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讲记·序品
济群法师
序品第一
一部经典也就是一部著作,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它必然有它自身的一种体裁。但佛教经典众多,因而不同的经典自然体裁各异。有诗歌式的如:《法句经》、《佛所行赞》等;有小说、戏剧式的如:《维摩诘经》、《法华经》等;有散文式的如:《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华严经》等。总之,佛经也象文学作品一样有众多的体裁。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佛经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学,通常一部作品都是作者亲自创作的。佛经则不然,它是一次法会的记录。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他自己没有写过一部书。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佛经,都是佛灭后弟子们结集而成的。佛教中的每一部经典,都是佛世时每一次法会的记录。如《般若经》是般若法会的记录,《华严经》是华严法会的记录,《解深密经》是深密法会的记录,其它经典也是如此。
通常一部典籍或一篇文章,往往都由三个部分构成:开头为序说,或称序论,或称前言;中间是正论;最后是结论,或称结说。佛经也是一样。东晋道安大师根据佛经的组织结构,用三分去判摄一切经典,这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佛经的序分,一般包括通序和别序两个部分。通序又名正信序,由“如是我闻”等,令人生信,经经相同,故称通序;别序又称发起序,在通序之后,有的经典以入定放光而发起,有的以洗足乞食而发起,各各不同故称为别序。又由此种种殊胜因缘而引发经典正宗分内容的产生,故又名发起序。正宗分,是经典正文内容部分,为一部经典的中心思想所在。流通分,是经典的最后部分,介绍这次法会的结果,就是说佛陀讲了这部经典之后,当时有哪些人断了烦恼,有哪些人开了智慧,有哪些人开始信仰佛教,同时还说明这部经典的流通功德。
那么,佛经的三分与一般典籍的三分是否一样呢?根据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佛经的三分与一般典籍三分的内容是不太一样的。一般典籍的序文有作者自己写的,也有别人写的,多是介绍作者撰书的动机、目的,撰述始终及该书的内容条理。所以序有端序义、次序义、头绪义。《尔雅》曰:“东西墙谓之序,墙在堂奥之外,例序文冠经论之首。”这是端序义;又辨撰述之始终,使一部文义条理清楚,这是次序义;头绪义如操茧得序,则余丝可理,学者观序,则通篇可求。一般典籍的序文具有以上三点意义,但佛经的序分,有“端序义”,没有其余二义,并不能起到通常序文的作用。又如一般典籍的结论,含有总结的意味,佛经的流通分仅仅是说弘扬流通此经的效果及功德。所以,不能用一般典籍的三分观点去理解佛经的三分。
序分中的通序,每部经往往大体相同,《大智度论》把这段内容分为六种成就。亲光的《佛地经论》则用五段说明:一总显己闻,二说经时,三说经主,四说经处,五听众。这五种条件正是构成一次法会不可缺少的因缘。用现代的话来说,总显己闻,指法会的记录者;说经时,是法会时间;说经主,是法会主席;说经处,是法会场所;听众,是出席或列席人员。所以通序又称证信序。原因是有了这些条件,这次法会,或说这部经典,自然就真实可信了。
未完 下一页
转自《济群法师主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