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学佛就是管住身口意
问: 修五戒十善可以升天吗? 师: 本身能生到天界,说明他在无量劫以前五戒十善已经修得非常好了,临终才能升到天上。天上指的是欲界天和色界天。 问: 要修禅定才能升到无色界天吧? 师: 一个人能一心修福报,说明他已经有了禅定。如果一个人没有禅定,想修福报也修不起来。佛门里经常讲:“如果你这个人没有基本的福报,你想修福报,连机会都碰不到。” 问: 佛门里讲慈悲,什么是真正的慈悲? 师: 佛门里有假慈悲、乱慈悲、愚昧无知的慈悲。有些人由于愚昧无知,让事情的性质变成了假慈悲和乱慈悲。 作为一寺的住持,首先要考虑你所做的合不合法,其次合不合理,再其次合不合情。当法、理、情三者同时需要面对的时候,就看你的修行、你的境界和觉悟了。所以,你说什么是真正的慈悲? 实际上佛法和世间法的道理是一样的,佛法不干预世间法,世间法也不干预佛法。也就是说彼此尊重,遵守对方的规则。并不是我要改变你,也不是你要改变我。这就是道,这就是佛法,这就是真正的慈悲。 有多少人了解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在所行使的职责范围内,应该如何遵守彼此的规则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何做一个出家人?你们都会回答:“遵守佛教的戒律。”可是有几个人真正懂佛教的戒律呢?你以为佛教的戒律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吗?——这只是你心目中的佛教。正如我们所谓的“慈悲”,以为包容了对方,允许了对方,成全了对方就是慈悲。那是你不懂何为真正的慈悲。你所认为的“慈悲”固然也是一种慈悲,但不能涵盖佛祖所说的慈悲。佛祖的慈悲是由迷转悟,由邪转正,由凡转圣,这才是真正的大慈悲。 古人讲闻到佛法是最大的福报。那是对有智慧的人而言,对能理解佛法的人而言。 大智慧的人需要提起就提起,需要放下就放下,他能想到,也能做到。第二种人想得到,做不到。还有一种人,他以为自己已经想到做到了,实际上他既没想到,也没做到。他所谓的“想到”、“做到”,都不是佛法,不能代表佛。那代表什么呢?代表“我法”,代表我执,代表个人的邪知邪见,代表他自己而已。 问:祖师禅通过四禅八定吗? 师:通过。祖师禅的功夫必须通过四禅八定。不管祖师禅还是如来禅,见地上都必须通过四禅八定,才可以一下到顶。但是你仅有见地有什么用呢?它不能了生死。不过它可以用于导航,指导我们修证。 问:社会上有的人心念很强,能管住自己的身口意,能指挥自己的身口意,这是不是一种禅定? 师:禅定不外乎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四禅八定说白了就是把握自己的身口意,主 宰自己的身口意,做自己身口意的主人。比如说初禅达到妄念停止了,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二禅呼吸停止了;三禅念头没有了;四禅个体融化,和整体融为一体,灭尽一切受想行识,也就是达到了物我两忘,与万物同一体了。 佛法不破坏世法,不改变世法。为什么?因为佛法知道各有各的使命,各自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安分守己,达到整体的平衡与和谐,然后再进步,再提升。 就拿我们的身体来讲,五脏六腑都健康,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互相配和得很好,协调得很好,这才叫和谐。如果你的脾胃功能很好,肝功能不好,这叫和谐吗?或者肾脏好,胃功能不好,这也不叫和谐。 如果你想在修行上真正有所成就,想开智慧,想在佛学造诣上有所提高,祖师的著作必须看,祖师的语录必须看,论著必须看,尤其是几位祖师的著作必须读:一个是月奚禅师的著作,一个是圭峰禅师的著作,还有藕益大师的著作。 我曾经讲过一个观点,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我认为“读懂了《弥陀经》,终生不读《弥陀经》;读懂了《金刚经》,终生不读《金刚经》。”你天天诵《弥陀经》,天天诵《金刚经》,我大言不惭地笑话你一句:“你根本没有读懂!”