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佛道经典

……看到这个“智”,就是说你修持的功夫到了这一步,自然你本心心性的功能发出来的智慧成就,自然有许多作用。那么你说为什么有那么多名称干什么?不能笼统。每一个作用同它智慧的范围、现象不同。不能笼统,笼统就错了。所以在观待道理上、在逻辑上要分析得清楚。刚才讲了两种这个境界,现在是第三:

“三,随无分别智转智。”就是说,我们都晓得叫无分别,尤其一般学佛的人培养无分别心。这个特别注意这个话:“无分别”差不多限制于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它的作用、它的习惯善于分别同计度,就是分别、计度。计就是估计,就是很精细地分析。这是第六意识的功能作用最强的部分。所以无分别心是普通佛学的一句名词。就是做到了无分别心,不过是第六意识的清静。所以你们大家研究佛学或者佛经要注意,像我们前天晚上讲到《维摩经》,《维摩经》就提到“分别也不恶”,分别不错啊!那这个分别就不是普通了,本心起的分别是观察的智,就是般若,那个名称不同了。所以我们普通学佛的人把修行、修证道理、理论没有搞清楚,以为“无分别”是“什么都不知道了”,那好了,你假设说你无分别,我们能不能把泥巴拿来当成酥油饼吃、把泥巴拿来当成豆腐吃啊?做不到的。这个要搞清楚啊!所以说,“随无分别智”,意识清明不起妄念了,永远清明,内外空空洞洞这个现象境界,不起分别,意识不动用。“转智”,然后转了。

“无分别智转智”,我们开始讲唯识《成唯识论》,教大家先要背的《八识规矩颂》,第六意识、第七识这个中间怎么讲呢?“六转呼为染净依”,对不对?好!第六意识不起分别,这是初步哦!譬如我们打钟知道,听到知道,没有起分别;结果听到“一、二、三、四”,在分别了。当我们意识专一地看书的时候,只听到“叮、叮”,不晓得它打几下,也没有管它几点;这个时候听到,耳识听见,第六意识没有起分别。当然你第六意识不分别你是看书哦,还在分别,这个意识看书在分别。要六根接触外境的六尘——五根,不是六根,这第六意识不起分别。初步到达这样才是学佛修道的开始。

当然一般人一到达这里,尤其现在的人,又是禅学流行了,以为自己“哎哟!悟道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然后见鬼不是鬼了!(众笑)呵,那完全错啦!这个是第六意识偶然的清明,偶然清明不是道。由这里起始、开始修是对的。如果认为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悟了,那你真误了!就是那个误了,耽误的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误。千万不要这样!

一句话,学佛修道,我经常给同学们讲两句话,所以你千万注意:规规矩矩地做人,老老实实地修行。不要玩聪明,不要你玩聪明。

现在讲到“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得到了——“转智”,转了,转识成智。那么无分别的清净现量的境界,转成妙观察智。这个智慧的境界、成就的境界是讲什么?“谓起证,实无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他说一个人修持到了真正无分别智,第六意识不起作用,譬如念咒、譬如观想都靠第六意识在起用。第六意识不起分别作用,这个时候;或者第六意识起分别作用在专一上,不起第二念的分别作用,也叫做不起分别,专一在某一点上;或者是专一在清净上。那么这个时候,譬如念书、书也没有,念佛、佛也没有,得清净现量。“起证”就是开始生起次第的道理,开始证到“实无分别”,第六意识真实面、这个清净的一面本来无分别,这是观察智慧起用。那么如果在这个境界上的话,“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外面一切境界、一切现象都不现前;像茶杯还是摆在这里呦!扩音机还是在这里呦!——对境无心,不起分别。眼睛看见没有?眼识看见了,没有去计度、分别。这个叫做无分别智的转智。在这个境界慢慢定下去,第七末那识、意之根慢慢转了,然后慢慢转到第八阿赖耶识。所以这是第三种。

那么,在这个无分别智方面,下面有同样两句话:“境若是实,何容不现?”让我们了解一件事:心外一切境相,除了心的本体以外的一切境相,这都是不实在的。如果外境界是实在的,为什么得了无分别智的时候,面对外境界,外境界都不起,不相干、不应现,在意识状态上不反映出来呢?

这样归起来,叫做菩萨成就四智。这个四智里头第四个,***称“七智”,“菩萨成就四智者,于唯识理,决定悟入。”所以真正懂得唯识啊,很难!理论上讲得来,不算懂得唯识。要修证到,要功夫做到那个境界,(叫)懂得唯识。所以菩萨成就了四智境界的人,对于唯识的真正道理才有决定性的悟进去,才开悟了。换句话,学禅宗的人到这个境界才是算开悟了。初悟,还是初步的悟哦,还是没有大成就的悟,还不是禅宗所讲的大彻大悟、直透三关哦!

