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六十 七
每天做同样的工作,一定会觉得很厌烦。尤其是家庭主妇,好像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许多人都觉得苦恼。假如能将观念转变过来,就会做得非常快乐。凡夫观念中执着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为什么替他们做,愈想烦恼就愈多。若学菩萨道,发大誓愿要普度众生,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样了。
行菩萨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罗蜜」。主妇菩萨在家庭里为一家人服务,就是修布施波罗蜜。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财施有内财,有外财。外财是指在外面赚钱,供养一家人生活。内财是用自己的体力、智慧为一家人服务。在家事里做出圆满的三种布施。你将家事整理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使家人生活舒适,让邻居羡慕,这是「持戒波罗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厌的做,即是「忍辱波罗蜜」。每天还要改进,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进波罗蜜」。虽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即是「禅定波罗蜜」。清净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满,是「般若波罗蜜」。于是觉了,原来菩萨的六波罗蜜,就是擦桌子、扫地、洗衣、煮饭圆圆满满的成就。这就是《华严经》上善财童子所表演的学菩萨行,修菩萨道。你将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间所有主妇的榜样,一切家庭的榜样。这就能度邻里,推展开就能影响社会、国家、世界,乃至尽虚空遍法界。这才晓得菩萨在家里扫地、擦桌子、煮饭、洗衣,原来是在做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大愿大行。这是学佛,是正念,是诸法实相。若能如是观,则法喜充满,如何会起烦恼!佛法的修学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中;不落实在生活中则没用。若明白这一点,以此类推,在公司上班,也是修六波罗蜜。菩萨在各行各业,示现男女老少,各种不同的身分,修学即是本分生活,平等不二,皆是第一,没有第二。
六十 八 学 佛,对于「佛」与「魔」,一定要有能力辨别。这桩事说得最详细的是《楞严经》末后两卷,佛说的五十种阴魔。世尊教诫弟子,在修学过程中应当知道防患,否则,虽是发了善心学佛,结果学成魔了。这是非常可惜,也是非常冤枉的事。在此我们只能就原则上,作简单的说明,希望同修们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觉。
首先我们要认识「魔」字的意义。古代「魔」字写成「磨」,是折磨的意思。相传梁武帝认为折磨太痛苦了,所以将磨字的「石」改成「鬼」字,意思是这种折磨比鬼还可怕。现在讲「魔」皆用此字,须知道「魔」的本义并不是魔鬼,而是折磨,让人身心烦燥不安的意义。
《八大人觉经》里,将魔归纳为四大类:「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由此可见,「魔」的确是指身心的折磨。魔的起因不外乎两种:一是知见的错误,一是烦恼的习气。对于事实真相不能正确的理解,产生错觉,从错觉中生起邪知邪见,这是种种折磨起因的根源。无论是大、小乘经论,佛时时提醒我们,最严重的「魔」,就是「贪、瞋、痴三毒烦恼魔王」。经论常说六道轮回的业因果报,说得很多、很透彻。小而微尘、毛孔,大而世界,皆是无量因缘现象,非常复杂。在复杂的因素中,佛为我们说出最主要的一个因素,第一因素。
佛说,十法界,最下的是地狱,「地狱道」的业因是「瞋恚」,瞋恚堕地狱。「鬼道」的业因是「悭贪」。悭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而且贪而无厌。悭贪是饿鬼道的业因。「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愚痴是对于真妄、邪正、善恶、是非,甚至于利害都看错,都颠倒。吾人于日常生活中,如果细心观察,在在处处都见得到这些事。甚至于我们生活行为中,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反省检点,所以很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如果冷静认真反省检点,就会发现自己实在是如经中所说,「严重的愚痴」。这是说明愚痴是畜生道的第一个业因。三毒烦恼魔王,是牵引自己堕落三恶道的第一业因。
佛说,「人道」的业因是「五戒十善」。「天道」的业因是「上品十善业道,再加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阿修罗」也是修十善业道,因为「好胜、嫉妒、贡高我慢」的习气很重,这种人修习一切善法,得大福报,然而习气很重,堕阿修罗道。「六道」皆是「折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确实没有一点瞋恚的念头,就决定不堕地狱,因为地狱的缘断除了。纵然阿赖耶识里有此业因,果报现前一定是「因」加上「缘」。有因无缘,不会结果。我们的种种习气就是缘。
