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说佛论道

八地 不动地

   我们学佛究竟的目标,就是要成佛。所以,学佛是起点,成佛是目的。但是,从起点到目的地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需要我们一步步地精进不懈,才能渐渐缩短距离以至究竟的佛地。
     
       要到达佛的境界,就得要行菩萨道:若跳过菩萨道,就成不了佛。不过,行菩萨道必须按照顺序来。至少要经过七地菩萨、发慈悲心,运用方便波罗蜜,才能真正达到第八地菩萨「不退转」的境界。
     
      福慧具足方成佛
;   前面已经讲到第七「远行地」。它的意思是,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要耐心勇往直前。就像佛来人间救度众生不只是一生一世,而是来来回回有八千次这么长久的时间。
     
        有的人发愿:「尽此一报身」来行道,意思是不管再怎么认真,都仅只于一世而已。其实,我们应该发愿「来生来世」都要一心一志为拔度众生而来。
     
        佛陀累生累世舍命为众生,哪怕是一只鸟、一只老虎或一条蛇,在无法两全的情况下,他都愿意舍弃身命、救度众生的苦难。虽然牠们不是人类,却同样具有宝贵的性命;凡是有生命的物类,他都一视同仁以慈悲、爱心来照护在佛陀的《本生经》里,有很多这类的记载。
    
        这就表示在成佛之前,要先行菩萨道,并且不断来回娑婆世界(注一)。就如在运动场上跑步,跑越多圈表示耐力越强。佛陀在娑婆世界里来来回回八千次,这是多么长远的路程;除了要有耐心之外,还要发大悲愿;大慈悲心绝对没有自私自了的念头;行菩萨道必须兼利他人,济度众生。
    
        佛为了救度众生而发心出家修行,并非为了自己要成佛而修行,当度众生的因缘都已圆满、福慧具足时,自然能成佛。
    
        所以,接下来是第八「不动地」,也是「愿波罗蜜」。
     
        「不动」就是不受动摇。古德云:「发心容易,恒心难持。」一般人受到感动时,口头上发愿要付出爱心很容易,但是要以恒常的时间身体力行就很难了。
    
      助念与玩牌的拉锯战
     
        有一次我到台北,一位慈诚队员上台现身说法。之前我曾对他们说:「师父对慈诚队的期望与寄托,就是要净化人间。你们在担起净化人间的使命之前,要先净化自己。因此,必须守八项规矩(注二)。」这些规矩,我都一一分析让他们了解。
   
        他们听了,猛点头说:「我们会尽量去做,」这位慈诚队员当场也发了一个愿,说:「我过去的坏习惯,从现在开始要全部改掉。」
     
        可是当天一回到家,就有牌友打电话邀他,说:「我们现在三缺一,你可不可以过来一下。」
    
        他说:「我现在要戒掉打牌的习惯,已经不想玩了。」
     
        对方说:「哎呀!偶尔消遣一下,玩一、两次有什么关系?以后再慢慢改啦!」
    
        那时,他的心里就受到动摇:「对呀!反正缺一个人,我去补位,让他欢喜也是一件功德。」于是,他经不起诱惑就去了。
     
        到了那里,他马上就坐下来玩。到了晚上十一点多,他的呼叫器忽然响起,他就回电:「是谁找我?有什么事?」
           对方说:「林师兄的妈妈往生了,今晚轮到我们去助念。」他挂断电话之后,心想:我既然加入慈诚队,助念是要紧的事情:「输人不输阵」,轮到我,不去不好意思。回到桌边,他就对牌友们说:「真是对不起!我有很要紧的事必须先走。」
    
        这些牌友说:「天都还没亮,你这么早就要溜掉,太不够意思了。不行!」
     
        他说:「可是我现在有急事,不走不行!」
     
        他们就这样争执不下。当时有一位牌友很生气,就把麻将桌掀翻了。他也气得站起来,咬牙切齿地紧握着拳头。不过,那时候他想起师父说的话:「忍一口气还不够,吞一口气才是真功夫。」
     
        他真的就吞忍下来。直到忍得「气」都静下来时,他才把拳头松开,露出笑容拍拍对方的肩膀说:「不好意思!我真的不去不行,对不起!我先走了。」那天晚上,他去助念、念得法喜充满。当时,他才体悟到「念头一转,海阔天空」的道理:也深深体会到外境的引诱,实在很可伯!
     
