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录一
耕云先生
无"电阻"相应快
问:两年前我开始学法。我曾研读"安祥之美",并用心抄写,当时内心感到很舒畅,很喜悦。接着又持诵金刚经,看 导师讲词,听录音带,今天听了自性歌,见到了 导师,却不禁一直掉眼泪且无法控制,心脏跳动加速,全身发热,不知是何原因?
答:你的根器很好,像你这种情形就是相应,你的心态已经改变,开始有了正确地觉受,当你诚、敬、信具足时,便会有这种感觉。当没有人在旁的时候,想哭,可以大哭一场,躲到没有人的地方,免得有人劝你不要哭,哭过之后,心垢就洗掉了。
哭与笑都是感情的发泄,对修行人来说很重要,感情与理智,都是人的生命力,无缘大慈──无条件的同情;同体大悲──感同身受的同感,这都是修行人的动力。所有大科学家、大文学家,都有炽燃的热情,一个意志消沉、感情冷漠的人,不可能成为天才,修行也不可能会成功。
一个接触正法想哭的人,他的悲心很重,修行会有成就,没有感情就不相应,当你觉得心窝发热、脸上像有太阳照晒的感受,这就叫相应,只有正法,才有这种感受,不是正法,没有用。(编者按:所谓正法相应,即是正因、正缘相遇,所产生的瑜珈──联合,这是难能可贵的事,若是有"电阻",虽有正因,亦不相应,缘不具故。)
桶底脱落是什么?
问:修行的要旨是舍之又舍,放下一切,为何导师说要桶底脱落,就要熟读六祖坛经,研究指月录、五灯会元、碧岩集、圜悟心要,而且要拚命去装,这是否和古人所说"为道日损"有矛盾、冲突?
答:"桶底脱落"是形容"理极必反"的意思。学法若能一切放下,最为省事,因为放下就到家了。如果放不下,只好挑起走。挑起走就是精勤修行;看指月录、五灯会元、碧岩集、謮六祖坛经、金刚经……只管朝空桶里猛装,有一天装过了头,理极必反──桶底脱落时,就知道原来如此了。
你说指月录看不懂,它并不是要你懂,它就是让你看不懂。越不懂越要看,看到懂了"不懂"的时候,就会品尝到那"不懂"的真正味道,的确是其味无穷。
桶底脱落的人,千七百则公案,只有一个答案。桶底没有脱落的人,看一百个公案,就有一百个答案;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念金刚经消除业障
问:我常做恶梦,听说读金刚经可以消业障,但是金刚经又很难看得懂,请老师开示。
答:你若求懂,就不能去业障了,关键就在这里。由于你不懂,它确实可以去业障,金刚经极为可贵、殊胜的地方在于即说即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一切宗教所没有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要常作如是观想,发愿念金刚经三千遍,你的恶梦就没有了。
梦是前尘缘影,过去多劫多生所累积的资料在发酵,要想去掉它,只有认真修行。
禅,不同于其它法门,不用记取那些废知识、闲知解。禅只贵现证,对你讲念金刚经何以能去业障的大道理,对于去除你的业障一点用处也没有。你若能依教奉行,念经三千遍以后,业障去了没有?你自己会最清楚。
念金刚经绝对可以去业障,所有的经都没有金刚经殊胜、究竟、彻底,金刚经如太阳,邪魔外道如霜露,太阳一出来,霜露就消掉了。
心空及第归
问:弟子初识禅门,未知门径,唯力持心经之咒语,尤以心烦、心绪不定之际,力加持诵过后,整个头脑空空的,无法思考,此情形是好是坏?恳求 老师开示。
答:老师过去也曾有过"本是一片闲田地,过去过来问主人"的经验。由于你漫不经心,并没有认真修行,所以时机到了,你不知捉住加以肯定,还在怀疑"是好?是坏?"这就是如同"叶公爱(画)龙"──只爱假龙,一旦真龙出现,便吓得休克了。
心地若空,慧日自现。"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当心空时,烦恼不入,一切杂念妄想不生,只有一颗平等、清净的心空空朗朗,这个时候,你若把握住、肯定它、解释它,马上就见性了。如果你更能保持它,小心翼翼地照顾它,不要丢掉它,久久纯熟,便能大事了毕。如或不然,可惜当面错过。
如何自修才不会走错方向?
问:我已决心跟随 老师学法,并知明师的指导对修行十分重要,但没有师父在身旁指导时,应如何修行,才不会走错方向?
