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佛道经典

厌患苦故”,佛家之所以说无我之中**轮回,我们认得最清楚,现有的烦恼业力轮回造成了,所谓前生种子、过去生的种子带来变成现行,“烦恼业力轮回诸趣”;现有的现行变成未来的种子,“烦恼业力轮回诸趣”。认清楚了这个理,无我之中,自己可是被这股力量困到了,这个假我存在了,现有身体的假我。不是讲大的哦,形而上慢一点谈,先讲形而下的。因此我们人生讨厌,“厌”是讨厌,“患”就是躲避。生病了,生这个病、患一个什么痛苦的毛病,所以逃避这个痛苦。痛苦实在很可怜;因此求一个无痛苦、无烦恼、自由自在不入轮回所转动的那个无我,清净圆明的境界,因此求取证得涅槃。这是佛法的所谓我与无我之间——因为他问的,既然无我为什么要求涅槃呢?——这个道理。

“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

他说,我们现在的身心讲起,非常现实了,由这个“身心相续”,这四个字刚才提了,以现实讲起;事实上还有一段呢,扩大起来,是讲无始以来,分断的生死与变易生死中,这个轮回六趣都是身心相续。那么,我们刚才就不提,为了大家用现实的境界容易体会进去,先抓住;后面这个问题一直到达形而上,等讲到唯识后面去,慢慢倒转来了解前面。现在把前面的高的理论先讲,听得我们会很茫然,研究起来会茫然。不过,先要向诸位提起注意的,“身心相续”这一段开始,还有上面的一段。因此我们再转回原文。

现在“由此”,由这个理由,“由此故知,定无实我”。现在此身存在,其中我们分析起来,身、心两个方面,这个中间没有一个东西与你们(他对于其他的学派讲),也等于说如我们一切人一样,认为有一个东西叫做我,认为有一个实际的东西叫做我,他说没有这个道理。

那么我们现在的我怎么样来的?唯识、唯心所造,唯识所变的。“但有诸识”,就是这个意识,很明显的这个意识,前五识、第七识、第八识,这是佛法唯识中的分类,把心相,所以叫法相,现状;拿现在讲就是心态,心态、心理的行为,我们套用现在科学新的心理学上的名词——变出来的,诸识所变的这个心态,心理的行为。

这是“无始时来,前灭后生”,生灭的境界,因为我们给生灭太快了,看不出它中间那一点空隙。譬如刚才讲,点起的蜡烛、开了的电灯,我们只看到亮,实际上生灭得非常快。不过,假定拿我们现在的肉眼观察电灯,我们现在都是双管的日光灯,假使这里只有一只单管的日光灯,我们看出来它的生灭现象,那个电力的闪动很厉害。日光灯说是比较省电一点,它电力闪动得很厉害,中间生灭的空隙啊,它是连着的,不过还看到它这样闪、这样生灭。因为多了,就看不出来了。所以“前灭后生”。他说我们无始时来这个生命,现在感觉到有我,是假我,“无始时来,前灭后生”,连续不断接着,实际上没有一个东西。

因果相续”。你说没有一个东西呢?好了,有一个问题来了,你看唯识处处提到这两个字。虽然没有这个东西,好了,没有这个东西,空的嘛,空的有什么因果啊?这个现象是生灭,这样、这样,过去了就过去了,闪动的;中间看到是连续,并不连续。它的作用,在实体上的作用呢,因果存在。例如一杯水,我们喝下去了,变成血液、变成口水、变成身上的液体,水性不失,所出来的因果的作用还存在,绝对的历然不爽的。那么这个因果的作用呢,我们现在在本文里头暂时只是到这里,不讨论下去,连续讨论下去(的话)为了“因果相续”四个字要耽误很多时间了,我们宁肯留到他专讲因果那一段,再来研究,现在只就留意它。