      不退道心断习气
   
        明明当天晚上才刚听了师父的开示,自己也发愿要改掉坏习惯。可是回到家,一通电话就让自己把持不住;后来看到牌友们生气的叫骂形态,那时他才真正体悟:这幕景象,就是要让我真正下决心断除习气,我应该要感恩对方才对。因此,他断除了赌博的习惯。
     
        第八「不动地」,意思是指:只有发心是不够的;要在境界来时,不受外境诱惑而能通过考验才行。若肯下这番功夫,才能坚定意志、拥有「不动」的善念。从此,他的人生完全改变了。一个月后,他见到我就说:「师父,我已经戒赌了。现在就算有人到家里来拉我,也拉不动了。」
  
        要真正断习气,就要成就「愿」波罗蜜,也就是先立愿。我常常说:「发多大的心,就有多大的福:发多大的愿,就有多大的力。」但是,所立的愿一定是真切的愿——即不论什么境界出现,都不会被动摇的愿。例如有人布施了一些钱之后,就去签「大家乐」、买股票:满心以为有布施了,签大家乐一定会中奖、买股票一定涨停板,这样就大错特错了。
     
        佛菩萨不会保佑投机取巧的人。因此,若认为捐了钱就会事事如意,是错误的观念。真正的学佛,要经得起社会的种种磨练,培养坚定的意志,把行善当作是本分事,随分随力去帮助别人。我们要时时抱着一颗感恩心——我们有今日的福,事业上有成就,都是社会人群共同付出的成果。
     
        所以,唯有时时刻刻感恩社会、回馈大众,才是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也才是真正的发愿;不要只发一些自私的愿,这样的愿非但不能利益众生,也常会事与愿违,反倒是自寻烦恼而已。
       
      发大愿,结好缘
     
        有一位母亲,对老大不小的儿子尚未娶妻,一直很烦恼。后来她发大心行善布施,希望儿子能早日找到结婚的对象。过了三年,儿子终于有了对象,结果她却不满意,坚持要再找一个自己中意的媳妇;但是,儿子无论如何都不愿放弃。做母亲的就想:我要赶快再发愿、再布施,让他们两人的感情一刀两断。
     
        有一次她跟我说:「师父,我都有布施:但是,他们两人的感情为什么还断不了?我也一直在发愿,为什么再找的对象,儿子都看不上?」
    
        我跟她说:「妳应该以包容心来祝福妳儿子才对:有缘的绝对拆不散,无缘的绝对凑不成对。他们小两口能够幸福,才是最要紧的。发心造福不应是为了左右妳儿子的选择:抱着这种心态来造福就不对了,必须以宽广的爱心去面对每一个人,况且是妳儿子所爱的人;应该成全他们才是妳的本分事。」总算她听进去了,媳妇也娶进门了,婆媳都很贴心,一家和乐融融。
     
        可见要当一位菩萨,须有无私的爱心,能舍下自己的偏爱,扩为大爱。更需立「愿」作为渡过苦海的船——愿普天下众生皆得吉祥、愿普天下众生皆得安乐、愿普天下众生皆得离苦,这才是真正的大愿。「不动地」是成就「愿波罗蜜」,若能立下诚恳的大愿,则不管什么样的境界,都无法动摇实践菩萨道的心愿。
    
        这是否很困难?其实并不难。只要对众生「无分别想」,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快乐,而不是特别开爱的至亲好友,才希望他快乐。普天下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普天下的众生能得到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若能立下坚定的愿,菩萨十地当中,时时刻刻抱持如初的欢喜心。任何境界来了我都很欢喜,任何顺、逆之境都不致于动摇我的心;若能如此,立宏誓愿、持续不退,这就是「愿波罗蜜」,也是菩萨第八不动地。
     
        【注一】娑婆世界,娑婆为「堪忍」之意。娑婆世界即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之现实世界,此界众生必须忍受众苦,承受诸烦恼,但仍不肯出离。
     
        【注二】慈诚队刚开始时制八戒,如今已修订为十戒,即在家五戒再加上:不吸烟、不赌博、不瞋恚、不违规、不忘本等五条规则。
          

   
      发大愿,结好缘
     
        有一位母亲,对老大不小的儿子尚未娶妻,一直很烦恼。后来她发大心行善布施,希望儿子能早日找到结婚的对象。过了三年,儿子终于有了对象,结果她却不满意,坚持要再找一个自己中意的媳妇;但是,儿子无论如何都不愿放弃。做母亲的就想:我要赶快再发愿、再布施,让他们两人的感情一刀两断。
     
        有一次她跟我说:「师父,我都有布施:但是,他们两人的感情为什么还断不了?我也一直在发愿,为什么再找的对象,儿子都看不上?」
    
        我跟她说:「妳应该以包容心来祝福妳儿子才对:有缘的绝对拆不散,无缘的绝对凑不成对。他们小两口能够幸福,才是最要紧的。发心造福不应是为了左右妳儿子的选择:抱着这种心态来造福就不对了,必须以宽广的爱心去面对每一个人,况且是妳儿子所爱的人;应该成全他们才是妳的本分事。」总算她听进去了,媳妇也娶进门了,婆媳都很贴心,一家和乐融融。
     