因缘果报,合情合理。因无法断,如何能控制果报?幸好有「缘」。如何将「缘」切断?我们在一生中无论任何逆境、逆缘现前,自己皆能警觉,不发脾气,不动瞋恚,地狱的果报就不会现前。在生活中无论顺逆境,对人、对事、对物,决定不起悭贪的念头,饿鬼道的缘断除,就不堕饿鬼道。对一切事理,能明辨是非、邪正、善恶,这种人就不愚痴,畜生道的缘就断了。只要能断贪瞋痴,就是将三恶道的缘断除了,此人决定不堕三恶道。佛法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此说明六道凡夫投胎时,都是因为「爱欲」。爱欲要是断除,不但三恶道的缘断,六道的缘都断了。这是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放下的。 学 佛,无论修学任何法门,念佛也不例外,念得再好;《无量寿经》念得再多,若不能断贪瞋痴,就如古人所说「喊破喉咙也枉然」。慈云灌顶法师在《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末后,列举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种就是堕地狱。我初学佛时,见到这篇文字,起了疑惑,「念佛即使再不好,也不至于堕阿鼻地狱嘛!为什么念佛人会堕阿鼻地狱呢?」我请教李老师,老师很慈悲的告诉我,﹁这是个大问题,我不跟你一个人说,讲经时我再向大众说﹂。
我们念佛不要以为将来一定可以往生,往生不是那么简单。如果烦恼习气伏不住,念这一句佛号不得力。所谓﹁不得力﹂就是伏不住烦恼习气,境界现前,贪瞋痴慢还会现行,还会发作,这就没有用处,不能往生。该堕地狱,还是堕地狱。所以,灌顶法师这一百种念佛的果报,从念佛堕阿鼻地狱,至念佛成佛。我们用什么样的心,用什么样的行持,才能得什么样的果报,其中因缘也很复杂。
果报中有一种最可怕的「修罗」、「罗剎」。为什么学佛会学成「阿修罗」,学成「罗剎」?修罗、罗剎,一般称之为魔王。佛门常讲魔子魔孙、魔眷属。学佛,不作佛子佛孙,而作魔子魔孙,原因是贪瞋痴没断,嫉妒、贡高、好胜的意念特别强,这就是修罗、罗剎的业因。如果在佛门修集大福报,他来生就变成大修罗、大罗剎。佛说,除了地狱道,其它四道皆有修罗、罗剎,有天阿修罗、人阿修罗、畜生阿修罗、饿鬼阿修罗。凡是阿修罗、罗剎,心行都很恶毒,在鬼道是恶鬼,在畜生道就是毒蛇猛兽,非常残忍的伤害一切众生。人道里,如二次大战中的希特勒一类的人物,皆属于阿修罗,瞋恚心很重。他造作这么重的杀业,享受的福报不久,福享尽了,必堕阿鼻地狱,而堕阿鼻地狱的时间就太长了。
《大宝积经》第二十五会《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经文中所说的,障碍两位出家法师说法。那种罪过不算太重,一般人都不觉得他有什么大过失。佛说,他堕地狱一千八百万年,从地狱出来再得人身,还受五百世的余报,五百世中愚痴下劣。由此可知,吾人造作罪业的时间很短,几天,甚至几个小时;而果报真正不可思议,太可怕了。我们要相信佛的话,佛决定不骗人。《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语」,就是讲的完全是事实,不加一点,也不减一点。
如何学佛才不至于变成魔?一定要断烦恼习气,要远离妄想分别执着,这样跟魔道的缘就断了。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处世待人接物时。「佛」的心是「平等」,「菩萨」的心是「六度」,「辟支佛」的心是「十二因缘」,「声闻」的心是「四谛」。由此可知,我们学佛、学菩萨,必须学平等心、清净心、六度心。时常不舍清净、平等、慈悲,而行六度,就与佛菩萨相应,增上佛菩萨的缘分。将其它一切的缘断除,六道、三恶道、魔道的缘皆舍离,学佛才不至于变成魔子魔孙。这桩事非常重要,应该时刻警惕自己,认真的断惑证真。 净 宗的修学特别方便,所以古德称净宗为「胜异方便」。胜是殊胜,异是不一样。任何方便法门皆不能与之相比。「胜异方便,就是一句佛号」。会念佛的人,境界现前,心念才动,立即念﹁阿弥陀佛﹂,将妄想分别、烦恼习气,以一句﹁阿弥陀佛﹂取而代之,此即﹁胜异方便﹂,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是会念佛。用一句佛号降伏烦恼,消除业障,远离魔道,往生不退成佛,我们这一生的修学就不会空过。真正觉悟的人,真正希求出离三界苦海之人,应当朝此方向努力。
六九「空、无相、无愿」,称为「三三昧」,也称为「三解脱门」。从因上讲,称「三昧」;从果上讲,称「三种解脱门」。《无量寿经》中的「入空无相无愿法门」一语,含义深广。佛法修学的目的是「契入诸法实相」,证得「大涅盘」。「解脱」就是「涅盘」的意义。无论大小乘佛法,欲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无上正等正觉(圆教佛果),皆不能离此三原则,可见三三昧对修行人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在讲席中我时常提到,佛法虽然有无量的法门,但到最后总归至「觉、正、净」三门。未契入之前,三门不无差别;然契入之后,三门即是一门。所谓一而三,三而一,这是大乘经上常讲的「入不二门」。「入」是证的意思;「不二」就是「涅盘」,就是「解脱」。
「觉、正、净」三门,如何能契入?实在说,任何一门都要具足空无相无愿,才能契入。禅宗、性宗皆由「觉门」入,最后觉而不迷。如何才能成等正觉?必须修学「空无相无愿」,才能从觉门悟入。教下走的是﹁正门﹂,﹁正知正见﹂。如何才能入佛知见?还是由「空无相无愿」,唯有此路,才能契入佛知佛见。净门修清净心,净宗、密宗皆由﹁净门﹂契入,可是入门的条件与原则,还是「空无相无愿」。「三三昧」、「三解脱门」,是觉、正、净共同必备的条件,如此才知道「三三昧」,实在是一切行门的重要原则。我们对此事实真相与修学方法,不但不能不知道,还要很清楚、很深入,才能获得修学的效果。
