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本来面目显露出来?
师: 我这里有个道具,在座的可能有人见过(师拿出一个模拟人的八层身体——八个“我”的道具——福娃,示范给居士们看)。你们看,他外面套了七层,这是一个他,这是一个他,这是另外一个他……一个套一个,一个套一个,外面一共套了七层,最后这个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才是我们的灵魂。外面套了这么多层——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食、贪睡……怎么能解脱呢!如果把这个贪心拿掉,他就解脱了一层,就轻松一千斤、一万斤了!
你们看,这每一层都是一个人。你们以为这个是万行,这个是万行……其实这些都不是万行,最里面的才是万行。外面的只是万行的贪、万行的嗔、万行的愚痴等等。你们看到的万行,不是真正的万行,而是万行的附属品。所以说学佛要先学空。空掉什么呢?空掉财色名利,乃至种种嗜好,所有的执着都要放下,最里面的这个“真我”才会自由自在。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身上套的远远不止这七层,所以生前真正的本来面目从来没有显露过,更没有发挥过作用。你什么时候把外面这一层层剥去了,她(真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越是心境单纯的人,他说的话往往越有智慧。那是“她”(师指着最里面的一层——真我)说的。你学了很多,其实都是头脑的范畴。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针对他们(指外面几层的假我),而不是针对里面的真我。我们所学的种种概念始终把我们牢牢地套住,到临终时,我们只能带着累世的执着和嗜好去投胎了。
你们看,我们给自己套了多少层啊!累世的都套上去了,把自己分裂成了无数个。因为这些不是本来面目,所以我们会颠三倒四,前后不一。为什么会活得累呢?就是精力太分散,生生世世遗留下来的恶习太多了!
修行人总说“放下”、“放下”,究竟要放下什么呢?就是这一层又一层的欲望、种种的概念,要把它们都剥开,放下,让本来面目呈现出来,发挥作用。如果外面套的这一层层枷锁不打开,所谓的“发挥”,都是头脑在发挥,而不是内在灵性的力量在发挥。
有的人在外面工作带着面具,回到家里还戴着。所以不仅白天累,晚上也累;不仅在外面累,在家里也累。本来家是一个让人摘掉面具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你也不敢摘,所以身体不健康,寿命也不长,更没有办法达到天人合一——被这一层层的“我”给隔离开了。
当一个人彻底放下,他的本来面目就出来了,当下就和外面的万事万物融为一体了。如果外表不剥开,这一层层的假我把真我罩住,把“她”和外界分开了,我们总会感到自己的力量不足。因为外面的这些东西把我们的生命之源截断了。虽然外面都是水,都是力量,但是这样一罩下去(师做示范),里面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力就减弱了。如果你把罩子拿掉,内在的真我就和万物同一体了,她就既不增也不减了。我们修行就是把外面这一层又一层的假我拿掉,让本来面目露出来。
我们平时所学的东西,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的事情,就储存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无关紧要、记忆不深的,就储存在我们的第六识里,供这一世受用,没办法带到来世。除非刻骨铭心的东西,才会带到来世受用,在来世发挥作用。所以有时候我们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甚至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潜能,那都是我们第八识里面储存的,过去世遗留下来的。
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快速地把前面这七层拿掉,把里面第八层生生世世储存的东西拿出来,做一个清理、整合。为什么我们说修行能开智慧呢?就是因为过去生生世世我们学了很多东西,都储存在第八识里,就像把资料储存在电脑的储存器里一样。所以这一世你什么都不用学,什么都不用做,所谓的“学”只是学一种方法,把外面的七层打开,你就可以享用第八层里面的东西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没读什么书,没受过什么教育,但很有智慧的原因。
相反,有一部分人读了很多书,仍然没有智慧。因为他学的是知识,不是智慧,他没有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领悟转化为智慧。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把外面的东西往里面装,是学别人的东西。而智慧是剥掉外面这一层又一层的东西,让里面的东西呈现出来,让“她”发挥作用,让别人来学习“她”。一个是往里输入,一个是往外输出。
为什么说打坐能开智慧呢?打坐就是把外面套的这一层又一层的东西拿掉,让里面的东西发挥作用,所以能开智慧。学知识却相反,是给自己套上一层又一层,使里面灵性的力量发挥不出来,所以没有智慧。
问: 古时候的……(录音不清)
师: 佛教里面善巧方便惯了。你以为这真的是好事?什么叫好事?什么叫坏事?佛教讲,只要你不伤害对方的心灵,这就是好事。相反,你认为你是好心帮助对方,但结果却伤害了对方的心灵(因为他的层次不够,不能理解),对他来讲,这就是坏事。所以佛教讲要“对机说法”,要先看他是什么样的素质,你再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他,再用什么样的方便去和他沟通——要有慧眼。
问:是不是知识学得越多的人,越难开智慧呢?