那么跟着下文说:“由妄熏习,似我相现。”这是这一节(小节)里头的结论。所以一切,我们现在觉得有个我的存在,[录音中断]……业力熏习,连续地转动不断,我们在这个转的当中迷了方向了,也迷了中间的空隙了。等于我们到儿童乐园去玩,坐的那个转动的圈子转得太快了的时候,四面八方环境看不清楚,方向都迷掉了。可是我们如果不看外面,觉得自己坐在那里一直还没有动过呢,实际上外界动得很厉害。等于我们坐在飞机上、坐在车上,快车走的时候,看外面,只看到外面在动,马路上树啊过去了,[录音中断]……知道它生灭前后。因此啊,这个业力形成了妄想之心。妄,代表假的;把假的当成真的用,把没有的当成实有的看,所以叫它是妄,也叫做妄想。由于这个妄,这个妄不一定指想了;一切物理世界的动作也是虚幻的,也属于妄。不过我们在佛学佛经上,惯用到这个妄字下面都加一个字:妄想、妄念、妄心,偏向于心理方面。所以由于妄念熏习、妄想的熏习,像抽烟一样,像香味一样慢慢地熏练,变成一个习惯,变成一个力量,相续不断的。因此,“似我相现”,使我们感受到现有活着好像有个我的存在。注意这个“似”,似我,似就是好像,好像有个我,存在这里。

“愚者于中妄执为我。”这个“我”我们用惯了,好像有个我存到的,因此智慧不够。所谓悟道,是智慧够了、彻底了解了。智慧不够,迷了方向,没有见到这个道体,“妄执为我”,自己虚妄认为真实有个我,所以我的意见、我的见解、我的才具,你们批驳了我,那气得宁肯自杀!那么,看他容易自杀,可见他悟了道了,好像知道无我,呵!但是呢你看人会那么虚妄,他要坚执虚妄里头有个我,为了我见,真去可以牺牲生命。那么看他那么勇敢地牺牲生命的话,应该无我才对啊!可是他认为有个我,为我而牺牲。这个很滑稽的,这是矛盾的。

这是一段。我与无我之间我们就简单地把它讲过去,这些都牵扯到逻辑的问题,非常讨厌的。这个我与无我之间,他把印度当时各种思想辩别得很厉害。

现在又跟着这个问题下来:“如何识外实有诸法不可得耶?”

我们晓得,佛法一个中心的道理告诉我们:心外无法。一切物理世界、宇宙万有,乃至无限量的虚空,包括无边的太空,都是这个心(心是个代号)、这个心体所变,唯识所生;不承认另外有个物质的东西。构成了物质世界的这个能量,是心体本身功能的一种投影而已。这个投影是现在年轻人喜欢用的名词,那么过去讲就是个“影像”而已,物质世界也不过是影像构成了假有的实体,这是佛法的中心。现在他提出来问:“如何识外实有诸法不可得耶?”他说照心外无法,这是我们把它浓缩拢来,不是唯识学家常用的话,偶然借用;这句话用的最惯的最多的是禅宗的祖师们,简化用的,把一切的真理浓缩简化,四个字:心外无法。唯识学家偶然借用一下,唯识学里的经典里头也有用到,不过不常常采用。因为唯识是同现在的科学精神一样,同应用逻辑的道理,是讲分析的,科学要解剖得很清楚;禅宗等其他的宗派是讲归纳的,提一句话简单明了,就懂了。两个指头一拿:“要不要?”我们知道你问我:要抽烟不?或者客人来,说:“哎,要不要?”晓得:我要喝不?这是禅。而这个学唯识的,他说你这是什么意思啊?这是两个指头耶!这么比划一下是你指头在表演,拿茶也是这样,拿酒也是这样,吃冰淇淋也是这样,你这个不科学啊!讲话要清楚啊!这就是唯识精神,这个两样的。但是东西都是一个。所以现在我们借用这一句话解释。

那么他现在说:“如何识外”,除了心识以外;“实有诸法”,你讲实际物质世界这一切东西;“不可得耶?”本来也空,这是什么道理?问我们学佛法的哲学家、唯识学家。

那么,说了,举例子,答案:“外道余乘所执外法,理非有故。”

这个外道两个字不要看得那么难为情,真正的佛法所讲外道有个定义的:心外求法都叫做外道,因为佛法就是心外无法。也不是骂人的;尊重任何一个人。就是说,我们人人要都明白了自己心外无法,根本不需要另外求个道。我们人人,一切众生皆是菩萨皆是佛,在我们心外求法,自己变成了向门外走,家里有的东西向外面去找,所以叫做外道,走歪路了。不过外道也是道哦!可怜就是了。本来高雄到台北啊,快速公路三个、四个钟头就到;结果他不晓得,从花莲转了一圈,转迷了,搞了两三天才到。到是会到了,外道;不过“外”,走歪路了,可怜相、冤枉了。所以外道不一定是骂人,这个要搞清楚。尤其我们学佛的人,学佛的人胸襟是何等广大!讲了究竟既无内、也无外,无所不包。不要一听到外道,宗教信徒:“哎呦,你不同我这个,你是外道!”好像身上不粘外道气一样,小气鬼!那还叫做一个大宗教家?(应该)保罗万象的,好人要救,坏人也要救啊!对的是对的,不对的更要使他对啊!这就是宗教的精神。那么我们现在解决了“外道”这个意义。