什么是「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金刚经》上著名的「三心不可得」,能执着的心空了。所执着的皆称为法。无论是世法、出世间法,「诸法缘起,无有自性,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就说明,所执着的法也是空的。能所皆空,这是空义。学佛的人须从此处契入,彻底明了身心世界,一切万法空无所有。《金刚经》最后的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由此证入,即是从﹁空门﹂入。从空门契入之后,无相、无愿,皆用不着了,这是利根,当下契入诸法实相,就证大涅盘。大涅盘就是不生不灭,即是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
在此境界中,如果心里还有「空相,能所皆空」的念头,那就错了。因为真如本性里实在没有这些东西,否则就会发生障碍,就不能见性,见不到诸法实相。佛教导我们「不取于相」,必须将执着此空相破除,才能由「无相」契入。如果心中有「无相的相」在,也不能证入。必须将「无相相」断除,放下。用什么方法断除?用「无愿」,也称为「无作」,即「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无愿无作,这样才能契入。佛告诉我们,契入诸法实相,证得大涅盘,必须具足这三个原则。若还执着有所作、有所愿,则这一生中永远不能证得涅盘,永远不能契入诸法实相。修行人心中稍微存有一点东西,就是很大的障碍。古人说,「真心、本性」好比清净明亮的眼睛。若眼里有一粒沙(沙喻心中的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则眼不能见。若眼中没有沙粒,改放一颗金刚钻行不行?也不行!(金刚钻比喻佛法,比喻空、无相、无愿)。由此可知,若心中执有「空、无相、无愿」,则如同在眼里放了三颗金刚钻,你还是受不了。
在此处,我们深深体会得,清净心中确实无有一物,这才是佛所讲的「空、无相、无愿」,「三空三昧」。三昧是梵语,译成中文是「正受」,正常的享受。「空」是正常的享受。「无相」,《金刚经》上说得很好,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完全舍离,这是正常的享受。「三三昧」中的「无愿、无作」,不是什么都不做了,而是佛在《金刚经》上教导我们的「无住生心」。这是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正常享受;即是明心见性的人,一个真正觉悟人的享受。从果上讲,此种享受即是「大自在」,故称为「解脱门」。
我们必须透彻理解「空、无相、无愿」这三门。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无论修学任何法门,譬如念佛,声声佛号皆与空无相无愿相应,这一句佛号就得力了。这一句佛号就是「三三昧」,也称为「念佛三昧」。现前我们的生活受用,穿衣、吃饭、工作、应酬,点点滴滴皆与三三昧相应,则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一心不乱,预知时至,是决定可以得到的,将来必然是上上品往生。 七 十 诸 位同修!承蒙邀请,今天有缘在昆士兰的黄金海岸(Gold Coast ),与大家谈谈佛法中的「三皈依」。这在佛法里也是很重要的课题,是我们修学入门之处。在未说三皈之前,首先对佛法要有正确的认识。
目前世界上的佛法,确实存在很多不同的形式,我们不能不辨别清楚。最普遍地,大家都以为佛法是﹁宗教﹂,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是宗教,这是变质的佛法。其实佛法原本不是宗教,但是现在确实变成宗教了。另外一种,变成﹁学术﹂了,特别是在日本某些学校、学术团体,佛法变成哲学,这也是变质的佛法。
一九二三年,欧阳竟无大师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即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做一次很震撼的演讲,题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说明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它是现代人都必须学习的。佛法变质成为宗教与哲学,实在是很不幸的,但是对社会,还不至于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近些年来,我们看到佛法变成﹁邪教﹂。诸位如果仔细观察,这对于个人、社会是有害的。另外一种,佛法变成「作秀」的也不少,在现前社会上时有所闻,这种变质太离谱、太过分了。欧阳大师告诉我们,佛法是现代人需要学习的,然而佛法究竟是什么,并未说明。他要让我们自己去领悟,去体会。
我们冷静观察,「佛法」是「教育」、是「教学」,从经论上最常见的称呼可以证明。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自称为「弟子」,唯有在教育教学中才有此种称呼,这是师生的关系。「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佛法教导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说一切众生的无量苦恼,起于不明了自己及生活环境的真相,于是产生错误的想法、看法,因此生起许多苦难。若能彻底明白自己及生活环境,则其思想见解正确,一切苦自然消除,而得真正的快乐。这是佛法教导的宗旨,教学的内容。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实在可以为一切众生带来真正的幸福,这正是欧阳大师所以说「佛法是一切众生所必须修学的」。