        可见要当一位菩萨,须有无私的爱心,能舍下自己的偏爱,扩为大爱。更需立「愿」作为渡过苦海的船——愿普天下众生皆得吉祥、愿普天下众生皆得安乐、愿普天下众生皆得离苦,这才是真正的大愿。「不动地」是成就「愿波罗蜜」,若能立下诚恳的大愿,则不管什么样的境界,都无法动摇实践菩萨道的心愿。
    
        这是否很困难?其实并不难。只要对众生「无分别想」,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快乐,而不是特别开爱的至亲好友,才希望他快乐。普天下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普天下的众生能得到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若能立下坚定的愿,菩萨十地当中,时时刻刻抱持如初的欢喜心。任何境界来了我都很欢喜,任何顺、逆之境都不致于动摇我的心;若能如此,立宏誓愿、持续不退,这就是「愿波罗蜜」,也是菩萨第八不动地。
     
        【注一】娑婆世界,娑婆为「堪忍」之意。娑婆世界即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之现实世界,此界众生必须忍受众苦,承受诸烦恼,但仍不肯出离。
     
        【注二】慈诚队刚开始时制八戒,如今已修订为十戒,即在家五戒再加上:不吸烟、不赌博、不瞋恚、不违规、不忘本等五条规则。
          第九地 善慧地

不管学什么,我们都要从基础开始,然后再一层层地往上爬;若放弃基础,等于是悬空了,那就会很危险。
    
        因此,绝对不能有「我今天修的,已经比昨天还高一层、境界也更深了;我要放弃浅的、以追求更高深的境界」这种心态。一切仍必须踏踏实实地由浅入深去修行。
     
      取诸社会,用诸社会
     
        接下来是第九「善慧地」。「善慧」,即是慈悲而有智慧。要达到「善慧地」的境界,首先要打稳基础的功夫,努力成就「力波罗蜜」。
     
        我常常说:「发多大的愿,就有多大的力。」有愿力来配合,心地自然能够时时清净、专心一念;择善坚持于任何遭遇而能清净,就不生烦恼、不起恶念;不生烦恼就是智慧,不起恶念就是善念。有智慧、慈悲的善念,再加上一股毅力去推动,就能把理想变成事实,也能转理论为实际,使人事理圆融无缺。
     
        就佛教来讲,「理论」属「真谛」,「人事」则属「俗谛」。「真谛」的道理是「心无染着、具足智慧善根」,而「俗谛」则是要人圆事圆,发挥慈悲的功能去利益人群。因此,我们应该要真俗并行。
    
        在社会环境中,必定要顾及他人:若只想到自己要了生脱死,或是一味沉迷于世俗,便会有所偏执。社会上有很多爱心团体在推行各种爱心工作,这是成就善业。但是很多人却同样离不开烦恼,原因是做了些善事,心里就有执着而放不下。
     
        我也曾经讲过「十魔车」(注),里面有一项是「善根魔」,是指行了善事却一直放在心上;想着:我做了很多善事,该当得到什么福报……。如果是为了求得福报才行善,便违背了行善的原意,反而会招来烦恼,容易丧失了为善的原动力。
     
        为善应无所求,如果做一点善事就希望有所回报,就是缺少了真空的智慧。唯有真俗平行,才是真正的力行菩萨道。我们既然来到人间,不要放不下、看不开;放不下的人生,会过得很不愉快,甚至痛苦不堪;若看开了,也不能忽视自己的功能,而应发挥「大爱」的良能。
     
        曾听过慈济人唱过一首歌,歌词的内容大概是这样:「垃圾倒出去,清净的收回来,我关心你,你关心我……」这就是一种幸福。人生能做到真正把内心的垃圾倒出去,就是清净的智慧;若能进一步「我帮助你,你帮助我」,彼此互相爱护、守望相助,就是人生最幸福的画面。
     
        我们时常听闻:某位大企业家受到歹徒的威胁、恐吓,或是某某地方又有人被绑架的消息。因此,许多有钱人都会雇请一些保镖,有的守门,有的随身保护着他。这是多么不安而辛苦的生活啊!
    
