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法明门论〉讲解6
第六卷 诸位看唯识简介,第二表。首先说明识是从性变出来的,所以这个性,我们底下讲它有内有外。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内外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学佛的比较困难的地方;就是我们无始劫以来,都有这个遍计所执,一说内外,马上把它分了,内是内,外是外;内不是外,外不是内,这个就麻烦了,就没法子入唯识之门,也没法子入大乘之门。所以大乘佛法,无论讲内外,讲中边统统都是一,都不是二。那么这个内外下面就分了,心意识这个就是内,境就是外。识是从性变现出来的,说是内外还是一体,内就是讲的见分,外就是讲的相分,见相一个自证分,这个后头会给诸位说明,底下有三段批注,它这个注一是在第一表里头,这个注就是注第一表所划的图,第一表里面这个注一,法性如是,旁边有个批注,这是当年李老师讲的时候,可以说里头差不多有一半是李老师讲的,我的旧笔记,另外一半是补充的,此是解释性之来湩,是法性如是,但是虽是解释性之来源,性没有来源,怎么能够解释呢? 所以下面说“世说解性”,世说就是世间人如此说,在佛法里面讲都是戏论,因为众生有一个毛病,喜欢追根究竟,说阿赖耶识,识是从性变现的,性又从那来的呢?这个是喜欢追根究底,那么世间说呢?这是以中国说法,举出两个,一个是列子,一个是易经里面所讲的,实际上易经只是讲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个逻辑跟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是相通的,但是后来儒家把太极上又加个无极,实际上这个都是佛教的思想,宋儒都是学佛的,把佛教的理论,佛教的思想,附会在儒家的经里面,易经是儒家学说的基础,也就是学说的根本,可以说六经都是易经的脚注,易经里面所讲的,确确实实是说的宇宙的本体现象,拿我们今天来讲就是体相用三大,就说这个问题。所以无极是宋儒推之上曰纯善之性,曰无极,动呢?就叫做太极,这是宋儒说的,在以前没有这个说法,讲太极呢?自古以来就有这个说法,这是举孔子为例。最初有这么一桩事情,大学谓之明德,所以这个明明,诸位想一想,明德不明了,才要再恢复明,如果已经明了,上头那个明就不必要了,所以明明德就是要修德,不要上面那个明字,单单讲明德,那是性德,因为性德本有;就好象起信论里面所讲的本觉本有,当然可以修得,不觉本无,当然可以离开,如果不觉本有,本有就离不开了,就断不掉了,因为它本无。诸位要是懂得这个道理,拿这个原则,你可以推想到六道轮回本无,本无当然可以断掉,烦恼本无,本无当然可以断掉,不生不灭是本有,当然可以证德,我们才会相信,才会晓得这个事实真相。 这个注子诸位自己看看就可以明了了,我们研究,还是从第二表来说起,先看注三,第一个是说八识可以分为四个部份,前五识是一个部份,它有很多类似之处,所以前五识可以合起来成为一个部份,第六识是一部份,第七识是一部份,第八识是一部份,将来我们在读唯识,如果讲“八识四部”,它就是指的这些。其次说明名称的异同,这八个识都可以叫做心,所以我们常常称它做八心王,就是都可以称之为心,也可以称之为识,八个都叫识,这是它的名称可以相同。如果要是分别开来称,第入称之为心,第七称之为意,前六都叫做识,这是分别的称它,于是在宗门教下常常说离心意识,那么你就晓得离心意识是什么意思,就是第八、第七、前六都不用,这就是离心意识,这离心意识,诸位特别要记住,是对自己来说的,离心意识就是不用心意识,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不用心意识,是对自己说的,如果对别人也不用心意识,那就错误了,对自己不用心意识,真性现前,也就是清净心现前,可是对别人要用,就是要从自己清净心里面变起心意识为他受用,这个是佛菩萨,自受用里面没有心意识,他受用的要心意识,我们凡夫自受用的心意识,这个是苦不堪言,是自他俱用心意识,佛菩萨与我们不一样的,是舍识用根,就是舍心意识用六根根性,所以他得大自在。 底下第三条说“名种之别”,别是讲区别,八识或者我们讲百法,就是五蕴,这个地方专门着重在八识上说的,八识就是五蕴,前五种就是受蕴,就是受,第六识就是想,第七识就是行,第八就是识,就是五蕴里面讲的受、想、行、识,如果要从百法里面来讲,那这个配法就不是这样的了,百法里面讲这个受是五★行心所里面的受心所,作意、触、受、想、思,是这个受心所,单独列的一蕴。想蕴呢?也是五★行里面的想心所,就是五十一个相应的心所里面有两个心所独立成为两蕴,其余的还有四十九个相应的心所,再加上二十四个不相应的心所,全部都是属于行蕴,识蕴就是八识,前五识,第六、第七、第八,都包括在识里头,色就是色法十一个,五根六尘,这就把整个百法里面,九十四种有为法统统包括尽了,五蕴就是百法,五蕴要是配八识来说,就是这个讲法,这是单单配八识来说的。后面这一条,我们在这个地方简单的说,因为底下还要来讨论,就是八识的功用,前五是分别,这个分别,实际上是了别,分别就是了别,分就是分开来,譬如说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这个就是分开或者是分别了别,是这个意思,所以千万不要看到分别,前五识有分别心,那就错了。如果单单讲眼识,眼识就是了别,因为它前面讲了五识,五识各了别各的境界,又个不同,这个分是这个意思,就是它有五分,眼耳鼻舌身,它是分别,了别色声香味触,所以这个字要把它看清楚,它是分别了别,所以这个分别是了别的意思。 第六识叫恒易转,换句话说,它是最不稳定。我们常常讲主意不定,主意不定就一事无成,所以我期望同学们,如果你希望要有成就,就要拿定主意。古今中外那些成就的人,无论在哪一方面,他要是有成就的话,他的主意是坚定的,他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就是连打仗都是如此。美国人在韩战、越战就是主意不定,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敌人要强大的多,可是结果打了败仗,原因在哪里?主意不定。所以他这些军事装备没办法保护自己,到最后还是吃了败仗,所以主意一定要定。 第六意识极不稳定,所以叫心猿意马,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如果我们再要不拿定主意,你的光阴就浪费了,现在觉悟决定不晚,所以要把主意拿定,拿定就是学一样东西。我也是常常劝大家,在佛法里头要扎根,要有根底,没有根底,很难,太难、太难了;好象要建大楼,你的楼愈高,你这个地基打得愈深、愈坚固,你才能够建高楼,基础不稳固,那怎么行呢?那没有办法。奠定基础是要从待人接物、背诵经典上,认真的着手。想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在目前生活环境里面,要做相当程度的自我牺牲,就是要忍受苦难,要肯吃亏,要能够放得下。为什么呢?我们这个心定了,心清净了,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了,道业才能够生根,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名闻利养还能够动摇我们的心志,诸位想一想,你这个道业的根就扎不下去,为什么呢?心随名利转。这个事情是麻烦。 所以以往莲池大师他一生之所以成就,他常常对人说,他是得力于遍融大师的教导。遍融大师教他什么?