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说佛论道

净化人的意

 

文珠法师

意,是指人的心意,心理学家名为意识,包括人类精神界一切现象,例如:知觉、记忆、想像等,与心同义,所以有人说:心理学,就是研究意识的科学。其实,意就是人类心灵的世界。自古以来,人们为了心灵的满足,故有宗教的信仰,灵性的修养等活动,可惜很多宗教,都无法满足人类灵性的要求,致使人的心灵常感空虚、苦闷,甚至偏向于邪恶。

 

尤其是目前世界各地流行的一般宗教,很多都是导人于迷信,或是局限于门户知见,与派系的斗争。最不幸的是:竟然有人为了排除异己,而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残杀同胞;亦有人利用宗教,参与政治活动,制造罪恶,引发战争,破坏和平。

 

本人认为,身为佛弟子的我们,今天,是应该放弃‘各人自扫门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的保守态度了,我们必须挺身而起,除了倡导世界宗教合作,促进宗教界彼此互相了解,互相包容,以杜绝人们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战争外,还要极力弘扬佛教的真理,使全世界人类都知道,佛教的真理,是有助于人心灵世界的改善。

 

特别是当今物质极端文明,而人类思想却极端混乱的世纪,更加急于需要佛教的真理,来澄清人类的思想,促进人性的自觉,以净化人的心意,使人的意止于至美。然而意是甚么呢?意,是包括心、意、识三种不同功能精神活动。

 

(一)意的含义

 

意是甚么?俱舍论说:‘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异,而体是一如。’可知心、意、识都是人的心,也是人生舞台上的主角与导演,由于人类心意识的勤劳不懈,积极策划,自编、自导、自演;加上眼耳鼻舌身五个配角的努力合作,致使人生舞台的悲喜剧,不断上演。现在,让我们从心的功能,意的思量,以及识的分别三方面来研究,以了解意的内涵与功能。

 

1)心的功能

 

心,有真心与妄心的分别。真心,是宇宙最高的原理,万物的本体,亦是众生本来具足的佛性。在华严经名:一真法界;在维摩经名:不二法门;在法华经名:诸法实相;在楞严经名:如来藏性,又名真如自性。此真如自性,原本是灵明觉照,清净无染;圣凡平等,迷悟一如;无有变异,不可破坏的。但却有随缘的作用,随净缘而成出世四圣,此心不增加丝毫;随染缘而成六道众生,此心不减分寸。所以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真如自性,就是我们的真心。

 

妄心呢?妄心是众生虚妄识心的想像力,包括人们的思想与意志,知觉,情感,记忆等心理作用。众生因为迷而不觉,最初一念妄动,于离念清净的本觉真心中,产生欲有所见的妄觉。由于妄觉的无明业相,幻觉有能见的见分,与所见的相分,于是能所历然,致使心境对立,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真心遂随众生‘迷真逐妄’的因缘,而起变化,失去灵明觉照的功能,变成亦真亦妄,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

 

梵语阿赖耶,译名心。唯识论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意思是说:此阿赖耶识能够收集众生于过去所造作的一切善、恶、染、净、漏与无漏等行为所形成的一切业种子,含藏于识田中,在因缘聚会时,能够引起众生正报的生命体,以及依报的物质世界,因此,名之为心,又名集起心。

 

阿赖耶,又译名藏,因为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与执藏三种功能。依据此识能够含藏一切种子,又能够保持一切种子令其不失不坏的功能说:是能藏。若依此识能为诸法种子的储藏室方面:则是所藏。又从第七识与第八识的关系说:名为执藏。因为第七末那识,以第八识的见分为所缘境,在恒审思量的心态中,自然生起我爱的固执,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故八识的见分,成为第七识所爱执著之处,因此,又名我爱执藏。

 

