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随境能出入,方为自在人
问: 修行是否一定要吃素,不能结婚? 师: 你不要认为是这些决定你成佛不成佛,开悟不开悟。这种想法是错的。吃素、独身是我们汉传佛教的规定。藏传佛教,他们吃肉,结婚,但是照样成就啊。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有些人可能一吃肉,一结婚,就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了。佛祖看我们的根器不够,所以干脆不让我们沾染,怕我们一沾就出不来了。本来宗教是讲节欲的,由于我们过分宣传,就变成禁欲了。但你们作为居士,比如说你是做丈夫,或者是做妻子的,要尽你们的责任。你们也不能违背你们的道啊。 问: 什么是圆满? 师: 关键是你心中对圆满的理念是什么,标准是什么。就像有的人说:“哎呀,我的事业何时能圆满?何时能成功?”请问你给自己定的事业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我事业成功的标准是当一个讲法的和尚,那我的事业已经圆满了。所以要看你的层次、你的心态、你的取舍。如果你的内心圆满,你看什么都圆满,看每个人都是你的师父,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你学习的东西。你不必抛弃你身边的善知识,跑千里万里去找师父。其实,我们身边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佛教讲:“能出能入,随处应化。”道是能出能入的,能出能入的就是道。佛门里面不是讲随缘应化吗?不是讲你需要以什么样的形象、什么样的身份得度,菩萨就以什么样的形象、什么样的身份来度你吗? 有一次我们讨论“什么叫正知正见”,大家各抒己见,最后我说:“你带着觉照做任何事情,都是正知正见;你丢掉了觉照做任何事情,都是邪知邪见。”觉是觉察,照是照顾。有的人不能觉察,但能照顾,你提醒了他,你就成了他的觉。有的人能觉察,但意志薄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他有这个觉,但不能照。有的人既不能觉察,也不能照顾。有的人既能觉察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能照顾自己的言行举止,这就叫做能觉能照,这就是佛菩萨。人也分这四个层次。 问: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于是就有了教外别传之始。这个”教外别传“是什么意思呢? 师: 引用世俗的一句话就是:不遇知音不开口,不逢剑客不呈剑。你是外行,我跟你说了也没用——对牛弹琴,我传法给你也是白费时间。被传者要能和传者相应。所谓的“相应”,你我具备同样的素质,是一个层次。才能相应。如果是同一个层次,已经相应了,不传也传了。“教外别传”还有另一层意思,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风格去传。你要是用同一种形式传给在座的每一个人,可能有的人有感受,有的人没反应。所以佛教传法的形式很多:有的是用香板传;有的是把徒弟推出去,以断绝师徒关系的方式传;有的是师父以死来唤醒徒弟……就像船子德成传法的时候,跳到水里淹死了。他的徒弟非常悲痛,师父的死触动了他的心灵,他马上把师父那几年的所作所为所言回忆,反省了几遍,然后豁然开悟。所以传法的方式很多。 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呢?因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态、不同的状态下,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才有用,才有效。所以佛教才有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需要这么多法门呢?因为众生有千千万万种。 问: 您28号晚上的那个开示,放的那首音乐,我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在下面谈论您这个开示,都不太懂。当时听那首音乐,什么样的感觉才是对的呢? 师: 那天晚上不是讲得很清楚吗?你相应也对,不相应也对;你有感觉也对,没感觉也对;你感觉好也对,感觉不好也对。你的回答代表了你的层次,代表了你的风格、品质和为人。这就是佛教讲的“行履乃功夫”。也就是你一开口,一做事,就可以看出你的素质、你的品质,你有没有功夫,你的功夫是深是浅。 你关起门来不出去,可能看不出你的功夫;你不说话,就不会说错话;不做事,就不会做错事。但是,佛教讲要起用,要为众生所用。