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阴身什么地方可以去?两个地方不能去,一个菩提道场不能进入,一进入成道了嘛,他成佛了,中阴身也可以;一个是不能入产门,一入产门投胎了,就转生了,不叫做中阴身了。所以中阴身连产房都不能进的,一进到那里譬如一股吸力一样,他就入胎了。所以中阴身只有一识,“一身唯一”,中阴身只有一个。噢,他说中阴身这个识只有一个,“一身唯一”,那么好了,一个身体上,整个讲起来八个识只有一个识——阿赖耶识,怎么样叫“等无间缘”呢?
“如何俱时,有多识转。”他说,那么一身为什么有“等无间缘”?这学唯识的要知道了。我们讲因缘会遇,就是逻辑问题,你不要好像同我们作功夫没有关系啊!修道作功夫这些都要搞清楚。好了我们现在先解释因缘。因缘,先讲生命的来源。
第一个,我们本身的因缘——亲因缘,我们自己带来的,多生,也是“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亲因缘。这个亲的因缘是哪里来的呢?过去生的所作所为,“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我们这一生的行为,变成他生来世(不管做人、做牛、做马),个性不同,遭遇不同,这个业识的种子带来的不同,“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变成未来的种子,就是亲因缘,本身带来的。
那么父母的后天的遗传,社会时代的环境、历史时代的环境、家庭的教育,这些是“增上缘”。所以一娘、一个母亲生九个儿子,十二个儿子、三个儿子,“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每一个个性都不一样。也许哥哥很仁慈、兄弟很暴力,或者妹妹很坏,那不一定。他自己带来的种子不同。再加上父母遗传,怀孕的时候或者喝过酒以后,或者她是阴天怀孕的、她是晴天怀孕的,她是上半个月怀孕的、她是下半个月怀孕的,乃至于上半夜、下半夜,中间微细分析起来太多了!在一个房子里头住着,前一个房间怀这个孩子、后一个房间怀这个孩子,向东怀孕、向西怀孕,都有问题,这是增上缘不同,因缘会遇不同。
增上缘以后,生下来以后我们受后天的教育以后——所缘缘。由这些因缘,我们有了生命以后又造业,善业、恶业或无记业,不管你怎么样造了,这个所缘缘,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很聪明,尤其读书……所以昨天下午我们跟他们一起吃饭讲,讲到我们陈教授说:唉,有感慨哦,时代教育普及了,究竟有好处、有坏处是个问题!我说我的结论告诉你: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当然长的道理很多了,短的结论——我们正在吃饭,我说譬如我们这几个人,就是因为受教育之害,如果不读书,不懂事,做个愚蠢的人不是蛮舒服的(一笑)!只是那么讲法啊,这是所缘之缘。一个连锁关系、一个连锁关系。等于说,知识越多、烦恼越生、痛苦越大,所缘之缘不同。那么这些业果呢?连锁起来,又变成来生的种子,“等”,等就是平等,也可以“等流”,像一股水一样流过来是平等的,只要有坑就一起流过去,它不分,只要可以有下流的地方,这个水是一定流——等流,平等地流过去。这个生命之流就是一股流水一样,平等地流。“等无间”,永远没有间断过,就是轮回、在转,所以俱转——等无间断的缘。
只有因缘是亲因缘,本身的“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后面三个是疏因缘。增上缘等等变成亲因缘——种子生现行的疏因缘。这个我们要注意的。