遍融大师在当年是佛门的泰斗,是当世的高僧大德,他为了要到他那里请教,去求法,三步一拜,到他的道场,你们想想看,这多么虔诚,那个时候他年轻,二十几岁出来参学的时候,到了道场之后,老和尚看到他来了,这么虔诚,也集了大众在讲堂去接见他,拜进了之后,跪在地下求法,老和尚说:“你不要被名闻利养害了。”就给他说了这一句话,别人听了之后都笑笑:「我们以为老和尚有宝贵的开示,这么虔诚拜到这里,原来是老生常谈。」这话老和尚常常讲,常常讲怎么样?听的人耳边风,莲池大师听了很感动,所以他给别人讲:「你们不可以这样说。」他是真正体会到了,所有修行失败的人,都是被名闻利养害了,他这一句话,他听进去了,这个就是印祖所说的:「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这一句话他真正觉悟了,晓得这一句话是对症下药,所以他一生远离名闻利养,他道业基础才能够奠定。 名利人之所好,今日出家之人,也不能避免,不晓得这个对自己伤害之大,它将你整个道业、整个前途,统统给你摧毁了,有几个人晓得这个东西利害,如果我们把名闻利养从心地里面拔除,名闻利养跟我不相关,你的心自然清凉自在,清净心才是法器,清净心决定不受世间的干扰,什么魔王外道对你不发生作用,这样的人在这一生,道业必定有成就,所以莲池大师的成就,他一生常常说,得利于遍融法师这一句话点醒了他,他能成为一代祖师,一句话点醒了,而遍融大师这一句话常常说,没有几个人在这一句话里头觉悟过来,都把它听做老生常谈,不以为意,所以在当时没有第二个莲池大师。 遍融大师对一切人并不保留,并不是说对莲池大师特别好,不是的!他虽然十分恭敬,对待他跟对待别人一律平等,没有偏差,为什么莲池大师得利益呢?他听了这句话,他开悟了,他明白了;别人听了不明白。为什么不明白?他不知道名闻利养对修行人所造成的伤害,他体会不到。所以出家人,真正是个学道的人,出家、在家都一样,你要想道业成就,首先要把我所有的统统把它断掉,这个是我所有;那个是我所我,你的道业就不要想成就了,为什么呢?有了个我所有,就是累赘,你的心就不能定,就是这第六意识恒易转,你主意就不定,要把它舍弃掉,不要害怕,我舍弃掉了,那我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道业才能成,你什么都有了,你道业就不能成就,什么都没有了,佛、菩萨、护法神护持你;你什么都有了,护法神远离你,为什么呢?你自己有办法,用不着他,他来了,你也不会恭敬他,用不着他,因为你自己样样都有了。什么都没有,护法神就要照顾你,这个是一定的道理。我们对于一个学道的人也是如此,他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我们要照顾他,他要有了,他比我还多,我照顾他作什么呢?用不着照顾他。所以我们要把一切物舍尽。 我们建立这个图书馆,建立这个道场,这大楼一直到今天还没有算完工,手续统统都完全了,我们组织一个财团法人,我绝不参加,财团法人别人去组织,你们去管理,道场呢?你们的,我一无所有,如果我要是在里头加个董事长,这个道场是我的,我也完蛋了,为什么呢?我对这个要操心,这个道场,有,与我无关;无,与我也无关,我什么都不操心。佛、菩萨护持,如果你要是有个心,那万一被人侵占了,把我们赶走了怎么办呢?不要等他赶,他一不高兴我就走了,我还要他赶?一个真正修道的人,佛、菩萨是处处地方都给你设了道场,多自在。所以我有这个图书馆,说老实话,这个图书馆的建立,我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呢?图书馆订的这些课程,我天天在此地讲,别的地方想请我去一下,我没有时间,你看从前我没有地方,哪个地方请我,我就到那个地方去,一年到头云游四海,处处作客,处处观光,多自在!现在我出去受限制,不自在,这是各有因缘,这个地方同修们有因缘,所以有这个道场的建立,这个道场不拒绝我在此地讲经,所以这些大经大论,我们可以长时间来讲解,来作研究讨论,这是有这个道场的好处。从前我们各地方去讲经,那都是看道场主人,他欢喜了,我们就讲,他不欢喜了,我们就离开了。小部经决定没问题,大部经很难讲得圆满。但是佛法之圆满,绝不是一部经从头到尾讲完了叫圆满,这是我们世间人眼光看的圆满,佛法不如是。佛法是以开悟为圆满,一部经从头到尾讲完了,你听了也没开悟,这不算圆满。莲池大师参访遍融和尚只是一天,只是听了几句话,他开悟了,他真正觉悟到名闻利养的害处,他能在一生当中都不沾染名闻利养,这个是圆满。六祖在忍和尚那个地方听《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了,那是听经圆满,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法里面讲圆满,是讲你有悟处,并不是说一部经一定要从头到尾讲完,不一定。譬如佛讲《华严经》七处九会,九次法会在七个处所,换了七个地方。所以我们要晓得圆满这个意思是什么。 那么心不为世间这个环境所转,如果被佛法转了,那又是麻烦,凡夫的心被五欲六尘所转,可怜!学佛的人,心如果被佛法所转了,一样的可怜!学不成,你这个道业不能成就,所以你要亲近老师,你要有一个亲教师,亲教师就是和尚,这个在我们一般讲就叫师承,你要有个老师,老师就是负责任指导你的,你要是真正跟这个老师学,你决定成就。老师教学他就是负这个责任,决定成就,成就之大小,那是在你自己的努力,但是可以说决定性的成就。如果你要是不接受老师的指导,没有老师,没有师承,这里学一点,那个地方学一点,学成大杂烩,这是不会成就的,可以说是一无所成,充其量你那个成就叫世间成就,你在世间可以作个教授或者可以作个博士,在佛法里没有成就,佛法里面讲的成就,最低级的是保住人身,我这一生得佛法的利益,来生不堕三恶道,这是最低的成就。我刚才经诸位讲的,你要有一个亲教师,有一个和尚,他给你决定性的成就,是最起码你不堕三恶道,你来生的福报比这一生一定殊胜。你得人天福报,就是五乘佛法里头人天的成就,一定得到的。我们讲六祖大师会下成就的四十三个人,是甲等的成就:明心见性,乙等、丙等的那太多太多了,真是无法计算的。你不听老师的指导,那三途有份,那就是没有成就了;你在世间无论你是怎么样辉煌的名闻利养,你来生堕三恶道,这个不算成就。 我们读《安士高传》,这大家都熟悉的,安士高那个同学,堕在恶道:畜生道,他是蛇身,他去作神,这个神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龙王,我们本身同胞讲的妈祖,妈祖是属于龙王,这个就是不算成就,没有结果,那我们要研究,他为什么没有结果呢?他没有离开名闻利养,虽然是明经好施,这在我们讲很难得了,三藏教通达,讲经头头是道,又喜欢布施,名闻利养他没有断尽,为什么没有断尽呢?他在分卫的时候,分卫就是托钵,斋主供养的饭菜不太好的话,他心里就不舒服:「我是一个修行人,我对众生有这么多的贡献,怎么这一钵饭还是这样的?」心里难过,这就是名闻利养没有放下,心地不清净,没有开悟。诸位要晓得,我们今天得的享受,这个享受是业报:我今世的修行,来生的果报,我现前这个果报,是我过去的业报,怎么可以说我现在的修行,殊胜功德,过去世的业报还现前,那是过去业报没办法,你功力不够大,如果你这个功德果然殊胜的话,现世业报是可以转的,不是不能转的,可是转怎么样呢?转是一种殊胜的心才能转;如果,唉呀!怎么还是这样?这就转不了,这个念头怎么能转业呢?转业的念头是再苦境界还是欢欢喜喜,这是个转业的念,对于现在生活环境稍稍有一点不满,有一点厌恶,这个念头只有造业不能转业。诸位要晓得清净心转业,染污心造业,所以第六、第七识它造业,它不能转业。我跟大家讲的,是处处为大家好,诸位要想成就,你要把我讲的话牢牢记住。 你看看《了凡四训》,了凡居士转业了,了凡居士对于自己的生活有没有抱怨?有没有怨言?有没有像安士高同学那种心情?你们要留意到这一点,我们读古人的传记,要体会到这个道理,作为我们自己修学的借镜,他犯的什么过失?这个过失遭遇什么样的后果?