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出修行者的“道行”深浅?
道行之深浅,有时行于外,有时行于内,有时内外兼行,权实不定,正反不定,要知道修行者的道行高低深浅,是不容易的,毕竟,佛去高深莫测,非凡夫俗情所能窥测。
具体而言,依正法而勤修,道行不离戒定慧,戒定慧不离道行,道行之高低与戒定慧成正比,不一不二,若如此正见之,因而圆满戒定慧,必知修行者之道行也。由于修行者的行法千变万化,内外之行、权实之行、正反之行、隐显不定,高低难以预测,我们倒不必费用心机试探,因为自的智慧与道行不足,焉能以井窥天,免得阴错阳差,把圣人(梵语arya)误当凡夫(梵语prthag-jana),把凡夫误认圣人,圣凡混淆,岂非自乱脚步,涂败于地!
摘自如本法师《佛学问答(第二集)》
★“一子出家,九祖超升”,其理何在?
各人修各人得,父修父得,子修子得,此话没错,这是站在自修自得的立场,靠自力的法门而进道,以达成自性自度的根本正常道。
“一子出家(梵语pravrajya),九祖超升”,此语亦无不对,可分两个角度而正见之:
一、主观超度:自古至今,佛菩萨乃至历代高僧大德们,在其道业圆满,功德感召之下,其所有的宗亲眷上下,无不蒙受感化超度者,其数多得不胜枚举。
二、客观超度:九祖升天的“九祖”,表示周遭的亲戚眷属,这些现生亲戚眷属,有些是包含过去无量劫前的父母兄弟姊妹而言,一子出家,当下震撼了整个周遭亲戚眷属,逐渐引发他们的菩提善根,终于也学佛了,这种一子出家,做为周遭眷属学佛之增上缘,谓之客观超度。
摘自如本法师《佛学问答(第三集)》
★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何差别 ?
有为法就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无为法就是无因缘造作的理法,也就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这是有为法与无为法一般之见识,有为法可说事相方面而言,无为法可说理体方面而言。
若站在中道实相义而言,有为法与无为法是不二的,离开有为法就没有无为法,离开无为法就没有有为法,有为无为不一不异,何以故?因为无为法建立在有为法之上,有为法由无为法而彰显故。
大般若经云:“有为界不见无为界,无为界不见有为界,何以故?非离有为施设无为,非离无为施设有为故。”
摘自如本法师《佛学问答(第一集)》
★佛法道理与宿命论相同吗?
不是。宿命论强调人生的行为、境遇,都依预定的命运发生,非人力所能变更。也就是说,人生一切祸福吉凶,是非善恶,是肯定注定不变,叫做宿命论。
这种说法是邪见,不合乎真相之说,佛法是觉悟之法,洞彻诸法实相。佛门相信,命是由善恶所累积而成的,行为造作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个不同时空。过去所造的一切善恶行为,固然会产生果报,但果报之产生有轻重与深浅之异,而且果报的产生并不是仅落实在今生而已!而是果报有现在报、来生报、后生报、落实在三个不同时空中。
佛法告诉我们说:透过坚强的愿力可抵制业力,那么祸福吉凶,是非善恶之行为即可消弭,这是不定业。透过愿力亦无法抵制业力,这叫做定业(梵语viniscita-karman)。
总而言之,佛法业力果报之说,是站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不同时空而论定,把人生的行为乃至境遇,说得理念透澈,圆满无碍。而宿命论之说,仅谈过去与现在之说,往往太主观意识,以偏概全,未达究竟,差距甚为悬殊。
摘自如本法师《佛学问答(第一集)》
★“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南无’就是皈依、敬礼的意思,‘阿弥陀佛’是一尊佛的名字,它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无量无边,语言无法说清。这个问题还必须看《阿弥陀经》才知道根源,如果没有读经的能力,就可以先看看《初机净业指南》、《歧路指归》(《觉海慈航》)、《学佛浅说》等小册子。要多看几遍,弄清道理。如果不能了解,就会走向迷信,很容易退心。
摘自〈雪庐老人网络专辑〉
★念佛必须万缘放下,是不是心中之愿也要放下?
念佛万缘放下,是排除一切,专注一境。专注于什么境界呢?就是念念都是信、愿、行。放下万缘,是说放下世缘,并不是放下信、愿、行。也就是凡情皆空,而大愿不空。没有大愿,又怎能往生净土呢?更何况再回娑婆普度众生呢?若放下大愿,等于取火而不想有光。如果单提念佛,不提信愿,那就同禅宗照顾话头,不是净宗了。
摘自〈雪庐老人网络专辑〉
★念佛不做任何功德,是否能够往生?