修学佛法,入门就是「三皈」的传授。「三皈」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总方向。学佛是从三皈做起,它是学佛人这一生必须遵行的修学总原则。第一、皈依佛,第二、皈依法,第三、皈依僧。古时候这种说法,大家不会发生误会,可是佛法自古流传至今,依中国历史所记载已有三千多年,代代相传,免不了有些不正确的知见掺杂在其中,错解了三皈依的真实义,即中国人常说的「以讹传讹」。《六祖坛经》是唐代的著作,距今约有一千三百年。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说「三皈依」,则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而不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使我们联想,早在唐朝时,大概就有很多人误会皈依三宝的意义。如果没有人误会,六祖又何必用这种说法!必然是有很多人错会了。一千三百年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有人产生误会,何况又经过一千三百年,今天讲三皈依,难怪大家错会其义。
《坛经》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六祖解释佛法僧三宝:「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是正知正见;「僧者净也」,「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样教导我们「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
什么是「皈依佛」?一般人对自己、对眼前的生活环境,确实是迷而不觉。佛教导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来依正觉,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由此可知,佛法讲的「三宝」有很多种说法,皈依觉是「自性三宝」。如果向自性之外求学,就是佛门所谓的「外道」。佛家讲外道,不是轻视别人,而是心外求法称为「外道」。佛法教我们从心性中求,所以佛法是「内学」,从自心里求,不是向外求。向外求就错了,一样也得不到,向内求则有求必应。这个道理,不但佛在经论上说得很清楚;中国的儒家、道家,也说得很正确。皈依三宝,真正的皈依处是依靠自性三宝。从迷惑回头依自性觉,这句话说得很容易,可是究竟应如何作法?我们很想回头,很想觉而不迷,却偏偏迷惑颠倒。如果不落实在生活中,这种讲法就变成玄谈,变成玄学,而实际生活上得不到受用。所以,「迷」与「觉」的现象是什么,也就是「迷」是什么样子,「觉」是什么样子,「佛菩萨」与「凡夫」那里不一样。我们从这里可以摸索出一条道路,能找到真正的皈依处。
《华严经》的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佛菩萨。他们所表现的,就是现前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动,无论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所表现的种种身分。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与凡人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也穿衣、也吃饭、也上班工作、也应酬,这些皆与我们相同。相同中的不同之处何在?在他的心清净。事跟我们一样,没有丝毫差别,我们每天工作八小时,他也工作八小时。我们在生活中天天生烦恼;他们则是天天生智慧,这就不一样。我们生活、工作、应酬都生烦恼;他们生活、工作、应酬都生智慧。何以见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证明。他到黄梅见五祖时,曾经向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读到这句话,有很深的感触,他的心常生智慧,我们的心常生烦恼,这就是佛菩萨与凡人不同之处。智慧怎么生的,烦恼从那里来的,只要搞清楚,就知道从那里回头、依靠什么。烦恼从妄想分别执着而生,这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我们穿衣吃饭有妄想分别执着,每天上班工作也有妄想分别执着,待人接物还是有妄想执着,在此处生烦恼、生七情五欲、生贪瞋痴慢,烦恼永远不断。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着」是「轮回心」。六道轮回是这个念头造成的现象。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应酬,就是造轮回业。轮回心造轮回业,即是迷惑颠倒。
我们学佛,佛教导我们回头,皈依自性觉。自性觉就是佛性。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超越世出世间法。永离妄想分别执着,即是真心、佛性。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的生活即是菩萨行。每天上班工作也是菩萨行,一天到晚应酬还是菩萨行。关键在此,就是将妄念转过来,从观念上回头。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所用的就是真心。「真心离念」是大乘经上常讲的。念是妄想,妄想是妄念;真心里没有妄念,真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清净心生活,生活清净;清净心工作,工作清净;清净心应酬,应酬清净,无一不清净。心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则国土清净。