我们读了以后,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这个过失?如果我们也有这个过失,将来遭遇同样的后果。洞庭湖这个龙王,他很幸运,他的同学安士高得道了,所以到他要遭大难的时候,他就会救他一把。那么我们也造了这个业,将来要受这个果报,看看我们附近的同学有没有得道的呢?如果没有得道的,我们将来遭难,谁来救我们呢?他是沾了安士高大师的光。可是安士高大师度他,为他修福,也只是把他脱离了恶道,把他送到忉利天去享天福,毕竟不能出三界,所以这个果报不是究竟的,究竟的果报,最低限度要带业往生,带业往生的清净心,比袁了凡那还要殊胜得多。所以我们要不把世缘放下,这怎么行呢? 在家的同修,我在此地要奉劝你们,你要觉悟,你今天的家业,你要冷静的去想一想,是你自己的吗?这个有所有权状,那个也有所有权状,一大堆,看到都是你自己的。我今天一个同学过去了,在开吊,我在这里讲经不能去,现在正在开吊,罗坚,这一死了,试问问这所有权状,你都能带去吗?你一样都带不去。烧成骨灰了,那是你的?你不觉悟吗?没有一样是你自己的!所以我们要觉悟。现前所有的,我常常给诸位说,我们有使用权,不要所有权。今天我们这个道场,我在这儿使用,我不要所有权,我这个用,用一天,这一天用得很自在,明天用不用?不知道,也许明天我死了,还用什么呢?这就不要用。你这个是心开意解,得大自在,心里头一点牵挂都没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清净心是这样得来的。今天用得很自在,如果想到我明天还要用,你的心就不自在了;你要想这是我所有的,你更不相在了;你说为儿孙,给诸位说,儿孙自有儿孙福,真正为儿孙是怎么为法?为他培福,这个是真正聪明人为儿孙。 前天有个同修来给我讲,他弟兄两个,他的弟弟很聪明,但是不喜欢念书,很会花钱,他来跟我研究,家里的人对他都很头痛。那么他是个学佛的,佛法里面讲得很清楚,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另外是报恩、报怨的。他说不像是报怨的,因为对他家里的人都很好,很像讨债的。我说既然是讨债的,那你就要还债,痛痛快快的还,他要钱的时候,随他花,还了了,债就完了;可是作父母的人,如果有智能,还债当中为他修福。他说那这个怎么还法呢?我就把我印的《大乘起信论》送他三本,我说这个就是方法,我印这个书,我是每年过生日为母亲回向,印一部书,这一千本书,三万五千块钱,你为你弟弟跟父母讲,譬如这部书,三万五千块钱,用他的名字,赠送给十方,这三万五千块就还他了,还他又给他培福了,他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这是方法。更殊胜的功德利益呢?譬如说我们寒暑假办大专讲座,你出功德,我们办一次讲座大概是十万块钱,你拿十万块钱,用他作功德主,这十万块还他,办这十天的讲座,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这已经还他十万了,这个还法,他既不拿去吃喝嫖赌去造罪业,还了他钱的时候,已经替他培福,这个还债法,将来这个人他心意会转,会变成社会上一个好人,会变成国家有用的人才,这是有智能的人,还债的还法。否则的话,他这个钱还是拿去吃喝嫖赌,拿去糟蹋,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你看他一年要花多少钱,他们家有钱,是个大财主,你把这些钱拿去替他作功德。 那么我举例子,各大专院校,过去《大藏经》刚刚出来的时,那时候预约价钱很便宜,七千多块一部,我买了十几部,赠送给各学校的图书馆,像这种事情,都是还债,都可以还债,你们家里有的是钱,用这种方式来还债,如果你真正觉悟,你这个弟弟能救回来,将来跟你的一家人相亲相爱,给他培福,所以为儿女培福,应当要在这些地方作,要晓得这个是真正功德利益,特别是在佛门,正法,你要知道正法,在佛门里面修福,这个福报无量无边,这样父母一转变,变为他的大恩德主了,他自己不会做,你替他修福,替他培福。这是世间人他不懂,我给诸位说,我今天得自在,我的自在从那里得到呢?你们大家都看到的,我是十方供养一点一滴统统都布施出去,如果说我还有「我有」、「我所有」,那就坏了,我要是积有就不自在了,你目前有再大的财富,你都不自在。佛光山的星云法师,万佛寺的圣印法师见到我的时候,唉呀!还是你自在。我当然自在,他为什么不自在呢?一天到晚他操心的事情太多了,为什么?他所有的太多了,有的愈多,操心愈多,愈不自在,你要想自在,统统放下,什么都没有就自在了。这个理,你们听了也认为不错,也点头,你就是放不下,换一句话说你还是不自在,统统舍尽了,你所得到的是一切圆圆满满的;你不肯舍,你所得到的就是那一点点,有限的一点点,而且还得不到,还会失舍,随时会失掉,所以第六识、第上识它的功用,你要搞清楚,你喜用它,修行证果,成佛作祖是它,你不会用它,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教你堕三涂、受轮回也是它,所谓是罪魁功首,造罪业它第一、一等,你要说修功德,它也是一等,这个就是指的第六意识,所以先要它稳定、专一就会成功,可是你自己一定要去找,它为什么不专一,要找这个原因,找到之后,把它消除,心自然就清净,就专一了。 第七是“恒思量”,旁边注的“有定所”,它与第六意识不一样,第六意识是无有定所,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第七识有定所,定在那里呢?我执,虽有定所,不好、迷惑,所有烦恼的根源都从它生的,有了我了,当然就想我所有,如果你要是真破了,我都没有了,那来的我所有呢?到后面我们再细讨论。 第八“含藏异熟”,我这个地方注的,含是包含,藏是收藏,异熟,就是因缘果时,它是会变的,变异成熟,怎么个变异成熟法,下面再讲。诸位再看注二,注二给我们解释八识的性质,首先说“不动唯性”,第一表里头用圆圈作个符号,作个代表,真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心是不动的,不动的真性里面具足无量的智能、无量的德能,佛与大菩萨就是住在不动这个本性,譬如经里常讲,八地菩萨证得了不动地,换句话说八地菩萨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这个就是不动地,所以八地以上的菩萨,与如来的果位上实在没有什么两样,他所用的心,就是大圆镜智,心要是动了,有一念妄动,这就变成识了,前面第一表里面我们说过,它一动就变成识了,这个识我们叫它做阿赖耶识。 “集起唯心”,这是说明阿赖耶识,集是集种,集合种子,无量无边的种子,统统收集在阿赖耶,阿赖耶像个大仓库一样,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种子统统都在阿赖耶识里头,这是集的意思;起就是起现行,起作用,这个唯心,这个心就是第八识,第八名心,诸位要晓得,集起两个意思是同时的,譬如我们讲现起,眼前的一切现象,这就是阿赖耶的起现行,这个现行是剎那剎那现起,所以这个现行它不是真的,经里面讲,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你就想想它这个现行是生灭的,生灭的现行是前后不相道的,个个是独立的,就好象我们看电影那个底片一样,张张是独立的,但是它的速度太快了,我们眼睛看花了,十法界依正庄严现行的状况就是这个样子,一面起现行,一面这个种子落在阿赖耶里去,所以阿赖耶现行与种子好象在那里循环,永远在循环,循环在这个上面了,就是现行;下面了就是种子,不断的种子起现行,现行变种子,这个就是阿赖耶的相。那阿赖耶多大呢?广大无边,一迷了真如本性,整个本性变成了阿赖耶;如果你一觉悟了,整个阿赖耶就是真如本性。