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社会理想
陈兵
合理的社会与理想的人间
释迦牟尼不仅着眼于每个众生个人的终极关怀,教导人们如何过好人世生活乃至获得自我解脱,而且重视全社会、全人类的和平安乐,在很多场合宣讲了如何过好社会生活,建设合理社会、理想人间之道:释迦虽非以治理国家社会为己任的政治家,但十分关心社会政治;他创教说法、辛勤教化的活动,看得出是出于一种力图积极改造这个充满压迫、斗争、贫困、罪恶的不合理社会的高度责任心、
释迦憧憬着一个合理的社会、和乐的人间。他致力于宗教教化.没能按其理想建成过哪怕是一个小邦国,却建立下由他的出家弟子组成的小社会——僧伽团体,释迦为这个团体制定的制度、法则,可看作他社会思想的一种体现,这一团体,可谓古代原始共产主义制度的一大典型;团体的成员包括佛陀本人在内一律平等。无阶级种姓之分,只按受戒的先后和德行的高低区分座次,每人都有平等的权益,僧团内发生的事情,通过会议的形式由大众表决处理,僧团结合及集体生活的根本原则,是所谓“六和敬”:和敬,谓团结和乐,互相尊敬。据《长阿含·游行经》佛言,六和敬为:
一“见和同解,思思一致,见解相同;
二,“戒和同行”,共同遵守一种戒律,即行为规范、道德观念一致;
三“利和同均”,财物公有,经济平均,有利同享,无贫富之分;
四“意和同悦”,大家情投意合,和乐融融,无摩擦纠纷;
五“身和同住”,各自以和乐为怀,尊重他人,欢欢喜喜地生活在同一个团体里;
六“语和无诤”,出言和逊,互相欢喜,不争吵斗嘴,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
六和敬原则,不仅适用于僧团,任何团体,乃至国家,着能以和敬的精神组织管理,—定会团结融洽,给全体成员提供一个和乐的生活环境。
释迦的社会政治主张,集中表现于他对跋耆国的赞赏:跋耆是当时一个共和制国家,摩坞陀国王阿(门者)世欲图征服这个国家,派大臣禹舍到佛陀那里去征求意见。佛陀未直接回答禹舍,而告侍者阿难:跋耆国有七事:
一、人民经常集会,讨论正事;
二、“君臣和顺,上下相敬”;
三、人皆遵法守纪,不违犯礼度;
四、人皆孝事父母,敬顺师长:
五、崇重宗教,祭祀祖先;
六、性生活严肃,注重贞洁,从无淫乱,“至于戏笑,言不及邪”;
七、尊崇养护沙门.敬重持戒有德行者。
一个国家有了这七事,能今长幼和顺,国泰民安,强盛不衰,不会被别的国家破损征服。禹舍闻法告辞而去,佛命阿难召集众比丘,为大众讲说保证僧团不衰退之法,其首先开示的“七不退法”,即依跋耆国七事而说:
一“数相集会讲论正义”;
二“上下和同,敬顺无违”;
三“奉法晓忌不违制度”;
四敬事德才兼备者;
五“念护心意,孝敬为首”;
六“净修梵行,不随欲态”;
七“先人后己,不贪名利”。
有此七法,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这七法作为谐调人际关系、过好社会生活的法则,适用于任何家庭、团体、社会。
佛陀作为“法王”,还向不少前来请教的国王、大臣晓以修身治国之道。如 《佛说出爱王经》列举为国王之十种过失、十种功德、五种衰损门、五种方便门、五可爱法、五能引可盛法。《正法念处经》佛述为人王者善于治政,由此能证一乘佛法的三十七法。《增一阿含经·结禁晶》佛为众比丘说若国王成就悭贪瞠意、不亲义理等十法,便不得久存,多请盗贼,成就不着财物、不以小事起怒害心等十法,便得久住于世。《佛说孛经》谓理国者有顺事师长、率民以孝、谦虚上下、仁和其性、救危赴急、恕己爱人、薄赋节用、赦恨念旧八事,可以安乐。按诸经所载,佛陀多次论述王法政道,其政治思想之深广度与系统性,并不在中国孟子的政道论之下,其大旨也颇近孟子,大略有如下要点:
1. 以正法教化人民,奖善惩恶。
所谓“以正法治”、“以法教令”(《长阿含·轮王修行经》)之正法,主要指以因果业报说为理论依据的行为、道德规范,即佛教所谓五戒、十善。当政者应以十善教化人民,奖善惩恶,使全体国民皆能自觉行善,则自然国泰民安,《金光明最胜王经·王法政论品》佛言:“令彼一切人,修行于十善,率土常丰乐,国土得安宁。”对于杀人盗窃诈骗奸淫等恶人,须依法惩治。“若见恶不遮,非法便滋长,遂令王国内,奸诈日增多。”那种“不忧国计但求利己,或从私忿以害公政,或受货财以枉治道”的贪官污吏,尤为“国之最大恶贼”,应予严惩,“摄在劫夺众生数中上品治罪”。(《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王论品》)
2, 惠施平等,周济贫困。