由于阿赖耶识,一方面能够含藏诸法种子,作为开创宇宙人生的主要原料(能藏),另一方面又能够作为诸法种子的储藏室(所藏),同时又被第七末那识,作为执爱的对象(我爱执藏),所以唯识家,认为阿赖耶识,是诸法的来源,是迷悟的依止,是一切生命的祖宗,亦是创造宇宙人生的总机构。此识所含藏的一切善恶种子,就是构造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现实世界中,凡是有生命、有知觉、有情感的生物,以及无情的自然界,无一不是从此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所变现的,故说:‘唯识所现’。所以我说:心,是创造宇宙人生的主体,也是操纵人类前途祸福的主宰者。

 

2)意的思量

 

意,是一种恒审思量的精神活动。由于众生‘无明不觉生三细’,故由最初境界相的明暗等妄尘,牵引真心,发出见闻觉知等六种妄觉;再由此六种妄觉,揽取尘境,色心和合,结成眼等六种清净四大的胜义根(等如医学所说人体的神经细胞)。于是有能见的众生,以及所见的虚空与世界,心境历然,能所互相对待,而起智分别,引生第七识的俱生法执,成为六粗中的‘智相’。

 

再由第七识恒审思量,继续分别不已,成为六粗中的‘相续相’,而有分别法执。

 

第七识既然恒常执著,第八识的能见分为自我,思虑量度,而生起我见、我慢、我痴、我爱等私我的观念。所谓:‘恒审思量我相随’。便开始发生眼等六种浮尘根,攀缘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如是根尘相对,自然生起眼等六种识心,周遍计度,执著四大色身为自我,执著六尘的境界为我所有,成为六粗中的‘执取相’,属于俱生我执。故摄大乘论说:‘以识生依止,说此名意。’即是说:前念第七识恒审思量的思量心,能够作为生起后念第六识,分别执著的缘虑心之所依,故名为意,又名意根。

 

3)识的分别

 

识,是指众生对境分别的心理作用。包括眼等六种识心。众生内在眼等六根,受外界色等六尘的剌激,引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感觉等作用,唯识家名之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识心中,前五种识心的功能,是直觉的,唯独意识,专业于分别计算较量,对境起心分别人我、是非、好丑,进而安立种种不同的名称,自相浑浊,遂形成六粗中的‘计名字相’,属于分别我执。

 

因第七识私我的执著,加上第六意识对境攀缘分别,顺我则贪则喜,逆我则嗔则恨;对于喜欢的人或物,苦苦追求,而产生贪恋爱念之心,对于不喜欢的人和物,便排除舍弃,产生嗔恨厌恶之念,由是引起贪嗔痴等尘劳烦恼,取舍作业,这就是六粗中的‘起业相’。

 

由烦恼的‘惑’,与取舍的‘业’,而招致未来依正二报的‘苦’果。受报时又再作业,因业又再感果、再受报,如是惑业苦三,循环不息,故轮回六道生死,升沉不已,苦恼也就无量无边,成为六粗中的‘业系苦相’。此即是起信论所说:‘ 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众生因一念无明妄动,而引起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由于阿赖耶识的不觉,而引起七识的妄觉,再由七识妄觉执著自我的成见,引生六识的错觉。再由六识错觉的分别计度,一切妄想,幻想、梦想,皆随之俱来。可以说:意识是众生心灵世界中,特别组织的妄想世界,此妄想世界中,因意识含有多种不同的功用,又可以分为很多不同名称的部门。

 

其一,是明了意识:此部门专管分别明了的事,当众生的五官与外界接触时,此意识立即展开分别工作,执行分析、明办、了解环境的美恶好丑,而产生知觉,思想,与意志等心理活动。

 

其次,是同时意识:专门负责协助眼等五识,分别外界色等五尘的好丑,作出取舍的决定。例如:我们的眼睛与外界接触,眼识刚知此是红色或黄色时,意识立即协助眼识分别,这是好色或不好色,跟著而产生喜欢与不喜欢的心念,决定争取或放弃的意志。又当我们的耳闻声时,耳识刚知此是有情声,或无情声,此同时意识,立即协助耳识分别,此是可意声,或是不可意声,而产生爱恶的情绪;乃至我们的身根与外界接触,身识刚产生冷或热的知觉时,此意识立刻协助身识分别,作出进退的决定;由于此意识时刻不离的跟随著眼等前五识同时操作,因此,名为同时意识。

