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佛道经典

注意哦,前五识,“非常起”。那么我们尤其在座的人大家现在讲究证成道理,打坐,你打坐起来,你眼睛你说你在看、不在看呢?差不多有许多人在打坐,眼睛还是在看,在看什么?看前面看不见的黑洞洞的,眼识并没有休息,所以这个都在自欺。耳识也没有休息;身体的感觉状况——哎,说我气脉通了;嗯,任督二脉通了,其实神经通了,呵,半神经状态。身识也不得休息,对不对?那么,前五识都没有休息。实际上都是意志这个意、心意识在里头在捣鬼:“哦,现在有些气脉通了!哎哟,走到夹脊一关了,嗯,差不多了!我再坐一下,哦呦,到上面了。”那个意识都在里头捣鬼。你说这一帮人跑去打坐,我说何苦呢?我经常讲,到外面做工一个钟头还有八十块呢,你坐在那里干嘛呢?在那里自己捣鬼,还以为做功夫。青年人注意呦,不要学这一套啊!要学可以呀,道理搞清楚、好好学,对不对?唯识是科学的啊,这是佛法,玄奘法师带着孙悟空去求经求来的啊,哈!当然这句话是笑话,孙悟空是假造的,孙悟空《西游记》上是代表什么?第六意识。孙悟空就是第六意识,那个沙和尚是什么呢?第七识。沙和尚没有主意的,所以孙悟空叫他挑东西,他就挑,猪八戒叫他走,他就走了。猪八戒是什么东西呀?这个家伙是情感、人的情绪,他最坏了,专门闹事,又贪吃、又贪财、又贪色,他什么都不管。所以《西游记》这个小说呀,根据唯识写的,你要知道啊。

  现在我们不讲《西游记》,讲《成唯识论》。所以呀,前五识是“显”,它的情形是“非常(常)起”来的,你注意哦,所以,读这种书注意了,你如果认为,“非常起”把这两个字当一个名词,搞完了!又错了!不是常常起来。“缘”呢?前五识的攀缘,它的依傍它的作意,“作意”是作意,就是这个意识动了。“根”,靠眼耳鼻舌身,靠的生理机能。“境”,靠外面的境界。“等为缘”,是它在攀缘,是它要抓的,攀缘就是要抓,等于猴子一样,猴子在那里,吊在那里,它永远不老实,总想抓一个东西。当然你们诸位没有看过,我常常表演这个,因为我很得意,在山上闭关,看到那个猴子来偷东西,真好玩,猴子(师演示)就放在这里夹着,然后抓一个,到处看,有人没有人?没有人,然后偷得快去抓到,然后我们“唔”,它两手一动就跑掉了,一个都没有拿走(众笑)!啊,这是猴子偷苞谷。嗨,看了,就是人生,就是我们。父母生下来,呵,到处偷,这也抓那也抓,功名富贵样样抓,《成唯识论》也抓《庄子》也抓,总想抓,抓了结果到了殡仪馆民权东路的时候,就是猴子那么跑掉一样,什么都没有夹到。啊,所以这个缘就是攀缘,就是抓。佛经所谓讲攀缘,缘就是抓。

这个东西啊,“缘谓作意,根境等缘,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外随作意”,这个五识的生起——眼耳鼻舌身。五识你注意,五识下面有个“身”字,这个五识的本身,它本身是本身哦,其实意识跟它俩分开的呦。你们注意啊,大家自己好好体会,要经常研究佛学。譬如我们意识在想,我们在读书,大家都有经验,或者你在看电影看电视看得很得意的时候,瞪起眼睛,那个意识在:“好!打!”旁边有人骂:“嗨,讨厌!你看什么!”你听见没有?你听见的。但是意识还在看前面,眼识还在看。所以耳识有耳识的本身,懂了吧?所以身体,你比如说夏天你看电视,“好!哎!嗯!”尤其是看前几年那个打拳的,打到身上,打那个肥肉上一拳一拳,打得“啪、啪”那我们喜欢打拳的:“打得好!再来!”这个样子,结果蚊子咬你身上你知不知道?还是知道,不过说来不及了,不管蚊子了,“去去”把蚊子赶掉就是了——身识还在。意识、身识、眼识它都有独立的本身。你要注意啊,所以五识叫“身”。