外道余乘”,注意呦!余乘是什么?小乘。真正的佛法,你看在《楞严经》上,佛把小乘的声闻缘觉都骂成外道,佛的训话。他老人家的训话,声闻缘觉证得罗汉了,这些小小的罗汉他还是外道,心外求法,还没有透彻。你看佛的大公无私到这个程度,他的弟子们他都骂了:不对!所以他这里“外道”跟“余乘”两个并提,注意这四个字,“余乘”包括声闻缘觉,小乘的。

外道余乘所执(的)外法理非有故”,不但是印度当时其他的宗教哲学家们,乃至佛过世以后,佛的所谓信佛的弟子们,分了几十派。有些小乘学派的人,同现在的思想观念一样,认为物理世界是另外一个单元的,物理世界的东西、物质还是有,物质是物质。所以我们修道只要把意识心里不理外境,眼睛一闭,念头一空:你管你的有,同我没有关系。但是他承认外界还是有的。这个问题很大哦!所以唯识学上这一点,你们有些研究过唯识的特别注意。譬如说“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那么唯识经常提,讲《八识规矩颂》、《百法明门论》经常提到,有二十四种的分类。譬如时间、空间(空、时);譬如势、力,比方啦,这个势。势是什么,宇宙间的动能,太阳出来、月亮出来、那个地球滚动,硬是一股力量。

你说一切唯心所造,我们假使入定了,这个太阳快要掉下去,现在已经掉到地球那一半去了,你说把它倒拉回来变成天亮,你唯心所造,你来造造看?你说我打坐起来,里头自有光明——我没有看见啊!那是你意识的境界啊!所以这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这个“心”不是指本体,是意识状态的心。你没有办法跟它配合,你转不动它,那还叫佛法?所以我们这里要注意,如果这样讲起来,你那个佛法现在心理学就能做到。现在心理学道理通了,所以呀,“我心不理你,就觉得没有你。”那是你的心理状态,我还站在这里耶!你不要觉得没有我,我还是在这里耶!

所以,真正心能转物证得菩提这个道理不是妄讲啊,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谓学禅啊,“嘣咚”一声开悟了。我这几天看到好几封外地青年的来信啊,都说自己大彻大悟了,要叫我印证他。我怎么认证?我也没有开悟。所以我写信答复他说:“我是个普通人,我也没有开悟,对不起喽!我也没有办法给你印证,我希望你好好做一个平淡的人就好了,恭喜你!”他又一封一封限时快信进来,非给他印证不可,最后我只好印证到字纸篓去了,这个有什么办法呢!因为我没有开悟,我没有办法给人家认证。他说他开悟了的,我还准备他给我印证差不多了!哎呀,现在青年真要命啊!多得很耶!一天到黑我看到这些来信都困扰得不得了,那叫做烦恼业力!(一笑)

所以说,“外道余乘所执(的)外法,理非有故。”现在先评论印度当时所谓外道,我们看看印度当时那些理论。你看了古人的文化你晓得,中国文化也好,西方文化也好,埃及也好、印度也好、希腊也好,这五大主流的文化,搞了半天,五千年来没有跳过古人的手心。唯物、唯心、科学发展到这里早就有了的。上古人类文化,不但是东方的中国,就是乃至埃及、希腊,早就有了的;什么唯物哲学、唯心哲学,早就有了,没有跳出古人的。现在我们看印度古代的,从佛当时开始;不是佛那个时候开始哦,几乎跟佛同时,乃至可以说比佛出世还早一点,这些理论已经有了,婆罗门教都有。那么我们现在看看:

外道所执,云何非有?”现在举例子,这个外道。这个外道包括:第一个在印度的当时、同佛过世以后的几百年,在印度文化里头,哲学思想力量非常大的,叫数论学派。我们研究印度的哲学思想史,给它挂一个头衔叫数论学派,力量很大。当然,同现在我们学科学的、学那个数理科学的人的思想一样不一样?不一样,有相同之处。专门研究数理科学、学数理的人学到最高处,也自然到了空灵的境界,就是现在的学数理的。数理最后数字没有了,是零耶!是空耶!最后也到达这个境界。但是过去的印度数论学派的最高的思想,同现在学数理科学的接近,有一些地方接近,有些不同。他们印度的数理学派,现在他的哲学理论来了,那么他们主张什么?修持不修持?一样的在打坐,都打坐的哦!在印度,那一派都修定的哦!所以差别在那里呢?就是打坐修定这个外形同现在修瑜珈、修yoga的一样,都是打坐修定,差别在什么呢?见地上,就是观点不同。