也许有同修说:「我做工作需要思考,要是不想,我的工作还能做得成吗?」没错!当你工作需要思考时,尽管去思考;工作做完了,就不要再思考了。工作放下还去想它,就是妄想。「念」有妄念、有正念。「正念」是自己工作范围之内的,除此之外,就不再想其它,其它与我不相干。这样,你的工作能做得好,烦恼、妄想少了,智慧就增长,工作就很顺利。一切时一切处,知道长养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则任何事都会做得格外好,生活也会更愉快。我们也要学惠能大师,「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现 在做种种工作皆须思考,这是习气。真正修行,这种思考的时间会愈来愈短,思考的程度会愈来愈淡薄。若功夫成熟,无论从事那一种行业,皆不需要思考。智慧现前,何必思考!智慧未现前时,还是离不开思考,但是要把思考的范围缩小、时间缩短,尽速将其程度减轻,使智慧渐渐往外透。若想得太多、太远、太深,则智慧完全无法显露,因为妄念障碍了自性本具的智慧。
若将「觉」与「迷」的样子搞清楚,理论也明白一些,必须认真做,真正下功夫。须学诸佛菩萨运用六根,眼见的是色相、耳听的是音声,练习见色闻声,六根对六尘境界起作用时,学「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真智慧。再学「不起心、不动念」,即是修清净心、自性本定。眼见色、耳闻声,不起心不动念,即是大禅定。定慧就在日常生活中修,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中修,这是从根本修,是高级的修行方法。
《华严经》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在这方面用功,所以不拘于形式。修禅定不是盘腿面壁,而是六根在对六尘境界时,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是「智慧」,转贪瞋痴为戒定慧,转烦恼为菩提。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贪瞋痴;佛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起作用是戒定慧。此即何以菩萨常生智慧,我们常生烦恼。烦恼就是贪瞋痴三毒,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从妄想分别回头,从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回头,依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此即「皈依佛」。
「法」是对宇宙人生正确的认识与见解。真实智慧现前,思想、见解才是正确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想法、看法皆是错误的。我们是初学,一定要依靠经典,来纠正我们错误的见思。经上所说的,就是诸佛菩萨的正知、正见,决定是正确的。依照经典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即佛在经上教我们怎样做,老实学着怎么做就对了。因此,皈依佛是总纲领、总原则;「皈依法」是教我们如何从日常琐碎事务中修学,遵守佛的教诲。佛的经典很多,我们是不是要每部经都学习?不需要!佛经是当年佛教导大众的记录。每个众生有他自己的困难与迷惑,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佛教他解除迷惑颠倒、离苦得乐的方法,以后记下来就成为一部经。可见他是经由佛陀一次的指导,就得利益,就解决问题。由此可知,一部经就够了,这是决定正确的。现在我们没遇到佛,佛留下这么多经典,要依靠那一部才好,这是很现实也是很困难的问题。佛好比是大夫,我们都是病人,遇到大夫为我们诊断用药,真的是药到病除,解决问题。现在大夫不在了,留下一大堆的处方(经典好比处方)。我们是病人,这处方要是用对了,病就好了。如果用得不对症,麻烦可就大了。佛法确实如此,经典的理论修行方法若与根机相应,这一生决定成就。若不相应,如同吃错了药,不但这一生救不了,还带来更大的麻烦。各位同修一定深有同感。何以见得?许多学佛的同修,未学佛前还好,学佛以后烦恼更多,愈学麻烦愈多;个人、家庭一大堆的麻烦都来了,那是药不对症,吃错药了。 克 实而论,「法门」的选择是一件大事,但我们无能力亦无智慧。如同自己害病,大夫遗留一大堆的处方放在这里,却没人指导,这事情麻烦。要是碰碰运气,不太可靠,就像买奖券,想中特奖并不容易,没那么幸运。必须要依靠真正有修有学的善知识,帮助我们选择法门。然而,当今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不多,一生未必能遇到,遇到了也未必认识他。愈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愈谦虚,你若问他;他回答「我不会,我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没有修持」。若说「我行,我有智慧,样样都行」,那不是真的。现今我们都没有能力辨别真假。唯一可行的,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早已为现代人指示出一条明路,即是《大集经》上说的,「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 无 论依中国或外国的说法,我们皆是生在末法时期。佛的法运: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生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二千年以后,即是末法。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决定选修净土,老实念佛,决定成功!这是遵照佛的指示。有修禅成就的,也有修密成就的,那是极少的特殊根机,不是普通人。我们仔细想想,自己是不是特殊的根性?上上根性的人可以尝试学禅、学密、或学其它法门。如果觉得自己的根性很普通,就老实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指示,是很有希望的。