现在因缘不只讲生命的道理,乃至我们作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因缘具备。我们现在这四缘的道理听懂了,任何做一件事情,都要四缘具备。譬如我们拿现有的世间法来讲,你要做生意:资本,你要本身资本这是你的亲因缘;我有了本钱,还要找个地点,做工厂或者做店面,租给你或者买来——增上缘。还要人来入股,或者要请到好的干部、好伙计,帮你忙的好的职员,这是增上缘。然后啊,拿这个资本去买货啊,或者开工厂啊——所缘之缘。把赚来的钱又投资进去,投资进去又更发展,发展、投资,投资、发展——所缘缘。搞了半天最后还是垮了台或者赚了钱——等无间缘。最后发了财的人以后啊,最后死的时候还是两手空空走掉了,走掉了以后给子孙,子孙再败了,败了后子孙又去赚钱——等无间缘。世间就是那么流动。所以是等流,没有间歇。
好,他现在问:这个一身唯一个等无间缘,只有一样,四缘里头一种,等无间缘是促成你轮回,这果报,生命的三生因果。
“如何俱时有多识转”呢?同一个时间怎么样有八识在等无间里头一起转动?他说,你问得很有趣,等于说啊:“既许此一引多心所,宁不许此能引多心?又谁定言此缘唯一。说多识俱者,许此缘多故。”他说你既然了解了,我们这个心识的作用,任何一点一动,譬如眼睛一动看到东西,“引多心所”:“哎呀,这个人好看、这个画好看,打听一下多少价钱。”耳识什么都来,还要自己又在看、分别,“由一引多”。所以你们大家看禅宗的,你们因为研究禅宗啊,不懂教理,都同文学境界迷去了,我经常告诉你们林酒仙悟道那个歌,喝酒的那一首诗,作得非常好,他说“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一引多心所”,或者一念一动——“一点动随万变”,一点动,万象都变了,所以“江村烟雨蒙蒙”。一念一动,无明起来了,到处都看不清楚了。这个“许此一引多心所”,一可以引出多种心所,“一引多心所”,心理的心态,譬如贪嗔痴慢疑,这是心所。“宁不许此,能引多心”吗?他说这个理由,逻辑是一样的,所以一心可以引起多识同时俱转。他说,再告诉你,谁又说、一定讲这个缘只有合于一、只有一缘呢?为什么等无间缘一动,“说(于)多识”眼耳鼻舌身意一起同时转呢?
“又,欲一时取多境者,多境现前,宁不顿取。”他说,再告诉你,我们要在这个地方体会:我们在同一个时间,眼睛需要看、耳朵也需要听,尤其一个人忙的时候,眼睛要看、耳朵要听,等于刚学开汽车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身体还要感觉,脚还要踩油门,这里手还要拿方向盘转来转去的,在这个时候,“一时取多境者,多境现前”,各种境界、外境界现前。你眼耳鼻舌身意一起都会来接受,同时顿现。因为这个时候,“诸根”,生理的意识眼耳鼻舌身功能;“境”,同外面的境界色声香味触,内外相合,他的心理的作用、意识力量,“力齐”同心协力的现象一样,他说是这个道理。
你看我们听了这些好无聊,在论辩来、论辩去,听得一点意思都没有。所以啊,为什么法相学在中国始终吃不开?我们的民族喜欢文学,不大喜欢逻辑科学思辨,一碰到科学思辨,我们民族性不大喜欢,因为我们是“差不多先生”,“大概这样,差不多啦,就是那个样子啦!”“酱油跟醋俩差不多啦!”酱油里头倒一点点,多滴一点点去,“酸,太酸了!”“差不多啦,可以吃就行了!”科学精神不能差不多,不可以差不多。真正的佛法是个科学精神,不可以差不多。所以呀,法相学就是不可以“差不多”,差就是差,不多就是不多,你“差不多”不能连起来用,这是学科学的头脑。差就是差,不多就是不多,不多就是少,他会那么跟你俩论辩下去。
所以唯识学,如果真到了西方人研究——但是也困难,他基本文化不相信唯心,这个问题在这里。那么现在我们了解了,顺便给你们报告这个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差异的问题。
现在我们说,当我们对着一境,多识同时俱转,对不对?这个大家理论上承认。我请问大家,这里静坐做功夫好的人很多,当我们在静坐的时候、你觉得空灵的时候,是不是多识一时俱转呢?江尼彬你说对不对?怎么样说法?(同学答话。)哦,对!我刚才讲错了,“宁不顿取”,这里不是转——取证,当你正确的,很好的,“宁不顿取”,顿取,多识顿取。第六意识真到清明,真到了禅定境界(禅定千万不要搞错了,以为什么也不知道,除了无想定以外,那你就不是定了,统统不是,那是昏沉。真的禅定是非常清明的,清明到极点。)所以真得定了的时候,所以告诉你,“闻蚁斗如雷鸣”,蚂蚁打架你听到如打雷一样大的声音,任何一个灰尘落地几乎都知道。心境的清明,所以照见了,照天照地,更清楚了。说我入定了不知道,你那个不晓得叫无记定、昏沉定啊!当然不是无想定,更不是灭尽定。这千万注意啊!所以,这个还不是定的境界。