这一段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在谁识里可以算是根本法,我们要是不把它搞清楚,以后对于唯识就会发生很多的障碍。 我们看注四这一段,在这一段里面,先说五俱起识,这个就是明了意识,五俱起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与前五识同时俱起的,另外一个说法就是此地所列的三项,这三项里面,分别是第六识,是与第六俱起,就是分别识,染净是与第七俱起的,是末那识,意里头有染净,根本依就是八识,八识里面它有业相、转相、境界相,它里头包括三个,加上前面两个,一共是五种,无论哪一个识起作用,必定有这五种,所以叫它做五俱起识。 旁边有个小批注释根本依。根本就是种子,我们今天所谓的印象、习气,譬如说我们见色、闻声,心里面落了印象,这个印象在唯识里面就叫做种子,种子今人称之为印象,种子的力量有强弱不同,有的力量很强,有的力量徇薄弱,这个意思我们也容易懂,好比印象有深有浅,如果特别氅意这个印象就会很深,如果没有注意,这个印象力量就显得很浅,力量强的先受报,力量弱的后受报,将来果报有先后的不相同,这个是我们要注意到的。 五俱起识底下有个三,这个三是批注,“前五了别外境,”就是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是了别外面的境界,“五识分了五境”,这个五识就是前五识,眼识它只了别色尘,耳识只了别闻尘,各有各的对象,彼此不会混杂,可是第六识就不一样,第六是总了五境,它有这个能力,就是五尘境界落谢影子,它都能够缘得到,因此它的功能也特别大,这是简单的给诸位说明什么叫五俱起识,这个都是唯识里面很重要的法相名词,我们要记住,将来在唯识经论里头常常会看到。第二讲独头意识,独头就是指第六识,意有主宰的意思,这个后面有两条注子,第一个注子是后头所列的第二,这是讲它恒易转。小注里头第二是说性界,受恒易转,也就是前面讲的第六识恒易转,曾经简略的给诸位介绍过,即主意不定,主意不定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不但是学佛,世间事情你要是拿不定主意,朝三暮四,无论是大事小事都不会有成就,哪些不定呢?你看这个地方举出了三类: 第一个是讲性,性有善、有恶、有无记,不稳定,譬如说我们对人,一会儿一个念头,想想这个人不错,对他很好,是善心所;一会儿想想他有很多毛病,这叫恶心所。所以它的念头常常在转,因为念头常常在转,所以才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香,如果这个念头不转了,那好的永远是好,恶的永远是恶。就是因为这个念头转得很快,甚至于自己都控制不了,这个讲善恶之性。三性不稳定。 第二个讲界,这个界特别是讲果报,我们在六道轮回不稳定,这个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总是在这里头轮回,而且我给诸位说,色界、无色界去的机会比较少,欲界里面的机会最多,所以总是超越不了欲界,这三界里面是欲界最苦,为什么脱离不了呢?就是五欲你断不掉,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佛给我们讲这叫地狱五条根,这五桩事情断不了,欲界就不能够超出,我们讲念佛求生净土,这五桩事情要是不能够摆脱,西方极乐世界去不成,为什么呢?就好象绳索一样,它把你牵在这个地方,像我们坐船,船的缆绳一样,它有五条缆绳,有一条牵住你,你这个船就不能开动,这是我们特别要记住的,如果不断五欲六尘,三界就出不去,这个是变化很大,生生世世都在这里转变,舍身受身极不稳定,果报不稳定,前面一条是造因不稳定,就是造业不稳定,恒易转,第二条是果报不稳定,也恒易转,第三条是享受不稳定,享受是苦乐忧喜舍,我们想想人生在世,苦多乐少,这个可以说是剎那剎那都在那里变化,这个是极不稳定。 那么独头意识,注意看下面,它的功用第一个是动身业,意好象总司令一样,它是发号司令在那里指挥,我们身体一切的动作,都是它在那里支配,第二个是发语,一切的言语,也是意在操纵的,它在那儿作主,譬如我们说一句话,要问你这句话什么意思,意在那儿作主的,那独头意识它本身的活动就是意业,动身业就是身业:身的造作,发语业是言语的造作,由此可知,身语意三业的造作,是以意为主。那么我们可以说意清净了,身语都清净;意是染污的,纵然身之礼拜、语之赞佛,都不清净。譬如说我们心里头巴结佛,求佛保佑我升官发财,我对他礼敬、对他称赞,这个礼敬,称赞都不清净,为什么呢?你有企图,如果佛不保佑你升官发财,那么你对他就不礼敬,也没有称赞,所以诸位要晓得,意业不净礼敬、称赞都是不清净的,假如意业是清净的,打人、骂人都是清净的。曾经有同学来问我,《四十华严》里面甘露火王这是什么意思?我说你作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那个时候的父母就是甘露火王,为什么呢?父母打你、骂你,是为了你好,为了爱护你,所以是清净的,不是染污的;别人作错了事情,你看他打不打他?骂不骂他?他才不理他,佛陀教诫他的学生,有的时候也有骂,有责备的时候,那是清净的,所以说意业清净了,身语都清净,意业不清净的时候,身语都不清净,最重要的就是意业,既然三业有造作了,有造作必定有果报,决定不会说造作之后没有果报,给诸位说没有这个事情。所以经论里头常常讲,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果报来的时候,众生害怕了,他在造作的时候,他不害怕,他忘掉了;果报现前的时候,他害怕了,这个时候害怕有没有用处?一点用都没有,菩萨对于这个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果报来了他不怕,纵然堕地狱,他也不怕,为什么呢?知道这个是自作自受,那有什么法子?所以他能够逆来顺受,这是菩萨。他明白人,菩萨是怕造因,菩萨怕造业,他知道造业要受果报的。 那么我再告诉诸位,小乘人害怕的是怕身语业,所以小乘戒戒在那里呢?身口七支,这个是小乘戒,大乘戒怎么样呢?大乘戒不禁身言,大乘戒戒在意地,所以大乘戒比小乘戒难。譬如讲杀生,小乘戒一定要把有情的生命杀死了,这才犯戒,起心动念不犯乘,那个人我恨他,我想杀他,但是我没有杀他,这个不犯戒,所以小乘戒跟世间法律是差不多的,你心里起念头,确实没有这个行为,不构成法律的刑责。可是大乘戒里面就不行,大乘戒里起心动念就犯戒了,这个是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大乘戒是戒在意业,不戒身语,因为意业清净,身语自然清净,所以身语就不必戒了,小乘戒在事,身语是事,不戒在心,大乘是论心不论事,这个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所以小乘戒多,好持,容易作得到,大乘菩萨戒虽然不多,不容易作到,因为它是在起心动念之处。在中国无论是出家在家,是大小乘戒同时修学的,这个跟从前印度以及现在的南洋小乘国家的佛教不一样。譬如泰国,他们只有小乘戒没有菩萨戒,在中国受戒的时候,譬如说三坛大戒、沙弥戒、比丘戒这个是小乘戒,菩萨是大乘戒,在家同修受戒的时候,你受三皈五戒,是小乘戒,你受菩萨戒是大乘戒,所以大小乘戒并行,这种修行方法确实是很殊胜的。 底下是讲果报,果报你看“引满二业”,引业是讲的正报,满业是讲的依报,这就是依正两种果报。所以看旁边小注第四,实际上底下这个表,我已经列出来了,引业指五趣总报,满业指五趣身别报,诸位看表解,这个表解弯过来,你看这一边,引为总报业,指第八识,我们以人道来讲,我们到人道来投胎,这是前世,我们这个业力可以说相当的复杂,五戒的业力很强,先得果报,我们到人道来投胎,得到这个人身,这是总报,这是引报,引业,就是在六道轮回里面,牵引我们到那一道去投胎,这叫做引业,这个就是第六识,我们一般讲神识去投胎。 