 

第三,名独头意识:此识离开眼等五官,而能够独立运作;相等于心理学家所谓:‘想像’。例如:当我们休息或睡觉时,眼等五根已经不与外界接触,眼等前五识,亦都停止了活动,但此独头意识郤不休不止地继续努力,而且工作是非常的复杂与繁忙,故唯识家将此独头意识,又划分为散位意识,梦位意识,与定位意识,三个不同的工作小组。

 

散位意识:散位意识的工作最繁忙,所谓:情绪纷纷,思潮起伏;既要面对现实,又要回忆过去,预想将来,作出种种分别、安排,以决定人的行为,或善或恶,或进或退。大凡文学家的思考,哲学家的推理,艺术家的想像,革命家的计划,宗教家的意志,以及科学家的分析与发明,都是属于散位意识的任务。

 

梦位意识:是当人们睡觉时,眼等五识都停止活动了,它便开始工作。不过,人致梦之由,有很多因素。

 

一因外境引发:例如:已故的亲友,因思念自己的亲属,当其熟睡时,神识便来相会,或因被恶鬼所缠,或因被怨敌咒诅,邪术逼害,而于梦中看见种种恐怖的境象。也有持戒修行的人,由于精诚所致,感种佛菩萨于梦中出现,摩顶授记等,都是由外境的引发而致梦。

 

二因曾经历:人在日常生活中,曾经发生如意及不如意等事,或由新闻得来的消息,印烙于心,当更深夜静时,这些前尘影事,再在意识中影现。

 

三因预感先兆:有人特别敏感,将发生祸福等事,先于梦中得见。例如:有人于梦中看见种种欢乐或悲哀的梦境,都可能变成事实。

 

四因意识分别:因为人的潜意识,常怀有某种希望,便会在梦中出现,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五因病所致:人于病危时,神志不清,可能梦见许多不寻常的事,或说呓语,皆非事实。亦有可能看见过去的冤亲,或见佛菩萨来接引等。

 

定位意识:是一种心力集中而统一的

意境。这种意境的出现,是修行人由戒定慧的力量,所引生和谐、宁静、轻安、悦愉的精神境界,并非普通人常有的经验。必需要有相当修养的工夫,或如法修禅定的人,始有这种经验出现。

 

梦位意识,是颠倒妄想的错觉居多,表面似真,事实非真,表面上似能推理,其实非理,唯知识家名之为‘非量’知识。

 

散位意识中,固然有贯通前所经验,成为推理不误的‘比量’知识,但亦有错误的‘非量’知识,其中尤以后者居多。

 

定位意识,只是一种明朗的意境,多属‘现量’的直接知觉,很少参杂主观的作用。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应该知道,意的含义,是概括心的集起功能,意的思量活动,与识的分别作用,都是组织众生心灵世界的主要成员,而且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本来众生的真心,唯一真法界,清净无染,但由于众生的无明妄动,致令一真法界的真心,分为集起、思量、分别不同的部门,致使纯真纯善纯美的心灵世界,变成既复杂又污染。

 

(二)意的污染

 

人的心灵,原本是清净无染,纯一无杂的真善美世界;皆因众生的一念不觉,迷真逐妄,遂使真心发生变化,成为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再因此识的不觉,引生七识的妄觉,由七识的妄觉,产生六识的错觉,妄想分别人我是非,故引起贪、嗔、痴、慢、疑、恶见种种不良的心理。众生由不良的心理,策动行为,造作杀、盗、淫、妄等恶业,致使人的心灵世界,真妄混杂,善恶交参,复杂无比,而且污染不堪。从此污染的心灵世界,所变现的现实世界,也就变成五浊恶世;而自由自在的真我,亦随之变成苦恼的人生,枉受六道轮迥,流转生死。故楞严经说:‘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轮转。’华严经亦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我说:人间一切善恶,祸福,苦乐,都是人妄想识心的杰作。

 