“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它内在靠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第八阿赖耶识它根本的功能起来。“外随作意”,外面起用了,跟着第六意识,这个心指挥它叫它做什么——作意,这个叫做“作意”,意在造作。“五根境等,众缘和合,方得现前。”五识呢,在我们生命上,它也要有个靠的,靠什么?靠工具,工具是五根。如果这个人生来就是个瞎子呢?他的眼识不起作用。眼识功能在哪里?还在阿赖耶识根上,因为他的眼识没有工具可以发出来,等于我们有电,可是这个机器坏了,这个电起不了作用了,所以它靠“根”。但是有五根没有外境呢?看不见。所以眼睛要有空间等九个因素才能看,要空间、要光线,如果把眼睛这样蒙住,看不见,它没有空间嘛。九个缘里头缺一个缘它就看不见。所以它根据根、境等一切缘凑合拢来,“方得现前”,五识才完全。

我们讲五识很重要哦,注意哦,我再提醒大家注意,插过来一句话,六祖我们以前讲过,在《六祖坛经》说的,我们学禅的人更要知道:“六七因上转”——第六识第七识在因地上可以把它空念了,譬如说我们现在修修把念头空了、把第六识空了并不难,但是不要认为得道了,这是因。“五八果上缘”——前五识同第八阿赖耶识你想把它转了,那得证果了,那证道了;或者小乘证阿罗汉果、大乘证到佛果才能转。换句话说,所以我们修道,这个身体你修了几十年,身体的障碍,这个身体你始终转不了在那里,因为你根本没有证果啊!证果谈何容易啊!不要认为打坐坐得好,坐在那里,坐在那里干什么?坐在那里浪费几十年,造的什么业呢?几十年不是修道,(那是)造的无记业。叫你作善人,不敢!没有本事做;叫你做坏人,树叶子掉下来又怕打破了头。善恶两头都做不了,坐在那里一天浪费米粮,如此者叫做修行,这有什么用!不是这个道理。所以要注意哦。所以前五识“众缘和合,方得现前”。

“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前五识的起作用,有时候同时起作用,譬如现在我们,像我个人现在在跟大家讲话,这个前五识同时在用,耳朵还要听到、要注意到,也许你有问题来呢;眼睛要看着,身还在动,嘴巴还在讲,坐在这里,觉得冷呀热的都要知道嘛,意识还要思想,这个或“俱动”一起动;“或不倶”有时候不一起动。譬如我们躺在那里看电视看着玩的,不用思想看看也可以;有时候我们闭起眼睛光用思想、用意识,眼睛不看也可以。所以前五识同第六识等等,有时候要看不想听、要听不想看。所以,“由此或俱”,同时起用,“或不俱起”。

“外缘合者,有顿渐故。”前五识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身体有感觉等等,有一下统统知道,有慢慢才看见、慢慢才听见,有顿、有渐。总而言之,前五识、我们心理这个状态,等于水上的波涛,“如水(上的)涛波,随缘多少”,风大波浪起得大,风小波浪小。外面境界乱,你譬如说几千万人跑过来,走马灯一样跑,你眼识也忙得很,要这样看,连头脑都要这样转动;假设只有一个人,或者我们去照相馆的看那个修眼睛眉毛,那个照相馆的笔呀,只有一根毛,修那个人照片的眉毛,这个眼识只有一点点注意力,这个外缘很少,他用的就少,“随缘多少”。

“此等法喻,广说如经。”他说这些道理,“法”就是这些现象、这些佛法,所比喻的境界,佛经里头大小乘各种经典讲得很多了。

“由五转识,行相粗动,所籍众缘,时多不俱,故起时少,不起时多。”他说你要了解,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五转识——眼耳鼻舌身这个五识,这个容易了解,我们自己容易体会。这个“行相”,行动的它这个情况、现状比较粗,动态。“所籍众缘,时多不俱”。譬如眼睛看东西,假设到夜里灯统统关掉,你自己房间里很习惯的东西都看不见,因为它缺了一个缘嘛,“光”的缘没有。所以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譬如我们的嘴巴,一天吃三餐,就是爱吃零嘴吧,不会一天八个钟头都在吃,没有多少时间在吃,因为它靠许多因缘凑合,“所籍众缘,时多不俱”,平常时时不具备的,所以它起的作用不是随时起作用。“故起时少”,所以五识起的作用,平常起来作用的时间比较少;“不起时多”,它在休息状态的时候比较多。

