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在城市里面找一套民房闭关修行,和在山洞里面闭关修行有什么区别?如何与师父沟通?
师: 在自己家里闭关,和在寺庙或山洞里闭关,从本质上讲是没有区别的。只是我们凡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总想找一个深山老林的山洞隐藏起来,与世隔绝,以为这样比较容易增长功力。这样做刚开始可能有效,但过了这个阶段就没有用了。因为佛法讲的是你修证的功夫能否起用——在红尘中起用。就算你在深山里功夫修得很好,到红尘中一做事,一接触人,你还是会烦,还是无法保持内心的清净。所以自古以来有一个说法:“大隐隐于闹市,小隐隐于深山。”在深山里隐居修行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只是修行其中的一个阶段。修行并不是从始至终一直都在深山里,因为佛教最后讲的是行愿。
佛教修行是三个步骤:见地、修证和行愿。即戒、定、慧。最后要在红尘里培自己的福报,广结善缘。我们佛教里面经常讲一句话:“能不能起用啊?有没有用啊?不能起用就没有用!”从现在的社会来讲也是这样,尽管你的学历很高,但你会不会做事?能不能起用?佛法是非常重视用的。
至于怎么和师父沟通,除非你修得跟师父的等级比较接近了,才能和师父沟通。在佛教里面有一个基本观点:你的见地高过师父,师父才给你传法。什么是见地?就是你对佛法的认识。如果你的见地离你师父很远,一般来说师父是不会给你传法的。因为就是把法传给了你,你修不上去,也没办法相应。这句原话是这么说的:“见过于师,方可传法。”
佛教里面常提到“加持”二字。什么叫加持?通常师父给徒弟加持之后,师父的信息就进入徒弟的信息里面了,也就是说师父的磁场就进入徒弟的磁场了,从此徒弟内在的“质”就起了变化。从理论上来说,必须通过师父的加持或灌顶,徒弟才能修师父的法。如果没有经过加持或灌顶,师父的法你修不上去,因为你和他差距太远了。
虽然从理论上来讲是这样,但实际上也不一定是这样。如果你满身习气,恶习太多的话,师父的信息也进不去。用佛教的话来讲,你的我执、成见太多了,师父的智慧融不进去。
我们应该养成一种习惯,到任何地方,先把自己的思想空掉,听别人讲。别人讲完以后,你再把过去的东西提起来。你来学习的时候,暂时把你原有的东西放下。你只要放下,就能受益;不放下,再好的东西也装不进去。
问: 杀了生以后,我们念咒语有没有用?
师: 有用,这叫做忏悔。你通过忏悔就把因拔除了,没有了这个因,将来就不会有这个果。而且念佛的咒语能超度它们。
你可能因为生活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一时半会儿不能改变过去的生活习惯,不能改行换职业,这也是没办法的。但是,你必须认识到你开不开悟,成不成佛,跟你吃不吃素,结不结婚,没有绝对的关系。吃素只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不招杀业,不结恶缘。凡是有生命的都贪生怕死,都会恐惧,也都有报复之心。所以各个宗教都不主张杀生。但是由于职业和环境的需要,有时候你避免不了。
佛教有三大定律:佛法不违背世间法,不破坏世间法,遵循世间法。如果违背了这三条定律,佛法就没办法立足。
佛教在传到中国以前,中国已经有了道教。道教分为两大派,一派是独身、素食,一派是有家、吃荤。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也形成了这两种形式,汉族区域是独身、素食,藏族区域是结婚、吃肉。佛教从中国传到日本、韩国以后,也形成了同样的两大派系:一派独身、素食,一派有家、吃荤。
问:基督教说人类的源头是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然后亚当和夏娃才繁衍了人类。那么佛教对于最原始众生的形成是持什么观点呢?