老实念佛,没有不成就的,特别是读了净宗经论以后,仔细思惟研究,确实有道理。在一切法中皈依净宗经典,亦即在无量经典中,我们选择净宗「五经一论」。这六部分量都不多,足够我们一生受用,决不可轻视。其分量虽少,若细讲这六部经,十年也讲不完,所以依照此六部经修行就够了。「皈依法,我们就选择净宗五经一论」,非常踏实。 净 宗学会成立时,于﹁缘起﹂里提出行门的五大科目,即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五项守则:「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皆是净宗五经一论所说的。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时时与佛所说的话对照,若相应即是正确的,就没有做错、没有想错;若与佛所说相违背的,就是想错、做错了。我们真正抓住纲领,以此检点、修正自己的生活行为。
「皈依僧」,「僧」是清净、和合的意义,六根清净,一尘不染。特别是净宗,着重修清净心。皈依誓词中,「皈依僧,众中尊」。「众」是指团体、社团。世界上社团有很多,小则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团体。佛告诉我们,学佛人的团体,在一切世间团体里,是最值得尊敬与赞叹的,因为它是「模范社团」,可以作为所有社团的榜样。它的特点,是社团每一分子都能和睦相处,是一个和合的团体。团体最怕不和,他们的想法看法很接近,「见和同解」,也就是建立共识。
想法看法一致,是一个团体和敬的基础。特别是在澳州,这两天我们见到此地政府的两位首长,都很慈悲善良,实在非常难得。他们告诉我,「澳州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有各种不同的种族,与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何在异中求同,建立共识,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两天我们接触,彼此皆有此共识,希望我们在此地能团结发展,真实的基础就是「见和同解」。和合社团的第二个条件是「戒和同修」,持戒即表示守法,尊重别人,尊重法律,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彼此尊重而不排斥,就能互敬互爱、互助合作,社会才能和睦相处,才能繁盛,共存共荣。
佛门六和敬的团体,在所有团体中是最尊贵的。「皈依僧,众中尊」,我们要朝此目标努力。别人不尊敬我们,我们必须尊敬别人;别人排斥我们,我们更要爱护别人。用耐心与真诚感化他们,这样才能达到和睦相处的目标。「僧」字含有这层意义。
「皈依三宝」就是「皈依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时常保持自己的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觉心,就是觉悟,就是正知正见。所以,「觉、正、净」实在是一而三,三而一,皆指我们的真心本性。自古以来,中国佛法有十大宗派,有无量法门。无论宗派法门有多少,修行的方法皆可归纳为「觉、正、净」三大类。一般而言,禅宗、性宗(法性宗)是由觉门入。禅宗的目标是要求大澈大悟、明心见性,这在觉正净中称为「觉门」。禅宗以外称「教下」,如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三论宗,皆是从经典入门,即是由「正门」入。用经典的教训、理论与方法,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这是走正门。「净宗」完全用一心念佛的方法修清净心,这是由「净门」入。
「觉、正、净」三门,「觉门」定要上根利智之人才能契入;若不是上等智慧,无法开悟。由「正门」需要长时间,像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依佛的经教,长时间熏习才能契入;虽然中下根人可能契入,但时间太长。比较起来,还是「净宗」好,不必上上根机,也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一句「阿弥陀佛」修清净心,定能往生、不退、成佛。譬如,一个讲堂有三个门,在门外看是不一样,进了门就一样。由此可知,无论从那个门进来都相同,所以契入之时,觉正净必同时得到、同时具足。往生净土即是契入佛境,这个方法是一切诸佛赞叹的,还是此法高明,因为它太方便了,既不需要上根利智,也不必浪费很多时间,的确是最殊胜的法门。《无量寿经甄解》曰:「今就利益论,彼(指华严、法华)假此(指无量寿经)真。何故?彼说速疾成佛道,不见速疾成佛人。:::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处即菩提。在世灭后但此一法故。一切凡圣行无别故。利益真者莫过斯。」此明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论,若论真实之利,无有过于念佛往生净土一法。故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这是将「如何皈」、「如何依」,为诸位说明清楚。
「自性三宝」之外,尚有「常住三宝」,此是形象。佛像是「佛宝」,经典是「法宝」,出家人是「僧宝」。形象上的三宝很有用,如果没有三宝形象,今天虽将三宝的大意为大家讲得很详细、很明白,恐怕大家下楼就忘了,过两天就完全没有了。因此,供养形象三宝的利益太大了。家里供养佛像,一见到佛像,就想到自己要皈依自性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学佛菩萨,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见到佛像自然就提醒自己。佛像就是这个用处,不是教你天天香花水果供养,向他磕头,那一点用都没有。你以为这样佛菩萨会喜欢你,佛菩萨早就跑了!