师:如果他有悟性,能活学活用,知识就有利于他智慧的开发。如果把知识学死了,则会阻碍智慧的开发,让他变成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教条主义者,在他身上看不到灵性的闪光。
“不怕聪明能误人,就怕聪明未透顶。”透顶了,知识就变成了智慧,它不仅不会束缚你的手脚,还能帮你伸展手脚,让你更好地发挥。本来知识是用来帮助我们成长的,如果你学得不好,就容易被它束缚。所以不怕你知识学得多,就怕你没有穷尽。
佛门里有一个名词叫“文字障”,意思是你不能领会经文的真义,反而障碍你修道了。按传统佛教的教学手法,师父根本不让徒弟读书,而是让他放下外缘,老老实实跟在师父身边,按他的要求去做。等你做到一定程度,有了智慧,他才让你去读书,告诉你读什么书。你没有判别能力,他就不让你读书,而是让你先空掉,空掉一层又一层,一直空到第八层,他才说:“可以去读书了。”这时候你已经证得了无师智,有分别、判断能力了。
如果用佛的理念和标准来衡量,我们每个人都会自卑,都会觉得自己修得不好。我经常告诉我们东华寺的出家人说:“如果跟佛比,跟祖师比,我们什么都不是,都没办法活下去了。如果跟世间人比,还活得下去,还比较欣慰。”
学佛之后,不要总拿佛的标准和理念去衡量世间人,应该以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讲过一句话:“在道言道,在商言商。”你到一个新的环境,如果人家都不是学佛的,就你一个人学佛,你还得按他们的规则去做事。如果你做事真的完全符合世间的规则,那也符合道。因为佛教有一句话:“无论人道还是佛道,原本就是一个道。”问题是我们连人道也不能完全遵守。真正做人的规则是符合佛道的。每一个道都是相通的,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如果每个人都能把佛学思想活学活用在生活中,整个世界都会变得非常和谐、安定,佛法就真的造福人类了。
问:如果我们动一个念头,希望得到明师的指点,是不是也把自己给套住了?
师:对明师过于执着和依赖,也是往自己身上套枷锁。就像一个孩子对父母过于执着和依赖就没办法成长一样。所以对明师不能过于执着和依赖。明师只是给你指点方向,路是靠你自己走的。如果你拜的师父是一个明师,他会把你放出去,不让你一直待在他身边。如果你一直待在他身边,你永远都无法成长,你也不会认识你的师父。等你离开师父自己出去闯社会时,你就认识你师父了;等你多拜几个“名师”,你就认识你师父了。
过去的丛林,也就是寺庙有一种制度:你在这个寺庙参学了三年就必须走,不走就迁你的单,把你打出去。因为你一直待在一个寺庙,就没有新的思想、新的动力了,而且久住一个地方容易生惰性。所以学上三年以后,就要你到其他寺庙去参学。
问: 觉和照的区别,能不能请师父举例说明?
