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资料来源: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 作者: 记者 张广艳 丁睿智 时间: 2011-12-16
——访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方立天教授
《宗教周刊》:中国佛教哲学在当代社会,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如果有,又有什么样的现代价值?
方立天:“中国宗教社会科学高峰论坛”主旨是推动中国宗教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你们提的问题是中国宗教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传统与现代密切相联,传统也只有经过价值重建才能富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需要通过怎样的现代转换工作,以建构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进而发挥其现代作用,这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现代意义应该说明的问题。
佛教作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提供的解脱之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信仰体系、哲学体系,也是价值体系。佛教逐渐成为亿万人民的精神信仰,已延续2500多年,在中国也有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这表明佛教的持久活力与恒久价值。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佛教在未来社会如何重建价值,发挥作用,既是一个艰巨而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而迫切的实践问题。
《宗教周刊》:在您看来,中国佛教的现代价值是如何体现的?
方立天: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现代价值决定于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作用。自从人猿相揖别以来,人类社会取得了空前的进步。当代人类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又拥有毁灭地球、毁灭自然的手段。人类社会的进步应归功于人类自身,人类社会的问题也出自人类自身,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敌人也是人类自身。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现代化涉及物质生活、制度规约和思想观念诸多层面,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信仰危机、道德堕落、良心丧失等负面现象,表明人文精神的严重失落,这为具有宇宙整体理念、追求生命超越的宗教人文精神的佛教哲学,提供了调整人的心灵,进而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空前的历史契机。
《宗教周刊》:请问您觉得21世纪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方立天:20世纪7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崛起,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知识经济及其全球化等特点,给人自身、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带来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推动了人类社会矛盾的新发展。丰富的物质生活与匮乏的精神生活的反差现象将普遍而长期地存在,它成为了当今人类进步的重大障碍和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贫富不均、强弱不等的格局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纷争不已的重要根源。不同宗教的交往和会遇日益频繁,使宗教常常与现实的国际斗争和冲突相交织,成为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又一重大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总之,当前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有3个: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人(人与他人、社会、民族、国家)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是围绕这3大矛盾而展开,是为了缓和、协调这3大矛盾而进行的。
《宗教周刊》:中国佛教哲学具有丰富的内涵。从21世纪社会发展趋势来审视,中国佛教哲学适应人类社会需要的理念同样很多,在您看来,哪些理念更适用于现代社会?
方立天: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圆融等中国佛教哲学基本的理念均具有现代意义。缘起是佛教最基本的观念,最根本的教理,显示佛教对宇宙与人生、存在与生命的根本看法;因果是在前后相续的演变中,彼此关涉的结合中存在。一切事物都依因果法则而生灭变化,这种因果律是佛教用来说明世界一切事物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佛教是宣扬和提倡平等的宗教,其平等的涵义概括起来有4个层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众生平等、众生与佛的平等、众生与“无情”的平等;慈悲是佛教的特殊理念,慈悲就是对众生的平等、深切、真诚的关怀和爱护,帮助他人解除痛苦,给他人以快乐,慈悲是不受等级、阶级的限制的,也是排除狭隘的偏私性的;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场和基本特色,要求关注现象与本质两方面,提倡两点论,重视观察事物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包含了辩证思维的合理因素;圆融是中国佛教宇宙观和真理观的重要理念,圆融要求尊重事物的不同因素,尊重差异各方的共存共荣。
《宗教周刊》:佛教十分关注人与自我的矛盾。您认为中国佛教哲学对个人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佛教的理念对人们完善自身的人文素质有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方立天:佛教以其人生的解脱之道,对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本质、价值、理想等,都有系统的论述,其中的无我观和解脱观更是对于世人的自我观念的转换、心理的调节、心灵的完美,具有参照、借鉴意义。佛教的无我观有助于缓解对现实境遇的执著,对治物欲横流,淡化享受,淡泊名利,提高精神境界。佛教解脱观的实质是生命意义的超越,精神境界的提升,有助于净化人心,完美人生,扩而大之,也有助于提升社会道德,稳定社会秩序。
《宗教周刊》:21世纪,局部动乱、冲突此起彼伏、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南北贫富差距也更加扩大,在您看来,佛教哲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对于化解这些问题,有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方立天:佛教的平等理念强调人人本性的平等、人格的平等、尊严的平等,有助于人类和平共处,追求共同理想,建设人间净土。中国佛教一直关注世界和平,渴望世界和平,呼吁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已成为当代佛教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佛教在推动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上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佛教一贯重视慈悲济世,帮助人解除痛苦,给人以快乐。我们若能高扬佛教的去恶从善、平等慈悲、自利利他的伦理准则,以及相关的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道德规范,使之普及于民众之中,渗透到各类人际关系之中,将有助于缓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对立乃至敌对的关系,有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谐与诚信的关系。
《宗教周刊》:您觉得中国佛教哲学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是怎样的?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能产生哪些作用?
方立天: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调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类赖以生存与延续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全面的良好的保护。佛教的依正果报论,强调众生生命的生活环境都是众生行为带来的报应。佛教的众生平等观,从根本上承认他类生命的生存权利;佛教提倡素食、放生等行为,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精神康泰、清心少欲、澄心静虑,也有利于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维护生态平衡。将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应用、落实于生态学,将有助于建立完整的生态伦理学说。佛教的极乐世界,被描绘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这体现了佛教对理想生态的设定,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内容,可以说佛教是重视环保、摄护生态的楷模。我在一年前写过一篇文章《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载《文史哲》2007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2期),从“佛教缘起论与生态构成”、“佛教宇宙图式论与生态共同体”、“佛教因果报应论与生态循环”、“佛教普遍平等观与生态平衡”、和“佛教环境伦理实践与生态建设”5个方面论述了佛教有关生态哲学理念与现代生态意识的思想关联,可作参考。
《宗教周刊》:中国佛教哲学在化解当今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您看来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方立天:我想再次强调,佛教哲学要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就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的思想资源并作出应机应时的阐释,需要不断加强对现代社会的关注、关切,需要对社会新出现的重大问题作出及时的应对。我认为,佛教哲学无疑是具有现代价值的,而佛教哲学价值在现代社会的真正落实和充分展示,关键在于人们的努力,也有待于人们的努力。
转自《龙泉之声》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