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说佛论道

36.最基本的修行方法

有为法都学不好,怎么学无为?诵经、拜佛、念咒语能了生死吗?眼前的无明不破,恶习不超越,怎么能了生死呢?你对佛法都不了解,怎么称得上虔诚呢?虔诚必须建立在正知正见的基础上。诵经、拜佛、念咒语,这些皮毛的功夫不能代表佛法,也不能代表你在修行。
  修行人必须读《黄帝内经》,对医学知识,对人体的生理结构要有所了解。掌握了《黄帝内经》的基本要领,和人体的十二条经络,你越修,身体会越通畅,心里会越轻松,心情会越愉快,智慧就能打开。我们人体跟树叶一样布满了经络,我们的精气神——元气——就在经络里面运行。当人死了,元气消失了,就无法发现经络的存在。只有人活着的时候经络才存在。
  元气既不是液体,也不是气体,勉强来说是一种光和气的混合体,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它叫做“炁”。这个“炁”不是呼吸之气,如果用依文解义的方式来解释,就是“无火便生气”。这个“无火”指的是没有欲火,没有生理和心理的欲望,这时候就能保持先天的元气。只有先天的元气进入我们的经络,我们才能身体健康,长寿,乃至开悟,开智慧,破无明,这一切跟经络和“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掌握了这些原理,所以创立了武术、医学,乃至宗教的各个法门。尤其是中国的道教、西藏的密教和印度的瑜伽,在这方面讲得最多,最透彻。
  佛教是建立在印度教的基础之上。印度教已经有一万年的历史了。当初释迦牟尼佛把印度比较有代表性的六大教派的思想理论和修炼方法都学遍了。我们把这六大教派称为“六师外道”,至今它们依然存在。释迦牟尼佛从来没说过它们是外道,只是说它们不究竟,和无为法相比才有区别,如果跟有为法相比,它们已经很了不起了。释迦牟尼佛把它们的教法修完以后,觉得还不过瘾,还不解渴,于是放弃了这六大教派的思想理论和修炼方法,自己进入山林独修,从而大彻大悟,破无明,超三界,了生死,证实相。
  我重复讲过几次莲花生法门静功的修法,它紧紧围绕着我们人体的十二条经络,很容易修。讲起经络,恐怕能明白的人不多。作为一个法师、一个神职人员,什么知识都要学,什么学问都要掌握。佛教的祖师有一个观点:什么都要学,学了以后传给大家受用——这是菩萨的精神。
  学习对于我们出家人尤为重要。来到我们面前的,什么样的人都有,如果人家知道的我们不知道,人家会的我们不会,人家通达的我们不通达,我们怎么能称为“人天师表”呢?作为一个出家人,你不能让来到你面前的信徒受益,就有愧于吃出家这碗饭!
  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方法可以让头脑停止思维,不思考问题,除非你懂得一种技巧,用一种方法去转化它,引导它。因此佛教创立了八万四千法门。事实上八万四千法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对治我们散乱的头脑,与其让它散乱,不如让它专注在一件事上,进入一种状态。
  自古以来修行方法就是一个加法,一个减法。你打坐的时候,脑袋胡思乱想,你就用加法,给它施加压力。比如说你盘着腿念咒语还在胡思乱想,就加一个观想;观想还胡思乱想,再结一个手印;结手印还胡思乱想,就运气……什么时候它挑不动,承受不了了,就不再胡思乱想了,也就能专注了。当它跑不动了,你就用减法,比如先把运气减掉;如果它还能专注不跑,再把观想减掉;观想减掉了,还不会胡思乱想,就把手印也拿掉……到最后所有的方法都丢掉不用了,无论睁眼闭眼,走路睡觉,说不想就不想了。