        如果人人各守本分,尽自己的能力维持合法的生活,即可轻安自在。而富有能力的人能「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如井水般保持八分满的状态,则能使贫富相安、劳资互惠,呈现社会祥和,使人人能拥有一分欢喜和快乐。这一定要了解「善慧地」的境界,才能做到「无患得失」却很尽心的境界:「为人事尽心」就是「俗谛」,「无患得失」就是「真谛」的道理。
    

     
      普天下没有我不爱的人
    
        美好的社会,需要人人互爱、互助。因此,得一善就要拳拳服膺,不断发挥它的功能。像志工们到医院服务病人回来,脚步都是轻快的;这是做了之后的成就感和快乐,这就叫「喜悦」,也可以称为「法喜」。
     
        我常说:「我们要视普天下众生,年长者都是我的父母,年纪差不多的都是兄弟姊妹,年纪小的都是我的孩子。」志工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身体力行去做,把病人当成自己的家属,用尽各种方法使病人得到安适、快乐;付出的人都做得很有心得。
     
        但是,有的人听了道理,心里却想:那些老人头发也没洗,身体那么脏,而且又生病:要我靠近他,心里实在有一点怕怕的!
     
        若这样,听师父说时很欢喜,可是实际面对蓬头垢面、身体脏臭的病人,却无法生起欢喜心,反而十分烦恼;没有听法之前,离得远远的,觉得理所当然。听了法之后,看到病人还是怕怕的、离得远远的,于是心灵上又多了一分压迫感,因为自己做不到,这就多了一种烦恼。
    
        学佛,就是要「学到了就用出去」,这才是真正的善慧;要以一股发自愿心的毅力,将所学的道理推行于人间,才是真正圆满而有所得的佛法。
    
        有一次我去台中演讲,说到「父母就是堂上的活佛」。有一位很年轻的小姐听了之后,内心受到很大的冲击!
    
        事后她向我提起,过去自己对父母并不懂得感恩。每天都是在母亲将早餐煮好、又把家里打扫干净之后,自己才会起床。
     
        但是自从那天听法回去后,隔天开始,她每天都会提早起床把早餐准备好,并且把周围的环境打扫干净,然后等母亲起来一同享用早餐。以前常常被母亲又吼又叫的,现在样样都很自动,妈妈看了很高兴,她自己也觉得很心安欢喜!这也是她听了法之后,能立即发挥功能所得的欢喜心。
     
        后来她又告诉我一件事。因为讲演那天大家一直鼓掌,当时我曾对大家说:「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问题,其中一项就是『垃圾问题』。你们若能用现在认真鼓掌的双手,将生活环境中的垃圾分类好,尽量惜福、知福,不要动不动就把还能使用的东西淘汰掉,就能减少许多垃圾。政府的清洁单位也能推行不同时段、收取不同种类垃圾的环保政策,让许多可再利用的资源,继续使用。」
    
        于是她又以实际的行动,在住家附近挨家挨户倡导环保的观念:「拜托大家把铁罐、玻璃瓶或色拉油罐、旧报纸、簿子都作分类,会腐烂的东西请另外放:如果你们能这样做,我会负责每个礼拜来收一次。」
     
        由于她的态度诚恳有礼,有时叫人家「阿公、阿嬷」,有时叫人「伯父、伯母」,很有耐心地一一讲解环保的理念,因而得到极大的回响!家家户户真的都把垃圾分类好,等她来收。她也依言每个星期都去收集,再送到回收中心去卖;积少成多,每周都可以卖一千多元。
     
        她说:「师父!我把卖的这些钱都捐出来建医院。可是我想请教师父,这并不是我自己的钱,我想要用『慈济人』的名称来捐好吗?」
    
        我说:「当然好啊!妳有这分心,把邻居们整理出来的资源拿去卖,他们愿意付出心力,所以他们有功德,妳更是功德无量啊!」
     
        「不过,我现在愈收愈多,有点负荷不了……」
     
        「妳用什么工具去载回收物?」
     
        「开始的时候,丰原有一位踩三轮车的善心人士听到我的构想,马上响应要帮忙,就是用他的三轮车来载。可是现在愈来愈多,三轮车已经无法负荷了。师父是否能帮我呼吁,看看有没较大的车能帮我运载?」
     
        「这是好事,我会替妳呼吁,我们共同来完成。」
    
      闻法入心发于行
     
        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吗?其实并不容易。光是要踏入陌生人的家门,就要有很大的勇气;因为她有这分愿心、毅力,于是困难的事也就变得简单了。