离开了众生,佛法就不存在了。所以修行人一定要开口讲话,一定要出来做事,不能因为害怕自己没有能力,没有功夫,就不讲话,不做事。 过去佛教里面有一个方法:你来问我法,我不是不教你,我也教,但首先我要问你一句,听听你的回答,看看你是什么层次。比如我说:“蓝天一柱。”你对得上,我就讲第二句;对不上,我扭头就走,叫你去念佛,去打坐,去种菜。我们不是一个层次的人,怎么能相应呢?没办法相应,对牛弹琴,我说东,你说西。 在过去,如果你问一个禅师问题,禅师都慈悲,不会不答,但他会先扔几块探路石,了解你的层次。比如你问:“拜佛要怎么拜?”我说:“大殿里烧香了没有?”你可能会想:“哎,这个万行怎么搞的,我问东,他答西?” 实际上是你不明白我的意思。如果你明白,我们就继续谈;不明白,我就会说:“你去好好种菜,好好烧火做饭,好好念佛,好好烧香……”。 对佛法,好多人都不理解。有的人跑了几千里来问我:“师父,我是烧三支香对,还是烧一支香对?”、“是早上诵楞严咒对,还是晚上诵楞严咒对?”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你来说至关重要,你相信万行,别人的话你不相信,我能理解。可是,站在我的立场来讲,这不是个问题。如果你问一点道上的东西,还值得回答,因为它确实是个问题,我还会欢喜。但是有的人问的并不是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这么做其实是一种我执,他认为这个问题只有万行的回答才是对的,别人的回答都是错的。而且这些问题如果他自己坐下来去思考,去分析判断,就能找到答案。可是他已经习惯了有疑必问,从不思考。 佛门里面有问必答的师父不是好师父。你问十个问题,我回答你两个,这对你已经够慈悲了。你问十个问题,我回答你十个,那是害了你,使你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果你问我十个问题,我回答你一个,然后我再返回给你十个问题,就像你本来挑了一百斤的担子,我再给你一百斤的担子压你。一压,你就会反省,就不会胡思乱想了。 问: 在我大概十六七岁的时候,觉得打坐很好玩,在打坐过程中也出现了好多异象。这几年什么都没有了。是不是重新开始修行,还要走这个过程? 师: 还要。修行怎么可能没有境界呢?有了境界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可怕呢?就是因为心理素质没过关。在修行的过程中,不管生理、心理出现什么境界(一般人讲“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现象就是境界),内心都要保持平静,就看着它,让它自然地变化。它变化完之后,你很快就平静下来了。如果它变化,你的心态也跟着它一起变化,那你就出不来了,那就真的是走火入魔了。 什么叫走火入魔?进去出不来就叫走火入魔,你不能做主就叫走火入魔,你出不了功态就叫走火入魔,你进入不了功态也叫走火入魔。就是所谓的“见人要说人话,见鬼要说鬼话”(众笑)。你见了人还在说鬼话,还在说你道里的话,没有出道,就叫走火入魔;你出不了这个道,也入不了那个道,就叫走火入魔。要能随时进入状态,随时走出状态,也就是要能随时出入你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一切都是根据需要而存在,而显现。 问: 如果每天诵经,念佛,打坐,观自己的念头,这样能开智慧吗? 师: 我不知道你怎么理解观自己的念头,你是怎么理解“观”的? 问: 就是看自己的起心动念。我现在的理解是,看自己的起心动念到底是不是从自己的肉身里面出来的,看这个念头是对的还是错的。如果是错的,再看它从哪里生起。 师: 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它已经生起了,那你怎么办呢? 问: 要是错的,就发一念忏悔心。 师: 你每天都是这样,念头产生了就压下去,压下去又产生,产生了又忏悔,每天都在忙着干这个? 问: 对,因为每天的念头都很多。 师: 你不干正事,每天就忙着干这个!这就叫不务正业(众笑)。“不务正业”这个词也是佛门里的用语。这些念头你不要去管它,你管它干什么?你不需要看着这个念头,压住那个念头,又忏悔这个念头。你只管往前冲,冲过去,那些念头就没有了。一匹马把车拉歪了,一个傻瓜就光推车子,把车子推到中间,结果车还是歪的。一个智慧的人看车子歪了,把马牵到中间,车自然就正了。 一个人坐在那里不用功,和念头打架,心里总想着:“这个念头是善的还是恶的?哎呀,不能起邪念,起了邪念马上要忏悔……”这就叫不务正业,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啊! 录自释万行上师的《善用其心》
发布时间:2014年5月12日 10时28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