底下讲异熟身酬引业,异熟身是相续相,这里面牵涉到有很深的道理,这个异熟等我们讲到阿赖耶识的时候,再给诸位说明,满业是别报业之前六识所得的体,譬如说我们到人道来投胎,大家在前世都作有五戒之业因,都得到人身,可是虽得到人身,我们面貌不相同,这就是满业,就是别报,我们身体健康状况不相同,我们寿命长短不相同,这些跟我们身体正报不一样,这是属于满业,都得到人身这是引业,所以给诸位说,引业是无记性的,可以说是平等的,都得一个人身,在满业上讲不平等了,满业牵涉到过去善恶的业报,所以这个果报是相当复杂。再有我们生活的环境不相同,就是贫富贵贱不一样,这个是依报的环境不相同。所以前六识,异熟身它这个是间断的,前面八识是相续的,酬满业就是苦乐忧喜舍,每一个人感受不一样,这个是讲果报,三业造作一定感受六道轮回的果报。六道轮回从那里来的?是自己制造的,苦乐种种的受,从那里来的,也是自己制造的,我们看别人享乐,不要去嫉妒,嫉妒造业;不要去障碍,障碍造的业更重,为什么呢?各人各人的果报,如果我们再造业,那我们来生得到的是更不如意,比这一生还要差。如果你要觉悟了,从此之后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我们今生种种不如意,到来生会得大自在,为什么呢?今生修的善业多恶业少,来生必定是得自在。 第二讲“诸识独最”,这个旁边我批注的是造业,第六意识在八个识五十一个心所里面,讲到造业它是第一,这个业里面有善业有恶业有净业,它都是第一,造善业它是第一,造恶业它也是第一,我们学佛修净业它也是第一,譬如说我们念佛人目标是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诸位要知道,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都是第六意识心,都是意识心,当然我们的目标不仅如此,总想能证得理一心不乱,但是诸位要晓得理一心不乱是以事一心不乱为基础,再往上提升的,由此可知,在修行的最初这个阶段,我们用的确实是第六意识心,虽然我们今天常常强调舍识用根,可是毕竟我们还是舍不了,舍不了呢?你还是用的第六意识心,到第六意识心用到清净无染,自然就转成智能了,就是舍识用根,所以这个里头它有过程,它有程序的,不能够躐等的,到达转识成智了,世出世间一切真相,统统都明了了,正如唯识所说,后面一条说“轮回不停”。轮回就是第六意识的力量在推动的,换句话说轮回就是它制造的,如果不是它,哪里会有轮回呢?没有轮回这个相。法界缘起这个相,有;轮回的相没有。法界缘起的这个相,给诸说是实相,所以你要是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过来的时候,你看到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境界呢?是一真法界。你见到法界缘起,从法界缘起里面看,法界是平等一相,清净寂灭相,在一般的讲法,八地菩萨才亲证到,八地菩萨证得。如果把尺度放宽一点,我们也可以说圆教初住以上就已经入了这个境界,但是入的粗、浅,位次越往上,这个境界越细、越清楚,这都是一真法界。 在净土里面说,实报土与常寂光净土,这个里头不但没有轮回,而且也没有十法界,缘起有没有?有缘起,那么我们也许最关心一件事情,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有没有力量能证得呢?我相信每一个同修都关心这个问题,我可以告诉诸位,能不能证得,不要问别人,问你自己,换句话说,你自己肯不肯去求证,如果你自己肯,像经论里面说的,直下承当,你确实在一生当中,可以证得,为什么呢?因为用功这个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代替你,你要肯干,那你当然可以证得,一生决定可以成佛,我们再讲一切经里头,有两部经叫根本法轮,一部是《华严》,一部是《法华》,佛在这两部经里面,都摆出样子给我们看,《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一生成佛,没等第二生。《法华经》里面龙女八岁成佛,这都是讲一生。因此可知,这个一生是可以办得到。 可是我在讲席里头跟诸位讲,我们要具足三个条件,这三个要是不具足,那么就没有指望了,三个要具足呢?这一生一定成就,这三个条件经上讲: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要具足这三个条件,我在讲席当中又补充了三条,实际上这三条善根福德因缘都有了,我怕诸位因为常常念经,善根福德因缘有口无心念过去了,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我提醒诸位什么呢?第一个就是要通达理论,第二要晓得方法,第三要明了境界,这三桩事情都是善根福德所包含的,理论通达了没有怀疑,方法明了了,你可以修行,你自己有了办法,境界知道了,你的信心增长,决定不会退转,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我自己到那个阶级,自己知道,前面情况怎么样我晓得,后面的情况是怎么样我也晓得,我现在自己在那个地方,我也知道,信心充足,法喜充满。前面什么不知道,里头什么也不晓得,迷在里头,这个修行很苦,换句话说,好象自己走路一样,走在大路当中,不晓得自己在那里,这是很苦恼的事情,所以境界要晓得。 那么理论、方法、境界我们可不可以都搞清楚呢?可以,这个大家放心,佛法讲的,你要是具足有这个因缘的话,确实可以,所以佛法是自古以来,都有师承的,就是当我们自己没有搞清楚的时候,这些条件不具足的时候,我们要依靠老师,要依靠一个善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统统搞清楚了就可以离开老师,为什么呢?你可以独立了,可以不必再依靠老师。拿《华严经》作比喻,在没有搞清楚之前,善财童子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你看《华严经》这一段经文讲的本末二会,文殊菩萨是本会,在四十华严里面三卷经,头三卷这是本会,就是善财还没有具足这个条件,那他要跟老师,他要依靠老师,文殊菩萨就是它的老师,这个我们讲师承,他这些条件统统都具足了,不必再依靠老师了,这就出去参学:五十三参,那是自修、自悟、自证,不必再依靠老师。由此可知,开头,依靠老师非常重要,必须在老师会下成就这些条件,才可以独立。 那么究竟要跟老师跟多久呢?这每个人不一定,我们看看中国这些古大德,有些人很短,有些人期限很长,所以跟老师的时间是不一定,而是以具足这些条件为圆满,你跟老师一天,一天当中你都具足了,那你就毕业了,你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才具足,那么就十年毕业、二十毕业、三十年毕业,一生当中条件都不具足,一生都不能离开老师,这是古大德他们垂范的典型,这是我们的好榜样,那么亲近老师这里头确确实实也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缘,这个我们浅而言之,所谓善根,就是你能够听得懂,这是善根,你能够明辨邪正是非,这是你的善根,你有这个能力,你对于老师能够尊重,在学习期间当中,你有恒心,你有耐心,这是你的福德,为什么呢?我不成就,我不离开老师一步,这是福报、福德,因缘是老师、同学、道场我们今天讲一切设备,同参道友,这是因缘,这些统统具足,不太容易,那也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并不是很简单的,你要是统统具足了,可以说成功就在望,指日可待。 