“第六意识,虽亦粗动,而所籍缘,无时不具。由违缘故,有时不起。”第六意识的思想心理状态,我们普通认为这个就是心了,这个就是思想、知觉、感觉等等。第六意识,虽然也很粗,但是第六意识我们这个思想随时在用。“而所籍缘,无时不具”,它随时要想,外面没有看见还要回忆一番呢。大家想你的孩子呀、想你的情人啊、想你的钞票啊,没有事有时候闭起眼睛想想,嘴上都笑一下呢,哎,这个就是意识这个东西,坏,对不对?“虽亦粗动,而所籍缘(所靠的这个因缘),无时不具(随时具备的)”。但是意识有时候不动,因为什么?“由违缘故,有时不起。”有时候譬如说我们想烦了,有时也觉得:“格老子懒得想了!算了,睡觉!”呵,自己骂自己。违缘,就是相反。可是你那个要睡觉也是意识状态哦,不过“违缘”,同外面这个情况不同。所以有时这个第六意识、心理作用它不起作用。现在的西方的心理学只讲到第六意识,那个下意识也是第六意识部分,什么第六感哪,管他鬼感哪!那一套新名词都是乱造的。唯识都给你讲的很清楚了,还是第六意识部分。第七识、第八识很难懂,所以我先选这一段给大家开始,慢慢懂进去。不然研究唯识太痛苦了,它这个(是)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无所不包的。

“第七八识,行相微细,所籍众缘,一切时有。故无缘碍,令总不行。”第七识叫“末那识”,勉强地翻译也叫做“异熟识”,也叫做“俱生我执”,只要你有生命,它那个“我”就来的。譬如我们睡眠的时候有没有“我”?睡眠还是有“我”,“我”要睡哦。真碰你一下,你那个“我”就来了,“哎!讨厌!”就起来了,意识马上起作用了,它又叫“俱生我执”,也叫“异熟”,它怎么异熟?因果报应都是它去遭遇、它去受的,异时而熟、异地而熟、异缘而熟,所以因果报应并不是我打你一拳、你非踢我一腿,不是的。也许我五十年前打你一拳,也许来生啊,你跟我都不相干地,忽然走路会把我碰到会跌倒被车子撞伤了,都是因果报应,异缘而熟、异时而熟,叫“异熟识”。第八阿赖耶识含藏一切种子,它的行相非常微细,我们自己不是修道得定的人,一般人只晓得、只看到第六意识心的作用,第七识、第八识没办法了解。所以现在你们随便讲禅宗开悟了,开悟了第七识第八识统统转了才能叫立地成佛啊!所以懂了一点说开悟了,“寒潭清皎洁”呀、“明月在高山”哪,哈,那正是第六意识在那里玩呢,那不叫做开悟,千万注意啊!更不是面壁打坐,面壁打坐你在那里打妄想,虽然面壁,里头还是在看。都不是的,这不是禅,一定要懂。所以“第七八识,行相微细”。它第七第八识“所籍”靠外缘而发生作用。“一切时有”任何时间它都存在的,我们这个“我”任何时间都存在的。“故无缘碍”它没有阻碍的,是无所不在的,所以呀,它这个东西随时都在动态,“令总不行”,他说你要使它不起作用,你这个所想的、这个命令要到达这个意识,走不通的,它不是你第六意识可以指挥的;但是第六意识可以转它。

“又五识身,不能思虑。唯外门转,起籍多缘。故断时多,现行时少。”在我们没有了解自己,眼耳鼻舌身这个五识的本身它不会思想,它不会分别,它靠外界引起,外面譬如我们坐在这里,假设来一个录影机给我们一照相,这个镁光灯一闪,我们眼睛眼识跟着跑,看了一下。外缘一起,我们眼识起作用。它靠很多因缘而起来,所以断缘的时候多,等于它没有粮食、没有吃的时候多。所以“现行时少”,现在马上起作用的时间比较少。

“第六意识,自能思虑”,我们现在心里头能够思想的,这都是第六意识的作用。“内外门转”,外境界引动你而转,自己在那里睡觉,越想烦恼越多、思想越多、内在也转,“不籍多缘”,不靠外缘它都会想。

“唯除五位,常能现起”,除了五个时候第六意识不起,哪五个时候啊?那么上面的偈子。“无心二定”,人修道得到无心定,这是一位,第六意识没有、空了,那真空了;还有证得涅槃得道的时候、证得道果的时候,这两位,这个第六意识当然清净了。睡眠时候,清明第六意识不起;闷同绝、闷绝位,这个时候不起,闷绝实际上是一位。等等这五位,这个意识不起。其他常常这个意识会发生。