我们在心境清明上的时候啊,“诸识”六根可以顿用。[此时引磬响]所以大家心思在忙乱的时候啊,你当时只能够思想,不能看东西了。当你想一个问题想专心了,东西过来都看不见,跟你讲话听不见,这是意识阻碍住了,尤其是意识;这个意识心乱的时候、烦恼的时候,什么都挡住了。所以真到清明的时候,可以顿时俱转。因此得定了的时候,此心可以多用,一念之间可以多用。所以小说《三国演义》上写,那个人还不是作功夫哦,跟诸葛亮一样的——庞统,在做官的时候,同一个时间叫所有的犯人一起报告(问案),手里还拿着批公文,个把两个时辰,不过三四个钟头,把几百件案子统统又批好又判决好,统统都没有错。那个头脑是不得了!没有什么——宁静,宁静到了就可以这样,可以顿取。因为“诸根境等,和合力齐”故。所以这个地方如此体会。我们今天到时间,只好到这里。
二百七十七页还没有完,现在有同学提问题。上次讲到一个人真正证入禅定的境界,第六意识清净的现量,六根的互用更清明,不是在昏迷昏沉的状态,那么有一位同学提出来问:一个人进入禅定以后,对于外来的一切音声,比平常更清楚若干倍,甚至不以数量计数、很清楚,是不是每一个禅定境界都是这样?
这个问题很重要!不是每一个禅定境界都是这样的。所谓经典上说“无量百千三昧”,每个境界不同。比如进入无想定,那么外界一切关闭了,可以使它关闭,六根六识同外界都可以不接触了。譬如进入大休息定,也是一切外界同内境是毫不相干。例如把清明意识配合我们根尘的任何一种境界,例如说,我们有意的修光明定,那么在光明的感受就增强。例如我们假设修观音法门“音声定”,第六意识在清明的境界上,音声的感受那听得很遥远,但是不能著境、著相,一切著境、著相就进入魔境。不著境、不著相,那就是很自然的。所以呀,上次所讲的只是举一个例子,不能说全体的例子都是这样。现在这个问题我们答复了。
继续《成唯识论》上次问题没有(讲)完的原文,二七七页的第四行,上次的问题没有答复完。“又欲一时取多境者,多境现前,宁不顿取。诸根境等,和合力齐。识前后生,不应理故”。这是答复问题的。
就是说我们心意识的作用,譬如这个意识同前五识,“一时取多境”,同一个时间眼睛在看、耳朵在听,身体譬如还在发冷,或者是发热,感受、身体的感受等等,都是同时来的,当然可以。就是说,第六意识“一时取多境,多境现前”是可以的。所以上次我们提到,一个人在绝对的冷静、意识清明之下,一心可以多用,六根清净。所以这个是修定、宁静的功夫与不修定的差别。譬如我们有时候,当我们普通一个人,你要去看一个东西、注意一个东西,第六意识譬如配合眼睛看电视、又在听声音,旁边再有第二个、第三者给你讲话,你或者是听不见,或者是很厌烦。如果是一个第六意识非常宁定有修养的,不一样了,电视也看到、声音也听到,其他人的讲话同时一时具觉、都显现,所以在一刹那间、同一个时间可以做很多件事,所以佛经上佛也讲:“六根并用”,同一个时间都可以用。但是意识还是一个。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因为定的功夫、定的修养。譬如一个明镜擦亮了,假设一个大镜子擦亮了,拿来一照,我们全堂人所有的影像都在内,一时之间顿取,不是渐取,不是一个一个来的。顿取。
如果没有正定的修养,所以啊,我们普通就很呆板、很死了,譬如普通人看书,假设在看一个公文、看一个重要的书、看一封信,旁边人讲话、做事都不知道。所以也有人可以,天然的修养高的,那么同时在看一个重要的书看什么,再有人同时讲话,嘴里还可以答复他,事情处理得清清楚楚,并没有乱搞,这都是宁定、意识清明的道理。所以他说,“一时取多境者,多境现前,宁不顿取”。“宁”字,在古文的用法,就是说人家问问题的人认为“识”、一个识只能一个用处——他说不是这样的,可以多用途的,我们心境的现状就有那么伟大。凡夫境界没有经过宁定、禅定的修养,做不到而已。所以说“宁不顿取”,“宁”就是“哪里”,哪里可以说同时之间可以接触到外境?