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说佛论道

论自力与他力的融合

济 群

  学佛修行有两大途径:一曰自力,一曰他力。有人重视自力,有人强调他力的作用。然而学佛究竟依自力,或依他力,抑或依自力与他力融合更为殊胜呢?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纯自力不易

  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到修行的途径,大分为二道:一曰难行道,一曰易行道1。论中以依自力修行,解脱烦恼,成就无上菩提为难行道;依佛力加持,往生西方净土为易行道。可知纯自力的修行是难行道。
  生存在这个世界,佛经称为五浊恶: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不要说这个世界的众生修行不易,既使佛陀出世到这个世界说法也不简单。难怪《阿弥陀经》中,他方诸佛为释迦牟尼佛能在这个度众生,大为赞叹。说彼诸佛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婆国土五浊恶: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多罗三三菩提,为诸众生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2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佛经称此为末法时代,末法的究竟意义在哪里呢?我觉得就在于修行环境的险恶上。正法时代修行者多,成就者也多;像法时代修行者多,成就者少;末法时代是修行者少,成就者也少。原因是正法时期的人们,除了内具深厚的善根,更重要还有周围单纯而又如法的修行的环境。反观今天的社会,到处都充满着浮躁,僧团缺乏律仪生活。社会物质条件发达了,红尘滚滚。

  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想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是很不容易的。何况凡夫的特点,本来就是心随境转。社会关系的复杂、教界关系的复杂、僧团关系的复杂,相应的,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他的心必然也会跟着复杂了。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是修行者关心的永恒主题,对我们今天的学佛者而言,似乎显得意义不同寻常。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是修学佛法的常道,然而今天的教界,戒又何在?定又何在?可喜的是:佛教义学很发达,出了一大堆博士、教授之类的专家学者,学术研究的硕果也非常丰富。但这些文化知识,是否可以称为闻慧思慧?对于修行又不知有多少指导意义?难怪现在的佛教界,学位是多了,但果位并没有因此而增多。
  自力法门的修行,由闻思树立佛法的正见,依戒定慧的次第,实打实着,一丝一毫都虚假不得。可是今天的学佛者大多缺戒少定,纯粹想靠自己的力量,去战胜自身的烦恼,外在环境的干扰,经历三大阿僧劫,势必非常困难。


二、纯他力违背佛教的根本精神

  大凡宗教都是他力的。原因是,一般宗教都认为,这个世界由一个主宰神创造,并主宰着宇宙人生的一切。神是主,人是奴。人生的吉凶祸福,乃至死后升天堂、下地狱,都是神决定的。人自己是没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因此,人要想得到永恒的幸福,唯有通过他力的信仰,那就是信上帝,所谓信者得生。
  与一般宗教相比,佛教是自力的。首先,佛教否定了世界主宰神的存在,以为世界的一切都是取决于因缘因果。佛经上说:有因有缘世间生,有因有缘世间灭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贯穿着缘起论核心的思想是业力学说。宇宙的成坏、世界的兴衰及人生的祸福,都是由有情的业力决定的。有情随着自身善与不善的心理活动,造下善不善业,由此招感苦乐的人生结果。
  佛教否定主宰神,佛陀自然也不会是主宰神。佛陀称自己说:我如善导,导人于善道。又对自己所开示的解脱之道,称为古仙人道。并以自己为真理的发现者,而不是开创者。佛陀与弟子的关系,就如师生关系。在修行求解脱的道路上,佛陀告诫弟子们: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是说修行要靠自己,修行是自力的。自己如何去修呢?依法。法是三藏典籍,法是通达真理,迈向解脱的方法。
  随着念佛法门的兴起,佛教才出现了他力法门。当然这种他力也还是以自力为基础,不论大乘经论中说念佛法门,还是中国古代大德们建立的净土理论,说到消除业障,往生净土,尽管都非常强调弥陀愿力的作用,但同时也重视自力的基础。弥陀净土法门传到日本,建立净土真宗,将他力法门推向极至,过分夸大弥陀信愿之威力,而忽略了自身恶行善的修习,与佛法的根本精神实在相去甚远。


三、念佛法门的产生的发展

  自力太难。因为从声闻解脱道的修行,走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路,缺乏良好的修行氛围,想修有所成势必非常困难。而走菩萨道的路践,就更玄乎了。发菩提心,经历三大阿僧劫,广修六度万行,需要有多大的耐力,需要有多大的意志,而又要冒着多大的风险,其困难可想而知。这对于心志薄弱的凡夫,实在是不可思议。
  自力既然太难,以佛陀的大智慧,自然要为众生开设易行道。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为我们介绍十方诸佛及其国土庄严,在佛法的念法法门之外,又开设了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在《阿含》圣典中就出现了,经中提出六念,念佛是其中第一要念的。念佛法门在当时的意义,就有令内心安定,除恐怖的他力作用。佛经记载:佛弟子处在面临死亡时;贾客远行遇到凶险时;比丘在旷野修行遇到恐怖时,修六念法门能远离3。 
  念佛法门的特别发展是在佛陀入灭后。弟子们出于对佛陀的怀念,从追思佛陀因地的发心,行菩萨道,到佛果上成就种种功德;从佛陀一生说法教化的事迹,到入涅槃后遗留下的舍利。另外,佛陀入灭时有些声闻弟子尚未见,在佛法上还存有疑问,在信仰上又担心退。便可修念佛法门,成就念佛三昧,既能见佛,听闻佛法,还能与佛问答,那真是太理想了。此外,念佛还能往生佛国,能时常见佛闻法,免受三途之苦。
  念佛法门的特别盛行,是在大乘佛教时代。在大乘经典中,佛陀告诉我们念佛的种种功德。有广义的念佛,有狭义的念佛;有念佛的浅行,有念佛的深行。广义的念佛,如《普贤行愿品》中说的:礼敬、称赞、供养、忏悔、随喜、回向。狭义的念佛,是但念某一佛陀的名号。如《阿弥陀经》说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药师经》说称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乃至《地藏菩萨本愿经》等大乘经典中,说称念十方诸佛的名号。