独头意识后头还有一个批注,就是这一张的最后,讲独头意识,这里头又分三种,我们都要搞清楚,第一种叫定中意识,这是与定相应的,譬如修四禅八定,这是世间禅定,修九次第定这是阿罗汉所得到的禅定,以念佛法门来说,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由此可知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都是定中意识,这一种统统是讲修行人,也就是讲修行人之所用心,这个用心算是得法,即用第六意识心用得很如法。 下面两种就是一般凡夫,独散意识,就是我们现前,独是简别他不是五俱,它独自起来的,这里头没有其它的跟它一起,散是散乱,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散乱心,意志不能集中、精神不能集中,所以一般人头脑糊里胡涂的,糊里胡涂的这个就是独散意识,如果是五俱起意识,头脑有条理、很清楚,独散意识这个人就是糊里胡涂、迷惑颠倒,就是这样的情形,这种情形也是我们常常能看见的,还有一种是梦中意识,你为什么会梦?作梦也是独头意识在起作用,所以梦里头你的神志决定没有清醒的时候那么清楚,原因在那个地方呢?因为清醒的时候是五俱起意识,所以头脑特别清楚,作梦的时候,它不是五俱起,它是独头意识,所以梦之境界就不太清楚。 这底下注明的:『此即独散意识,因其形相内略异于五识,故别立此★』,这个就是梦中的独散的意识,统统都是属于独头意识起的作用。下面批注为什么叫它独头?“以皆不与五识俱起,”定中、独散,梦中它都不与前五识同时起作用,“虽已得自在者”,这个已得自在者就是定中意识,像阿罗汉,像我们得一心不乱的,这是已经得自在了,可是定中意识是得于五识俱起,就是得自在的人它可以,梦中的境界还是跟我们醒的时候,一样的清楚,那只有在定中才行,才可以做得到,普通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此地单讲:“然今且取未得自在者言,”专门讲凡夫,得到定的人,已经得自在的人,它虽然是与前五识起作用,但是那个前五它不是与根尘起作用,单单是五识起作用,这一点我们要了解,我们凡夫起作用是根尘识统统起作用,所以与定中意识起作用不相同。再看底下一条,第三段是末那。 末那恒思,怎么叫恒呢?因为它恒思量,底下有二条二个注,“染有我,净无我”,为什么呢?末那是染净依,这个讲的是第七识,什么叫染有我呢?这个就是见惑,所谓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个末那就染了,四大烦恼里面第一个就是我见,这是相当麻烦的,我们一般讲的我执,所以它是属于见惑,这个是相对的,因为有我,就有人,就有众生,就有寿者,从相对里头建立的,凡是相对的,就是染污意,底下举了例子,身我、法我、无我,我就是执着,执着这个染污意,这个染污意是什么呢?它的体性我们要搞清楚,就是阿赖耶识里面见分的一分,阿赖耶的见分广大无边,我们在广大无边的见分里面,执着一分,好象整个大海是阿赖耶的见分,只执着大海里头起一个水泡泡,把那个水泡泡执着认为是我,这叫我执,水泡泡有没有呢?实际上没有,你们看水泡泡从这个地方飘到那里去了吗?你们仔细去观察,这个道理明白了,我们今天根身,执着这一分精神,我们的精神就是阿赖耶的见分,那么这个见分在那里呢?这个事实真相必须搞清楚,我再举一个例子,你们去想去,好象今天我们手上拿了一个无线电收音机,我们拨了中广的频道,在听音乐,我们把音乐、音声就比就阿赖耶的见分,这个收音机就比作我们的身体,你想想这个音声是在他的身体里面吗?我们一面走着一面听着,我们移动一步,这个地方的位置与这里改变了,你收音机在此地,电流在这个地方,收音机搬到这边来,是不是这个电流跑到这儿来了?不是的。这个电流还是在这里好好不动,我们不明的白这个真相,以为就在这个里头,走到那里它跟到那里,那有这个道理?这是绝大的误会,我们的身体就好象收音机一样,而我们阿赖耶的见分,就像电流一样,充遍了整个虚空,无论我们身体移到那个地方,都当处相应的,不是前面跟着来的,楞严里面给我们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几个人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这种执着叫虚妄的执着,这一执着就变成染污了。 这个地方有个批注,第一条:有我六识为善,乃成有漏,第七识有这个执着,前六识无论作什么善事,统统叫有漏善法,有漏善法诸位要记住,三界里面有善报,它有果报。世间人认为果报好,贪图果报,学佛的人晓得果报不好,不但那恶的果报不好,善的果报也不好,最好没有果报,所以说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是真好。底下说明“我”有三类,一种是身我,我是身见,把这个身执着是我,二是法我,法我是执着有,一切万法都把它当做实在的,这是法我,第三是无我,无我是执着空,我没有了,实际上执着空,不是真正的无我,真正的无我在后面:净无我,这是无漏的,这个地方无我是指什么呢?譬如讲无想天,四空天里面的无我,都是属于染有我,它是不是真的无我呢?它还是有我,它执着一个无我,它还有个无我,有个无我,当然还是有我,有有我跟有无我是一样的意思,所以它没有真正作到无我,真正作到无我,这才是无漏,真正无我是转识成智以后,这才能作到真正的无我,表里面给我们列的,染这就是有我,净这是无我,所以在此地要着眼的就是染与净,如果是染净相对,那个净还是不净,还是属于染,必须要超越染净,才叫做净,所以无我也是如此,无我与有我相对的这个无我,还是有我,所以底下注的有身我、法我、无我,这个无我就是有无相对的,超越相对的才是真正的无成,所以下面染有我里面的无我,与净无我的无我,这是我们比较容易看得出来的,但是染净两字,不太容易看出来,如果我们把染净看做相对的染净,那就错了,这一桩事情,我们留在起信论里头再详细的研究,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清净,也就超越染净之净。 染有我旁边的小注是见惑,相对的,讲到见惑这就是属于见思烦恼了,我们通常说之为见解上的错误,底下的小注,第一:末那执着有我,前六识虽然为善,善全是有漏的,因为它有我执,我执还很不容易破除,但是不破我执就没有办法出离三界,三界之内是有漏的,与有漏法相应,由此可知如果要想超越三界,必须破我执,我与我所这个观念要断尽,这才有能力超越三界。染有我里面有三个意思,第一个叫身我,身就是生身,执着我们现前的身心认为是我,这可以说是三界之内的凡夫,普遍的执着,纵然到无色界天了,无色界天在凡夫位里面,六道里头它算是最高了,比我们下两界的人,那要聪明得多,他不执着色身是我,可是它执着神识是我,所以他还是有我执,只是我执的对象不一样就是了。因此非想非非想天人,他还是逃不出三界,在这一点诸位要记住。欲界天人就有神通了,五通具足,能够自在的变化,在我们凡夫看起来,那真是羡慕之极,诸位要晓得那依然是凡夫!我们对于这个境界决定不可以迷恋,迷恋那就上他的当了,《楞严》后头有辨魔,《起信论》也有一段很长的文字未辨别。第二是法我,诸位一看就晓得,这个法我就是法执,身我是人我执,法我是法我执,无我就是空执,执着空、着空的,这统统都是属于有执着,这三种执着,通常凡夫有前面两种执着,就是我法二执,无想天与四空天它是执着空,换句话说都没有破执着,破了执着这就叫无漏了。你看小乘圣者,我们讲阿罗汉,阿罗汉断见思烦恼,破人我执,这就算是净无漏了,所以到阿罗汉才是真正的无我,不过虽然讲无我,它的程度还很浅,他只是无生我,法我它还有,在圆教来说,要到初住位的菩萨,这个时候已经破一分法执,证一分法身了,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我们,真正学佛的人一定要向这个方向去努力,就是远离我法二执,要向这个方向去迈进,才能够得到殊胜的成就,下面再给诸位介绍阿赖耶识。 