答:要想学法,首先要作一次由衷的反省。把错误找出来与它绝缘,来净化自己。学禅不许胡说八道,不许染上神秘色彩,心理上要有正确的认知。可以看看讲词,听听录音带,常看、常听,便有不同的感受,慢慢会变化气质。
所有的圣人、凡人、好人、坏人、地痞、流氓、畜牲、饿鬼……其差距,不在外形,而在心态。
发心正,诚敬信够,对法没有电阻,就能接受传心,就能使你的日子过得不执着,自由自在。只要对法分得出正邪、真假,时时扬弃错误,没事时唱唱自性歌、安祥之歌,可以增加心的抵抗力。看过"安祥之美"的人,都知道病从心生,从口入的病好对付,心病很难医治。只要把自己的心调和得空朗,包容别人而不放纵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彻底的胜利者。
如何对治胡思乱想?
问:看经、读书容易打瞌睡,而且胡思乱想的妄想难以克制,请问 老师如何对治?
答:人从成长到现今,是活在错误中而不自知的,所以人有烦恼、有痛苦。修行(心)在去掉自己的烦恼和痛苦,要去掉自己那些苦恼,先要有正确的认知,然后下定决心痛改错误,这要看你有没有心力,心的力量是保证一个人做事或修行成功的要素。心力是由勉强到自然,慢慢锻炼出来的。勾践卧薪尝胆,陶侃每日运砖,都是克制习气、惯性的例子。你如果有决心自我克制、修正,一起妄想就打自己两个耳光,犯了错就自打两个耳光。老师在修行过程中就是这么做的,没有意志力就没有心力,修行就是要坚持到底,坚持到底才能成功,如果是浅尝辄止,知难而退,必定一事无成。
如何才是真修行?
问:坛经机缘品:"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既然起修皆妄,守住亦不真,不修不守又落入无记,不知究竟如何才是真修行?
答:修,是有为法,有为有成,有成就有坏,离不开成、住、坏、空四相。最上乘法,佛不是叫你去修,不是叫你去充实一些什么,佛是教你去丢掉那些多余的东西,把那些原本不有的,毫不留情地向外抛去,丢到无可再丢时,即是本有的,原本的即是真实的。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的不是靠修而成的。佛不是修成的,是还得本心──恢复了自己原本的心态。起修,修什么?起一念心去修行,即是有为法,有为法没有不坏的。守住,守什么?不须要守,守即是执着,有东西可守,便是有东西可执着,便是理、事二障。真正的修行,无可守,虽然如是,对刚刚开始修行的人,必须要保任、管带;保持它、信任它,管住表层意识,带住安祥,如牧牛图上所说:初则桀骜不驯,慢慢调柔、顺适,最后驯服得赶都赶不走,到此地步,安祥是你,你即安祥,就不须要守了,所以说"守住匪真精"。这都是见性以后的人说的,没见性的人,听起来自然会有些陌生,若能保任安祥保持一个月,再看这些话便会有亲切感,感觉这些话,等于是自己说的一样了。
何以断除烦恼,趣向真如亦是邪?
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唐张拙秀才悟道诗)。不知何解?
答:这是大澈大悟者的证言,正见加正受等于安祥;一个安祥的人,已经没有烦恼了还断什么烦恼?趣向真如亦是邪,安祥了的人,安祥就是真如,你就是真如了,还去找什么真如?真如者,如真也。为什么说"如",因为它还没有全等,佛在世是"有余涅槃",把肉体丢掉,即证入"无余涅槃"。所以人修行成佛而称为"如来";"如"其本"来"之意,还不能算是百分之百的精纯,必须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如何才是真无念
问:坛经般若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请问:应如何修行,才能速臻以上境界?
