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说佛论道

18.灵魂是这么成长的

如何消除嫉妒心?如何消除贪心?如何消除嗔恨心?佛教讲我们人有“贪嗔痴慢疑”,这些该如何消除呢?永远都消除不了,也不能消除。在座的可以扪心自问,贪嗔痴慢疑你有没有?或者说有多重?如果你没有,或者很轻微,我可以很坦诚、很真实地告诉你:你将一事无成!人活着靠的就是这股力量,人进步靠的也是这股力量,人堕落还是因为这股力量,成功、失败都是因为这股力量。佛教对这股力量剖析,解释得非常清楚。
  这个道理就如同食与性一样,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殖的根本,是人类的本性,是永远都无法消除的。同样,贪嗔痴慢疑也是构成我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正因为我们的祖先有贪嗔痴慢疑,才一代一代地繁衍了我们。那么古圣先贤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消除这些障碍的呢?
  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包含了一正一负的力量,或者说包含了一隐一显的力量。大家可以想一想,贪心的对面是什么力量?嗔恨心的对面是什么力量?嫉妒心的对面是什么力量?如果看到了贪嗔痴慢疑、杀盗淫,那么就必须看到它对面是什么力量。如果看不到对面的力量,必将因此而永远痛苦,永远堕落、轮回。有些人之所以活得很阳光,很健康,很洒脱,是因为他看到的和使用的都是对面的力量,也就是正面的力量,他永远活在正面的力量里,而不是活在负面的力量里。就像我们的XX,他就是活在贪嗔痴慢疑、杀盗淫这些负面的力量里,没有看到它们对面的力量,更没有活在对面的力量里。
  我们不妨将这两种力量归纳为阳性的力量和阴性的力量。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或者入道的人、成就的人,他的心态都是停留在阳性的力量里。而一个充满嫉妒心、嗔恨心、报复心的人,总是活在阴性的力量里。
  我们学佛的圈子里,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是活在阴性的力量里。正是因为活在阴性的力量里,在社会上与人格格不入,和社会、人群脱离了,才出家学佛。可是,你带着这种心态进入学佛的这个圈子,你错了。自古以来,进入学佛这个圈子的,都是最阳光、最高尚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学佛。我曾经讲过,佛法只为皇室、贵族、士大夫这个级别服务。一个贫民百姓,因为生活和境遇的关系,内心的压力过重,往往偏向于阴暗的一面,而不是光明的一面,所以他就不具备修学佛法的素质和心态。佛法是为阳光的人服务的,是为高尚的人服务的。什么时候你具备了皇室、贵族、士大夫这一级别的品质和心态,你才能修学佛法。
  以上两种力量虽然分别阐述,但只要是人,这两股力量就同时存在,只是谁占主导,谁占主流,和起用的问题。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在讲佛法,实际上讲的都不是佛法,都是“我法”:万行讲的是万行的法,顿翰讲的是顿翰的法,伟岸讲的是伟岸的法——都不是佛法,都是“我执”的法。除非你成佛了,证到了佛的果位,与佛同一体了,你讲的才不是“我法”,而是佛法。
  少数学佛的人是因为不得志,仕途不顺,才想学佛开智慧,了生死。学佛本来就不是这类人学得了的。做人的这堂功课你还没学,或者说你学了还没学好,怎么能学佛呢?佛教讲得非常清楚,学佛的次第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讲得再直接一点,还是先从做人学起,先充实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这些你都具足了,才谈得上学佛。你的素质不够,无论你多么虔诚,你所谓的信都是迷信,都是邪知邪见。
  前天晚上XX问:“无明的人信佛,做好事,有没有福报,有没有功德?”有功德,有福报,但你仍然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傻乎乎的,福报却很大的原因。前世你因为无明而种的福报,这一世你还是在无明中收获你的福报。如果你是在正知正见,在智慧里种的福报,来世你就带着智慧收获你的福报。
  无论在生理上、心理上,还是我们的灵魂里面,都具备了两股力量:一阴一阳,或者一正一负——既有善念也有恶念。而修行就是让你从中间下手:你看到了善,就必须看到恶;看到了嗔恨,就必须看到博爱。当你从中间下手的时候,你的心往哪边偏,这股力量就伴随着你往哪个方向走。
  为什么佛教讲修学佛法首先要发菩提心呢?什么是菩提心?一个是愿力,一个是悲心,这就是菩提心。如果一个人开始学佛的那一天,真的具备了菩提心和愿力,怎么会被贪嗔痴慢疑、杀盗淫所左右呢?你之所以到今天仍然被贪嗔痴慢疑、杀盗淫所左右,是因为你在学佛的因地上,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没有真正生起菩提心——大悲心和愿力。为什么佛教说:“你转得了它,你就是它的主人;你转不了它,你就是它的奴隶。”?