师:根据你这句话,我追问一句:“上帝创造了亚当、夏娃,那么上帝又是谁创造的呢?”这就很难回答了。佛教不是这样的观点。佛教讲万事万物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我们现在都把上帝理解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一个高高在上的、万能的主宰。实际上我们都理解错了。上帝不是一个独立的、固定不变的存在,他是一种力量,宇宙中无处不在的力量,谁得到了这个力量,谁就可以成为上帝。你和这个力量融为一体,你就是这个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你——上帝是这个意思。
中国的道教和佛教把它比喻成“道”,谁得到这个东西,谁就得道了。谁得了道,谁就无事不能,就不生不灭。这个“道”就是上帝,就是真主。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和宇宙同一体的。宇宙里面的四大生命形态:飞、潜、动、植都依赖它而生存。谁和它融为一体,谁就能证到不生不灭。
我们所谓的“修道”,就是把自己的恶习铲除掉,让自己的本来面目和道融为一体。因为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从它里面分离出来的一个独立的个体,和它原本是同一体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把我们这个个体修出去,和它重新融为一体。如果不是从它里面分离出来的,我们怎么修也没办法和它融为一体。
就像人一样,人与人之间本来是可以沟通的,因为我的自性和你的自性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我们的内在本来就可以沟通。只是你我的成见太深了,我们都不能用本体沟通,或者说不能用灵魂沟通,只能用头脑沟通。所以我们越沟通,越没有办法沟通。如果我们放弃头脑,不用头脑的思维与观念去沟通,而用我们的神识去沟通,那就很容易了。因为我们的神识本来就是同体同源的。
佛教有一个说法,与人沟通时,尽量不要用你的眼睛和对方的眼睛沟通。因为眼睛代表的不是心灵,而是头脑,眼睛只是头脑思维的传递工具。所以你要学会用第三只眼和对方的第三只眼沟通,这样才容易交流。因为第三只眼和第三只眼沟通,属于灵体之间的沟通,而彼此的灵体是相同的。或者彼此都进入禅定,用神识去交流,这才是真正的沟通。
人之所以不能解脱,就是被种种观念套住了,套了一层又一层,套得太多、太牢了!
问: 弟子怎样才能出家?
师: 基本条件是:一、对佛教有很深的信仰,是为了学佛、了生死而出家,能为此奉献自己的一生。二、身心健康,父母同意。三、爱国爱教。
学佛,学佛,既然学了佛,你就必须以佛的思想、佛的理念、佛的精神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指导自己,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否则你就只信佛,不要学佛。也就是说不能牺牲和奉献自己的人,不能学佛。说得再直白一点,没有菩萨大爱精神的人学不了佛,只能信佛。因为从某种意义来讲,信佛是不需要你付诸行动的,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相信佛是存在的,因果是存在的就行了。而学佛不一样,它需要实实在在地付诸行动。所以说信佛容易,学佛难,出家学佛更难!
问: 我们观事物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智慧是怎样通过观而开启的呢?
师: 每个人观察事物的目的和用意都不一样。佛教里面的“参”和“观”,是针对自己的恶习而参而观。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事物,你去参去观,对你来讲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说我们的本性很贪,或者很容易发怒,那么我们就要去参,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我为什么这么贪?为什么这么容易愤怒?——这才叫做参和观,是针对自己的恶习和缺点而参而观,这样的参和观才有意义。
你可以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开始观。如果你自身的问题都解决了,外在的事情你也不需要再观了,自然就解决了。观不是捕捉,不是分析,判断,而是觉知。
问:我有十个念头,想把其中九个念头灭掉,怎么灭?
师:你的意思是说你头脑里有不好的思想、念头,你想把它们去除掉。有一个方法,就是在打坐或者睡觉的时候,比如你的贪心、嗔心很重,你就观想从自己的身体里面释放出这些贪的、嗔恨的信息。如果你认定这些是贪的、嗔恨的信息,你可以通过这样的观想把它们释放掉。这种观想的效果取决于你观想的功夫。
为什么我们要追随明师呢?因为明师辐射出来的磁场会波及我们,我们能感受到;在明师身边,我们的身心容易净化,容易开智慧。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磁场是可以互动的,可以互相渗透,互相牵引,互相制约。
我时常说一句话:“内有起心动念,外有言行举止。”你外在有什么言行举止,是因为你内在有这样的起心动念,你才会通过外在的形式,也就是你的言行举止把它表达出来。所以佛法讲内外是一体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只是我们思想的工具,我们思想的外在表现。就像风一样,我们看不到它,但它可以通过一种方式让我们看到,就是树叶的摇摆。当我们看到树叶摇摆的时候,就会说:“风来了。”树叶摇摆怎么代表有风呢?它就是通过这种表现形式让我们看到它来了,让我们知道这就是风。
那么我们的心,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人品、素质和心态是怎么让别人看到的呢?就是通过我们的言行举止。所以你千万不要说:“他的表达方式是这样的,但他内心不是这个意思,他不是这种心态。”那你就错了,这是最真实的表达方式,是一种真理的表达方式。如果你内在没有这样的起心动念,外在就不会有这样的言行举止,和这样的长相。
问: 如果现实状况是这样,有什么方法可以化解吗?