第九地 善慧地

不管学什么,我们都要从基础开始,然后再一层层地往上爬;若放弃基础,等于是悬空了,那就会很危险。
    
       因此,绝对不能有「我今天修的,已经比昨天还高一层、境界也更深了;我要放弃浅的、以追求更高深的境界」这种心态。一切仍必须踏踏实实地由浅入深去修行。
     
      取诸社会,用诸社会
     
        接下来是第九「善慧地」。「善慧」,即是慈悲而有智慧。要达到「善慧地」的境界,首先要打稳基础的功夫,努力成就「力波罗蜜」。
     
        我常常说:「发多大的愿,就有多大的力。」有愿力来配合,心地自然能够时时清净、专心一念;择善坚持于任何遭遇而能清净,就不生烦恼、不起恶念;不生烦恼就是智慧,不起恶念就是善念。有智慧、慈悲的善念,再加上一股毅力去推动,就能把理想变成事实,也能转理论为实际,使人事理圆融无缺。
     
        就佛教来讲,「理论」属「真谛」,「人事」则属「俗谛」。「真谛」的道理是「心无染着、具足智慧善根」,而「俗谛」则是要人圆事圆,发挥慈悲的功能去利益人群。因此,我们应该要真俗并行。
    
        在社会环境中,必定要顾及他人:若只想到自己要了生脱死,或是一味沉迷于世俗,便会有所偏执。社会上有很多爱心团体在推行各种爱心工作,这是成就善业。但是很多人却同样离不开烦恼,原因是做了些善事,心里就有执着而放不下。
     
        我也曾经讲过「十魔车」(注),里面有一项是「善根魔」,是指行了善事却一直放在心上;想着:我做了很多善事,该当得到什么福报……。如果是为了求得福报才行善,便违背了行善的原意,反而会招来烦恼,容易丧失了为善的原动力。
     
        为善应无所求,如果做一点善事就希望有所回报,就是缺少了真空的智慧。唯有真俗平行,才是真正的力行菩萨道。我们既然来到人间,不要放不下、看不开;放不下的人生,会过得很不愉快,甚至痛苦不堪;若看开了,也不能忽视自己的功能,而应发挥「大爱」的良能。
     
        曾听过慈济人唱过一首歌,歌词的内容大概是这样:「垃圾倒出去,清净的收回来,我关心你,你关心我……」这就是一种幸福。人生能做到真正把内心的垃圾倒出去,就是清净的智慧;若能进一步「我帮助你,你帮助我」,彼此互相爱护、守望相助,就是人生最幸福的画面。
     
        我们时常听闻:某位大企业家受到歹徒的威胁、恐吓,或是某某地方又有人被绑架的消息。因此,许多有钱人都会雇请一些保镖,有的守门,有的随身保护着他。这是多么不安而辛苦的生活啊!
    
        如果人人各守本分,尽自己的能力维持合法的生活,即可轻安自在。而富有能力的人能「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如井水般保持八分满的状态,则能使贫富相安、劳资互惠,呈现社会祥和,使人人能拥有一分欢喜和快乐。这一定要了解「善慧地」的境界,才能做到「无患得失」却很尽心的境界:「为人事尽心」就是「俗谛」,「无患得失」就是「真谛」的道理。
    
      普天下没有我不爱的人
    
        美好的社会,需要人人互爱、互助。因此,得一善就要拳拳服膺,不断发挥它的功能。像志工们到医院服务病人回来,脚步都是轻快的;这是做了之后的成就感和快乐,这就叫「喜悦」,也可以称为「法喜」。
     
        我常说:「我们要视普天下众生,年长者都是我的父母,年纪差不多的都是兄弟姊妹,年纪小的都是我的孩子。」志工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身体力行去做,把病人当成自己的家属,用尽各种方法使病人得到安适、快乐;付出的人都做得很有心得。
     
        但是,有的人听了道理,心里却想:那些老人头发也没洗,身体那么脏,而且又生病:要我靠近他,心里实在有一点怕怕的!
     
        若这样,听师父说时很欢喜,可是实际面对蓬头垢面、身体脏臭的病人,却无法生起欢喜心,反而十分烦恼;没有听法之前,离得远远的,觉得理所当然。听了法之后,看到病人还是怕怕的、离得远远的,于是心灵上又多了一分压迫感,因为自己做不到,这就多了一种烦恼。
    
        学佛,就是要「学到了就用出去」,这才是真正的善慧;要以一股发自愿心的毅力,将所学的道理推行于人间,才是真正圆满而有所得的佛法。
    
        有一次我去台中演讲,说到「父母就是堂上的活佛」。有一位很年轻的小姐听了之后,内心受到很大的冲击!
    