为什么能够如此呢?“诸根”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意的根在哪里?意的根古人说在心,实际上意的心,古人把心脑连起来就是脑,连脑,所以说“诸根、境”,同外境,根是六根,境是外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等,和合力齐”,同一个时间。譬如说我们大家现在坐在这里,自己要体验,不要光讲学理的思想,对自己听了、研究了佛经没有用处,何必去研究佛学呢!我们学佛学是为了自己,严重地为了自己,求证、了道,自度而后度他。所以现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比如我们大家现在手里拿一本书看,这是意识配合眼睛在看书;同时意识又配合了耳识在听我讲;同时左右旁边的人坐在这里大概都知道,光线亮不亮、感受空气好不好,六根并用,意识还是一个。可是大家我们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场合、在这个楼上,因为在研究一个佛学、听一个佛学,虽然不是最高的禅定,心境自然比平常宁定,所以你就可以体会到。因此晓得有人读书不是那么辛苦。古人说某某人读书是一目十行,一个眼睛一下来,不是一个字一个字来,这一行统统来了都读完了,这一行一翻就过去了看完了,道理是什么?不是他眼睛厉害——心境的宁定,意识的清定。所以这个时候,他说“诸根境等和合”,像我们现在一样坐在这里,身体有感觉,又看到书,又在听着,根境和合、同心协力,讲他的作用同心协力,所以心境很专一,听得很清楚。所以专一并不是把自己捆绑在某一个小点上,扩而大之呢,所以真得定的人,神而通之,所谓真正神通不是那么怪眉怪眼的。真正神通所谓天眼通并不是一般人说的眼睛那么翻上去看、有些是眯起看——没有这回事。真正的天眼通很自然,普通人的眼睛一样,他的视力扩大得等于雷达一样,就照见了、就透视了,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定的修持。
所以,“识前后生,不应理故”。他说,一般错误的观念,认为眼睛看到了、眼识看到了前面的东西,眼识通知了意识,意识说:哦,这是一幅画。这个中间有生灭次序的,他说不是道理。识、六识起用的时候同时俱生,是顿起,不是渐起。这是一个答复,一个理由。
现在又是一个理由:“又心所性,虽无差别,而类别者。”他说再一个问题答复你,像第一次问的问题。我们心所性,注意这四个字,研究佛学、研究唯识的佛学,非常仔细,它是个科学,不要随便读过去,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容易读过去,这个不可以的。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王是“能”,我们的所有思想,一切的作用、六根作用、起来的思想、情感、情绪等等,就是“心所”。一个能,一个所。譬如电是能,电灯、电话、电视、扩音器是电能所发出来工具不同的“用”,这许多不同的用叫做“所”。譬如我们意识心指挥了眼睛可以去看,指挥耳朵可以去听,听、看、感受等等,这是我们心“所”的作用。能够听、能够看、能够感觉,那是心的“能”。能、所要分开。所以这个文字告诉你,玄奘法师综合了这个文字,“又”,又一个问题,说清楚地答复你这个问题:心所性——这个性就不是明心见性本体的性——每一个不同的性质。所以我们讲,千多年来,尤其是最近一个世纪以来,讲唯识很多好笑的地方、搞错了的:这个三无性,因为抓住一个无自性、三无性这个名词,所以你们禅宗啊、什么宗啊讲明心见性根本是外道——法相经典上讲“三无性”嘛!都是这个“性”字。所以这个也可以说对我们中国中文不了解。中国佛经上有一个困难,是满困难的,常常看到“心”字、“性”字。词汇不够用,都拿一个字借用,懂了中国古文学就晓得都是假借的方法。妄想的思想这个心,妄心我们也可以用这个“心”字代表。所以心所也可以用“心”字代表,心的能也可以用“心”字代表。所以你看唯识常常说:“心心”,两个心字,你就要注意了,上一个“心”是讲心的能,下一个“心”是讲心所。