师: 当我们改变不了外在环境的时候,就设法改变自己,让自己去适应它。当你融入它以后,它里面也有你的思想和影子。所以不一定要去改变它,可以让它进入我们的身心里面,我们再想办法进入它的身心里面,最终它还是为我们所用,为我们服务。
问: 打坐的时候观想莲花,心已经很静了,再观想是不是就头上安头了?
师: 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对治这颗心,对治某方面的恶习而设置的,你有什么病就开什么药方。你没有这个病,就不需要用这个方子。
同样,不是所有的人开悟都是用同一个方法。所以传法者必须是明师。什么是明师?不是大名鼎鼎,而是过来人才叫明师。明师有慧眼,能了解你,知道你适合什么方法,也知道你在修道中会得哪种禅病,或者知道你有某方面的缺陷,他会为你量身打造一套方法,传授给你。比如他知道你心胸狭隘,容易暴躁,发怒,他就会为你设定一个修行法门——布施。这个布施不仅是让你布施钱财,还让你布施微笑,布施体力,布施包容心,布施你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当这个法门把你的恶习治好了,这个法门你也就用不上了。
你打坐的时候,这个小时很安详,很平静,说明你没有出现禅病,没有贪的思想、嗔的思想,没有妄念,那么这个小时你就不需要用方法,只要静静地坐着,保持清醒灵明的觉知就可以了。如果你坐了一个小时,突然有了杂念、妄想,那就要看你打的是什么样的妄想了。因为每个妄想都不一样,你有什么样的妄想,就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治。方法本身是为了让你的身心和谐、统一、安详,如果你的身心已经和谐、统一、安详了,就不需要用方法了。
目前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修行人都是在修法,不是在修道,每天都被法束缚,陷入到法里面,天天都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变得像一台录音机一样,根本不是用灵明的觉知在念佛。
什么叫灵明的觉知啊?就像一盆很清的水,周围的物体和形象都清晰地显现在这盆水中。并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我在念佛,周围的人在说什么我听不到;甚至你碰我,我都感觉不到。这绝对是一种错误的修行方法。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一个入道的人是极度灵敏的,任何时候都处在警觉之中。
什么叫警觉?比如他坐在这个地方,你们任何一个人说的话他都听得见。不是只能听到一个人说的话,其他人说的他都听不见。
人的耳朵就像录音机一样,录音机一打开,周围有十个人说话,十个人的声音都能录下来。但是,一般人往往只能录一个人的声音,无法同时录下其他人的声音。而修道的人是周围有多少声音都可以同时录下来。如果只能录一个声音,说明你修的不是道。
一个修道的人做任何事情,他的力量都是全然的投入。因为他是一个完整的人。很多人做事都是三心二意。为什么会三心二意呢?因为你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你人坐在这里心不在这里,你的心是四分五裂的。什么时候你变成了一个全然的人、完整的人,随时带着觉照,无论你做什么都能尽善尽美。
问: 在高处修行是不是会修得比较快?
