描述他的许多过去世,例如有关五个人和八万天神的那一世——初转法轮时,佛陀便曾提到过。这是一个明证,在此阶段的人,确能记忆他们的一切过去世。
  最后,第八种无上功德是圆融无碍的三摩地甚深禅定境界。当此层次的人证入圆融无碍的三摩地时,便能在刹那间进入一千种三摩地定境。

  我已把从初道的资粮道到第四道的修习道所显发出来的功德讲解了一遍,但还有第五道,也就是成果——真正完整的结果。从初道到第四道,我们共开展了三十七种功德。为了解释这些,我先讲了四种观修的方法(四念处),其次是四种圆满自我的方法(四正勤)。然后,我描述了四神足,加起来共有十二种功德。五根和五力合起来有十种功德。接着,我讲到七觉支,以及最后佛菩萨的八种无上功德(八圆融圣道)。如果把他们加在一起,总数便有三十七个了。由资粮道到修习道,我们开展了三十七种菩萨的圆满功德,也圆融了佛法。越过了此,在第五道便完全的开悟了。
  前面解释过,在通达道,我们消除了一百一十二种烦恼习气。由那儿向前,我们继续开展。到了修习道尾,我们已又再净除四百一十四种的烦恼所知二障。净除了这五百二十六种业障的结果,我们便开悟成佛了。佛在藏语是“桑给(sangye)”,如前解释过的,第一首节“桑”,意指完全净除——我们所消除的是所有五百二十六种的迷惑和烦恼习气;第二音节“给”,则是发展或开花,即指我们所开展出来一切完美的功德。我等下要讨论功德的完全开展与圆熟。再回到“桑给”,它就是指消除了一切迷惑烦恼习气,而善业功德完全开花成熟的意思。
  为何我们要将每个阶段业障的消除和功德的开展一一述说清楚?刚开始,我们一定很难相信佛陀由其母亲的右胁出生,且下地即步步生莲的故事。若我们不知一位觉者的功德,便很难相信这样的故事。现在我们已知一位完全证悟者的所有功德时,便能了解到佛陀出生时所示现的神通妙用其实是非常小的。
  听到有关佛菩萨的功德和其所展现的能力时,常令人倍感兴趣,有时我们根本无法认出他们对我们所做的示现。倘若我们了解每个人自身都具足佛菩萨的一切特质时,便会努力去求了解和证悟,而非只是赞赏别人——一个我们认为是非常高超的众生。要知道,这位高超的众生也可能是我们自己,只要我们知道如何正确的修行——什么要舍离,什么要把持。我们可以自己开展这些功德,而不必去依赖任何旁人。不要认为自己微不足道,而别人则非常至高无上。消除这种迷惑不清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当我们了解到,倘若每一个人都能精进勤勉的修行,也都有能力去开展这些功德时,迷惑的想法便会不见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了悟和成就。
转自《乐至报国寺》  返回目录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