“又”,他又提到;“伽他说”,这是偈子,引证佛所说的、在佛经上引证下来的偈子:“心意识所缘”,心分析它的作用叫八个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不是根本哦!八识的根本是心所具备,所以八识心之王、八识心王。所以普通用啊,我们讲八识,唯识讲了八个识,实际上讲了什么?只讲心哦,心的作用。心的作用中间代表最严重的第六意识,一切万念这个花朵啊,这个反应的作用是“识”,识就有识别、认识外面、了解外面、认识的识一样的作用。所以心意识……[断录,以下速度变快。]47:00

只谈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法的东西。现在医学我们知道,前面五个识:眼耳鼻舌身,所以心意识所缘,缘就是攀援,“迟来的缘”、“一万年以后”,所以呀,不管西洋哲学、东方哲学,那缘起来你真没有办法。碰到一个缘**,喜欢用缘来**。缘就是圆的这个东西,我们要**来,圆的这个*来*,***圆的***,***,连起来的作用,这叫做缘。缘就是连锁的关系,就像是铁链,像那个圆圈子套起来的一条铁链,一个环归一环,这一环又归那一环,这一些很多的环节互相连锁,把它整个地全体的一套把它连起来。一个力量牵着一个力量,每一个环都不能少。假设少了两个,这个铁链断了,它****。这个缘就是这个道理,叫攀援,这个缘普通叫做攀援。“心意识所缘”这个缘就是攀援这个意思。

“皆非离自性”,学唯识要注意呦!这不是讲能缘的功能哦!讲所缘的境界。能、所两个一定要分清楚,这个我们讲过了的。“能”,比方这个电、电源、电能,我们电灯、扩音机,由现在这个电能所发出来的作用,它的所用的电叫所用、所起的现象。一个能、一个所,一定要分清楚啊!“心意识所缘”的境界不是能缘,这个所缘境界,都不是离开了自性,什么自性?依他而起(依他起性)、遍计所执。这个三自性,也叫做三无性。学唯识的常常来讲这个三自性、三无性。所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是学唯识的根本。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加了一个“性”字不相干,不加也可以,遍计所执)、圆成实性。也叫做三自性,也叫做三无性。第一个,我们先来现在解释这个三自性(三无性)的范围。

依他起性:我们一切众生,心意识的外境这些作用,所有外境界一动,自己失去了定力,都是受外境界的影响。依他起性,我们知道普通一个道理,譬如说假设一个外国的小孩或者中国小孩,小小孩,七八岁,带了来,有一点影响,外国的境界或者洋文一句都不懂,你把他弄到外国去,他慢慢那个思想意识上染了,听到那个外语熏染,他就起了受教育那个思想,这就是“依他起”的道理。所以我们的欲望、一切境界都是依他起的,多是靠、由外境界的影响。

由此你要知道现在世界上的思想界,尤其是唯物哲学,它认为这些心理作用一切都是唯物的,就是心理上的一切都是物变的。他们唯物哲学者了解了“依他起性”,后面不晓得了。可以说了解了依他起性到遍计所执,后面不知道了。所以给他产生个观念,认为世界一切都是由外物的支配,所谓心理状况都是外物、生理、物质的所构成的一个现象,****,从唯物哲学来看。因为这些东西没有的话,他心理上、意识上就构不成这么一个形态,都不会有。所以意识心理作用都是依他而起,它这个外界环境引起。引起了以后呢,形成了意识状况——遍计所执。普遍地存在、计度、形成所执,这个观念就抓得很牢。譬如我们****,年轻时没有接触过佛学的观念,什么佛啊、那个佛同这个心啊**差不多啦,一点影子都没有。慢慢接触了以后啊,又念佛了呀,佛的以外还有一个唯识啊,结果又唯什么的唯什么的,又八识啊搞得一塌糊涂,影响了很多的东西,都是依他起。依他起了以后满口的佛话、一脸的佛相、一身的佛气,看到人都是**马上跪下来,他都来了!遍计所执,抓得很牢,构成一个形态。其实依他起性是**的。遍计所执,人意识的固执,形成了一个假设的境界。就是物理的世界****,也是我们意识的形成,这个道理***懂,很严重一个道理。所以,唯物的哲学是错了。

最后是“圆成实性”。这个世界心物一元的那个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但是就是因为依他起、遍计所执等等染污了。现在有个遍计所执就是固执成见,把这些东西拿掉了,自性的光明就出现了。所以说,“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他这个文字比较颠倒来说的,倒装的文字***。都离不开依他起这个作用,“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佛说:所以我说一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乃至唯心、唯物等等一切法,都是唯识所变。**,除了唯识以外,唯心唯识的以外,没有另外的一个东西存在。拿西方哲学的观念来说,叫做彻底唯心主义、彻底唯心的思想、绝对的唯心思想。所以真讲唯心哲学,就不懂唯识的讲不太清楚这个,那个唯心哲学**,那碰到唯物哲学,**既不是,那个拳王打擂台一样,唯心的拳王被唯物的拳王已经打得**快要下去了。**唯识哲学,**唯心哲学,**,要想晓得心物一元啊,**“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唯有识,都是唯识所变。道理要把唯识研究完了就了解了,不是那么简单啊!