        事后她向我提起,过去自己对父母并不懂得感恩。每天都是在母亲将早餐煮好、又把家里打扫干净之后,自己才会起床。
     
        但是自从那天听法回去后,隔天开始,她每天都会提早起床把早餐准备好,并且把周围的环境打扫干净,然后等母亲起来一同享用早餐。以前常常被母亲又吼又叫的,现在样样都很自动,妈妈看了很高兴,她自己也觉得很心安欢喜!这也是她听了法之后,能立即发挥功能所得的欢喜心。
     
        后来她又告诉我一件事。因为讲演那天大家一直鼓掌,当时我曾对大家说:「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问题,其中一项就是『垃圾问题』。你们若能用现在认真鼓掌的双手,将生活环境中的垃圾分类好,尽量惜福、知福,不要动不动就把还能使用的东西淘汰掉,就能减少许多垃圾。政府的清洁单位也能推行不同时段、收取不同种类垃圾的环保政策,让许多可再利用的资源,继续使用。」
    
        于是她又以实际的行动,在住家附近挨家挨户倡导环保的观念:「拜托大家把铁罐、玻璃瓶或色拉油罐、旧报纸、簿子都作分类,会腐烂的东西请另外放:如果你们能这样做,我会负责每个礼拜来收一次。」
     
        由于她的态度诚恳有礼,有时叫人家「阿公、阿嬷」,有时叫人「伯父、伯母」,很有耐心地一一讲解环保的理念,因而得到极大的回响!家家户户真的都把垃圾分类好,等她来收。她也依言每个星期都去收集,再送到回收中心去卖;积少成多,每周都可以卖一千多元。
     
        她说:「师父!我把卖的这些钱都捐出来建医院。可是我想请教师父,这并不是我自己的钱,我想要用『慈济人』的名称来捐好吗?」
    
        我说:「当然好啊!妳有这分心,把邻居们整理出来的资源拿去卖,他们愿意付出心力,所以他们有功德,妳更是功德无量啊!」
     
        「不过,我现在愈收愈多,有点负荷不了……」
     
        「妳用什么工具去载回收物?」
     
        「开始的时候,丰原有一位踩三轮车的善心人士听到我的构想,马上响应要帮忙,就是用他的三轮车来载。可是现在愈来愈多,三轮车已经无法负荷了。师父是否能帮我呼吁,看看有没较大的车能帮我运载?」
     
        「这是好事,我会替妳呼吁,我们共同来完成。」
    
      闻法入心发于行
     
        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吗?其实并不容易。光是要踏入陌生人的家门,就要有很大的勇气;因为她有这分愿心、毅力,于是困难的事也就变得简单了。

总之,学佛并不困难;困难只在于:你能否把听闻的法,入于心、立于愿?能否发愿心献出自己的力量?就差在这里而已。
    
        所以,学佛可以是如此合情合理又生活化。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我们能做的事;若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就称为「善慧」。有这分爱心,并立下坚定的愿,就有办法突破万难,达到第九地的菩萨境界,也就是「善慧地。」
     
        [注]十魔军:指修行佛道之十种障碍。即欲、忧愁、饥渴、爱、睡眠、怖畏、疑、含毒、利养、高慢。
          

第十地 法云地

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
    
        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很容易。佛门有一句话:「三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既然如此,就不用怕凡夫不能成佛。
     
        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众生的心与佛心一样,都能包容太虚。年岁大小,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心量或智慧。有的人虽然阅历丰富,但能真正了悟的道理却很少;有的人年纪虽轻,体会却比年长的人更透彻,更能通情达理。
    
        一般人常常会倚老卖老,当较年轻或资浅的人对他个人提出一些指正时,他就会说:「你闭嘴!我年纪比你大,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一副不愿采纳别人意见的态度。
     
        其实,众生的智慧没有高低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要好好地运用,否则尘垢会愈积愈多,智慧就显现不出光明。
   
      精神集中,事事皆通
     
        比如有些病人,老是对医生说:「我病了。」医生对他说:「你要稍微运动一下。」但是他还是不想动,整天躺在床上,手脚自然愈见萎缩。而且一个人的心理会影响生理,心理上一直觉得没力气,身体也就一直无力了。
   
        有些病人刚好相反,医生就病情的评断告诉他:「你要多休息!」但是他却认为:我还好啊!我要利用有限的人生多做一些事。所以,不管在怎样的病况中,只要心理健康,还是可以生活得健康人一样,这也是一种心力。
    
        其实,每个人的心力都能无限地延伸。如果懂得发挥运用,就如一面明镜,能鉴照天下万物;若不肯「用心」,则如宝镜蒙尘,不仅不能发光,更会失去了它的功能。
   
        所以,行菩萨道的方法无他。一者需要智慧,再者就是要发挥良能;发挥良能是慈悲,而智慧是力量的来源。
    
        前面提到第九「善慧地」,是鼓励我们要培养慈悲心;但不是看不清目票滥慈悲,以致于爱得泛滥。有智慧的人会把「爱」化为建设性的力量,进而发挥良能。以达「善慧地」的菩萨境界。
    