据说:从前有一位老和尚,法名意断。因为这位老和尚,精通心术,善能调伏心猿意马,故取名意断。可是有一天,心意忽然妄动,教徒弟们摆设擂台,公开对心经。并订立原则:凡能对上心经的人,不但赏赐五百个铜钱,还可以进入寺里,吃最好的斋菜,住宿最高级的禅房。

 

由于条件优厚,从朝至暮,上台对心经的人的确不少,但都败下阵来。意断看看已经日落西山了,正想回寺,却看见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太婆,手里提著几双烂鞋,向著擂台走来。意断站在台上很轻蔑的说:‘你来对心经?’老太婆说:‘没钱买饭吃,只好如此了。’于是一僧一俗,便对起心经来。

 

老和尚他,往自己头上一指,老太婆她,却往自己的脚一指;第一个回合,算是对通了。接著老和尚他又摸一摸肚皮,她却拍一拍自己的屁股。他伸出五只手指,她出示出八个手指。他左手向下偏斜,她右手向上举起。四个回合过后,意断惊喜的说:‘妙哉!妙哉!请呀!’就这样,老太婆被迎进寺里,吃上好的斋,住上等的嘉宾房,并获得五百个铜钱的赏赐。

 

意断对于老太婆的才华,敬佩得几乎五体投地,徒弟甲问:‘师傅,老太婆的心经对得如何?’意断无限感慨的说:‘唉!人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以斗量,我的心经给她对绝啦!我说:头顶青天;她说:脚踏大地。我说:满腹经论;她说:稳坐莲花。我说:学富五车;她说:才怀八斗。我说:请上西天;她说:击倒泰山。啊,真了不起呀!’因此,徒弟们对老太婆也不敢怠慢,侍奉更加殷勤周到。

 

徒弟乙对著老太婆竖起姆指说:‘你老人家能够对得上我师傅的心经,真了不起呀!’老太婆说:‘那有甚么困难呢!他问:你是补帽的吗?我说:我是补鞋的。他问:是不是用牛的肚皮补呢?我说:是用牛的屁股皮补的。他又问:补一双鞋给五个铜钱行吗?我说:不行,要八个铜钱。最后他嫌八个铜钱太贵,叫我走。当时我的肚子饿得要命,就举手想打他,俗语说:鬼都怕打,所以…,’老太婆还没有说完,和尚们早已捧腹大笑,东歪西倒,…。

 

各位,同是一个动作,由于老和尚与老太婆的心思不同,见解不同,境界不同,所以想法与意念都不同。以此类推,世间上的事情,也是一样。同是一件事,同是一句话,由于各人的思想不同,学问知识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立场与角度都不同,见解也就不能一致。而人又是最固执的动物,每每喜欢固执自己的见解是对的,而强说他人的不是。因此,基于妄想识心的分别,基于自我主观的执著,世间上的确是没有真实的是非。

 

还有,中国历史上,有一位文学家名苏东波,与佛印禅师是很要好的师友,常常在一起;但每当谈论佛法时,苏东波都被佛印禅师折服,屈居下峰。有一次,两人一起静座,苏东波忽然问禅师:‘你看我现在坐著,像个甚么?’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坐著像一尊佛。’禅师反问苏东波:‘你看我呢?’苏东波说:‘我看你,像一座堆积的牛粪。’禅师看看他,不再说甚么。苏东波以为这一次,总算是占了上峰,满怀高兴的回家,告诉苏小妹。岂料苏小妹说:‘哥哥,你又输了,而且输得很惨呀!’苏东波说:‘如何见得?’小妹说:‘禅师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一尊佛,可是你心里污秽不净,所以看禅师像一堆牛粪,还不认输么!’