所以,“断时少,现起时(间非常)多”。所以第六意识,“由此不说此随缘现”,它随时会起作用。好了,先休息。

我观念讲错了哦,五位不是前面的五位,是无想天、五位,色界天以上,等一下就讲到无想天了,等一下再补充。

我们求道修道,正在求“转识”,不过你要加两个字“转识成智”,正在求“转识成智”,而刚刚他说我讲的禅定在于坚固第六意识,这是什么道理?他说,那你的意思说这样就不是转识了?对不对?是不是这样医生啊?刚才我跟你讲,修定、禅定、修道、求道,你所谓参禅,不管你走什么路,都是靠意识起修,意识要把它坚固定住,正是“转识成智”的第一步。你想你的意识是乱跑的,坚固都坚固不住你怎么样转得了呢?所以你把意识第一步能够坚固,我要你不动就不动,譬如一个陀螺一样,我要你不动,站在这里,你做不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你怎么转得了?没有的!那是理论啊,“转识成智”,实际上我们天天跟识在转呀。等于像我讲自己一样,“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啊,转识成智谈何容易啊!第一步,你先把识、意识能够定住了,定住了以后,刚才不是跟你讲过啦,梦幻成就的修法就可以转它。你定都定不住,怎么转呢!转个什么?那就是禅宗祖师骂人,鼻子牵在人家手里;鼻子牵在人家手里是什么?牛啊!那个牛不是鼻子牵在人家手里,跟着外境在转。我们修定的人,就是不入外境、意识坚定,这是第一步,这个做到再谈下文,才能谈“转识”,不然你转得了什么?自己的情绪都转不了、自己思想转不了在那里。所以,一般动辄讲大乘的经典,那是形而上道,下手功夫要基本一步一步修起的。现在我们不耽误。

所谓“五位”,这个中间意识不起。“五位者何?”哪一些五位?譬如生无想天,无想天的天人,大家特别注意,我们这里发过好多次讲义,大家都随便丢掉,一个学佛修道的人,三界天人搞不清楚免谈哦,就不要谈了。

所谓无想天,属于第四禅的境界、四禅天了,超过欲界了,色界了。无想天的最高天,有顶天。无想天里头有四禅天的境界,无想天是外道天的境界,叫做外道天。所以我们大家注意哦,很多人不管修道、学佛、学禅、学净土、学密、学天台宗,大家首先一个观念,以为入定就是什么思想都没有了、什么都不知道这叫“定”,那个就是“无想定”,无想是外道定,很严重哦,不对的啊。

虽然不对,可是无想定是真功夫哦,做到了无想定,再翻过来批评人家的不对,有一个人做的——释迦牟尼佛。他出家以后,第一个先学无想定三年,学成就了。三年哦,才修持做到。做到了无想定,他丢掉了,“知非即舍”,认为这个不是道,丢掉了。况且我们无想定还做不到。你说打坐坐在那里第六意识完全停止了思想,谁能够做到?如果到达无想定境界,这个人的资格已经(可以在)这个身体一坏的时候、一死的时候生无想天,位置很高哦。无想天此中无痛苦、也无烦恼,一天没有思想,这个里头有详细的解释,所以要认识清楚。

“五位者何,生无想(天)等”,无想天里头也有五位,无想天第四禅境界,四禅天。我们在学院的同学,都应该拿到《三界天人表》的,这个“无想天等”,所谓无想天呢,“谓修彼定,厌粗想力,生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首,名无想天。”所谓怎么叫无想天呢?就是说我们大家常常修持,尤其人生年纪大一点,心里的烦恼太多,没有办法停止自己的思想。再不然像我的朋友里头很多都犯失眠症。尤其年龄大,担当在身上的任务多、事情多,晚上睡不着。所以求到无想做不到,就靠镇定剂、靠安眠药,很痛苦哦。所以如果修到了无想天的人,很不容易喽,那是自己不要思想就不要思想,也坐在那里;这么一笑,心中一个念头都没有、没有想,这谈何容易呀!佛法尽管叫做外道定,佛并没有看不起它哦,很严重!无想天的位置很高哦。如果讲无想天应该是到达银河系统的那一面去了的,生命力会到达那一边相连——无想天。01:18:00二校完