所以诸法无自性,是一切法、一切有为法、心法等等,他自己本身念念空、没有永恒的存在,所以他自己的性质是不存在的。譬如这个茶杯,它是化合物、化学的物品做拢来,经过一百年或者十年,它是没有,本来是空的,人为把它做拢来,因缘凑合。将来毁掉,这个东西变成灰尘,还是回到空,茶杯无它的自性。这是讲无自性,一切现象界“诸法无自性”。那么这些茶杯都是因缘凑合,它的根本那个能是什么东西?那个能没得名称,叫它“如来”也可以,“真如”也可以,“阿赖耶”也可以。所以诸法无自性,那句话是讲有为法没有自性的存在、不能永恒地存在,它并不是说明心见性那个“性”字无自性——讲错了。因此一般搞唯识的人,通这个有,不通空宗、性宗、不通般若啊,又错了,错得一塌糊涂!那真是叫做罪过无边啊!为什么?所以现在人,我经常劝一般同学们懂了一点佛学,不要轻易写文章啊!现在的见解写下去,一错了,害人那比杀人都厉害,叫做杀人的慧命(智慧的寿命),耽误了后人的见解,就是杀人慧命,比现在杀了别人、害了别人还严重。所以不要爱发表欲、不要爱出风头。我常常说,我要写文章啊,卖小说啊乱七八糟地写,那我一个月光写文章我可以稿费拿到十几万,因为我自己认为文章乱七八糟旧的新的我都会写,黄色、绿色、红色什么色都会写。但是你看我不轻易写一篇文章,除了佛学以外我很少写。乃至别人让我写寿序,我不会给人家写,写个序文我都不写。你说人家作寿你写啥?好还是坏呢?所以我能说他“你这个人很坏”吗?不能。这个人绝对好吗?那不能说假话。所以我宁肯送礼送得很重,你让我写“寿序”我不会干的。对文字的负责。不能杀掉人家的慧命。尤其一般喜欢玩笔杆的朋友要特别注意呀!一篇文章一下去不得了啊!你的错误,千千万万人跟着你错误了。所以马克思一个东西的错误,共产主义、唯物思想,你看,这个几十年、百把年,全世界死了多少人!这个风潮还没有过去。文人笔下写一寸,军人、武人就把命都送掉了千千万万,你不要看文人,“百无一用是书生”哦!所以啊,有许多写佛学的文章不要乱搞啊,小心啊!这是因果很大的啊!好,现在我们回来。
“又心所性,虽无差别,而类别者。”这怎么讲呢?我们心理的现状发出来作用,譬如说我们念佛,什么佛、什么佛,这是好事;可是我们同时也可以骂人:你这个混帐!好讨厌啊!我在念佛,你来打扰!这个家伙,这个人真可恶啊!一边还在“阿弥陀佛”,心里在念;一边还在骂“可恶啊”,这两个作用,乃至于三个作用,都是心所——心理、心态、心理现状,这个没有差别,都是心起了作用。“而类别者”,可是“类”、有分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不空佛、南方宝生佛、东方药师佛……”我们尽管念,一边骂“好讨厌啊,位置也不给我摆好!”心里在怨恨。同时这个心理当中,心所是一样的,有类别,一时善、一时恶,有类别,所谓分类的差别。
“许多俱生,宁不许心,异类俱起。”他说这个问题你们不要怀疑的,因为上面的问题我们前几天讲了。提出问题的人,现在这个问题一路答下去。
“许多俱生”,“许”就是等于现在的白话“你已经承认”。这个心啊,可以一时、刹那时间,多种心理一时起用,这是你承认的,我们也了解了,“许多俱生”,同时生起。“宁不许心,异类俱起”啊?那么你难道就不了解自己这个心理状况、这“异类俱起”,一边“心”善、恶、无记乃至各种心理同时可以起用,对不对?我们凡夫也做得到。譬如我们到人家那里去应酬,或者人家结婚,或者到一个会场开会的地方,或者什么典礼开会,你忽然一来了以后,大家都:“哎!您好!我好!”其实心里一点都不好,心里还在埋怨,很不愿意来开会,只好拉来开会;然后看到这个人说:“噢!你也来了!好久不见哦!您好您好!”心里想:这个家伙走开远一点去,我不想跟他两个来往。对不对?有没有这个心理?明白“异类俱起”,心的作用,不同的种类,厌恶同爱好。譬如我们去买一个东西,看到这一盆花,想买,哎呀很好看哪!多少钱?十块钱。心里想:好贵!——那,一边好这个花,认为好;一边又讨厌,这个钱拿出来心痛。异类心理同时起。所以要我们认清楚心理的现状是如此。