师: 刚开始修的时候,是会受环境的影响。当修完四禅八定以后,就不会再受任何环境的影响了。比如说你在海拔两百米和海拔两千米的两个地方打坐,身心的感受会有明显的差别。海拔低,氧气就足,压力就大,你的气血就容易往下走;海拔高,氧气就少,气压也小,你的气血就容易往上升。所以,如果你第一个阶段需要气血往下沉,也就是所谓的“气沉丹田”,那么你就要找一个低的地方,让整个身心的气血往下降,你的头脑就容易空掉,不容易有杂念。当你第一个阶段完成了,开始走第二个“开顶”的阶段,那么你就要找一个海拔高的地方,让你的气血往上走,当到一定程度时,你的头就会像花苞一样一下绽开。
这个原理和树木内部能量运行的规律一样。冬天树梢里面的能量全都往下走,潜藏在树干和根部。所以我们修剪树枝是在冬至以后,当树木的整个能量从树冠、树枝全都储存到树干和树根里面以后,才开始修剪树枝。
我们人体也是这样,到了中午的午时,上身所有的能量开始往下走,这时候人就会昏沉,就要休息。到了早上的卯时,也就是五点到七点,能量开始往外释放,这时候你必须起床。如果不起床,你身体里面这股往外释放的阳气就受阻,受阻之后你睡觉睡多了,我们就说这个人的阴气很重,浑浑噩噩的像没睡好觉一样。其实不是没睡好,是睡过头了。如果这个时辰起床的话,阳气没有受阻,你的心态、思维就会很阳光,你给人的感觉也会很阳光。
你们看,所有的宗教徒都是凌晨很早就起来修炼。这符合阴阳五行,符合人的生理规律和自然规律。现在很多人得病都是因为生活没有规律,违背了生理的作息时间和运行规律,违背了自然规律。
佛教的规矩是子时要睡觉,卯时要起床。因为子时是身体的阴阳五气要归元的时候。所谓的“五气归元”,是指身体各个部位的能量回到五脏里面,早晨的卯时往外释放,中午的午时往回收。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在卯时打开,到了午时和子时就彻底合在一起。大自然也是这样,白天是释放,晚间是合,是收。
问: 怎样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一个明师?
师: 如果你真的相信这个明师,当你来到这个明师身边的时候,你就大大方方地说:“师父,我把自己交给你了,你就看着办,看着安排吧。”他就知道该怎么做。当明师发现你来到他身边自己有安排时,他就撒手不管了。你不准备,他就准备;你准备,他就不准备。就这么个意思。
问: 修行,生理和心理如何转换?
师: 我们凡夫的心理都是受生理的牵引和制约,只有圣人可以通过心理改变生理。一个凡夫,当他发现自己生病时,他的情绪往往一落千丈,接着他的心理也会生病。而一个圣人发现自己生病了,他的心理绝对不会再生病。他可以用他健康的心理影响他的生理,暗示它:“你不要生病,你要快快好,我还有很多事没做完。”他很快就用心理的力量转变了生理的力量。凡夫恰恰相反。我们佛教里面有一句话:“生理既然已经生病了,我(指心理)千万不能再生病了。”所以可以用心理影响生理,让生理转变过来。
问: 打坐时身体特别热,是应该继续坐下去,还是打住呢?
师: 这是一个过程,继续坐下去就好了,同时也要知道调理的方法。如果是一种烦躁、躁动,就要多往外呼气,把淤在胸腔的气呼出去;如果坐在这个地方,身体里面有一股暖流,是一种暖融融的感觉,这时候就不要往外呼气,往外呼气反而容易让凉气进来,会破坏这股暖流。
问: 怎么样才能做到“如救头燃,如丧考妣”?
师: 如果你对一件事真的很渴望,自然就是这样。我们做不到“如救头燃,如丧考妣。”,是因为我们心有二意,思想不专一。所以太多的选择往往会害了我们。如果你只有一个选择,没有其他选择,反而容易进步。凡夫之所以不能进步,不能进入这种状态,上不了层次,就是因为后备的空间太多了。
人都是这样,尤其在学佛的道路上很容易转变方向,而且都能找到充足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问: 我们在家人应该怎么修行?
师: 你们在家人不能为了修行放弃工作,也不能只工作不修行。所以我给你们一个建议: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你不要认为这样不是真修行。所谓的“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身心,修心理不健康的思想、错误的观念,修生理不好的行为,包括我们的病态。所谓的“大道不离身心,离开身心无大道”,就是说大道是由生理和心理两部分组成的,离开了生理和心理,没有大道可言。
问: 为什么有些人学了佛以后反而变得拘谨、狭隘,做事不顺呢?