现在再说这个原文:“此等圣教,诚证非一。”现在,玄奘法师引用,引用***佛经上说的,释迦牟尼***,就引用了佛说的话:“此等”,像这一类佛说的,我们大圣人佛说的“圣教”,“教”是教训,“诚证”,很诚恳地验证下来,所有的经典上多得不得了**。***,心意识所缘的境界,“极成眼等识,五随一故,如余不亲缘,离自色等。”……

[56:07以下速度太快,无法正常听录,故约有18分钟的录音未整理成文字。]

01:13:35……开始啊。最后两行的原文:“若唯内识,似外境起,宁见世间,情非情物,处时身用,定不定转,如梦境等,应释此疑。”这个是连带下面起来一大串的问题。如果说根据佛学、佛法的道理,一切内外境界只有心识的作用,绝对唯心。这个“内”不是指身体以内的内,如果只把它当身体以内的内,就会搞错了的。就是内心。这个“内”我们可以借用庄子的话来解释:“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到无边无际,其实讲一声“无边无际”,已经有了边际了;在逻辑上,我们说无量、无边、无际,就是有量、有边、有际了。一落名言就有限度了。所以大到没得边际可讲了,没得边际可讲有多大呢?就是最小。那么小到没有内部可讲了,所谓中心,中心都没有了;小到最小,中心都没有。所以“小而无内”,小而无内就是大,无大无小;换句话是非内非外。假设说一切都是内心心意识所造的,一切外物世界、物质世界也就是这个内识、心识唯心所造,那么,我们所谓山河大地、地球同宇宙万物也是心造的,一切众生的共业的心所造。所以外面的境界“似外境起”,相似的,像外面东西起来。

我们讲到这里顺便岔一个话,非常有趣的,别的宗教譬如说天主教、基督教《圣经》(《新旧约全书》):所谓上帝照他的形状造了这个世界。这一解释,完了!实际上呢,如果把那个教义不是这样讲,所谓“内识”,这个内识你叫他上帝也可以、佛也可以、什么东西都可以,“似外境起”,相似的自己的形状、心意识的形状起来,构成了外物的世界,那么,这个宗教哲学就不同了。当然,《新旧约全书》原始的原始究竟是不是那个样子,很难讲了。西方人、外国人有一句话:耶稣如果重生复活了,他看了这个《圣经》啊,一定气得半死!他不晓得把它改成一遢糊涂改成这个样子。你看,各种翻译改来改去。这是顺便我们岔进来一个宗教哲学的话来讲。

现在我们又回进自己的本身说:一切的外境界,包括山河大地、宇宙万象,就是内心的影相而起来的。

他说,假定,这是佛经上的观念,尤其是唯识的道理,现在就提出问题来:“宁见世间,情非情物,”他说,那么这个世间归纳起来两样东西:有情,就是众生、有生命的,我们人就是有情众生之一种,乃至于其他的生物,乃至于最小的蚂蚁,最小的这些生物,甚至可以说,现在我们在科学上(讲的)细菌,究竟有没有生命,算有情、无情?还是个问题。不一定说细菌绝对确定它是机械性的,说没有一分的感觉、或者没有一分的东西,很难讲!现在还不敢确定。这就是说有情的是指世间有生命的生物、动物,我们人当然是有情之一,人是最完备的,其他的生物比较思想差一点,它这个意识力量差一点。

非情,就是无情的东西,譬如矿物质啊、泥巴、石头,这些东西,无情的东西,没得灵性、没得知觉。它是有机械性的,可是它有它——有生而无命。譬如我们吃菜,吃的青菜也有生啊!而无命而已。它不会说话,没有思想,没有知觉。但是它有没有感受的成分?很难讲!很难讲!绝对很难讲!所以严格地讲不杀生,几乎很困难!非常困难!我们一呼吸就在杀生,空气里头很多细菌来,就死亡了。所以绝对地不杀生,除非到了三禅定以上,气住(呼吸也停止)脉停了,可以做到;否则做不到的。任何东西,一个花、一个什么,都是有情的生物。

所以,他说“宁见世间,情非情物,处时身用”,“宁见”是古文,翻成白话“宁见”两个字很难翻。那么,就是说我们看到、所见到的这个世间里头,有情的同无情的这些东西,它的“处”(空间、位置)、“时”(时间),两个观念了:处是空间,一;第二个呢,时间;第三个,它的身体。譬如石头有石头的身体,一枝花有一枝花的身体。它的作用,“定不定转”,有时候一定,有时候不一定。“如梦境等”,像我们做梦的境界一样。这是什么道理呢?“应释此疑”,他说希望解决这个问题。这怎么讲法呢?