  这股力量永远都不会消失,只是在中间转来转去,不是你转我,就是我转你。它本身就是成道不可或缺的力量,如果你把它拔除了,让它消失了,你也就没有菩提心了。在因地上修的就是它,转的就是它;在果地上丰收的也是它。当你升到了果位上,你就会发现,它原本并不像我们在因地上所说的那样,是贪嗔痴慢疑、杀盗淫,它原本就是菩提心,就是智慧。你把它放在人性的一面,它就属于贪嗔痴慢疑;你把它提升到佛性的一面,它就变成了智慧、慈悲、博爱。我们靠什么把它放在人性或者佛性这一面呢?靠的不是手法,不是毅力,也不是咒语,什么都没有用,唯独靠的就是菩提心和愿力。
  一个人活得那么庸俗,那么无奈,是因为他没有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就是他的菩提心生起来了,也没有让它持久地延续下去。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只有一个:当初他的信仰、他的勇猛心、他的愿力都不是真的,只能叫一时的情绪,那不是从他的理智里面发出来的。一个人如果真的发了菩提心,它只会增长,一生都不会退失。
  我们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所谓的“菩提心”是一年不如一年!如果说你当初没有发菩提心,那是冤枉你了。当初你又闭关,又朝拜四大名山,又燃戒疤,又以肉身供佛……那些难道是假的吗?不,都是真的。可是为什么今天又退失了呢?因为你无明,你没有见道。
  虽然目前你没有见道,但只要多走一步,你就见道了。可是我们恰恰相反,我们想有一步的道心就有一步的道可见。那你就错了!尤其是在因地上,你走三步、五步、十步才能看到一步的道果。如果你真的上路了,入门了,有一分的道心就见一分的道,你就完全和道融为一体,也就不存在有没有道心的问题了,你所做的任何事,包括杀盗淫妄酒都是和道融为一体的,永远都不会偏离道。就像一位成就者所说的那样:“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百花丛中过一点不沾身。”——永远是过后无痕,而且紧紧和道融为一体。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只是一种现象。既然是现象,为什么你会被它左右,甚至还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呢?如果杀盗淫、贪嗔痴、嫉妒永远停留在你心中不走动的话,那我也该恭喜你了!这也是禅定。你二十四小时都停留在嫉妒里面,也可以把其他的妄想都抵御在外。问题是连不好的信念你也不能持久!
  在因缘和合我们成为人的那一刻,我们已经具足了理智,也具足了种种恶习。你的恶习有多大,你的理智就有多大。如果说你没有恶习,你就没有理智。理智和恶习本身就是一股力量,是一比一的力量,它们是对等的。甚至造化在造我们的时候,还偏向了理智。也就是说,你理智的力量还要大过你种种恶习的力量。
  因为我们无量劫以来都在修行,所以才拥有了人身。既然我们具备了人身,我们的人性就永远大于兽性。正因为我们的人性大于兽性,注定了我们有人身就能成就。而其他生灵界的一定要转化成人身才能成就,因为它们的理智永远小于它们兽性的一面。
  你要相信你人性的力量永远大过你兽性的力量,阳性的力量永远大过阴性的力量,正的力量永远大过邪的力量,好人永远多过坏人,我们的爱心永远多过我们的报复心、嫉妒心、嗔恨心,它们的比例永远是五十一和四十九,多那么一点点,只要往爱心这方面去发展,往佛心这方面去发展,我们就可以成佛!
问: 我前几天身心发生变化,气海被憋住,整个身体发麻,现在打坐手也在发抖,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调整过来?
师: 身体有病,跟打坐没关系,不是因为你打坐才出现这些现象。
问: 对,不是因为打坐引起的。那打坐能不能调整过来呢?
师: 调整不过来。
问: 那该怎么办?
师: 去看大夫。千万不要随便叫有病的人去学打坐。他的病在他的禅定之上,他根本没有禅定。如果他的病低于他的禅定,可以通过他的禅定功夫把病转化掉。有禅定才能转化这些。可是现在很多人是因为有了病,想通过禅定来转,那是不可能的。你带着一个病体想修禅定,那是千难万难的。
问: 怎么衡量这个度呢?比如说什么病能修,什么病不能修?