 

依据万唯心的道理,可知人的内心清净,高贵,善美,策动于人的思想与言行,自然也清净,高贵,善美;反之,人的内心,污秽不净,策动于言行,也就卑鄙下劣,甚至凶恶残酷。今日世界之所以乌烟瘴气,社会罪恶,层出不穷,主要原因,就是人的心灵世界,空气太恶浊、太污染。我们欲想杜绝社会罪恶,首先就要清除人类心灵世界的污染,使人的心意识,回复清净,止于至美。

 

(三)意的净化

 

世界的恶浊,人生的苦恼,既然是由于众生无明不觉,迷真逐妄所致。那么,我们欲想离苦得乐,回复心灵世界的纯净无染,首先就要反妄归真,转迷为悟,转无明为妙明,转不觉为正觉。

 

1)转迷为悟

 

我们欲想转迷为悟,一定要皈依三宝,亲近善知识,多闻佛法,启发正智,不断提升自己的知;使自己知善恶,知因果,知邪正,知道做人的意义与任务,还要知道佛性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以成佛。更加要知道,众生所以轮回生死,不能成佛的主要原因,就是迷失了此生佛平等的佛性,胡作非为,损人利己,薄人厚我;造诸苦因,招致苦果。

 

现在,欲想解脱轮迥的苦恼,必须从无明不觉的迷途中回头,舍妄归真,止恶向善,利己利人;持戒修定,进趣佛道。这种知识,是从三宝的语言文字方面所获得的启示,可以说:是在‘名字即佛’的阶段,转迷为悟,转无明为妙明,转不觉为正觉。

 

知就要行,使自己知行合一,解行并进;将所知道、所了解的佛法,付之实践,所谓:‘持戒修定,因定发慧。’由戒定慧的力量,制止心中的妄念,恶念,邪念,不再攀缘于五欲尘境,令自己内在六根的见闻觉知,与外界色声香味触等尘境脱离关系;而能够清心寡欲,以清净的身心,进修圣道,抛弃一向主观上的错觉(见感),自然可以降伏内心的烦恼妄想,念念反观自性,与本觉理体相应。这就是在‘观行即佛’的位次上,转迷为悟,转无明为妙明,转不觉为正觉。

 

由于精进修习佛法,定慧功深,引生无漏智慧,在菩提觉道的十信位中,由二信至七信,修习性空观,断尽三界八十一品思惑,除去分别我执。进而发菩提心,趣向菩提道;由八信位起,再修法空观,继续前进,依稀见到佛性,清净的真心,若隐若现,朦胧不清,是在‘相似即佛’的位次上转迷为悟,转无明为妙明,转不觉为正觉。

 

再由十信位,加工策进,止观深入,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断尽尘沙烦恼,进侵无明惑;得分断无明,分证法身,所谓:‘无明分分断,法身分分证。’直至十地位满,转凡成圣,亲见佛性,事理圆融,性相贯通无碍。在菩提觉道的旅程中,登上等觉圣位,是在‘分证即佛’的位次上转迷为悟,转无明为妙明,转不觉为正觉。

 

等觉菩萨,由无功用道,断尽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修学圆满,二利究竟,福慧具足,三惑尽,三智圆,三德显,深入妙觉果海,成就佛果菩提,即是在‘究竟即佛’的圣位,转迷为悟,转无明为妙明,转不觉为正觉。

 

我们因为皈依三宝,接受佛法的启示,增长智慧,深入禅定,乘一心三观的功力,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的位次,位位深入,由名字即佛,转迷为悟,转无明为妙明,转不觉成正觉,直至究竟即佛,转迷为悟,彻底取消心中无明烦恼的污垢,终于回复心灵世界的清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2)转识成智

 

当我们究竟转迷为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回复心灵世界究竟清净时,就可以转移凡夫的八种妄想识心,成为佛果上的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圆镜智。

 

成所作智:是一种特殊的创作能力,是转变迷位众生眼等五识所得的无漏智慧。迷途众生,眼等五根,终日攀缘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引生眼等五种识心,分别计较,贪恋五欲,作诸恶业,被业所牵,在生死苦海,轮回不息。即使幸得人身,又值善友,懂得修行,但不是限于智慧能力,就是缺乏福德因缘,欲想利己利人,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出现求不苦。

 

今既如法修行,究竟转迷为悟,成就佛道功德,将染污的心灵世界,变成纯洁的正觉世间,则眼等五种识心,也随著第八识而转变,成为能够承办一切利生事业的智慧能力。可以如意自在,展开利益众生的工作,应身化土,观机设教,普令众生,离苦得乐。因此,名为‘成所作智’。

 未完 待续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