  但是这个说起来简单,没有三五年的功夫,达不到这种效果;就是释迦牟尼佛再来,坐在你们身边传你们这个方法,没有三年五年,乃至十年的训练,你都驾驭不了它。所谓的“功夫”等于方法加时间的投入。但有一点要跟大家说明,功夫深并不代表能开智慧,破无明,了生死,它只能帮助你获得生理的健康,以此来影响你心理的健康。
  为什么佛教和其他教派有那么大的区别呢?就是因为佛教不仅有功夫的一面,还有破无明、开智慧的一面。
  在功夫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印度的瑜伽、婆罗门教和锡克教,他们的功夫都相当了不起。当初佛祖身边的很多弟子都是修外道的,他们的功夫都很深。但最后还是皈依在佛祖的门下,学佛祖的方法,才破无明,了生死。功夫再好,可是既不能破无明,也不能改掉你的恶习。相反,你的功夫越好,越增加你的我执。因为别人做不到,你做得到啊。正因为这种现象,佛祖才研发了另外一种方法,开辟了另外一条渠道,就是注重智慧的修证。
  但是要修证智慧,必须身体健康,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精气神充足了,人体的经络才畅通。一个经络畅通的人绝对有智慧。我们通常会说:“这个人反应怎么那么快啊?”就是因为他的经络很畅通。而有些人反应迟钝,我们就说这个人的脑袋像电线接触不良一样,断断续续。其实是他的经络没有连接好。有的人说话像打机关枪,从来不需要经过头脑思考。因为他经络里面的元气非常充足,所以他的思维不间断。
  大家都年轻,身体的精气神都充足,可是在我们的精神面貌上并没有体现出个个精神抖擞、精力充沛的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禅宗所说的“六根门头散乱”——能量都消耗掉,内耗掉了。修行不管用哪种方法,首先关闭六根,突破无明。内在的光明不生起,眼前的无明破不了,你就无法超越。
  打坐首先要调姿势。一上座,单盘、双盘、散盘都可以,不能平坐。如果姿势不正确,就会堵塞身体的经络,气脉就会不畅通,能量就上不来,所谓的“三脉七轮”就打不开,大脑就缺氧,人就会昏沉。屁股下必须垫一个两寸高的垫子,这样一来,身体就往前倾,臀部就往后撅,往后翘,尾巴骨就悬空了,脊柱就形成了S形。我们脊柱的结构就是S形,你必须顺着它来,不能扭转它。也就是说身体坐的姿势不是垂直的,而是斜直。大家可以凭自己的感觉,没有太往前倾,也没有太往后靠。眼睛看着前面一米左右距离的地方,让后脊柱放松,尾巴骨没有受到压迫,整个身体处于一种很放松的状态。如果你直挺挺地坐着,身体的重量就压在尾巴骨上,气血就上不来。如果身体往前倾一点点,尾巴骨悬空了,重量就不是落在臀部,而是落在两个膝盖上,当身体一放松,前面的气自然就沉下去了,人体的能量自然就顺着后脊柱升上来,头顶就放光了。如果你前面的气没有沉下去,很浮的话,会把后面的气给拉下来。背后的气往下降,前面的气往上升,你的脑袋就会缺氧,缺能量。
  当姿势调正以后,接着就要调呼吸。采用深呼深吸的方式,通过快速地吐故纳新,使大脑得到充足的供氧。大脑不缺氧,眼前就会放光。一上座肚子首先要瘪掉,所以第一口一定要先呼气,千万不要先吸气。把肚子里的气呼干净,把肚子呼瘪,能瘪到什么程度就瘪到什么程度。肚子瘪了以后,嘴巴一合,鼻子一吸,把气吸到丹田,肚子就鼓起来了;这时候憋住三到五秒钟,再用嘴巴把气呼出去,呼干净;接着鼻子又一吸,肚子又鼓起来……就用种深呼深吸的方法。如果你掌握了这种方法,做三到五遍就够了;如果没有掌握,做一百遍也没有用。但是刚开始要从数量达到质量,所以要多做。
  所以你每天打坐的时候,一上座就要先往外呼三到五口气。你不要以为你现在感觉很舒服,就不用调呼吸了;一旦你胸闷,胃胀,肋骨痛,再调呼吸就来不及了。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停止打坐,停上半年,身体好了以后再继续。呼吸不调好,你的妄念永远降服不住;呼吸调顺畅,调匀称,不乱串了,你的思想也就清净下来了。我们现在心里想清净,但是呼吸很粗糙,气脉也很乱,杂念自然就多,也就是古人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说明了我们内在的起心动念。气是一种风,我们的呼吸顺畅,微细了,念头就如同没有风吹的树叶一样不会再摇摆了。
