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说佛论道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用别人的东西,必须当面向主人索求:我想用一下,可不可以借我?或者:这可不可以送给我?如果不问一声就随便拿走,那就是偷盗的行为。

有些人拿别人的东西,一点执著也没有,根本不先征得同意,但即使你已经看破了,别人也许还没有看破。我旁边有个邻居,见我院子里放着什么,顺便就带走了。我还有个亲戚,也是到了我家,看到自己需要的,拿了就走。一次两次也就算了,可多了就让人有点不舒服。他从来不管别人是否用得着,只要是他喜欢的,就会明目张胆地拿。如果被我看到了,他就说一声这个给我啊;没看到的话,连个招呼也不打。

那天我听见两个人在对话,一个问:我的工具是不是你拿了?”“是我啊。”“那你起码要给我打个招呼呀!他说得有道理,拿人家的东西就该问一声。在古代,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这个分得清清楚楚。可现在许多人没有这种概念,随心所欲、想拿就拿,这样会带来很多麻烦。

如今的社会,用现在话来说,是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光明灿烂了,可人心失去了控制,很多痛苦会纷至沓来。所以,做人诚实、老实很重要。以前的老人们看起来很吝啬、很保守,但实际上,他们非常本分,属于自己的就保护好,而属于别人的,根本不去动。不像现在有些人,喜欢什么就拿走,从来也不打招呼,这事虽然看似不大,但却是一种不好的习气。

所以,孩子们从小应接受这样的教育,否则,在学校里看见同学的笔和本子好,不说一声便拿走了,这种行为就是偷。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假如这种习惯养成了,会成为一生中的人格污点。

宋朝有个人叫查道,有一天他和仆人挑着礼物去拜访远方亲戚。由于忘了带干粮,又找不到吃饭的地方,中午时他们特别饿。仆人建议从礼物中拿些食物吃。查道说:这怎么行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就是人家的东西了,我们怎么可以偷吃呢!”结果,两个人只好饿着肚子赶路。

古人的这种品德,我非常赞叹,是谁的就是谁的,一样也不会弄错。比如你有事出门了,让他给你看房子,他一定会很注意,不可能随便用,也不会拿的拿、送的送,等你回来以后,什么东西都不见了。修行人虽不该执著这些,但不一定人人都有那么高的境界。所以,在做人方面,我们尽管不能跟大成就者相比,但至少也要用世间的高尚道德来要求自己,逐渐改掉原有的缺点和过失。

现在有些年轻人,口口声声说不能学儒教,因为它是吃人的仁义道德。这种语气以前有,现在仍有。但这是不对的,因为儒教的思想中,根本没有这个。《礼记》中有一则公案说:陈子车在卫国死了,他的妻子和管家打算用活人为他殉葬。决定之后,陈子亢[1]来了。两人告诉陈子亢:你兄长生前有病,死后没人在地下伺候他,故希望用活人来殉葬。陈子亢说:尽管用活人殉葬不合礼仪,但兄长有病,应当有人去伺候。可是除了妻子和管家外,谁还能做这事呢?一个是妻子,能照顾好他;一个是管家,对他的生活最了解。所以,你们是最适合的人选。他俩听后很害怕,再也不提用活人殉葬了。

可见,儒教是强调的。虽然在当时,商朝遗留下来的有些陋习,还没有完全改过来,但自孔子至孟子,尤其从《礼记》四十九篇的内容来看,并没有所谓的吃人制度。

因此,我们应当正面了解儒教文化,并将其用于现实生活中。虽然与佛教教理对比时,有些地方可能有冲突,但总的来看,儒教思想可以归摄在佛教中,就像一碗水可以倒进一大锅水中一样,佛教就相当于这一大锅水。所以在佛教中,能完全包括儒教思想,当然有些地方也要去粗求精,这需要一定的智慧。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借用他人的物品,应该及时归还,千万不要让人来催,更不可借了不还。正如古人所言: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这些道理,每个人都需要。有些修行人虽住在山洞里,或长年闭关,不跟任何人接触,但知道这些也有必要。否则,你什么都不懂的话,一旦到红尘中弘法利生,言行举止怪怪的,很难让人生起信心。因此,佛法是不离世间法的。