你说这些道理懂了同我们修持有什么关系?绝对的关系。所以学佛修道,从做人很平凡的心理开始,千万不要取稀奇。你能够把此心染污两种:一个是黑的、一个是白的,拿两个符号作标记。坏的心理,所谓修行、修行,慢慢同时俱起,把这个坏的心理,黑的转成洗净了,变成纯白了,没有不成功的。这是心理状况。所以呀,他跟我们讲的普通的心理状况,我们懂进去了,是“异类俱起”,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我们在座许多人学佛打坐的,最大不要走入一个错误的路,以为坐起来入定什么都不知道。可是我现在这两天反是不对呀,精神特别好,越坐嘛坐是坐得住,哎哟可是什么事情越清楚。——并不坏啊!是这样啊!那是因为你生理在静态以后,慢慢生理气机变好了,健康起来,健康起来这个过程当中精神就是六根特别旺、强健。六根强健加上你这个意识因为经过念佛或者静坐的训练修持,更清明了,所以啊,反是变得多了。变得多了以后你把这个理一通啊,这个镜子一样擦亮了,它能够一时之间多照见别的东西,你不管嘛!你镜子摆在那里照,而不起作用,不迎不拒;念头来,我也不欢迎;念头跑掉,我也不追寻。慢慢就进入一个好的境界了。可是因为你这些理不明白,不晓得这个心异类可以俱起的,所以你在清明境界里精神好了反而讨厌了,这怎么办?因为你下意识有个错误观念:以为入定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就犯这个错误。所以教理不通,佛所教我们的修持的道理不通,三大阿僧祇劫、你再加三倍也不能成佛,白修了。所以要特别注意教理啊!好,刚才讲,对于心理状况到某一种是不迎不拒。
“又”,又一个问题,最后他讲,“如浪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识俱转。”他说这个道理啊,结论告诉你,我们心境的心识、心意识应用状态,佛经常拿海水、拿波浪来比喻。譬如海水,譬如我们看一池水、很清明的水,外境界风一动,水上就起波浪了,“依一起多”,波浪起了多少啊,一层一层的浪,再加上海水的话,一层一层浪,大的叫做“浪”,浪的上面又是小浪,那叫做“波”,波跟浪不同。海水起浪,浪上面小浪又是波,波上面还有泡沫,泡沫上面还起水花呢!同一个时间,一个风一来,或者海水一动、这么一打,你看,波、浪、泡沫、水花,同时俱起。但是同海水有没有妨碍?我们都晓得,现在人学科学应该都了解,不管波浪滔天有多大,深海底层海水动还没有动过的,还是清静的,还是非常宁静的,同我们心境一样。所以我们的心境起作用,意识前六识波一起来就有波浪,那么这个波浪什么变化的?依心而来。所以我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识的意,不过是心境上起的波浪而已。所以说,要“如浪像”,“像”是什么呢?刚才讲过一个镜子里头的像,一个镜子摆在这里头,一个人来照,镜子里一个人;这个镜子很大,如果有一万个人来照,它同时之间一万个人都站在里头,但是始终是一个镜子。所以波浪滔天始终是水的作用,都是心所变相。所以我们自己不要被自己心念的变相骗住了。
譬如大家学打坐,哎哟我又听到声音了,我又看到什么,那是心的变相,根本不要理。有些人不知道这个理,“哎呀真的啊,有个声音叫我名字啊,吓死了!那是魔啊!”我说那是你魔你自己嘛,你爱魔你就去魔去了嘛!知道了,一笑。常常说你懂了佛学,“噢,这里头有鬼呀!”我说我一生啊就是要去求证这个鬼,常常到黑夜地方一看,一进来突然一进,哎哟!那里是一个鬼一样,我立刻一分钟一秒钟不停留,一定过去要抓他!到那里什么都没有,哦原来是个纸盒子啊!这是识变,就是这个识变、心浪的变化。所以你不要被自己心境的现象骗了。你要抓自己心的根本,你不要把浪当成水,你要认整个的大海水,浪花是它的现象而已。像镜子的相,是它的相,你管镜子不要管相,你就能够照见一切了。所以《心经》上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要“照”。你不用照的功夫,就糟了,五蕴就不空。(卷十四终,雨辰首校。玉树临风二校完。)转自《实修驿站》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