譬如我们做梦,尤其我们假设是一个人梦到回到故乡家乡去,家乡那一条河流、那个山,你尽管做梦,觉得转来转去,已经由山南转到山北了,由山上走到山下了。我们心理观念上、梦境中意识观念在转动,实际上南山还是南山,那一条河流还是那一条河流,这个东西固定的,它变不了,没有变。你说,那我意识你说既然一切唯心造,心的功能为什么变不了它?第二,时间。譬如我们人的做梦,最长的一个梦不会超过五秒钟,现在以科学的研究,人最长的梦,梦了几十年的大事,在梦境中不过几秒钟而已,这个时间是这样相对的。乃至我们梦境觉得一下下,可是已经好几秒钟了,不会是一下下。那么我们梦到自己由少年,假设老年人做梦可以恢复到少年去,或者我们在中午睡觉、做梦,觉得自己过了几十年的时间,可是醒来那个时间还是那个时间。

不但梦如此,入定的时候也如此啊!你入定的时候,南山还是南山、北山还是北山,你转不了;不是因为你定了,这个地球不转了。这个时间,你入定,说罗汉、大阿罗汉入八万四千劫的大定,好像一刹那之间就过了;可是这个世界上的时间,一分、一秒、一个钟头、或者是二十四点钟,它并没有变,这个作用不变。

身,这个身体,譬如梦中的身,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梦中飞起来(会梦着啊),到底我们还是躺在床上,没有飞起来。譬如在许多学静坐的人、学佛修道的人,在静坐或者梦中觉得自己飞了,觉得自己悬空坐着了,尤其是现在你常常听说这些学什么功夫的、学密宗的,哦哟人练到某一种功夫会飞了,不过是凌空跳了一下,两三寸高,没有什么希奇。所以你们年轻人稍稍练一下都做得到的,没有什么稀奇,到底身体还是坐在这里。作用——由于“定”。所以这个作用啊,它究竟什么道理?一切唯识所转。那么我们现在讲是固定的,你变不了。

可是说你梦中变不了吗?有时候不一定啊!梦中是意识的独影境界。譬如,我们所以研究唯识,因为我们不从头上讲起,中间岔过来,头上讲起就先要了解《百法明门论》,《百法明门论》里头就是说有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这个心不是指本体、不是指八识心王这个心,这个心是专指第六意识的心,我们现在思想这个心。这二十四种我们变不了,跟心两个不相应,跟意识思想不相应。譬如时间、譬如空间,譬如一个能量、物质世界的能量,这许多等等,都是你意识变不了的。所以有二十四种属于心、第六意识、心意识的不相应,跟你俩不相干,它的因缘跟你俩不亲,你没有力量变动它。这里要注意呦!佛学唯识只讲到这里。

我们要晓得,科学的昌明对佛学、对修道有大帮助的,所以学佛修道的人今天不了解科学,是很可惜也很笨的事情。这个科学要严谨的科学,不要在报纸后面看报屁股上那些科学,那靠不住的,有许多讲的都是幻想科学,不行的。我们要了解了科学,譬如时间、空间,我们站在现在自然科学立场,它硬可以左右你,这个环境影响了你的生理与心理,那究竟是唯心唯物?这里头有个大问题。现在我是站在这个科学立场来说话,假定你们说打坐修道修得很好,身体气脉通了,所以得定了,气色也好了,精神好了,那讲了半天是唯物的喽?必须要你这个生理、四大、身体整个的气脉练好了,才能得定——那是唯物的呀!不是唯心的呀!对不对?那你现在是活着,假设你死了以后你究竟成功没有成功?你拿兑现来给我看啊!依科学来讲。说那个时候我兑现你看不到,那再说。科学精神保留这个问题——我没有求证到嘛,我不知道嘛!所以严谨的科学,所谓科学,什么叫做迷信不迷信啊?科学家绝不轻易说你这个迷信,就已经不科学了,因为这个东西我不知道啊!不晓得你这是迷信或者不迷信,我不知道撒!不像我们普通人随便开口:“迷信!”自己对那一行也不懂。换句话你是知识上的逃避。你不懂这一行,只好拿“迷信”两个字来做挡箭牌,那不行!不科学。一个严谨的科学家,你问他他不知道的东西,迷信不迷信啊?他说“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嘛!他没有求证到。所以刚才讲到,“处时身用”等等,你看,我们现在假设研究唯识研究佛学时岔进来的,因为现在知识是这样发达的时代,所以我们现在学佛、参话头……(第16集完。玉树临风录,二校完。妙音三校、雨辰四校完。)

转自《实修驿站》返回目录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