  在调呼吸的时候,如果你还没有掌握方法,呼吸可以粗犷一点;如果掌握了,动作可以轻柔一些。呼吸调完一定要感觉胸腔很空,绝对不能有一点胀痛,包括肋骨也不能有胀痛的感觉。如果觉得有点胀,就要继续往外呼气。
  调完呼吸,呼吸顺畅了,身体自然就放松了,两个肩膀自然就垂下来。如果手比较长,手心比较热,能量比较足的人,手就这样放(手掌向上摊开,分别放于两膝之上);如果手比较短,或身体比较虚弱的人,就这样放(手掌向下摊开,放于两膝之上);一般是两手结“金刚降魔印”放于前面,这样比较持久。
  调完了呼吸,开始调意识,也就是处理意识, 把意念放在眉间。为什么要放在眉间呢?因为这样能关闭六根,也就是关闭我们人体的六个大门。我们现在眼睛一闭,眼前是一片黑暗。禅宗有一句话:“无明突破,方能了生死。”这个“无明”指的就是眼前这个黑暗的无明。当六根关闭,能量不漏掉,眼前的无明才能突破。所以把意识集中在眉间,身体放松,用我们的第三只眼轻松自然地往前看,看的力度和白天我们用肉眼看东西的力度一样,同时把身体空掉,观想整个身体是一支立着的莲花,上半身到颈部是莲花杆,头部是莲花苞,观想自己的囟门像莲花一样打开。为什么要观想?如果不观想,下面的能量上来以后,会把你憋得要爆炸,要发疯,所以这时候必须观想。
  如果不把意识处理好,就会坐在这个地方胡思乱想。我们的头脑习惯性地工作,思考了几十年,如果现在不让它思考,让它什么都不想,怎么可能呢?所以与其让它胡思乱想,不如给它一件事情做。通过做这一件事,它就不会胡思乱想了,也就是禅宗所说的“以一念代万念”,这一念就把一万个念头“吃”掉了。鉴于此,古人创立了很多法门,比如念佛、念咒、观想、背诵经文等等,都是为了对治散乱心。当达到多少年都始终专注在这一件事情上,然后再把它放下,把这个念头拿掉,把这个法丢掉,这时候才真正达到了禅宗所讲的“空心静坐”。这时候的“空”,是没有依靠一个方法,没有借助一个方法,自然达到了空灵、灵明的状态。这时候觉照就朗朗现前,真正进入了状态——入定了。
  入定以后,内在的灵明升起来了,就像一盆清水一样,天上的星星,周围的花草树木全都投射到水里面,显现得清清楚楚,你的一切起心动念也都在这盆水里面显现出来。这时候就把意念放在眉间。
  我们要养成一上座就调好姿势,调好呼吸,调(处理)好意识的习惯,每天打坐都要用这种方式。但这一系列全都是有为法。你要想进入无为法,先把前面的三调——调身、调呼吸、调意识,也就是三个有为法修好,灵体出去以后,开始修的才是无为法。所谓的“修”,指的就是这三调,这是有为法,有为法叫“修”。有为法修好以后才进入无为法。无为法叫“炼”。你把“这个东西”修出来以后,再来训练它,让它发挥作用,就叫“炼”。你把它找出来叫“观”——又见面了,本来就有的意思。炼什么啊?就炼这个灵体的进进出出。把它炼好以后,才证到了无师智,证到了不退地菩萨。
  我一直主张大家看《净土十六观》,它讲的才是真正的净土宗法门。《净土十六观》所讲的也是把思想集中在眉间观太阳。因为刚开始你的能量不足,只能观太阳。当能量足了以后,就开始观月亮,观星星。当月亮星星观出来以后,再观琉璃。琉璃观完以后,再把这股力量观空,你和光融为一体。
  你们一定要读《净土十六观》,如果不读,人家问你什么是净土法门,你说念阿弥陀佛就是净土法门,那真是大笑话特笑话了!但是,当净土十六观修完以后,确实最后又回来落在一句佛号上。我们现在倒好,整个过程不走,直接在原地上踏步念佛号,那怎么可能念得成功呢?就像我们现在的出家人一样,所谓的“修”,都是在空坐,死坐。你整个过程都没走完,坐在那个地方什么都不想,做得到吗?你自己都做不到,别人做得到吗?