        就如我们学佛,必须静下心来,精神集中,定力才能产生,而后由定生慧,这样就能有精通的方法。其实所谓的「神通」,就是「精神集中」,则一切的人、事、物、理可互融相通。
    
        做事、待人圆满;讲说道理也很透彻。因为精神集中不散乱,便能在定中发挥智慧的功能,所以能通达事理,这叫做「大圆镜智」,就如一面圆满光明的宝镜一般。
    
      慈悲智慧法云地
     
        菩萨十地的最后一地是「法云地」。「法」是「智慧」,「云」是慈悲、爱护之意。
   
        大地万物能够不断涌现生机,都是靠水分、土壤、空气和热能。靠地、水、火、风四大调和的运作,这些东西缺一不可。「法云地」就如一片遮荫、造雨的云。虽然蓝天白云的景致,十分清净美好:但是如果一直都晴空万里、艳阳高照,草木就会干涸、凋零。这时最需要有清凉的及时雨来滋润大地,缓和太阳的热度,让枯萎的车木重现生机。
     
        人的身体,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但是,我们也有不死的「慧命」。它需要「法云」的培养:法语滋润众生,就像拨云见月时,云会散开:需要及时雨时,云又会自动聚拢降雨,这样就能培育大地万物。
    
        我们每个人的慧命、心地的种子都是「因」,需要的是「缘」。「法云」就是缘,能够成就一切。「法」有如智慧的甘露,能滋润群生。「云」象征慈悲、爱护,能解除众生的热恼,这就是慈悲。
     
        但是,如何才能登到「法云地」的境界呢?必须成就「智波罗蜜」。这里的「智」是指「大圆镜智」,它能鉴照天下一切事相,却又不受其影响。我们若有这分明明历历的分别智,心就不会被污染,还能进一步以「方便的智慧」来教导众生。
     
      掘心井,储法水
     
        佛陀在人间说法四十九年,归纳起来,就是要我们「行菩萨道」。要像太阳一样,能使众生智慧明朗;亦有如慈云适时覆盖,使众生在慈悲、爱护之下,身心安定、悲智双运,这称为「法云地」。
     
        成就了「智波罗蜜」,就能具足无边功德,生出无穷的功德法水。这时,我们就要赶快掘一口心井,以储积「法水」来滋润众生。或许我们的力量有限,但是露水虽微,却能滋润大地;我们要像那无形的甘露水般,默默地滋润众生。
     
        平时一场演讲法会,都有很多人来听,听的时候好像很受用,但是就如一阵西北雨,很快就过去了。要让众生的慧命长期获得滋润,最要紧的是「以身作则」,在日常的言行中显现出修养。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好敬仰某某人,因为他都不用讲话,从行动中就能表现出不凡的气质。」像这样,不必靠大场面的说法,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他的语默动静就像甘露法水般,能渐渐地滋润人心,使人烦恼尽除。「法云地」的意思,也与此同理。若能真正把对众生的爱建立在心中,我们的一切举动,就会在善巧方便中子人机会教育:就如云覆在虚空中,洒出清净的琼浆一样。
    
        人生要时时如一片法云,既不受任何障碍,又能普施及时雨。学佛,就是要使心镜能照见山河大地:但是,山水并不会成为自己内心的负担,这就称为「大圆镜智」。能够到达这样的程度,就是「十地菩萨」了。
    
        十地菩萨的意义,已经大略解释完毕。我们应该从第一地的方法做起,时刻精进不放松,直到十地圆满。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因为漏了任何一地就会悬空,因此要步步踏踏实实、努力精进,才能登上十地圆满的境界。
            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
    
        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很容易。佛门有一句话:「三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既然如此,就不用怕凡夫不能成佛。
     
        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众生的心与佛心一样,都能包容太虚。年岁大小,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心量或智慧。有的人虽然阅历丰富,但能真正了悟的道理却很少;有的人年纪虽轻,体会却比年长的人更透彻,更能通情达理。
    
        一般人常常会倚老卖老,当较年轻或资浅的人对他个人提出一些指正时,他就会说:「你闭嘴!我年纪比你大,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一副不愿采纳别人意见的态度。
     
        其实,众生的智慧没有高低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要好好地运用,否则尘垢会愈积愈多,智慧就显现不出光明。
   
      精神集中,事事皆通
     
        比如有些病人,老是对医生说:「我病了。」医生对他说:「你要稍微运动一下。」但是他还是不想动,整天躺在床上,手脚自然愈见萎缩。而且一个人的心理会影响生理,心理上一直觉得没力气,身体也就一直无力了。
   