《增一阿含经·结禁晶》谓国王应”常好惠施.与民同欢”。《中阿含·本起经》谓“既利以平均,如是众附亲”。惠施臣民,平均分配,薄赋节用,让人民生活富裕,被佛陀强调为国家安定的根本保障。若老百姓贫穷困苦,缺衣少自,纵有法治,也无法根治盗贼。《中阿含·转轮王经》佛举过去世的政治教训说:“因贫困故盗转滋甚,因盗滋盛故刀丢转增。”,当时的国王用杀头的办法严治盗贼,结果盗贼竟持刀行劫,砍杀物主,搜捕不尽。只有恤贫困者,消灭贫困现象,才能根治盗贼。
3. 仁慈爱民。
《中阿含·本起经》佛陀谓当政者应“多憋善恕己,仁爱利养人”。《大萨遮尼乾子经》谓“王之养民当如赤子,推干去湿不待其言”,应像慈母育婴一样养护人民,佛陀主张仁政,反对暴政苛刑。《长阿含·轮王修行经j主张“不以刀仗,以法教令,令得安乐”,《大萨遮尼乾子经》谓治罚罪犯宜用呵责教育、没收财产或罚款及牢狱系闭、驱逐等方法,不宜用死刑,不应用割截眼耳手足等刑罚。
4.知人善任,选贤用能。
《佛说孛经》谓为国主者应明睿练达,知人善任,“任贤使能,赏善戕奸”,不用邪伪之友、佞陷之臣、妖嬖之妻、不孝之子。但非贤非能、愚贱不肖之人,也自有其用处,不可舍弃,有如“器虽粗弊,不可便弃,各有所贮,”《金光明最胜王经·王法正论品》谓应治罚谄诳之人,国主“若友谄诳人,当失于国位。” 《正法念处经》谓国王正“知人好恶”,“于诸臣众若无因缘不单不下”,升降赏罚,须有据有理。
5. 当政者应注重自身修养。
佛陀认为,一个好的当政者应具备正见、慈悲、智慧、德行和健康的身体,“敬长爱少,孝顺奉善”, “探古达今,动静知时,刚柔得理”(《孛经》),不贪财,不吝啬,不耽溺酒色,不嗜睡眠,不懒惰懈怠,安祥平和,“心善思惟”,不轻信人言,“恒常怀忍不怒”,“瞠喜不动”。(《久正法念处经分》)好的当政者,应具备一个优秀的修道者尤其是菩萨行者的德性和心理素质,好的当政者能以身作则,率导广大民众共趋正道,“譬如牛行,其道正直,余牛皆从。贵贱有导,率下以正,远近伏化,则致太平,”(《佛说孛经》)大乘经中说,一个初地菩萨,才能做好率导亿万民众趋向正道,使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的大国王。
释迦多次向人讲说过他理想中的人间社会。他以回忆宿命的方式说,在久远以前曾出现过那样的社会。理想人间的标志是统一人间的“转轮圣王出世”,最佳的转轮圣王是具有自然所现金轮宝的金轮圣王。《长阿含经·转轮圣王修行经》等记载,佛告诸比丘,过去久远世时,金轮圣王出世,“依法治化”,“不用兵仗,自然太平”,四方归附,圣王乘其金轮宝巡视四方,见四方诸国“土地丰乐,人民盛,志性仁和,慈孝忠顺”,人民寿命达八万岁。后来社会逐渐退化,私有财产、贫困、战争依次出现,十恶逐渐充满世间,人寿亦逐渐减短。人寿减至最短的极限十岁时,有毁灭性的“刀兵劫”发生,经过这番血腥洗礼,人们开始改恶从善,随世风之好转,人寿亦渐增,增至八万岁时,有转轮圣王蠰却及弥勒佛出世。到那时。“转轮圣王以正治国,无有阿枉,修十善行,而是诸人民亦修正见,具十善行。”这个世界“五谷丰贱,人民炽盛,财宅丰饶,无所匮乏。,,人间的自然风光,也变得十分美好:
“其地平正,无有荆棘坑坎埠阜,亦无虻蜂姑蝇鳋、蛇(元)蛇恶虫,石沙瓦砾,自然沉没,金银宝玉,现于世上,四时和调,不寒不热。其地柔软, 元有尘秽,……地上流泉,清净无竭,生柔软草,冬夏天常青。抖永寥芎。树木繁茂,花果炽盛。……足蹈地时,地凹四寸,举定还复。…自然粳米,无有糠会,众味具足。时有香树,花果茂盛,果熟时,果自然裂,出自然香,香气馥熏。复有衣树,。。。复有庄严树,……复有器树,……复有果树,……复有乐器树……。雨八味水,润泽周普,地无停水,亦无泥淖……空中清明,争无云翳,海出凉风,清净调柔,触身生乐……”(《长阿含经》卷十八)
总之,那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自然条件极其美好、人民道德水平普遍提高,寿命绵永,政治清明,世界和平的理想人间。在佛陀看来,那样的人间才是合理的人间,真正的人间。佛陀对那种理想人间的实现满怀信心,确认它必定会来临。实现理想人间,庄严人间、净化人间,而且“净佛国土”、“庄严一切世界”,令遍宇宙处处皆成为美丽庄严的乐园,令一切众生都永享极乐,所谓“庄严国上,利乐有情”,乃佛陀及其无数弟子们的最终理想。佛陀指出:理想人间、庄严国土,须靠众生自己去创造。创造的关键,唯在于心:净化世界,关键在净化自身,不仅净化自心,而且带动全体众生各自净化其心;庄严世界,关键在以福德、智慧、诸善等庄严自心,不仅庄严自心,而且带动全体众生各自庄严其心。佛陀的全部学说,即是以此为宗旨、为内容的.“净化自心学”、“庄严世界学”。
转自《左旋网》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