答:无念法是佛法的核心,是佛法的生命。什么叫无念?有念即是无念。佛法是不二法门,所有的矛盾,都统一在法的实性当中。什么叫无念?无念者,有念也。无念怎么是有念呢?有念而不停留在念头上,不执着在念头上,有念而不是自我出发的念头(所谓躯壳起念),这样的念,有念即是无念,即念而离念。用原本的心态去观照,念即无念。如果你未认知原本的心态,亦即是说你还未曾见到自性,那你每一念都在心的表层生根,每一念都污染你的本心,每一念你都把它当成真实的,一切烦恼、不如意……便都因此而生。当你见到了自己的真心,能够经常保任安祥时,你的念头便像一片云,若有若无,它不会对你构成干扰,古人所谓:"青山常不动,白云任往来",这叫做真无念,这就是诸佛境界,佛不是无念,佛是即念离念,有无都统一在一个定慧圆明的安祥心态上,只有安祥可以统一有念、无念,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念,不是死了,便是和木头石头无别。所以有念、无念不是两个,凡落二三,便是相对,就背离了不二法门。
若问如何修?如何相应?凡是伟大的事业,都须要长久的时间才能完成,成佛须要三大阿僧祇劫,生生不退转要十万年,经上都有记载;但是佛有一个最慈悲的法门──见性成佛,勿须那么长久,一生可以成办,根性好的,当下即了。所以,你只要见性,最快了。什么叫见性?水性湿,火性热,生命共同的属性是什么?你若能肯决了它,就是见性,见性即是肯决原本的、不朽的、永恒的自我;也是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的自我。你能肯决它,它就是你的法身。你能把全感情、全理智、全人格融入此一正见,你便能秒秒安祥,时时无念,这是唯一无二、最快速的成佛方法。
怎样增加心力?
问:安祥出现漏洞是否无记?修行过程总是七上八下、进进退退,是否心力不够?如何于动中修行得力?
答:安祥有漏并非无记心,无记心是无因无果,无善无恶,没有知觉,睡着了,叫无记。无记只是对修行无益,却不会构成修行的漏洞,漏洞是生理上的现象,如躯壳起念……等。
修行过程,七上八下是因心力不够。心力不够的人,力不从心,欲振乏力,别说修行不会圆满,做任何事,都不会成功,凡是成功的人都是锲而不舍的。如果你像王冕、爱迪生一样把工作当享受,工作会带给你快乐、健康、智慧、荣誉,而且会从工作中涌现出创新的能力;如果你对工作带着一种厌烦无奈、压力,以莫可奈何的心情去做,工作对你便是一种惩罚,会剥夺你的健康、喜悦、智慧、和生命的光彩,使人生趋于黯淡。如何才会喜欢你的工作?首先你必须承认你应该活在责任、义务中,藉付出满足需要,这样每天忙于工作,却忙得心安。如果一个人有优厚的收入,而天天在家睡觉,那是在创造人生的负值。若果大家都只想获得而不肯付出,人会饿死,地球也会提前毁灭。所以,人要从工作中找出磁力(对工作的喜爱),磁力越强大,吸引力越大,做事一定会成功。比如画家毕卡索对美术有磁力,如果叫他去搞电脑,他可能交白卷。所以,自己是不是法器,根器好不好,这看你对法──禅,是否有磁力,是否是生活中唯一的兴趣?如果你觉得时时刻刻都少不了它,不能放弃它,谁也不能从你手中夺走它,若有这种兴趣,这种情感,你对禅自然就会产生心力。
一般人修行,只想获得,不肯付出;只想收获,不肯耕耘;只想成功,不想努力。这种错误观念,不论从事任何事业或工作,都是一种罪恶。佛法有修"般舟三昧"的人,他不坐不卧,一直不停的走动,求什么?求心安,如果各位心态是安祥的,当你走过一条热闹的大街,好像没有看到一个人似的,而你也没有碰到汽车,也没有掉进水沟,这便是"动中得力"的体验,只要你保任安祥心态,不管做什么都是得力的,不仅得力,而且省力。古人说:"得力处即是省力处。"
保任之外可否打坐?
问:到达彼岸有六波罗蜜,除了行深般若以外,禅定、打坐是否需要?
答:如能够先推有安祥以后,再去坐禅,那等于给火箭加装一具加速器,会更快,更有帮助。如果没有安祥而去打坐,对于锻炼心力,增加健康,不无小补,不过,要有人指导,因为打坐久了,会有些境界出现;有些是心理的,有些是生理的,如果心态安祥了,就不会出毛病,因为安祥等于正见加正受,有了正见,看得清楚,有了正受,如如不动之故。
“思想虚空”不正确
问:开始读诵金刚经、六祖坛经以后,心猿意马、心神不宁的情形渐渐减少,但因为自己常勉励自己"思想虚空",竟迷糊到忘记该做的事,甚至不想参与任何事情,请问 老师其故安在?
答:佛法不是虚空,你弄错了。如果没有现实的人生,也就没有了佛法,佛法是在人的心之深处生根的,而不是虚空。你修行所须要的是安祥,而不是虚空,你要保持安祥、保持喜悦,因为安祥是幸福的泉源,喜悦是生命的阳光。你经常保持安祥,同时亦会拥有喜悦,有了喜悦,人就不会消沉,不会冷漠。因为一个意志消沉、情感冷漠的人,不可能是天才,做任何事都不会成功,那是在浪费时间、虚掷生命。修行即是修正错误的认识和行为,所以你要赶快煞车,转变航向,以后要活在安祥中,而不是活在虚空里。
如何能使安祥心不失?