        有些病人刚好相反,医生就病情的评断告诉他:「你要多休息!」但是他却认为:我还好啊!我要利用有限的人生多做一些事。所以,不管在怎样的病况中,只要心理健康,还是可以生活得健康人一样,这也是一种心力。
    
        其实,每个人的心力都能无限地延伸。如果懂得发挥运用,就如一面明镜,能鉴照天下万物;若不肯「用心」,则如宝镜蒙尘,不仅不能发光,更会失去了它的功能。
   
        所以,行菩萨道的方法无他。一者需要智慧,再者就是要发挥良能;发挥良能是慈悲,而智慧是力量的来源。
    
        前面提到第九「善慧地」,是鼓励我们要培养慈悲心;但不是看不清目票滥慈悲,以致于爱得泛滥。有智慧的人会把「爱」化为建设性的力量,进而发挥良能。以达「善慧地」的菩萨境界。
    
        就如我们学佛,必须静下心来,精神集中,定力才能产生,而后由定生慧,这样就能有精通的方法。其实所谓的「神通」,就是「精神集中」,则一切的人、事、物、理可互融相通。
    
        做事、待人圆满;讲说道理也很透彻。因为精神集中不散乱,便能在定中发挥智慧的功能,所以能通达事理,这叫做「大圆镜智」,就如一面圆满光明的宝镜一般。
    
      慈悲智慧法云地
     
        菩萨十地的最后一地是「法云地」。「法」是「智慧」,「云」是慈悲、爱护之意。
   
        大地万物能够不断涌现生机,都是靠水分、土壤、空气和热能。靠地、水、火、风四大调和的运作,这些东西缺一不可。「法云地」就如一片遮荫、造雨的云。虽然蓝天白云的景致,十分清净美好:但是如果一直都晴空万里、艳阳高照,草木就会干涸、凋零。这时最需要有清凉的及时雨来滋润大地,缓和太阳的热度,让枯萎的车木重现生机。
     
        人的身体,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但是,我们也有不死的「慧命」。它需要「法云」的培养:法语滋润众生,就像拨云见月时,云会散开:需要及时雨时,云又会自动聚拢降雨,这样就能培育大地万物。
    
        我们每个人的慧命、心地的种子都是「因」,需要的是「缘」。「法云」就是缘,能够成就一切。「法」有如智慧的甘露,能滋润群生。「云」象征慈悲、爱护,能解除众生的热恼,这就是慈悲。
     
        但是,如何才能登到「法云地」的境界呢?必须成就「智波罗蜜」。这里的「智」是指「大圆镜智」,它能鉴照天下一切事相,却又不受其影响。我们若有这分明明历历的分别智,心就不会被污染,还能进一步以「方便的智慧」来教导众生。
     
      掘心井,储法水
     
        佛陀在人间说法四十九年,归纳起来,就是要我们「行菩萨道」。要像太阳一样,能使众生智慧明朗;亦有如慈云适时覆盖,使众生在慈悲、爱护之下,身心安定、悲智双运,这称为「法云地」。
     
        成就了「智波罗蜜」,就能具足无边功德,生出无穷的功德法水。这时,我们就要赶快掘一口心井,以储积「法水」来滋润众生。或许我们的力量有限,但是露水虽微,却能滋润大地;我们要像那无形的甘露水般,默默地滋润众生。
     
        平时一场演讲法会,都有很多人来听,听的时候好像很受用,但是就如一阵西北雨,很快就过去了。要让众生的慧命长期获得滋润,最要紧的是「以身作则」,在日常的言行中显现出修养。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好敬仰某某人,因为他都不用讲话,从行动中就能表现出不凡的气质。」像这样,不必靠大场面的说法,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他的语默动静就像甘露法水般,能渐渐地滋润人心,使人烦恼尽除。「法云地」的意思,也与此同理。若能真正把对众生的爱建立在心中,我们的一切举动,就会在善巧方便中子人机会教育:就如云覆在虚空中,洒出清净的琼浆一样。
    
        人生要时时如一片法云,既不受任何障碍,又能普施及时雨。学佛,就是要使心镜能照见山河大地:但是,山水并不会成为自己内心的负担,这就称为「大圆镜智」。能够到达这样的程度,就是「十地菩萨」了。
    
        十地菩萨的意义,已经大略解释完毕。我们应该从第一地的方法做起,时刻精进不放松,直到十地圆满。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因为漏了任何一地就会悬空,因此要步步踏踏实实、努力精进,才能登上十地圆满的境界。
           
转自《圣水寺》  返回目录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