净土是大乘法门,功德是利他的事情,念佛和做功德好比鸟的双翼,缺一不可。但功德并不一定就是花费金钱,劝人念佛就是真正的功德。
摘自〈雪庐老人网络专专辑〉
★善行的一“曲”一“端”
佛不是说佛好,你们都成佛(吧),佛没有这样要求。佛希望你们成佛,但是绝不勉强你们。愿意来生做人,佛就教你做人的道理;愿意到三恶道,就搞贪、嗔、痴,到三恶道。佛不会去阻扰我们,也不会帮助我们,佛只教人破迷开悟。这是纯真,所以这个叫[端]。[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媚]简单的说,就是巴结讨好群众之心,取得世间名闻利养。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求取名闻利养为目的,他所做的一切善事、善行,都是[曲],不是[端]。
——净空法师《了凡四训(改过之法)》
★现量境界现前
之后,过去、现在、未来自成一片,全部都看到。那是决定真实,一点都不会差错。为什么?他看到未来的事,不是他推算的,而是眼前亲见,这要相当功夫才行。所以靠数理来推论,我们世间凡夫做得到;现量境界现前,就不是世间凡夫所能做到的了。在佛门至少三果阿那含以上,他们有甚深的禅定,能够见到过去、未来,这是不会有错的。
佛门里像黄檗祖师,他是在定中所见的境界。因为在禅定中,时空都突破了。时空突破了
——净空法师《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学佛不是消极
学佛不是消极,是非常现实的。现在人讲现实,现实没有比学佛更现实,这是实在的,你看就晓得了。你们讲现实,未必能得到现实;佛法里讲现实,是真正能够得到。须知佛陀教育之好,实在讲,世间人对佛教误解了,错会了意思,不知道它的好处。能够真正体认了,才晓得佛陀的教训才是世出世间最圆满、最殊胜、最良好的教育,古今中外绝对找不到的。尤其是大乘佛法。
——净空法师《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吉凶祸福有预兆
吉凶祸福都有预兆。福将要来了,看他的善心、善行。他能把自己的利益分给别人共享,这是善行,于是晓得他福报快到了。若只顾自私自利,夺取别人的利益,自己的利益与福报不肯与别人分享,他的福报是会享尽的。享尽了就没有了,灾祸就来了。所以只要看到他想的不善,做的不善,就知道他的灾祸快来了。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于整个世界,都可以从这个原理来观察。只要很冷静,很细心,没有看不清楚的。所以吉凶祸福,世界的安定动乱,国家的兴衰都可以预知。
——净空法师《了凡四训(改过之法)》
★元音老人说“身内身,身外身”
身内身即佛性,真身。在认识本性后,时时保护它,到六根不为境界所动,清净了,我们的神识就出来了,不必等到死才出来。出来的身叫身外身,即意生身。它还是假身,是第七识。出来后还会有变化。第一次叫三味乐正受意生身,靠打坐的功夫。这时还不能要出就出,要入定才能出,动中出不来。超过五地就能出三个了。到八地以上,就是种类俱足无行作意生身。动植物山河大地一切东西都能变化自在。如不认识本性,纵然出阳神,还是有生死。吕纯阳祖师后来见了黄龙祖师,才完全醒悟说:‘自从得见黄龙后,方悔从前枉用功。’道教里有住著,要到最后才能化空,气功更有住著,所以不能了生死。道教、气功是以炼精气神为本,而佛法是以菩提心为根本,精修定慧积累功德而成道。一是有为之体,一是无为之德,故不可同日而语。
摘自《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教理)》
★修行的最难处
◎修行最难的,在于我们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总以为自己样样都对,这是致命伤。菩萨比我们聪明,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过失,凡夫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也不知道如何改正,所以罪业愈造愈重、愈积愈深,等到果报现前,自己实在无法承受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
◎惠能大师说他自己的境界是‘亦见亦不见’,见的是自己的过失,不见的是别人的过失。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到世间过,是自己烦恼起现行,如果我的心像佛一样的清净平等,怎么还会看到世间过?这些话都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人,才说得出来。我们凡夫妄想执著常常起现行而自己不知道,修行稍有进步就觉得贡高我慢,这些都是业障深重的表现。
摘自《净空法师法语(续编)》
★菩提与烦恼的差别
一切众生都有见思、尘沙、无明烦恼,只有佛才是消除一切烦恼,证得圆满菩提。但是我们要知道,菩提与烦恼差别只在迷、悟之间而已;觉悟的时候,烦恼就是菩提;迷惑的时候,菩提就是烦恼,两者是一不是二。烦恼虽然无量无边,终究是虚妄相,我们只要把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上面,一切的妄想、烦恼,自然会消除。
摘自《净空法师法语(续编)》
★佛性与金钱