问:心态好时,整夜睡不着,恐怕影响次日的工作精神,但是隔日精神很好,并无倦意,在这种情形之下,应如何使它继续保持下去?
答:刚刚体验安祥的法味时,就如一个小孩得到了一个他喜欢的玩具,他会高兴得睡不着觉。一个人初尝安祥法味,那种飘飘然,有点醉三昧酒微醺的感觉,他是会睡不着,因为一来是法喜充满,二来生命力增强了,精神力自然比平常旺盛。在睡不着的时候,你就要秒秒观心、离念、无念、无相、无住,用这种心态躺在床上,即使是整夜未睡,次日精神仍然会很好,照照镜子,容光焕发。安祥就是生命力的源头活水,它会使人健康、喜悦,你一定要习惯,习惯了以后,修行就上路了。
真正皈依处
问:可否请求皈依耕云老师?
答:皈依,即是皈向与依靠的意思。
苏东坡和佛印游西湖"上天竺",见观音菩萨圣像手中拈一串念珠。东坡奇怪地问佛印:观音菩萨岂不是久远劫前已经成佛,现在还拿念珠作什么?佛印说:念佛。念那尊佛?他只念──南无大悲观自在菩萨。东坡怀疑地问:念自己作什么?佛印说:求人不如求己。
我们学禅修心,要皈依自心真佛,如果各位想跟我作个朋友结个缘,我也不反对。在各位心目中,只要认为我是老师,我就是老师了。禅不讲求形式,过去认识的会友见面,有人问讯、有人鞠躬、有人顶礼,我觉得都是多余的。敬,发自内心,各位如果愿意跟我结缘,愿意做禅学会的会友,大家共同来砥砺、切磋,我非常的欢迎。
学禅在认识你自己
问:如何修行,才能见性成佛?
答:这几年来,很多人问:禅是什么?我给禅下了很多定义和界说。禅是什么?禅是心的原态──原态即是没有受污染以前的本心原貌。禅是什么?禅是生命的共相。生命的共相是什么?如果你知道了,就认识你自己了,识得自己就到家了,不必参禅了。问题就这么简单。
如果有人说:这不简单,我参禅参了许多年都没成功……那是因为你有障。什么障呢?业障──积业而成的障,业障遮盖住了你原有的本心,障蔽了你本心的光明(摩诃般若)。譬如瞎子看不到太阳,眼前只是一片黑暗,那是因为瞎子眼睛有障。
我还曾说:禅是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的所以然。为什么说众生与佛平等、自他是不二呢?你若入了禅,你就明白了。还有人问:禅是什么?我说禅就是你自己!禅如果不是你自己,与你无关,你何必参禅呢?
禅的第一公案,就是惠明在六祖大师面前所领悟到的自己的本来面目,当你认识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以后,你就知道了宇宙实相,知道了一切存在的真实,也就完成了自我突破,自我突破则一切突破。所以,参禅是一劳永逸的事,因为真理没有两个,你问我如何修?我简单的回答:认识你自己。
至于如何修才能成佛?首先你必须确认: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的不是靠修成的,凡是修成的都会坏。无念灵知不从缘有;灵知本心不是父母生我才有,更不是肉体坏了就无,说有说无是断、常邪见,而生命是永恒的、是无限的,要想证得生命的永恒,你参话头也可以,保任安祥心态也可以,但是第一步,你必须先做一次彻底的反省,这是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
反省,是为了去障,患有白内障的人若不求医彻底根治,还是看不清东西。你要明心、见性,见什么性?见宇宙万事万物的共性,也即是生命的属性,生命的属性是什么?这非常明显、非常一般、非常普遍的生命共性,你若是看不见、不知道,显然你有障,这话不是假的,这么简单、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你怎么会不恍然大悟呢?不悟就是因为有障,所以请你去障。
去障的方法,就是反省。把时光倒流──今日反省昨日,今年反省去年……把自己过去所做所为,见不得人的、不好意思的、说不出口的……巨细不遗的一一写出来,写得越详尽越好,写完了可以变成一本著作,如果把它排版印成书,送给你的亲朋好友,那真是功德无量,累世的罪业都可以消了。金刚经上不是说吗?"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儒也说:"圣人之过,如日月之蚀。"如果我们肯把自己的罪过发露,让它"见光死",不必散发给许多的亲友,只要找一个你信得过的人,请他给你作见证,发露忏悔以后,誓不再犯,若能这样,则天大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这是佛的慈悲法门,如果没有这个慈悲法门,我们都无法修行了。有了忏悔法门,我们才不会僵化,才有新希望、新生机,修行才会成功。