阿赖耶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在古时候翻作“无没”,意思就是说它永远存在,它不会失去的,翻这个意思也是很对的,玄奘大师把它翻作藏识,这是新译,藏里面就含着能藏、所藏、执藏。批注五:“藏为能、所、执三也。”所藏就是万法的种子,我们今天称为印象或者是习气,就是持的这些,第二个意思就是异熟,异是讲变异,熟是说成熟,这里头有三种,第一个是时,时是讲因果不同时,从因到果不是一时的,譬如一个植物像种瓜,瓜子是因,把瓜子种下去,总要三、四个月才成熟结瓜,所以从因到果不同时,先因后果,因果不同时,纵然讲莲花,佛法常以莲花表法,莲花很特别,就是它因果同时的,有花的时候,莲蓬里头就有莲子,可是诸位想想,还是不同时,为什么?虽然有花莲蓬里头有莲子,那莲子没有长成,没有熟,所以莲子从开始长,到它长成熟的时候,还是不同时,不过这个莲花是比较特别一点,就是因为我们看到它有花,莲蓬里就看到它有莲子,这是佛法常用莲花表法,表因果不二这个意思。 阿赖耶里面确确实实无论是心法,或者是色法,为什么说解脱之道在此呢?就是它有这三个特性,于是我们求解脱的人就有了理论上的依据,有理论的依据,当然就是善巧的方法,此地这也许是省略,从因到果当中一定要有缘,如果没有缘,虽有因也不能结果,所以佛法解脱之道,就在缘上,这个缘里面,小乘法着重在事相上,断恶修善,大乘法里面着重在心法上,我们今天所谓的心理建设、改变心理,大乘法在这个地方。在事相上修行,不能够圆满的把心转变过来,当然也有影响、也转变,转变的不究竟、不圆满,如果是究竟、圆满把这个心改正过来了,事上无有不善。而且这个善是属于无漏善法,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我们今天读《华严》特别偏重在《四十华严》,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要作佛,诸位晓得,从理论上讲,毫无问题,为什么呢?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本有,那怎么不能作佛呢?如果说佛性没有,那我们今天讲,我们学佛要作佛,这个恐怕是有问题,佛性没有,佛性是本有,而且佛性从来就没有失去过,这还有什么问题呢?佛性从来没有失去过,在《起信论》里面称之为本觉,马呜菩萨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是什么?妄心、妄想,不觉就是无明、妄想,可见得无明、妄想是本来无,本来无的,当然可以断掉,不要怕。这个烦恼断不掉,烦恼本来无,决定可以断掉。 所以学佛,首先要建立这个信心,这比什么都重要。学佛四个阶段:信、解、行、证,这信心建立,在菩萨果位上就是信位,十信位的菩萨,如果你要是没有这个信心,换句话说,你还在菩萨门外,你连十信都没有,什么叫初信,初信的条件就是相信佛性本有,相信无明,不觉本来空,他相信这个,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初信位的菩萨,相信我们自己具足了直心、深心、大悲心,虽然没有证得,相信!这个叫信位菩萨,菩提心证得了,那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所以你坚决相信自己有,向这个方向努力去修学,这就是信位菩萨。 我们要修,诸位要晓得,我们发心要大,诸佛菩萨都是这样期望我们,都是这样勉励我们,十法界我们学谁呢?学佛学。菩萨那都不甘心,一定要学佛,这个是诸位要特别记住的,如果你那个心,只是在菩萨位上,换句话说,你将来最大的成就,就是菩萨,距离究竟的果地,那还有一段相当的路程,我们为什么不学佛呢?如果说你的悲心很重,内里头要学佛,外修菩萨行,这个可以,这是悲心重的一类众生,自己内里头决定要学佛,受法乎上,我们的目标是在最上层,我们在日用平常修菩萨行,舍己为人,菩萨行是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这个是悲心特别重。但是诸位又要晓得一桩事情,菩萨的慈悲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没有般若波罗密,你就不能修方便行,你们看看《华严经》里面十波罗密,光是以般若波罗密作基础,般若波罗密是根本智,由根本智再变出后得智,后得智是方便波罗密、愿波罗密、力波罗密、智波罗密;如果你没有根本智,你就是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那就是俗话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不但你那个慈悲叫滥慈悲,对自己没有利益,而且害惨了众生,这是没智能,完全感情用事,还以为自己是大慈大悲,所以祖师提出来,告诉我们“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诸佛菩萨都大慈大悲,那诸佛菩萨还是祸害下流吗?人家有智能为基础,所以诸位修行必须着重在三学,三学是佛法的大根大本,戒定慧,然后进一步才能够修慈悲方便,因为慈悲方便统统是从智能里面生的。 好,那我们想取法乎最上,我们既然有这个因、有佛性,我们现在取佛的缘,佛的缘里头,第一个条件,是真慈平等,菩提心里面特别提出大悲心,这个大悲心是真的,不是假的,诸位要晓得,感情用事就是假的,真心是从平等、清净里面流露出来的,这是真的,所谓是永远不变的,凡是会变的都是假的,那我们想想,我们待人接物,我们的心平不平等?不平等,我们对人有亲有疏,换句话说,这个就是要觉悟,古德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要觉悟,我现在修的缘,不是佛的缘,不是学佛的缘,因为佛心是平等的。 再给诸位说,平等就是直心,菩提心里面的直心,我们这个心,待一切人、待一切物不平等,这个在十法界的缘,佛这个缘就没有了,佛的缘没有了,虽然有佛的因,不会成佛、不会结果,当中没有缘,所以诸位真正要想成佛,这一生想成佛,一定要修真慈悲,要修平等心,在一切不平等里头去修平等,如果境界都平等了,那还修什么?那就成佛了,就是因为现在这个境界,摆在面前不平等,不平等里头你要去修平等,这就是佛的因加上佛的缘,后来一定结成佛的果,真慈平等心是成佛之缘,你看解脱之道不是操纵在自己吗?我在境界里头就是修平等心,修真正的慈悲心,那我在解脱道里头,是至高无上的解脱,我们修的这个。 你看你修这个法门,有没有人能够障碍得了你?有没有人能破坏得了你?没有。障碍来了,破坏来了,你心是平等的,更显得你平等,更显得你慈悲,就成佛了,没有能破坏的。第二等的是菩萨,菩萨是什么心呢?六度普摄之心,一心一意以六度法普摄一切众生、摄化一切众生,这是菩萨的缘。我们阿赖耶识里面有菩萨的种子,你修六度万行,就是菩萨种子上加了缘了,那么你这一生一定作菩萨,一定成就菩萨。辟支佛的缘是修十二因缘,声闻之缘是修四谛、三十七道品,天人是修十善、四无量心,单修十善,欲界天,十善里面有四无量心,那就是色界与无色界,五戒这是人之缘,过去修的戒是因,现在我们继续再修五戒,是缘,来生必定不失人身。悭贪嫉妒,是饿鬼道的缘,你想想我们阿赖耶识里头有没有?有!有悭贪,也有嫉妒,我们现在如果在一切境界里头,悭贪嫉妒还要增长,好了,饿鬼道我们有因,现在又加上缘,那将来必定变饿鬼,那还有什么话说?瞋恚是地狱道,我们有瞋恚心,如果现在在一切境缘上,遇到不顺心的,瞋恚就起来了,这就是把地狱道的缘又加深。