等于我们同样在打坐,有些人坐起来是搞气的,认为把气打通了、身体打通了,这个道成功了。打通了,然后么看到道家就是认为有个婴儿,肚子里就有个婴儿了,我说糟糕!那个男人肚子大起有个婴儿,十个月怀胎,不晓得是不是像女的那么大?如果不那么大,这个孩子怎么生?很多很多。这个道理,非常有趣的。这个数论学派我们先了解了,他们也注重修持。现在讲不是讲他们修持的方法,(是)讲他们学理上的观点。

“且数论者执我是思,受用萨埵、剌阇、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

先解决这一句。数论学派,第一个,认为我是什么东西?有我。数论学派是怎么发现的呢?印度上古有个神仙,黄头发的。印度的民族有白种人,也有黄种,有棕色的,也有黑色的(比较黑的),好几色的人种,这个国家人的皮肤颜色有好几种。所以,在印度当时古代的这个人是金发的,黄头发就是金发,现在讲我们看外国人金发女郎,在西方认为还是最漂亮的人,应该说是漂亮了。修道成功有神通,能够知道八万劫的事情都知道;八万劫的前面,八万零一劫他不知道了。神通很大了,能够知八万劫,那是了不起的啊!他创立的学派叫做毗剌仙门,毗剌仙,那么,他创立的学派。他说这个学派、数论学家这个祖师爷以下,认为生命是有我的。这个“我”现在怎么看见?喏,就是我们能够思想的就是我;换句话,睡着了,那个做梦当中能够思想那个东西就是我。

哎,我们注意哟!我们在座很多同学研究西洋哲学的,这同笛卡尔所讲“我思则我存”是一样哦!西方哲学家说“我思”,因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啊,是同一理由哦。但是你不能说西洋哲学家笛卡尔是学数论哲学派来的,这个不可以哟,不要乱扯了,没有证据的事情不能乱讲;就是说他们的思想有相同的。他认为我能够思想这个就是我。“受用萨埵”,你注意啊,我们佛经上也将菩萨翻成“菩提萨埵”,萨埵是梵文,不过我们佛学是四个字连起来,“菩提萨埵”,中文把它简化了,称“菩萨”。这里的萨埵不是菩提萨埵,只是萨埵,菩提是菩提。“萨埵”是什么呢?萨埵是有情。这个晓得了,我们佛经也叫做有情。

“剌阇”是什么?(这个“剌”不是“刺”字。)“剌阇”是什么?微尘,拿现在来讲等于说分子。不要把它推高了,推高了也可以讲是原子、质子、电子,这些东西,剌阇。那么“答摩”是什么?“答摩”是痴暗,就是迷糊,糊里胡涂,文字上翻译叫痴暗,拿我们白话讲就是胡涂,是这个意思。这三种东西。他说这个生命是由这三种元素所构成的。

……他说这三样东西构成的。有情,这个有情我们做一个比较,等于我们的文化(不是完全一样,相等的)提出来,我们在《礼记》上,人——不过是讲现实的,不像他们讲的——人分两方面,情与性。譬如七情六欲谓之情,情感的。性,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春秋战国以前儒道不分家,儒、墨、道都不分家的;这个“性”认为是至善的,人性本来至善的。那么这个“性”同“天”、“道”是合一的,包括形上、形下的,这是我们祖先们固有的文化。那么他们印度所讲的有情这个情,同我们所讲这个情差不多,也可以说几乎是同样。换句话,人有感情,这一点情。我们普通叫做感情,就是难以舍的就是这一点情。所以欲还容易断,爱也容易断,最难断除是情,情是很难断除的。

他说一切的生命的受用第一是情,这个情是一个东西。“剌阇”就是微尘,就是物质实际的、固体的、有质的,那个东西最初最初有质的。我们勉强拿现在比方,把它提高一个层次,把它这个数论学派的哲学思想提高一点来讲的,等于说电子、原子。实际上它本身这个微尘只解释到这里为止,没有解释很清楚,这是我们把它提高的。至于佛法后来也说到微尘,佛法的微尘还可以分析,这是同数论学派不同。佛说的,微尘又分七种,分七份,同它又有不同,这个里头仔细讨论起来都很多的内容。所以这个数论学派认为微尘,我们现在把它提高一点,等于原子啊……