  有念佛的浅行。以持佛名号消罪业,增长福德。如《八吉祥经》,说持东方八佛名,呼八大菩萨名字,能得今世及后世功德4。《观佛三昧海经》说:能须臾间念佛白毫,除却九十六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数劫生死之罪”5。《大宝积经·功德宝花数菩萨会》,说十方十佛,受持彼佛者,即能灭除六十千劫生死之罪6。《佛说大乘大方广佛冠经》,说六方佛及十方佛的上首菩萨,也处处说到,能称名受持者,得不退转于阿多罗三三菩提,三千劫中背于生死7。 

  念佛的深行,是依持名念佛、观相念佛,而引发甚深的三昧,证诸法实相。依持名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如《阿弥陀经》所说的,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7。这是依持名念佛而成就念佛三昧。另外《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传出的一行三昧,是系心一佛,专称名字,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入一行三昧,通达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8。中国禅宗四祖以下,在禅修的方法上,也以此为依据,从称名念佛入手,直法性。
  观相念佛的内容就更丰富了。念佛三昧的盛行,与佛像的塑造有密切的关系。《般舟三昧经》说:作佛形像,用是成三昧故9修念佛三昧,依《坐禅三昧经》、《思维略要法》、《观佛三昧海经》等,都是先取相,忆念不忘,然后正修念佛三昧的。《观佛三昧海经》说:欲系念者,欲思维者,欲行禅者,欲得三昧正受者,都要观佛10可见依念佛得三昧的修行,已成了当时人们禅修的通途。
  观相念佛有生身观、法身观;从释迦佛到观十方佛;从观十方佛到观自心是佛。念佛三昧的修习次第,依《思维要略法》,先观佛像:先从肉髻,眉间白毫,下至于足;从足复至肉髻,如印像明了,然后一心观佛,闭目思维,系心在像观像心得安住,能开目闭目,坐卧行步,常得见佛。进一步观生身:念佛在菩提树下成佛,鹿野苑转法轮等,随用一处,系念在缘,生身观是观尊在世的具体活动。再进而念法身:已于空中见佛生身,当于生身观内法身:十力、四无畏、大慈大悲,无量善业。如人先念金瓶,然后观瓶内摩尼宝珠。再进而观十方佛:从东方的一佛、二佛,渐渐增多到无量佛;再从南方、西方、北方的一佛、二佛,渐渐增至无量佛11。从观佛,一心系念佛相,到成就念佛三昧,能见佛闻法,遊行十方佛土,这是何等的畅快。


四、自力与他力的融合

  佛法的修行是自力的,但自力太难,于是佛陀又开设易行道的他力法门。就念佛法门而言,通常我们的认识,总是停留在持名的、散心的、他力的概念上。其实,念佛法门是很博大的:它有深行、浅行;自力的、他力的;散心的、定心的;持名的、观想的、观相的、实相的。今天我们提倡念佛法门,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持名的、散心的、纯他力的意义上。应该对念佛法门有个全面的认识,并能将自力与他力融合在一起。
  1、他力应有自力的前提。佛法的修行,是对生命自身的改善,从闻思修树立正见,到持戒、修定、发慧、解脱烦恼,这个基础无论何人都不能偷工减料,走后门。佛菩萨恐怕也不能代替你去完成。一个人假如不持戒、不修定、缺乏正见,没有这些自力的基础,认为只要对佛陀具足信念就行了,我觉得这与佛法的根本精神是相违背的。

  2、依持名、观相念佛,以信愿为基础,可以实现他力的救度;但持名观相念佛,更应该重视依念生定的原理,专注于佛号或佛像的观行中,以求成就念佛三时,当下见佛,见佛国土。这样往生净土才更有把握。
  3、持名、观相念佛与佛法一切修行一样,目的是为断惑证真。持名、观相念佛不应停留在散心的假想观上,应在正见的导引下,修如实观,修实相念佛,入诸法实相。

  4、禅修中,如观佛不明了,或观色不显,或在禅修中遇到障缘,使得禅修不能正常进行,烦恼不已。此时端依佛力加持,在观像前,应先行忏悔、请佛、随喜、发愿,也就是天台家所说的五悔法,然后静坐。这是以依他力辅助自力。
  5、修念佛三昧,依佛力加持,修假想观,见十方诸佛已。进一步应以如实观慧,了知三界唯心,自心是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引发正见,证菩提自性。


五、结说

  学佛修行依纯自力不易,纯他力又偏离佛法的根本精神,自力与他力的融合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修行模式。正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今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在探讨到他力的信仰时,必然涉及到念佛法门,而念佛法门不仅是散心的、持名的、他力的,更应重视定心的、实相的、自力的。修行倘能将自力与他力结合,则能收到事半而功的效果。

转自《济群法师主页》返回目录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