你读懂了,还去读它?仅仅靠读个《弥陀经》就能开悟成佛,了生死吗?《金刚经》好在哪里?《普门品》好在哪里啊? 还有一种人更可笑,他说《弥陀经》是无上的法门,是了生死的法门,只此一本经,开智慧,成佛,了生死足够了!如果真的够了,那释迦牟尼佛不是闲着没事干?那老头不睡觉,不打坐,不去游山玩水,讲那么多经,说那么多法干什么呀? 《弥陀经》既没有讲出一种道理,也没有告诉你一种修行方法,它讲的是什么呀?你们说《弥陀经》讲的是什么? 问: 《弥陀经》讲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只要念“阿弥陀佛”,一至七日一心不乱,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师: 我从学佛开始,第一次看《弥陀经》直到现在,我对它的观点始终没有改变。我说《弥陀经》就是个导游的导游词,就是一个产品的广告词,就是一封介绍信,就是对一个地点、一件事情的描绘,向大家讲解的解说词。它首先告诉我们:离我们这里十万亿佛土距离的地方,有一个东华寺。那里的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天天早上都有小鸟在念佛。那里还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十方诸佛菩萨都喜欢这座山,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木。诸佛菩萨都来过这里。如果我们通过一种方式修行,死了以后就会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环境……读起来确实很吸引人,很诱人,能增加人的信心。但是它怎么可能帮你开智慧,了生死,开悟成佛呢?佛只是透过《弥陀经》把极乐世界给我们描绘了一遍,结果你把人家描绘的那些词语拿来天天读,天天背! 你可以把它讲给别人听,就像当初别人感染你一样,你也可以拿它去感染别人,增加人家的道心。但是你要告诉他:“光诵《弥陀经》是不行的,你还要去修,通过一种方法修成了以后才能去《弥陀经》所说的地方。那个地方不是我一个人说它好,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菩萨都说它好。那里的佛菩萨说一句话,三千大千世界都能听到,他的音声能传播得那么远……” 第一次看《弥陀经》的时候,我把这个想法跟一位法师讲,结果那位法师把我骂了一顿,说我是歪理邪说,邪知邪见。可是直到现在我还坚持这个观点。后来我带着这个观点问了几个我认为有修行,不是搞佛学研究的人,他们说:“你能悟到这一点,很难得。” 因为释迦牟尼佛通过一种方法去过极乐世界了,回来以后由衷地赞叹那个地方好。他看到那么美好的东西,不忍心我们看不到,希望我们也能像他一样得到那么好的东西。我们倒好,把人家讲的东西记下来,天天背,不去做,以为天天把人家讲的东西背上十遍百遍就是修行了!甚至还到处炫耀:“我每天诵《弥陀经》108遍!”你说可笑不可笑?你就是每天诵1008遍也是被《弥陀经》所转!你并没有转《弥陀经》。你要是能去《弥陀经》所说的地方,那你就转动《弥陀经》了!可是没办法,你以为念《弥陀经》就是修行,就能了生死! 问:那他天天念一千遍,是不是也能达到一心不乱?(众笑) 答:我们修道就是修清净心,修到纯清——100%的清净,就达到了佛的境界。那么念佛能达到清净心吗?清净心不就等于佛的“楞严大定”吗? 答:我以前也念过七天,后来我理解了。究竟什么是清净心?经过那几天后,我理解了智慧就是清净心。 答:没有心,才是清净心。 答:什么叫没有心呢?自己所有的心念能转得过来,能观照得过来,不生烦恼,才是清净心。 师:我过去讲过何为清净。清是不染,净是不乱,不染不乱就是清净心。你看看你内心的念头是不是被染了?什么叫染啊?心有所住,念念不忘,被它所转,就是染了。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觉照,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就叫做乱。你只要有所住,就有所染;有所染,就有所住。 一个人满脑子佛经,一开口就是佛经,研究了很多经典著作,随时引经据典,这也叫做被染——被佛经所染,住在佛经上了,自性的智慧没有开发出来,满脑子装的都是知识。