佛菩萨希望我们觉悟,不希望我们迷惑颠倒,但有不少人错将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所以,须知道供养佛像的道理,乃是提醒自己觉而不迷;见到经典,就要想到正知正见,正而不邪;见到出家人,就想到净而不染,就会想起自己要修清净心,要六根清净,要跟大众和睦相处。如此时时提醒自己,利益就很大,因此住持三宝有这样的功德利益。由此可知,「住持三宝」很有必要,它是三宝的形象,但是要有实质的内容,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如果没有实质的内容,单是表面形式则不得利益。大家明白道理,晓得如何入门,此即是「传授三皈」,就是将三皈的意义、修学的纲领原则传授给大家。
「三皈」的仪式是在佛菩萨形象面前发愿、宣誓,从今而后发心一定要这样做,由一位出家法师为你作见证,证明你确实发过誓,发愿作一位真正的佛弟子。三皈仪式简单而隆重。现代有许多很复杂且长时的仪式,又不懂得三皈的意义,胡里胡涂皈依佛,皈依之后仍然胡里胡涂过日子,这与佛法的教义完全违背。真正回头依靠自性三宝,此人完全改变了,一般讲改造命运,甚至改造体质。命运、体质皆可改造,心念回归,就完全改变了。
三皈依的仪规,我们采用弘一大师从戒经节录的三皈仪式。弘一大师说,世尊当年在世,就是用此仪式为弟子们传授三皈,所以我们也遵循这个仪式。
「皈依佛」,我们落实皈依「阿弥陀佛」。为何不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皈依阿弥陀佛,而我们皈依阿弥陀佛,正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期望。「皈依法」,我们落实皈依《无量寿经》。「皈依僧」,我们落实皈依「观世音、大势至」,这两位菩萨僧宝。
若有人问,你有没有皈依?「我皈依三宝」。皈依那位法师?「皈依阿弥陀佛大法师,我是弥陀弟子」。谁为你作证明?「净空法师为我作证明」。这个说法完全正确,而不是说我皈依净空法师,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过 去我传授三皈时常讲,我们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皈依某一个人,就是把佛法的僧团分化了,此种过失很重。若依戒经结罪,这是「破和合僧」,堕阿鼻地狱。所以,证明三皈的法师是代表僧团传授三皈,为我们作证明的。从《坛经》看来,「三皈」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误解,此事必须澄清,我们才有一条真正的出路。
七一『修福与修慧』,福、慧是修学佛法所要求的两大目标。我们在传授三皈时,所念的誓词:「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与慧,足就是满足、圆满。由此可知,成佛就是福与慧的修学圆满,所以得为世、出世间之所尊敬。
世间人,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求福慧,其实福慧是众生本具的,自性中原本就具足,而且是圆满具足。现在众生福慧为什么没有了?佛告诉我们,是有两种障碍把它障住了,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福德,所知障智慧。有烦恼障的人,福德就没有了;有所知障的人,智慧就没有了,所以只要能除二障,福慧就现前了。
二障要怎样除?这就要靠修德了。福慧原本是性德,如果没有修德,自性的福慧就不能现前,所以要修行。修要怎么修法呢?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教人要先修学三福。我们真正能相信,真正能明白这个道理,肯发心去修学,这个知见就是真实的智慧;肯认真去做,此人就有福了。
「三福」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认识不够,认识不够就是没有智慧。我们有一分的认识,就认真做到一分;有二分认识,自能做到二分;完全不肯做的人,就是福慧都没有的人。由此可知,在修德上来说,修福跟修慧是相辅相成的。佛在经典里常说:「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些皆是教人真正修行。特别是「为人演说」,「演」是表演,是教我们要做出来给别人看;「说」是为人讲解、劝人学佛,所以「演」是身教,「说」是言教。
七二学佛的枢纽在定慧,正如同《金刚经》上所说的:「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定就是如如不动,慧就是不取于相。佛在《金刚经》里教须菩提,最要紧的就是这两句话,我们也可以用这两句话来反省、检点自己有没有智慧,有没有工夫。 学 佛不能成就,原因就是没有定、没有慧。换句话说,就是迷惑颠倒。这是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因为起心动念有分别、执着、妄想;与人相处时,还有贪、瞋、痴、慢,还有嫉妒,造的是三恶道业因。这样的行为,不论是参禅、学教或者是念佛,皆是无法脱离轮回的。
世间人不清楚,但我们修行人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真修行,确实要记住惠能大师的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要见自己的过,不见世间过,这是惠能大师教给后人的两句真实话。若不在这上面真正下功夫,此生就与过去生一样,注定是要空过的。为什么空过?因为忍不过。没有忍,那来的定?六波罗蜜就像是上六层大楼一样,第三层如果上不去,就没有办法进到第四层,充其量也只有布施、有持戒,忍就没有了,修学怎能成功?所以六度修学的次第,有了忍辱、精进,才得禅定,有了定慧才管用。有定慧的人,心量就大,就能与自性相应。
念佛往生亦复如是,达不到第六层,念佛是不能往生的。念佛往生最低条件是功夫成片,没有定慧,功夫怎能成片。成片是什么样子?六祖说得好:「不见世间过。」这就是功夫成片的样子。还见世间过,可断定你功夫没成片,因为你心里头还有分别、执着,还有障碍。
七三在念佛堂里面,主七师常讲:「放下身心世界。」你没放下,心就得不到清净。要是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观察,如果人人都能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世人就能和平共处了,世界那里还会有斗争!社会一定祥和,世界就大同了!