无始以来的本来面目既不在内也不在外,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正是因为处处都在,所以人们本把本来面目忘记了。金钱很少,所以人们会时时记得它,少的东西才能让人记得它的存在,人才能被它转动。佛性是久有的东西,它一直都在,而且是真实的东西,从不会消失,太久的东西让人没有新鲜感,天长地久以后,自然就把佛性忘记了。金钱可以天天获得,而且必须天天保护,否则就会消失,因为金钱是不究竟的东西,会来来去去,对于头脑来讲,来来去去的东西更适合它。佛性对于释佛来讲不多一点,对于乞丐来讲也不少一点,不多不少的东西,谁还会追求它呢?金钱则恰恰相反,富人有,穷人则无,金钱会产生比较,佛性无需比较,人人平等。金钱是无穷的哦,是没有限制的,凡是追求金钱的,其痛苦也是无穷无限的。大而言之,物质是无穷的,追求物质,那么痛苦也是无穷的。
摘自《释万行修炼谈—奥秘》
★惟有佛教还给了人类真正的尊严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把神说成是至高无上的,是独一无二的,把人比喻成奴隶,应当对神百依百顺,否则神就会降下灭顶之灾。惟有佛教还给了人类真正的尊严,不仅如此,而且包括了飞潜动植的尊严,释佛讲:“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人人都可成佛,人人本是佛,六道众生皆有佛性,而且都是平等的佛性,我所能够达成的,众生都可达成,众生之所以现在未能成佛,是因为妄想和执着。”惟有佛教才是以人类为中心,惟有释佛最爱人类,其余的宗教从未说人人都可成神,只有说惟有听神的话才能进入神堂,而且人都比神低一等。
摘自《释万行修炼谈—奥秘》
★似是而非 似非而是
诗的境界已接近了宗教的外围,但始终未进入宗教的核心里面。诗的外围是非逻辑的,是超越头脑的,但诗的核心还是属于逻辑范围的,还未突破逻辑。宗教的外围是逻辑的,是科学的,但宗教核心不属于逻辑。逻辑是可以想象,宗教的核心不是想出来的。诗的外围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做出来的,能做出来的诗算不上好诗,诗的核心又是头脑的产品—想象出来的。宗教的核心之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那是因为核心部分不是头脑部分,是头脑的产品都能用头脑表达出来,核心必须是以核心的语言才能表达出来。因此在佛经上有一百多个名词都是指的那个核心—真如、本性,实相般若,本来面目,纵然如此表达的还不够准确,只能说是接近它,相似它,可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正是因为科学、哲学、诗词、宗教它们有共同之处,又有非同之处,所以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在某些阶层它们似是而非,某些阶层又似非而是。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是是非非,好好坏坏,男男女女,正正邪邪永远在一起,永远互相衬托增强对方,使对方更好地显现出来。
摘自《释万行修炼谈—奥秘》
★虔信与迷信的区别
虔信明师和迷信明师具有绝对的不同,虔信明师是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明师的教义、思想以及行为都有了一番了解,虔信是智能的表现,也即智能的结果。迷信则是愚昧的表现,恐惧的表现,迷信则意味着自己的智能还未开花,需要明师作主。虔信则是通过明师的思想已有所证悟,看清了“我执”,同时也消除了我执,是一位解脱的人。迷信是还未看清我执,还隐藏着我执,还未解脱,还执迷于明师。虔信明师就再也不会否认明师,迷信明师则意味着随时都会否认明师。
摘自《释万行修炼谈—虔诚》
★仙也得轮回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要时时刻刻记住众生,六道中的每一个众生都曾经是我的父母,我们本是同一体,只因他们未曾超越三界,故不能脱离轮回。六道中惟有佛道才不会轮回,余者皆难逃脱地狱、饿鬼、畜生之苦,即便是修炼成仙也还是属于三界之内的果位,终难免除轮回之苦。
摘自《释万行修炼谈—心境》
★真空不空是真空
空可空非真空,真空不空是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是无色,无色是真色。
万物放下,处在三摩地中,并非就是空洞洞的感觉,炳炳虚空中虽然无一物,但超越头脑以外的那点觉知还是存在,当外面传来事物时,这个“空”中立即生起妙用,与事物相应,周流六虚,隐现无常,鬼神莫测矣。
摘自《释万行修炼谈—心境》
★看似无情,实有情
真修禅的人,世人根本无法理解,外忘世界,内忘身心,行无伴侣,人情断绝,泯灭人我,若能如是身能安闲,心能入道,故此禅者给世人的感觉则是冷酷无情,心无众生。殊不知,不如是又怎能入道成道返回人间度众生呢?
摘自《释万行修炼谈—行者》
(编后语:只有先“心无众生”,而后才能心中念念不忘众生,并以实际行动度众生。所以,修炼看似消极,实则最积极、真积极。看似无情,实有情。)
★真正的道德
道德不道德实在无法下定论。若按佛教的思想来论,时时刻刻能返观内照深入内在的旅行即是道德,除此皆非道德,外表做的越多越不道德,自然的表白才是道德,除了内在开花以外皆不是道德。宗教里面的道德是以心态来论,社会上的道德是以行为来论,如宗教里面动了杀人的念头即是犯罪,而社会上的规定把人杀死了才算犯罪。
摘自《释万行修炼谈—生命》
★喜笑怒骂皆是爱
内在开花以后所做的一切都符合道德,即便是在打骂也是道德的显现,是以爱心做基础在打骂,处处皆是道德的显现,处处皆是内在的核心在显现,辐射式的显现。
摘自《释万行修炼谈—生命》
(编后语:内在开花前的喜笑怒骂则是贪、嗔、痴三毒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