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说佛论道

如是闭关


  通常大家都想闭关,试问大家,一个不能觉照的人如何闭关呢?“闭者”,闭身心;“关”者,关六根。闭关,并不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名为闭关。通常大家要么不见,要么是见而不照——也即见而即住。
  不知不觉,能知能觉,能觉能照;能照能入,能入能出;能出入则无我,无我则自在;自在则无痕。   
  时常听说有人在闭关,但是时间不长就出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的忍受力是有限度的,如果你对这一件事情没有产生乐趣,还没有生起法喜,却要继续做下去,其结果一定是一无所获,会自动放弃,终生厌倦。一旦和功夫打成片,产生法喜,乐不间断,身心内外一片光亮,日如弹指,而不是坐在洞中算时间,因缘成熟(法财侣地)都俱备了,才能闭关,闭关若是诵经拜佛,那仅仅是在皮毛上用功,如果什么方法都没有,根本不知道如何用功,还闭什么关,心理的素质,身体的素质都要很健康才能闭关,身体不健康的人,修到一定程度,很容易出现幻觉,再加上心理不健康就误以为是佛和魔来了,但大多数都以为是佛来。其实在闭关前应该早已明心了,不明心又如何用功呢?明心是理上,见性是功夫上,自古以来,理上都是顿悟,事上都是渐修,不存在理也是渐悟,闭关就是为了亲见佛性,在没有闭关以前早已经明了心性,对修行之途掌握在手,闭关之时,正是亲履本地风光,不是前进,乃是后退,回到最初的源头,回到老家,正是这个意思。   
  如果一个人真的发心修道,想要闭关的时候,必须外忘世界,内忘身心。法、财、侣、地不仅都要具备,还必须能够得心应手。所谓“得心”,也即明心;所谓的明心,也即明确方向。禅宗里面叫做“明白见地、确定方向”。   
  明心即因,见性即果;见性即因,入道即果;入道即因,无我即果。到究竟的无我之前,要把世间上的利、禄、情、爱全都放下。这些放不下,无论你每天用功办道多少,都与“道”不相干!你“用功办道”的越多,实际上对世俗的功名,情爱,贪恋的越多。因为你对这一面投入的越多,对另一面索取的也会越多。即便有一天你入了道,见到了自己的心性,你没有持续地修炼下去,一不留神,觉照还会被业力给拉出来。因为一个人的业力越大,越有力量,一旦降伏,入道的力量也就会越大。   
  如果在外边做事情能够全心全意投入的话,一旦我们走进另外一个环境——闭关的话,同样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相反,我们在外边做事情贪生怕死,不愿多做一点,不愿多付出一点,我们想闭关修炼,难道是一种享受吗?难道它不比在外面付出的更多、更艰辛吗?古人讲:智慧用了智慧在,力气用了力气在。一个不愿意布施智慧、力气的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修行人?
 
  抛开学佛的角度来讲,你用了智慧,用了力气,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好了对方。那么我问一句:你自已究竟丢失了什么?实际上,人的智慧,力气,是从布施当中、从供养当中培养出来的。也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是挖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人才,与先天的素质及后天的培养有关系。实际上,人的一半上天已经给你定型了,给你安排好了,无论你怎么蹦、怎么跳、怎么挣扎,谁也没有能力帮你改变这一半了!所谓的“改造命运”,只能是改造另一半。可是就一个凡夫而言,这另外的一半,你也无法改变!惟有在世的明师可以帮助你改变。就连过去己经住生了的明师,对你来说也是无济于事。就像现在的人有病,必须要找现在的医生,你去找古时候的扁鹊、华陀,根本医治不了你现在的病。你们在座的人,谁有了病会去找过去的华陀、扁鹊治疗呢?是不是都去找现在的医生呢?   
  人的福报、功德、智慧、承受力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从给予当中、付出当中、供养当中培养、训练起来的。为什么在“六度万行”中,要把布施放在第一位呢?我们看问题不要只看表面,要看到它的实质,看到核心。   
  当一个人的心态没有改变的时候,你所谓的学佛修道,就像一个齿轮每天按步就班地转动一样。你就是转一百年,也不会开悟。即使在修道,也未修道!因为你天天都是按步就班的这一套,并没有让你的身心有巨大的震撼,巨大的触动。
  可怜之人,也必然有其可恨之处!   
  要想知道自己能否修行,是否己经在修行,或是说修行到哪个程度了,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接触的每一个人,足以能够检验出我们修行的等级了,哪里还需要看经书,找明师印证呢?   
  菩萨之所以有悲心,那是因为他有一个难以形容的心量。如果他没有这个心量,如何来的悲心?即然没有悲心,如何来的智慧?既然没有智慧,如何来的神通?所有的一切,全部是建立在“量”上。有了这个量的存在,接二连三的智慧、神通、福报、功德,都会具足。人生很短暂,转眼间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你得到它也是如是,你得不到它也是如是。既然世间上的一切都是如是,大家何不找一个超越了如是的“如是”呢?   
  一个人尝试的越多,当他超越、放下的时候也就越多越快。这里所说的“尝试”,不是说你经历的很多,而是指你用心投入过。有许多人经历了很多,但都没有用心投入,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很深的尝试。因此在他的身上,也就不可能完全的超越。可是有几个人敢把自己的身心完全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上呢?
  因为他不知,所以就不觉;因为不觉,所以就不能够照;因为不能够照,所以就不能够入;既不能够入,所以就不能够出,既不能够出入,也就不能够自在。

  总之,明者自明,迷者自迷,凡用语言,皆非实义。
  若言修行,般若为导,宏愿为力,净土为归。
  有心为想,无心为照。
  心识之用不灭,真心不能显现。妄心熄灭为涅槃。
  识得即道,无明即魔。
  心罪不除,无有见佛之日。
  迷人念佛去西方,悟人净心西方来。
  人有迟钝,法无上下。
  福慧具足,方可了生脱死。
  真定者必能生慧,真慧者必然有定。
  路途是家事,家事即路途。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不慕浮华要精华,不寄死后重当下。
录自释万行上师的《心法随笔》

发布时间:2014年4月27日 11时47分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