经上所讲的,绝不是念一遍就有了功德,要紧的是把它做到,单念不做没有用。六祖说得好:「生死大事,福不能救,要有定慧才能救;解悟不能救,要证悟才能救。」从前李老师在世时常说:「修行人要改心。」心改善了,行为自然就善良了。如果只有行为上改,心没有改,那就是外表上的装模作样,内心里面还是妄想、执着。依然是无济于事,要紧的是要改心。
七四好心出家,总算是有了相当的觉悟。觉悟什么?觉悟到生死轮回的可怕,立志要在这一生中了生死、出轮回,古大德所谓的「真为生死出家」。一个人若有了这样的觉悟,他对人、对事、对物的心态,自然就与别人不一样,不会再争名逐利,也不会勾心斗角。为什么呢?他知道那是轮回业。一心为了生死、出三界,不是做不到的,「老实念佛」就能做到,我们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老实了?出家,真正要讲到抱着弘法利生的愿望,有没有障碍呢?障碍很多。一个道场里,师兄弟、住众那么多,你一个人想出人头地,别人嫉妒、障碍,总要把你踩下去。这一种嫉妒、障碍的严重性,从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开始了,六群比丘就是嫉妒、障碍的一群。在《六祖坛经》里,六祖惠能大师在猎人队里避难,隐藏了十五年,为什么?就是为了避免别人的嫉妒、障碍。他们不能,也不希望你有成就。
为什么出家人还有这样心态呢?这就是波旬的子孙。佛在世时,经上不是记载得很清楚:「魔王波旬叫他的魔子魔孙,在末法时期统统出家,披上袈裟来破坏佛法。」或者就是这一类人。所以我们若是内心有这个念头:别人比我们强,做弘法利生的事业,我嫉妒他,我要想办法整他、阻止他。则自己就是魔王子孙,到佛门里来专做破坏佛法的工作。如果有人真正发心走弘法利生的路子,我们生欢喜心,全心全力去帮助他、照顾他,这就是真正的佛子。所以我们自己出家了,到底是魔的子孙?是佛的子孙?自己一反省,一检点就知道了。魔王子孙出家,果报将来必定在三恶道,因为他是障道的,不是弘道的。
所以真正发心弘法利生,一定要有善巧方便,那就是自己用功时,姿态要摆得很低,最好用功不要让人发现。人家见不到的地方,我用功;人家见得到的地方,和光同尘,跟大家打成一片,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当人见不到的地方,自己认真努力。把名闻利养、贪、瞋、痴、慢、嫉妒、障碍统统放下。放下这些,即是放下六道轮回,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净土,劝人念佛,这就是往生成佛的路。
今天这个看不惯,明天那个看不惯,我们要明了,这是造轮回业。世间的一切随他去,自己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就正确了,连孔老夫子教学也是这个宗旨|人能够尽本分。我们修学的本分是依据《无量寿经》,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落实在生活中,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善导大师说:「一切从真实心中作。」就对了。
章嘉大师教导我,我也在此转赠给诸位:「学佛的人,一生任何事情都交给佛菩萨、交给护法神去安排。」自己什么心都不操,这样一来,心就清净,就平等了。顺境,是佛菩萨安排的;逆境,也是佛菩萨安排的。所以在顺境里没有欢喜心,逆境里不生烦恼。一切皆是佛菩萨至善的安排,历事炼心成就道业,那里会怨天尤人!
七五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抓住纲领、守住原则,功夫就容易得力了。纲领原则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两句话的道理、意义一定要透彻的理解,要遵照现在新印的《净宗同学修行守则》去实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必须要应用在生活上,这就是自行化他。
《沙弥律仪要略》的节录,就是前面五个科目的举要,所以《修行守则》是属于行经。经有四种|「教、理、行、果」,「行经」是要我们真正做到的。我们真能用「真诚、恭敬」的心来修学、为众生服务,一定会得法喜充满,会得清净心。能以真诚、恭敬心为一切众生服务,就是修学大乘。
在大乘法里面,最圆满、最究竟的,就是「普贤菩萨行」。普贤菩萨行是什么?就是礼敬、称赞、供养诸佛。这些都在日常生活里。礼敬,必含真诚恭敬;称赞,定有法喜充满;广修供养,就是服务一切众生。所以普贤行包括的范围是非常的深广,绝不是拿一点钱,包个红包就是供养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菩萨道、大乘佛法的精神,就是广修供养、广度众生。《金刚经》讲:「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句经文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破迷开悟的结果,自然是离苦得乐。「迷,要帮助他破尽;悟,要帮助他圆满」,这就是成佛,就是「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若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此方世界,或在十方诸佛剎土里修行,都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圆满。如有人问,为什么要选择净土?我们可以告诉他:就是怕轮回、怕生死、怕折磨、怕障碍,且为了自利利他达到圆满,所以才决定求生净土。
生西方净土之后,就如经上所讲:「一切苦难都离开了」。而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圆满成就佛果。圆满的智慧德能现前了,然后再回到九法界来广修供养,为众生服务就没有障碍了,这就是佛家常说的:「乘愿再来」。
转自《慧海佛光》返回目录
发布时间:2012年9月18日 10时17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