有人说:老师啊!我曾经反省过了,但是没有效果。不是没效果而是你的心态不对,做得不由衷,你一定要极为诚恳、庄敬、认真,抱着九死一生──如果不这样做,我就没命了似的,用这种戒慎心情去做,就容易相应。如果你认为这太倒架子,太没面子……那是没效的。
反省,要在空闲、没有任何挂碍的时候去做,而且不要急躁,心要细、要静。每次做反省之前要祷告,祷告是必要的,你家里供奉谁就向谁祷告,如果没有佛、菩萨像,向祖先祷告也可以,请祂慈悲、善导,慢慢地发掘出来自己遗忘了的错误。如果做得很诚,把六岁以前都能够反省出来的话,就可以进而反省出自己的出生,再向前反省,便是宿命通了。
从下决心修行开始,要活在责任义务里"求心安","凡是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绝对不做";"凡是不可为的事,断然不想",这是禅学会最简明的戒律,只要能够真实地做到,心自然会安,人一定活得潇洒、自在、安祥。
妄想心重易随境转
问:安祥是最美好的心态,在修行方法上是否因人而异?对妄想心重、容易随境而转的凡夫,用什么方法来对治?
答:台南禅学会成立时,我就给佛法下了个定义:佛法者,成佛的方法也。方法就是方便,佛法除了方便,没有什么叫究竟的,方法对了,修行就相应。禅,是直下承当的。这些年来,有些人纠缠不清,在无法可说之下,我说出一个"安祥"来。安祥是什么?安祥是三昧耶,三昧耶即是正受,正受即是真正的受用。很多人修行一辈子,都没有得到过正受,真正的受用就是安祥。正受除了真正的受用,还有正确的感受。我们活在五光十色的虚幻里,如果不认清虚幻而自我突破,便会心随境转,而失去正受──安祥。因此,禅的架构,一如鸟的两翼──一个是正受,一个是正见,有了正见和正受,就具足了禅的修持。
最近,我写了一首杜漏歌,杜即杜绝,漏即漏洞,修行人如果把漏洞都杜(补)好了,修行也就成功了。
我们在修行中有那些大的漏洞呢?
一、邪思妄想:想是五阴之一,妄想多了便落入想阴,禅的心是光明的,想阴能把光明的本心障蔽,所以不要胡思乱想。
二、着相认同:把一切虚幻之相看成真实的而执着它,说是天长地久……其实,天既不长,地也不久,到时候都会坏,因缘所生的东西,幻化无常,没有任何一个永远不变的自我,如果你认同、追求虚幻,最后所得到的一定是幻灭。
佛法的基本精神是真独立,不与万法为侣,不与任何人、事、物同在,是唯我独尊的,不要人家叫你笑你就笑,人家叫你哭你就哭;真自由就是不受外在一切的干扰;真平等就是一切色、一切声皆平等,不管任何人赞美你、讽刺你、歌颂你、毁谤你……你都要不为所动,这样你才能保持安祥。
三、说话太多:话说多了心会乱,心一乱就失去安祥了。
四、生气发怒:因为怒火能烧功德林,好不容易修行累积了一点功德法财,一把怒火烧个精光,很不合算。
五、躯壳起念:最可怕的就是躯壳起念。如果一切想念都离不开自己的肉体,完全为这部机器而活,甘做机器的奴隶,被机器所躯策,不能主宰、操纵这部机器,因此太多人与草木同朽,这一生是白活了。
学禅不能像用菜篮子去打水,要想拥有安祥,你必须要杜漏、防漏。一个真正的禅者所显示的是亲和力和同化力。亲和力、同化力是现代语言,如果用过去的语言表达,就是"以心传心,心心不异",你如果想认真修行,想达到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那就是我刚开始所说的:你不可以不努力就想成功,不耕耘而想收获,不付出就想获得,你必须下一番功夫,"不经一番寒澈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修行必须珍视安祥。因为安祥是法的现证,是法的现量,是入禅的基础,对禅来说,它(安祥)是必须的,也是足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