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教与中医
邓来送
我国历代医僧及佛门弟子中之习医者,借行医弘扬佛法,成为古代医疗队伍中的一支力量,其医术高明者,以医名世;著书立说,丰富了我国传统医学的内容,同时也推动了周边国家医药事业的发展。如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授佛教的同时,也传去了中国医学,所著《鉴上秘方》等,在日本广为流传且影响深广。浙江萧山竹林寺为女科的始祖,所传妇科专著有数十种,至清末已历107世;少林高僧,武艺卓著,国难之时.挺身护国,伤亡自救,久而久之形成了我国武术的渊源,所编以伤科为主的《少林秘方)成为当代伤科之宝库,为研究骨伤、点穴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历代医书中不乏渗有佛家的思想,如药王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慎柔所著《慎柔五书》、慎斋著《慎斋遗书》等。但由于西方医学的渗透,佛医的地位逐渐下降,再加上历代战乱连绵,使佛门医书大量散失,遗留甚少。 佛教十分注重精神上和肉体上的解脱,“四大皆空”即是一说。在疾病扰身之时,通过心身修行,进入无我之境,使之荡然无存,体气平和,或口中持名“观音菩萨”、“佛祖”,或默念想要的某一药物,想象能药到病除,或观想极乐世界……如此静养、暗示、调息,起到修身养性,调节阴阳,保健康复的作用。 佛教“医方明”与中医理论相互吸收和影响。佛教在拯救众生诸苦的基本理论中,向众生提供了医治众生“心病”和“身病”的技艺,不仅其全部佛法的教理体系可以作为广义和深义的身心对治方法,而且还以佛教医学善治施医著称于世。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佛教的八正道、三学、六度等修持之道都是行之有效的身心疗法。它们对指导人生正确的心理观和生活态度,保持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佛教对心理疾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对策,如(教乘法效,认为,有“八万四千尘劳”就有“八万四千种对治法门(方法)”。《大乘义章》则提出了六种对治方法;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空观等,其具体方法与现代身心疗法相似。佛教还强调修心,采用神秘的内省似的证悟,从日常生活做起,礼拜、忏悔、唱诵、打坐、念佛、看护病人等,都具有防治疾病的功效。 明代江灌《名医类案·颠狂心疾》中载有用佛教哲理治疗心疾一例:邝于元因失宠于朝廷,无聊之至,郁而成心疾。病发时,昏聩如梦,或发谓语。病不发则一如常人。后真空寺老僧用佛教哲理分析了过去、现在、将来三种妄念,劝他抛弃“幻心”,离开苦梅,参禅定坐,扫空欲念,形成“觉心”,则心疾可自愈。邝子元接受老僧规劝后,通过这一套澄心静默的办法,一个多月就治愈了他的心疾。台州僧处理中年病目,常持诵大悲咒,梦观音传授法偈,令每旦咒水七遍或四十九遁,用以洗眼。凡积年障翳、近患赤目,无不获痊。处理跪受而寤,悉而记忆如说,诵行之不逾时,平愈。寿至八十八岁。其偈曰;救苦观世音,施我大安药,赐我大方便,灭我愚痴暗。贤劫诸障碍,无明诸罪恶,出我眼室中,使我视物光。我今说是偈,洗忏眼识罪,苷放净光明,愿观微妙相。 药师佛曾立下12条誓愿以救度众生,其中有几条就与人们的心理保健有关,如“所求满足”——使众生自由自在,纵横自如;“安立正见”——众生的一切烦恼都能解脱,可以获得正确的见解;“苦恼解脱”——能解脱一切苦恼。药师佛还有两个化身,一是药树王,专医人的肌体疾病(即生理疾病),二是如意珠王,专治人的精神疾病(即心理疾病)。据《法华经)记载,服了如意珠就能使人如意,精神方面的疾病便可治愈,从而使人心旷神恰,身心安乐,健康常乐.可以说,药师佛既是大医王,药王,又是出色的生理学家,是众生心理健康的保护神。 按照中国医学的原理来讲,每个人的寿命应当要活一百岁以上,就象一部机器,你要会保养,用得正常,不让它损坏的话,它的寿命应当是一百年以上。它没有到一百年就坏掉了,那是你糟塌了这部机器。你不会保养、应用,这部机器没用几年就坏掉了,那过失不在机器,是在使用的人。
摘自《五台山研究》2002年第4期 返回目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