师: 修行本来是为了解脱的,可是现在修行人不仅没有解脱,反而给自己套上了很多枷锁,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做人做事变得缩手缩脚,修行以后反而不敢做事,做事反而不成功了。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做人做事绝对是畅通无阻的。之所以你学佛以后,工作不顺利,家庭不顺利,说明你把佛法理解错了,你没有真正理解佛法的精神,更没有发挥佛法的妙用。如果你真正用佛教的理念去做事,那是完美的,圆满的。
问: 改正自己的错误是不是一种修行方法?
师: 是的,修行就是改变,纠正自己。佛法的修学,一是指思想的领悟,二是指身心的感受。很多学佛的人在理论上领悟了,但在身心上并没有证到感受,这就不算圆满。修行,包括做世间上的任何事情,都是既要领悟又要感受。
问: 在社会上工作,会碰到一些从佛教的角度来讲不是很如法的事情或现象,这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呢?
师: 佛教里面有一句话叫“是法,住法位”,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无论你干什么,都要按这个行业的规则去做。佛教又讲“随缘做事,以不变应万变”,这句话也是指导我们做事的至理名言。你是一个商人,佛教里面讲“在商言商,在道言道”,你来到我们寺庙,你今天就是一个居士,你就遵守宗教活动场所的规矩,按寺庙的作息时间和规矩来做事。明天你离开了寺庙,回到你的工作中,你又是个商人了,你就按商场的游戏规则去做事,该还价的就还价,该圆融婉转的还要圆融婉转。
古时候的人想出家,师父会对他说:“好啊,你可以在我这里出家,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在我这里住十年。在我这里住不到十年,我就不收你为徒。”为什么呢?他就是要你定型之后,才放你出去参学,云游。但是现在的出家人做不到,他今天拜你为师,剃完头,明天就走了,出去所谓“参学”去了。你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拿什么去参学啊?
问: 师父如何给来东华寺的信徒量体裁衣呢?
师: 一般来讲我不会多事。你不是很强烈地要求,见了面,我也就是跟你说:“好好念佛,好好诵经,好好拜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问: 如何做才算很强烈呢?
师: 你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我是不会出手的。
问: 什么叫“一而再,再而三”呢?
师: 就是三次嘛,你不妨这么理解吧。
问: 天天去拜师父,师父不是很忙吗?怎么可以呢?
师: 师父再忙,累死活该!他就是干这个的,你不要心疼他,这不是你该考虑的。就像我们厨房的典座、流通处的负责人,我跟他们说:“你就是干这个工作的,累死活该,是你没本事,我不会心疼你。你既然答应了扮演这个角色,愿意接受这份工作,干好这份工作是你的选择和承诺。”师父累不累不是你要考虑的,你就考虑你能不能把你的身口意交给这个师父。
问: 全部接受就是正信吗?
师: 是一种迷信。所谓的“正信”,是亲履了本地风光,走进去再走出来以后才叫正信。我们现在每个人所谓的“正信”都是迷信,都是拿着地图在看:“哦,北京就是在北方。”从来没有亲履过本地风光,不是走进去再走出来的信,皆是迷信中的正信,或者说正信中的迷信。但是为了鼓励你们,为了让你们生信心,我会说:“对,没错,这就是正信。”佛教里面讲,你让人家退失了菩提心是要堕地狱的。但是,当我们说完第一句时,接着就会来第二句:“你们还要好好地修,一定要走进去再走出来。”我们接着给你的才是正信。我们承认你前面的“正信”,但为什么还要给你第二步棋呢?实际上就是否定你前面所谓的“正信”,但我们不会直接否认它。当你接到了我的第二步棋,你才明白:“哦,原来过去都是迷信,不是正信。”
佛教里面说,完成一个比丘或比丘尼的成长(我们出家人,男的叫做比丘,女的叫做比丘尼),不得少于三到五个师父,也就是说我们会拜三到五个师父。而你们作为居士,也可以皈依三到五个师父。因为我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态下,需要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