此处说借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这样再借也比较容易。明朝有一个叫宋濂的人,他很爱读书,但家里太穷,根本买不起,只好常常借书读。有一次,宋濂到一家富户借书看,这家虽然藏书很多,却不愿意借给他。在他不断的哀求下,就勉为其难借给他一本,但提前讲明十天之内要归还。可十天根本就读不完那本书,于是宋濂回家后边学边抄,还书的前一晚还在熬夜。母亲劝他迟一天还,但他坚决不肯,一直到抄完为止。第二天早晨,天下着大雪,那家人以为宋濂不会来还书了,可他却冒着雪把书送了回来。主人很感动,告诉他以后可随时来看书,不再给他限定借书时间了。

所以,平时在生活中,不管出家人、在家人,借别人的钱或东西,一定要尽快归还。否则,借的时候不讲一声,直接拿了就走,那么不问自取,是为贼也,这样的人,别人再也不愿意借东西给他了。反之,假如你好借好还,给人的第一印象不错,第二次再借就不难了。

可惜的是,对这些道理,有些出家人也不一定懂。当然,如果你的境界超越了世间,不管这些也可以,因为你那时已不用看书了,千经万论都在你肚子里。就像广钦老和尚,有人去拜见他,见屋里什么经书都没有,就问:您是和尚,怎么没有经书?他指指自己的身体:这里面就是经书,要那些文字干什么?没有用的。

确实,修行境界高的人,根本不用别的经书。法王如意宝曾有一世是根桑秋扎仁波切,他年轻时广闻博学,十三部戒律全部通达无碍。他用经书的夹板夹在身上,去拉萨三大寺院找人辩论。有人问:你到那么大的寺院去,怎么不带一本经书?他回答:我的身体就是经书,我肚子里装的全是《毗奈耶经》,不需要别的!

像这些大德,并非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而是真正有了不起的境界,所以不必受世俗的约束。可我们作为一般人,切勿随意轻视世间规矩,如果认为我是修行人,借东西的问题跟我没关系,那也不太可能。因为你没钱时还是要借,别人问你:什么时候还?”“哦,一个月。但到期时若还不上,你应该再打个招呼:原本我想一个月还,可现在闹金融危机,实在没办法,你看能不能拖一拖?这样别人也会理解的。所以,跟人沟通很重要。有些人因为傲慢,不愿意与人沟通,而有些人是自卑:说了可能也没用,算了,不说吧!慢慢地,拖一天算一天,最后别人再也不借给他了。所以,该说的有些话,一定要说,不该说的则不必多言,做人应该掌握分寸。

在借钱还钱的问题上,自己当初怎样承诺,就要怎样去做,这是为人处世的要点。我有个亲戚叫才让彭措,有一次他生病跟我借了点钱,后在承诺的时间里,借高利贷从很远的地方亲自把钱送来了。这给了我很好的印象,觉得他很讲信用,后来又有多次交往,渐渐我对他非常信任。确实,人与人的差别很大。有些行为表面上很小,许多人不一定在乎:无所谓,虽然我承诺过,但违背了也没什么。这样一来,就失去了做人的基础。

因此,大家要明白一个原则:所谓亲兄弟,明算账,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很多地方要分清楚。有些居士吃饭时装大方,一个人总抢着付钱,最后都生厌烦心了,只要是一起吃饭就不敢去。这样不太好。其实,现在很多地方实行AA制,对此我比较赞同。譬如四个人吃饭,最后每个人均摊,这没什么不好意思。否则,明明很执著却非要自己出,那一次一次之后,内心的伤痕会越来越深,所以,人与人之间算清楚一点很有必要。古人就是如此,做任何事都老老实实,不会什么都混在一起,否则,到时候自己也受不了。

其实,这方面还有许多教言,不过我表达能力差,有时心里想的倒不出来。但总的来讲,希望大家多学这些道理,并把它用于生活中去。有些人自认为已经懂了,但从实际行持来看,很多事做得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对于古圣先贤的教言,你们要学,也要会用,如此势必有非常大的利益!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