所谓无想定是一种定的境界,这是因为我们平常讨厌自己的粗想的力量,我们自己讨厌自己的思想。有许多人说,我只要做到修到这一辈子死了以后再也不来了,这个世界好烦哦!你还有资格说不来就不来?呵,不听你的呀!要做到听你自己爱来就来、不来就不来,那他会容易定。所以,无想天是“厌粗想力”,厌烦这个粗想,自己思想太多,很厌烦了,这个心理慢慢培养,“生彼天中”。修这个无想定,这个定、所谓定力,我们普通讲这个人有没有定力,定是一股力量啊。所以讲刚才这位道友、这位同学问的,为什么要坚固意识?你譬如说意识不坚固,你太太跟你俩吵架的时候,你非摔板凳、拍碗、打茶杯都来,你定力就没有了嘛。你那个时候转识看!只有转碗转茶杯,嘿,没有办法转识了。这就是定“力”,定力的不够。

那么定力特别重要。所以定力够了,可以死后生无想天中。那么这个道理,这种修持心理状况,“违不恒行”,违一切的外缘,不常常起这个现行。现在我们活着心念就是经常不动,把它切断了。所以禅宗有时候修持,我们讲这个经常引用的话:“切断众流”。我们思想像一股流水在不断地流,你能够说打坐也好,或者不要盘腿了,这个定中,这股流水两面把它切断了,这一面不让它流过来,那一面流干了,中间就空住了,实际上这个境界是无想定。但是我们一般作功夫的人,切断众流,不用说无想定,空的境界你还做不到呢!但是这个境界完全是无想定吗?不然!如果光守定,“切断众流”,认为这个就是道、住在无想定;切断思想之流、把你切断了,这个里头有这个无想定的境界,加上悟、慧力,那不是无想定了,那就是悟道,可以到达初步禅宗的“破初参”,这就是中观的道理了。这是把禅宗的修持方法都严重地告诉大家了!你们自己注意,拿得到的就拿;丢掉了、忘记了,慢慢定力够了再听。

所以“违不恒行”,这个心不常在,心及心所都不起作用了。“想灭为首”,五阴里头的色、受、想这个思想完全可以停掉,达到这个境界叫做无想天。“故六转识,于彼皆断”,所以到达无想天、无想定的境界,前面六识切断了一样。这句话注意哦,并不是真切断了;切断了一样,都不起了,完全变成了无想定。这是定境界。

但是我告诉大家,岔一个话,你们在座的应该也有一些看儒家的书、研究儒家的,譬如儒家的一部书你们去查——《明儒学案》,明朝儒家的“指月录”,根据《指月录》、《五灯会元》做的,儒家叫做学案,禅宗叫公案。《宋明学案》。《宋元学案》是一种,《明儒学案》里头,讲到王学,王阳明的弟子们,有个有名的儒家叫罗近溪,你去翻一下看看,这个人是了不起的呦,非常了不起,王学里头,明朝的那就是禅,虽然不出家,理学就是禅哦,也就是佛家的律宗,每一个人戒律都很严谨,像王阳明啊这些人。罗近溪先生从年轻起就讲究这个学问之道、养气之道,拜了几个老师,读书啊、修道,养得随时做人做事不动心,专门修养这个不动心。你像我们读《论语》,孔子讲“四十而不惑”,孔子报告自己十五岁开始做学问,“三十而立”,十年做一个阶段,“四十而不惑”,逐步变动,“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由十五岁起,做学问、做功夫修养到七十岁他才有把握,修道。孟子讲自己“四十而不动心”,到了四十岁觉得不动心了。这个不动心是不是无想定是个问题啊!可是罗近溪先生啊,就学这个不动心,才二三十岁就做到了不动心,可是病了。得了什么病呢?拿现在医学,一身硬、身体硬了,都不能动,等于麻痹、风瘫冰冷了,拿现在讲是麻痹病症了;也不是麻痹,一身就冷,躺在床上全身动不了,头脑清醒得很,就是不动心。