佛经也是知识。你只要把佛讲的经装进你的脑子里,它就变成了知识。但你要通过佛的知识把你的智慧开发出来,把你的自性打开,这才叫做智慧。我们把《弥陀经》背得很熟,这叫做“知”,连“识”都没有达到,就是极乐世界现前了,你还识别不出来。“知”是一个层次,“识”是一个更高的层次。 问:为什么感觉自己越修行,毛病习气越多呢? 师:为什么过去的祖师讲“走进,走出;无进,无出”? 问:如果相信一位明师,就把自己的身口意,或者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给这位明师,应该怎么个交法呢? 师:现在这个时代,“把身口意交给明师”只是一句空话!真的可望不可及了!只有过去的祖师做得到,现在的人做不到,绝对做不到!出家人一定要看《米勒日巴传》这本书啊! 问:看是看了,但做不到。 师:最起码看了之后,知道我们和他差距有多远。我们所谓的“学佛”真的是假学佛啊!学佛在某个阶段,在入道之前,在入道之时,在修道的过程中都必须那样。你已经得道了,就恰恰相反了。 问:我认为自己真正受用了,自然会产生强大的信心。刚开始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信心的,否则就不是人了。 师:如果说学佛人的心态达不到米勒日巴那样,想悟道是不可能的。这种心态并不一定是针对某个明师,针对某一部经典、某一句话也可以,形式很多。也许你不相信万行,但相信万行说的某个道理,你就把自己完全交给这个道理也可以。如果你没听说过这个道理,你说:“我不识字,我不相信这个道理,我就相信你这个人。”也可以,它们的性质是一样的。 问:师父,有一种菩萨叫“圣者菩萨”,圣者菩萨和圣者有什么区别呢? 师:你是不是在“示现问法” 啊?这时候他的见地已经有了,只是欠缺实证功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已经获得了无师智,但还没有证得无师智的果位。 师:(一人提问,师问其情况,她未闻,仍自顾自地说,故师对大众道)我告诉你们一个检测对方和自己有没有觉照的方法:你在说话,别人也在说话,你还能听到别人说的话。你说话是你的意识功能在往外释放,你耳朵的功能是往里面吸纳的,所以彼此听与说可以互不影响。你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检测自己的智商和灵敏度。即便你达不到,也必须学着这样做:你一边讲,一边听别人讲。绝对不要说:“我说的时候,你不要说话啊;你说的时候,我也不说。”(众笑)佛法不是这样的。佛法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我们同时说(众笑)。我能听到你的,你也能听到我的;你说完,我也说完。我们双方都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了,说完,答案已经出来,已经拍板决定了。佛法就是这样,本来就是嘴巴一边讲,耳朵一边听,眼睛一边看,六根可以同时互用的,修学佛法就是这么修的! 问: 我每次要去坐车,在没上车之前就会晕得受不了,我就不断地对自己说:“我不会晕车,我不会晕车……”可是这种情况还是没办法改善。不是说万法唯心吗?为什么我这样做没有效果呢? 师: 你的方法错了,你要这样想:“啊,晕车真是一种享受啊!(师做陶醉、享受状,众哈哈笑) 这种享受快快来,快快来,我浑身放松地等待,等待……”好了,你再也等不来了(众笑)。 问: 保险公司和一些行销公司教员工每天早晨起来,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大声说:“我很健康!我很快乐!”他们也是用这种方法不断地自我暗示,自我肯定。 师: 佛法是唯心的,但是由于你的心力不够,不能以心转物,想唯心也唯不动,所以你只能唯物了。什么叫“唯物”啊?就是被外界的物所转。 问: 晕车的原因是自我暗示我会晕车。现在我知道了,以后倒过来就可以了? 师: 你的理论是对的,但你用的方法错了。 问: 后来我坐车的时候,放松自己,就不晕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再晕了,还误以为是师父的加持。 问: 暗示自己开悟,开不开悟啊?