这个“答摩”呢?譬如说我们常常看到佛经里答摩,达摩祖师也是达摩,有些论也叫做达摩黎迦(ga)。答摩、达摩,音有差别的,那么当时都是翻音。这个答摩呢就是愚痴,没有智慧,普遍的,就是黑暗;相等于佛法所讲的无明,相同。但是后来佛绝不用这个名词,避免这些名词上的冲突,所以后来佛学有“无明”的出现。

他说这个“我”能够思想、能够有感情,这三个东西合拢来的;因为有这三个东西合拢来的关系,这三股力量合拢来,等于三元,拿我们西方哲学来讲,他这个“我”是三元论者,不是二元论;他是三元论,三样东西这么合拢来的。

那么,“所成大等”,构成物质世界、物理世界的二十三种现象,这个“大”。那么如果再分析数论,这二十三种这个分类,你们诸位都抄过了的,这些东西(如果)一个一个来讲啊,我们现在《成唯识论》就不要讲了,专讲他的理论恐怕要搞上几个月。我们现在简略地过去,大概上名词抄了一下;实际上它每个名词的内容,都还有东西,有它的一套理论。现在,我们看《成唯识论》的本身对它的辩驳:

然大等法三事合成,是实非假,现量所得。”

这个还不是辩驳,这是数论学家数论哲学派的理论。他说由这三个东西的元素这个动能,构成了现象界的这个大类。大类这个“大”字这个名称翻译成中文,不只佛法里头有,其他印度各种宗教、哲学学派都用的,所以我们普通翻四大(地水火风),就包括那个大类,归纳法,这个叫做“大”。他说这一些现象界的“大等法”,这些现象都是这三样东西,原动力综合起来。等于我们做豆沙包子,豆沙、面粉、白糖,三样东西合拢来、包起来的。他说“是实”,真有这个东西。这个世界上这个东西,后面真有这个东西,“非假”,不是假的。这个东西出现了,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各种现象,是现量所得。

注意哦,学唯识,所谓现量、比量、非量这三个名称是因明学里头的名词,因明的名词,换句话说,是印度逻辑学里头的名称。现量、比量、非量并不是唯识学的专有的名称,后世的唯识是拿印度的因明这个名称来,归纳、把它收纳进来,辨别这个心识的作用。所以,你不要看到这里,“哎呀,他们也讲现量。”现量这个名词在印度哲学本来有的,佛法是归纳。所以你看了这个才晓得,释迦牟尼佛比方,像我们的孔子一样,把上古的文化他做了归纳的整理,变成佛法。所谓十二因缘啊,这些东西都是归纳的整理,三十七道品也是归纳的整理。因为过去印度各种哲学派,有很多很多有类似的东西,他也等于孔子整理我们的文化,所谓“删诗书”,不对的把它删掉了;“定礼乐”,对的确定下来。譬如讲唯识,在印度已经讲到十一识,乃至到达十二识(十二个识),佛法把它归纳起来、裁定了,八识;后面那些多余、废话,都包含在第八识里头,够了,这都是整理的关系。这是讲到这个“现量”名词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的。

所以说,他说这些现象界的大等法,这个“大”字已经知道了,我念过去了,包括这些现象界的、物理世界的这些大类,是真实,不是假的,这个就是现量。我们看到这个世界,青的是山,绿的是水,月白风清,这些都是真实的,这是现量的境界、现量境。

这是讲数理学派的哲学的理论,唯识学家、这些大师们把它归纳起来就是这几句话,要点,要点的要点。下面加以批判:

“彼执非理。”他们认定的这个哲学思想不合逻辑。所谓“非理”,不合逻辑的,经不起推理的。“所以者何”呢?什么理由?

大等诸法多事成故,如军林等,应假非实。如何可说现量得耶?”

这个地方我们顺便你就看到因明了,所谓因明的论辩学问,能建能破。建立自己的宗旨,批驳别家的错误的观念,能建能破。但是因明的应用,有时候只破,破掉了邪见;不建,自己不建立,所以“你讲一个什么?”“我没有讲什么。”因为无我、空,用不着建立。建立一个空,已经有尾巴在那里了,也不对了;建立一个无我也不对了;在论辩上讲,所谓堕在互门,就错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因明论辩的方法。他说“彼执非理”,已经结论放在前面,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拿现在讲法。

未完 下一页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