愚痴是对于邪正不能辨别,是非颠倒,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把它颠倒了,好人看作坏人,坏人看作好人;好事看作坏事,坏事看作好事,这是愚痴,愚痴是畜生的因缘。细说说不尽,这是我们从总纲领上,提醒诸位同修。 所以说解脱道在此,完全看我们自己;十法界的升沉,都是在自己因果的转变。再给诸位说,与外面的境界不相干,外面境界是我们修行的场所,你修佛也是靠外头境界,修菩萨你也靠这个境界,境界是一样的,就看各人怎么修了,境界完全相同。古德常讲境缘没有好丑,好丑就是在你自己的心。所以十法界升沉,是你自心在境界上的转变,成佛、成菩萨、变饿鬼、变畜生统统都是你自己在变,与什么人、什么境界统统没有关系。诸位要能够觉悟到这一点,《大乘起信论》里面的始觉四位,你就算第一个始觉了:初信的始觉,你真正觉悟了,晓得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与我们的修学,确实没有关系,修行成功与否,是在我们自己在境界里怎么样去用心,所以我劝诸位取法最高的,我们用清净心、用平等心、用慈悲心,诸位要是能常常用这个心,你在境界里训练,当然也不是一天、两天你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总得有个十年、八年,为什么呢?烦恼、习气太重了,至少也得十年、八年,在境界里,心真正平了,真正的清净了,对待一切人就如同自己一样,确实没有分别了,这样才能够渐渐入佛的境界,这样念佛,才能够有把握念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作佛了,圆教初住以上:分证佛,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这是从因缘果上★★★★,而且在人身里头又能闻佛法,而且闻到如来正法,这个给诸位说,这是善根深厚之人,确确实实有善根、福德、因缘,统统具足了。不要以为我们现在贪穷,我们在社会上也没有地住、也没有财富,实际上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比那些有地位、有财富的人,要好得太多。 今天在世界上,我们要是以佛法来讲类似转轮圣王的:美国总统,自由世界的领导人,他没有闻到佛法,他享的是人天福报,福报享尽了,还得三涂去轮转,换句话说,解脱之道他没有听到,解脱的机缘至少他这一生没有。那么我们在这一生如果能够超越三界了,美国总统那个地位怎么能跟我们相比?这个果报之差,那真是天壤之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相差太大、太大了,不能比!所以我们自己要相信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这是过去世有善根,但是今天我们所得到的人身,单就这个身体来说,身是无记性的,没有好丑,果报是这个身,如果你说这个身相貌好丑,身体健康状况不一样,那是属于满业,单单就身来讲这是引业、这是果报,果报是无记性,每个人都一样,今天科学家的分析,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原子、电子、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这都是一样的,没有两样,所以这个就是属于无记性。这是讲造业因的时候,有善有恶,你所得到的果是无记性,第三个意思就是变,变是讲过程,变化,前面说了从生到熟,从因至果剎那剎那在那里变化,这个变化在唯识里面讲,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愿力,所以把这个果报它能够维持在一定的期限,所谓一定就是愿力与业力,一般凡夫是业力。 再给诸位说明,世间人常讲,这个人出家修道命相都转变了,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也有点道理,不能说它没有道理,可是也并不是完全如是,那就是你出家得有道才行,如果没有道,还是受命运的摆布,还是受业力支配,如果你真正修道,你不出家也改变,由此可知,出家与不出家实在没有分别,分别在你有道没有道,分别在这个地方。真正有道之人,确实是能够随心所欲的,为什么呢?愿力住世,他不是业力,愿力住世这个里面也有因缘,愿力住世说明这个不是业力,业力就是佛法常常讲的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是属于业力,如果你的恩怨债偿完了,这个业力就没有了,就报尽了,这一报尽又投胎转世作另一次的报偿,所以它不自在,不能随心所欲,是为业力所支配,乘愿再来的人则不一样,那么他有缘,他这个愿就是缘,与那些众生有缘,在佛法里面讲得度因缘,得度的因缘没有了,他就不住世了,为什么呢?他的愿就是在度众生,而众生不愿意跟他它,不想得度,那他住世没用,所以他就要走,这个是自在的,这种人你如果去求他,我要跟你学,为了一个人,他也要住世,所以他的来去是自由的。 说到这个地方,过去我在台中的时候,民国五十三年,李老师那个时候是讲圆觉经,楞严讲完之后,讲圆觉,圆觉经讲圆满了,有些同修们跟我说老师七十多岁,快到八十岁了,怕他走,他要是走了,我们没有人领导了,没有善知识可以亲近了,有些同修找我商量怎么办?我说我们请老师讲经。诸位晓得,讲经有时限的,有期限的,如果讲一部小经,两年、三年就圆满了,圆满,可能就会走了,我说我们请他讲一部大经,讲什么经呢?讲《华严经》,大家都希望把《华严经》听圆满,《华严经》要是讲不圆满,他就不能走。所以你到台中去看,台中讲《华严经》,听经的人有三、四百人,讲堂坐得满满的,果然把他留住了,所以他在台中宣布,一定要把《华严经》讲圆满。他还有个愿,《华严经》讲圆满之后,最后讲一部《阿弥陀经》,台中同学听到这个事情,又跑来问我:「大概还要多久时间?」我就告诉他:「放心,至少要三十年。」从五十三年开始讲《华严》,讲到现在十八年了,才讲到第二回向,大概三分之一,后面还有三分之二,我算算至少要三十年,我说:「你们大家放心就是了,至少有三十年。」这就是愿力,我们大家求他,我们希望把这部经听圆满,这一部经不圆满的时候,那是有违背他的愿。 由此可知,乘愿再来是可以在一生当中办得到的,我们自己发愿,愿的力量超过了你的业力,现前就是乘愿再来,所以佛法是要启请的,没有人请,佛菩萨善知到没有理由住世,因为他的业已经完了,没有业力,没有理由住世,释迦牟尼佛当年能不能多住世呢?能!可惜的是弟子的的疏忽,没有人请他老人家住世,没有请。弟子们没有请,魔王波旬来启请,怎么请法?请释迦牟尼佛入灭:「你老人家说法已经四十九年,够了,说了这么多了,不必再说了,你可以入般涅盘了。」魔王一来请,诸位要晓得,佛菩萨大慈大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一口答应了。弟子们以后晓得了,再来启请,那不行,先已答应人了,先答应他了,佛没有妄语、没有戏论,既然答应你了,那就得要做到。弟子的疏忽。这个示现,也就是告诉我们,诸佛菩萨、善知识再来的人住世,是有因缘的,有人请他就住世,没人请他不住世。有人真正来学,那一个人也得要教,也得帮助他成就;没有人来学,他方世界因缘多的很,不守在一个地方。这都是讲异熟、变异、解脱之道在此。 第三个意思就是先来去后,这是指六道凡夫,投胎阿赖耶识先来,人舍报之后,人命终最后去的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离开人身体了,这个人身体僵硬就冷了,阿赖耶识没有离开,这个人身体有温度,所以它是来先去后,投胎第一个它来,来投胎的是阿赖耶识。 转自〈佛光慧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