他的病怎么好的呢?他自己记载,儒家很不愿意谈这个神秘异道,但是《明儒学案》上面记载得很清楚,不能不讲哦。他病了几个月躺在床上,发冷,一身硬;头脑清楚的,就是不动心。有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了,梦到了一个老头子,就问他:哎,你病好一点没有?他说:“哦,最近好一点了,老先生,很有进步。”那个老头子就骂他了:“哎,我不是问你身体的病,你心病好一点没有?”他说我没有心病呀!“你没有心病?你求自己不动心不是心病吗?”“切!这位老先生你这个是讲什么话?!我平生学问就要做到不动心呀,我做到了不动心,怎么叫我是心病?”那个老先生就骂他一场,他说:“你要知道,我们此心是活泼泼的呀,非常活泼,你读过《大学》没有?‘鸢飞戾天,鱼跃於渊’,此心是活泼泼啊!‘瞻彼淇澳,箓竹猗猗’,此心是活动得很。啊,这个鸢飞鱼跃、云淡风清,你硬把自己的感情思想都压制下去,以为是功夫,所以你心压制得厉害了,因心影响到身,你的身体所以病了,变成死人了、僵硬,你还说自己有道呢!”他说被他一骂,他清醒了、才觉悟了。就问老先生,他说:“老师啊,您叫什么名字啊?你贵姓呀?”他说你不要问,我叫青城丈人。本身名字都不告诉他。他一吓,醒了,醒了以后出一身大汗,身上盖两床被子都被汗湿透了,就站起来,身体就好了。所以不动心,乱修无想天到这一步就会这样。所以你们做功夫有时候打坐定了,每一个心理的病的境界都要经过的呦。很多人修道坐坐,都以为一修道百病皆除。我告诉你,一修道是百病皆生,都生完了以后才百病皆除。本来没有病,你里头潜伏的病都要把你发出来。爆发完了以后才可以。是这个东西。这是讲无想天岔过来的话。

所以无想天要定力做到了,“六转识,于彼皆断。”“有义,彼天常无六识,圣教说彼无转识故,说彼唯有有色支故,又说彼为无心地故。”他说啊,上面讲了,无想天、无想定是这样的。“有义”,玄奘法师讲,在印度当时佛的弟子、这些大师们,有一派的师传,论师们讲,“彼天常无六识”。修到无想定的人、生无想天的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都没有了。“圣教”是指佛经;“说”,圣教佛经来说,“彼无转识故”,六识是有,就是说这个六识不转动了,呆住了、定住了。“说彼唯有,有色支故”,说无想天的天人,假设我们修到无想定,死后生在无想天的话,只有有什么?只有现有的生命存在,还有“色支”有光,这个光就是我、我就是光,生命是天人境界。其他十二因缘里头,无明缘行,这些爱、欲统统没有。所以十二因缘里头、十二支里头只有“有”支同“色”支两支、两缘存在。

“又说”,另外有一说,无想定就是无心地,就是无心定的这个地位。这是当佛的弟子们自己功夫修持的深浅的境界,后世互相辩论的,这是一种理论。

“有义”,有一派的理论呢,“彼天将命终位,要起转识,然后命终。彼必起下润,生爱故。”还有一种意思呢,有一派的修持的经验,这些古代的大师们讲,无想定得到了的生了无想天的天人,福报完了,无想天还是要堕落,不进修了嘛。他以为无想定这个境界是道。所以那个福报享完了、寿命享完了,在六道里头还是要转的。所以他命终的时候,色界天的天人要死的时候,光没有了,慢慢暗了。欲界天的天人头上生来都有花冠,都有很漂亮的花冠,是孔雀毛一样、什么一样不知道啊!这花冠其实我们也有啊,我们的花冠、像我的花冠,染色了就染成白色了,哈,你们还青的,还可以,有些变黄了、快要白了,就是花冠告诉你快要死了!这也是我们的花冠。欲界天的天人要死以前的消息是花冠先萎谢,色界天天人要死以前是光明暗淡了。其实我们也有色界,你看许多人生病了,脸上的气色乌的,都乌的,面如菜色、发青的,一看就是光色没有了。我们身上就有欲界、色界的天人的东西,都有啊!

所以呀,无想天天人,命要死的时候,那个时候他要动念的,他那个定境界也没有了、定力不够了,“要起转识”,才能够会死。他本来无想,到了最后,“彼必起下润生爱故。”怎么叫下润?等于我们欲界一样,欲界的人心念一动啊,尤其男女之间欲念一动,下沉了,身体下面起水分的作用,就是荷尔蒙起作用了、作怪了,兴妖作怪了,生出爱欲的心来了。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天人来,所以提到《楞严经》:“纯想即飞,纯情即堕。”所以修道的人修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为什么最难过的这一关是男女的爱欲,就是这一点性、荷尔蒙在作怪。因为你到那个时候,“彼必起下润”,下面这一地低级的润湿生出来爱染、爱欲的心来。那么色界天的天人下堕了,要到欲界来了,堕下来了,就堕到欲界,堕到欲界他或者是做人呢?或者是做狗呢?或者是下地狱?不一定。看他过去生的善恶的因果了。所以你要知道,修到……

(卷九终) 玉树临风二校完

转自《实修驿站》返回目录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