呵呵(自笑,众笑)。 师: 一样。只要你的信念很足,信心不断,信息链不断,就能达到。 问: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说的也是这样的意思。它说全世界大成功的人都有一种习惯,就是经常把自己的目标写下来,这样做的人成功率超过其他人。 师: 不是因为写下来才成功。首先你树立一个目标、一种信念,在内心从来没有动摇过。由于你有这种强烈的信念,就会感召外界的力量来辅助你。因为心灵的力量就像磁铁一样,你存什么心,就召感什么样的力量。有形有相的力量是被无形无相的力量所主宰和驱使的。 问: 修行有感应时,想做到无为,但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可是在无意之中,一个念头,或经过一些事情,感觉那一念就相应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 那是因为你曾经有意识地训练过,当达到无意识时,这种力量自然就出现了。所以刚才我讲到佛法分两步,实际上是三步:无进无出,能进能出,无进无出。第一步“无进无出”是凡夫位;第二步“能进能出”是修道位;最后一个“无进无出”是圆满的无进无出,也就是不增不减。凡夫也是不增不减,圣人也是不增不减。圣人的不增不减是圆满以后,做得了主以后的无需增,无需减。凡夫是做不了主之前的不增不减,是智慧不增,恶习不减。 问: 第一个也无修,最后一个也无修,中间是有修? 师: 对,就是这个意思。就像一个大智慧的人看起来大智若愚,没智慧的人是弱智大愚,所以假的可以暂时冒充真的。就这么个道理。 问: 您不是说过有些东西一次就够了吗?怎么反复还不行呢? 师: 对有层次的人来说一次就够了。 问: 我记得您说过,如果你的身口意想做一件事,而你又想改变自己的习惯,当下你的心肯定在痛,在燃烧。但如果这次你能熬过去,就当下来说,你就超越了。 师: 如果有件事终日困扰着你,你无法超越,你就应该把所有的力量集中起来,去尝试这件事,尝试和这件事融为一体。当你忘我地和它融为一体,你一次就超越了。如果你做了很多次,都没有达到和它融为一体的状态,你做再多次也没有用。所谓一次性就够了,是因为你已经完全和它融为一体了,彻底进去了,再走出来才能超越。尽管你做了十次,但从来没有彻底进去过,所以你也无法真正走出来。 问: 是不是我顾虑太多了? 师: 跟顾虑有关系,跟你的方法也有关系。 问: 总的来说还是根性太差了? 师: 根性?有几个人能理解根性呢?每个人都把根性理解得非常笼统。什么是根性?就是你的综合素质、综合力量。素质和力量达不到,谈什么根性?根性是个很空洞的东西。 问: 如果全心全力地去做,还是做不到,是不是就应该放下了? 师: 不存在这种情况。如果真的像你所说,肯定做得到。你知道你最专注,一心不乱是在什么时候吗?我注意过你很多次,每次都是在你抬着喷水枪的喷头的时候,那时候你绝对是处于一心不乱的状态。你只有在那个时候才真正处于一心不乱的状态。 问: 我也感觉到了,本来是很饿的,却感觉力气很大。可是干完活以后全身还是软绵绵的。 师: 干完以后好像身体这里也酸,那里也痛,肚子也饿,干的时候什么感觉都没有,那就是进入状态了。你能够通过这件事达到这种状态,要是学会把这种状态转移到其他工作上,你同样也能进入状态。只是你现在没有学会转,一旦学会了转,你在各行各业都会有很大的成就。所以修学佛法还要学会起用,会起用才能真正受用。 问: 转到另外一个行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熟练的状态。 师: 一切都是由愿力、恒心和意志决定的。为什么不在当下,不在一念之间就转?为什么在这里行,在那里不行? 问: 大部分人的智商、智慧是不是都在零上? 问: 在零上,那不是木头? 师: 不是在零上。我们每个人都是高智商、大智慧,真的,只是太阳被乌云遮蔽了。 问: 可能在这个行业是一百分、九十分,换一个行业就不同了。比如我们念经肯定念得好,但如果到外面去经商,肯定很麻烦。 师: 如果真的把经念活了,会念经了,你行行都行得通。念经的道理和做生意的道理是一样的。可是,我还没见谁把经念好了。 录自释万行上师的《善用其心》
发布时间:2014年5月28日 17时25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