师: 不需要衡量,不要自作聪明,就按从古至今传下来的规矩去做。我们今天所碰到的问题,几千年前古人都碰到过了。从有人类的那一天开始,所发生的问题永远都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不同,性质永远一样。而且古人早就已经制定了规矩,把解决的方法留给了我们。我们今天只要按规矩行事,把规矩守好,自然就超越一切,转变一切。你所谓的“找方法”,就是把过去的规矩学好,你今天面临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贪嗔痴、杀盗淫的念头生起以后,转变念头去做其他事,想其他事,这是世间人的方法。如果你的禅定功夫好的话,你就看着它,你看它能想多久,看它第一步怎么想,第二步怎么做,看不到三分钟它就跑掉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从哪里生起,就从哪里消失”,最后你会发现它无所来,也无所去,全都是妄想,全都是幻想。但理上虽如此,佛法是要亲证,是靠体感的。如果你只是听别人讲了这番道理,你自己受用不了。别人讲的是别人心悟体感后的东西,你只能把它当作一种知识,一种指导方向的工具。你必须自己亲自去尝试,才会得到真正的受用。
  我们之所以不能超越这些,是因为我们只是明白,从来没有尝试过。什么时候你心悟体感了,你才能超越。一个没有超越的人碰到这类问题,就被它卡住了。而一个能超越的人,当他生起了贪嗔痴、杀盗淫的念头时,根本不会被它左右,也不会因为它而困惑,只是内心生起了一点小小的涟漪,顷刻间就归于平静。
  一个成就的人,他仍然会有七情六欲,但他更大的力量还是理智,还是觉知,或者说是佛性。用现在的话来讲,你有感性就应该有理性,你随时跟着它,它随时出现。我们通常说这个人很感情用事,很义气用事,那么你在意气用事的同时,你的理智为什么没有出现,为什么没有跟着它呢?你为什么不往对面看呢?你站在感性的这一面,你的对面就是理性;你站在理性的这一面,对面就是感性。
  过度的理性就变成了冷血,变成了冷酷;过度的感性就昏了头,失去了方向,忘乎所以。所以佛教讲任何时候都要中道。这个中道就是世间人所说的“把握这个度”。你们看,很理智的人、很理性的人、很冷静的人,往往过于冷酷、冷血。很感性的人、很激情的人、很奔放的人,又容易昏了头,迷失了方向,忘了自己在干什么,说什么,想什么。但是,这两股力量我们完全可以平衡。 
  我们现在听这些,受这些教育都已经太晚了!这些道理在十五六岁之前就应该了解的。如果你过了十五六岁还没有听到这些,或者刚刚才听到,你这一生已经晚了,来不及了,你永远是一个四不像的人。除非一个大根器、大气魄的人,尽管从小家庭贫寒,没受过什么教育,但在三四十岁、四五十岁时突然闻到了真理,他也能做到九十度的大拐弯,而且永远地拐弯。所谓的“十地顿超”、“不历僧祇”,指的就是大根器的人。
  刚刚XX居士问到修行过程中身心变化的问题。身心所出现的一切皆是境界。境界就是现象。现象都是虚幻。如果心态不改变,不能起妙用,所谓的“境界”都是假的,不能自受用,也不能让他受用。学佛首先要自受用,所谓的“自利而后利他”,自身都没有力量,怎么帮助别人?你的确很能干,很勤劳,道心也很好,就是智慧差了一点。
  最近有人反映你变相地向信徒化缘,是不是有这回事?不管你有没有这回事,不管你是有意无意,你们任何人来到东华寺,如果没钱花,就向你们的家长要,向万行要。既然当了你们的家长,就有这个责任负责你们的衣食住行,负责你们灵魂的成长。如果他没有这个能力,就不配做一个家长。
  我们通常说明师只为“修理”众生而来。你经得起他的修理,他就把你修好了;你受不了他的修理,他就会放下“刀子”、“锤子”。虽然你的身心不痛了,但你也很难成器了。
  所谓的“消业障”,首先业障要现前。业障不现前,你如何消?除非你是大根器、大智慧的人,业障还没现前,你就已经深入禅定,在因地上把它消灭了——因转,果即变。而凡夫是业障现前了,只能承受痛苦来消业障。
  人是由两性和合而成的,骨子里怎么可能没有贪嗔痴慢疑、杀盗淫呢?如果你说你没有,说明你的业障比别人的埋藏得更深。人家现在修得好,已经开始发芽,开始暴露了。难道你不知道种子埋深了发不出芽来,或者发得很慢吗?你与其天天伪装自己,不如彻底地敞开,天天去面对它。你敞开就是一种解脱;敞开,智慧就出来了。  

录自释万行上师《善用其心》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5日 17时07分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