  我们人体也是分为三段:丹田以下到脚,丹田以上到咽喉,咽喉以上到头顶,这三段就是人体的精、气、神,也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想明白这套理论体系,一定要读《瑜伽师地论》和小乘的经典《阿含经》,这套理论在这两本书上已经讲得非常清楚。读完了这两本书,这套理论的体系你就全部通达了,就不会再说渴望修法,也不会再追求法门了。
  我所讲的全都是古人留下来的,只不过我提前把这套书读完,研究完了,掌握了佛法修学的次第和步骤。有的人出家一辈子都不知道要从哪几部佛经下手,修学的理论体系一辈子都建立不起来,这道门在哪里,这条路该怎么走都不知道,非常可怜!
  一个修道的人,先要把身体修好。身体修好以后,还要把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心胸气量修好,才谈得上修道。为什么说要以人为本呢?人该有的,你必须有。人该有的你没有,如果修道的话,那只是在修基础的东西,不是真正的修道。
  在修行的过程中,无论生理和心理出现任何反应,都是沿途风光,都是见道的消息。修行人常常会问:“你见道有没有消息啊?”就像你快到东华寺了,必然会看到一块牌子、一个水池、一个牌坊。进入大雄宝殿之前,你会看到一个三门殿。但是,三门殿绝对不是大雄宝殿,牌坊也绝对不是三门殿。这就是沿途风光,也叫得道的消息。
  当一个人有为法修完了,修成了,你才能告诉他:“什么都不要想,只要静静地坐着就行了。”否则你说这句话,只能说你是个外行,你不懂修行。禅宗的修行方法最后就是落在无为法上,但最初也是从有为法开始。
  现在禅堂里面很少讲这些,因为佛教里面很少人有法可传,法已经失传了。这些法都流传到哪里去了呢?很多都流传到在家人手里,流传到国外去了。大家在禅堂里都是死坐,空坐,都是从一百层大楼开始修炼,这岂不可笑?你就是从一百层开始,炼一辈子也是什么都没有。禅堂的起点就是一百层,这意味着能做祖师的人才能进禅堂,在禅堂里住上十年、二十年,出来后个个都能当祖师。所以做不了祖师的人怎么能进禅堂呢?在禅堂里讲基础的东西,那就失去禅堂的意义了。
  这些基础的东西是在哪里完成的呢?都是在法堂里听法的时候完成的。法堂里讲的你掌握了,修完了,才能进入最后一重殿,也就是禅堂。我不是讲过吗?过去祖师建寺庙的格局,第一重殿就是天王殿,或者哼哈二将殿。一进门,通过四大天王的威慑,把你在世间上所有不好的思想、言行和习气全都丢在山门外,不允许你带到寺庙里面来。
  第二重是大殿,你开始学习佛门的规矩、仪轨、唱诵。这些学好以后,才有资格进第三重殿——法堂——去听佛法,学见地。见地掌握以后,接着是过第四重“名利殿”。现在中国的寺庙已经没有名利殿了,只有日本的寺庙还有。一个人的见地、理论已经非常圆满,佛学知识也非常渊博,已经辩才无碍了,可是还有世俗的名利心,包括成佛的名利心(成佛也是一种名利心、功名心),所以还要在名利殿里把这些都放下。等你穿越了名利殿,就到了最后一重殿——自在堂,也就是禅堂。在禅堂里面就得大自在,了生死了,所以才叫“自在堂”。这时候在禅堂里一呆十年、二十年,出来,就成就了一代宗师。  

录自释万行上师《善用其心》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9日 16时19分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