师: “觉”是觉察到。“照”是照顾到,控制住,降伏了。修行就是在这两者之间转来转去。一种人既能觉察,也能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也就是说既能觉知,又做得了主。还有一种人,他能意识到自己产生了嗔恨心,但是控制不了自己,主宰不了自己,只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让自己的情绪爆发出来,所以往往会坏事。还有一种人,他觉察不到自己的嗔恨心生起来了,但是别人一提醒,他马上就意识到,并能管住自己的身口意。还有一种人,他没有觉知力,你就是告诉了他,他还是主宰不了自己的身口意。
在日常生活中,这几种情况在我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时时刻刻处在觉照之中。丢失了觉照,就丢失了道。各宗各派的法门,说一千道一万,就两个字——觉照。不带有觉照功用的法门就不是法门。法门一定是带有“觉照”这个功用的。你说你诵经,诵经也需要觉照,你对经书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及其含义,自己诵经时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动作,都要清清楚楚。你说你拜佛,你对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对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也一样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觉照”这两个字本身就是一个法门。如果你会用“觉照”二字,所有的法门都不需要了,你做任何事,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言行举止都是觉照。
问:任何事情的成败都是天意吗?
师:任何一件事,我想做,你想做,这就是我们的内因,我们内在的想法。但是,光有想法还不够,还要看外在的环境和条件,也就是看外在的种种因素是否具足。条件都具足了,内因便通过外因起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要看你想做的事是否符合世间的规则,是否符合道。同时,事情的成败还有赖于第三种力量——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不是我们凡夫俗子所能把握。世间上有一句话:“凡事天助,人助,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就。”这里所说的“天助”就是这第三种力量。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凡是属于我们能力范围的,我们都要把它发挥到极限,把它做到位,做到最好,这样,天地才会助我们。如果我们自身都不努力,天会来助我们吗?天助唯一的条件是:你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才来。
你要向明师求法,先把本分工作做好,把心态调好,留出空间,明师的力量自然就进去了。你自身的环境不搞好,明师去了也没用。社会上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
问: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您所说的“觉”和“照”来时刻观察自己的言行举 止,这也是一种修行工具吗?
师:这是最高的工具。但是最高的工具不是人人都会用。你们每个人的素质都不一样,所以我教给你们的方法,交给你们的工具也都不一样。佛教讲要“对机说法”就是这个意思。
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一天早上释迦牟尼佛在打坐,他的侍者阿难在他旁边做事。这时候来了一个人问佛说:“佛祖啊,请问您老人家,我杀了人有没有因果,有没有报应啊?”佛祖说:“没有。”他马上跪下来磕头感谢,然后走了。接着又来了一个人,问了同样的问题。佛祖说:“有。”他赶快趴下来磕头,忏悔,然后也走了。接着又来了第三个人,他也问了同样的问题。佛祖说:“有,也没有。”这个人也磕了头走了。阿难在旁边觉得莫名其妙,说:“您老人家是不是糊涂了!同样一个问题怎么给了三个不同的答案呢?”释迦牟尼佛说:“你是个傻子,我懒得跟你说。”阿难说:“您老人家慈悲慈悲,告诉我吧。您不告诉我,要是人家问我这个问题,我说错了,有损您老人家形象啊!”听他这么一说,佛祖心想:“嗯,有道理,你是代表我呀,我得给你解释清楚。”于是便说:“第一个人来问我这个问题,他很有负罪感,非常自责,而且已经到了他承受的极限,已经快崩溃,快活不下去了。所以我对他说没有因果,他就如释重负了。第二个人不信因果,无恶不作,什么都敢干,所以我就说有因果,有报应。他一听,害怕了,以后就会约束他的行为。第三个人正好处在他们中间,似信非信,时信时不信,有些信有些不信。所以针对这三种病,我开了三个方子。佛祖这一说,阿难恍然大悟。
这就是对机说法。所以我们学佛,要有智慧才能学好,否则,越学,把自己的手脚束缚得越紧。本来学佛是为了伸展自己的手脚,结果你一学,手脚反倒被捆绑起来了,这怎么能叫学佛呢?这样怎么能开智慧呢?
问: 阿难不是很有智慧吗?为什么您刚才讲的这个故事,这个道理他会不明白呢?
师: 他们这是演戏给我们这帮蠢人看哪!
录自释万行上师《善用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