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说佛论道

30.佛有悲心 不度无缘之人

与众不同并不是一种病态。佛家有一句话叫“欢喜接受”。作为父母,遇到这样的孩子,你就把他当成磨炼自己的功课,不要抱怨,调整心态,带着爱子之心去面对。现在医学完全可以确诊治疗。医学加爱心,还有什么是改变不了的?
  作为父母,孩子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对他有养与教的责任。一个人的成功包含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社会的贡献,同时也包括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教育好。一个企业没有接班人,即便经营管理得很好很成功,如果后继无人,也是失败。培养教育孩子也是我们事业的一部分。很多信佛的人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好像自己积了很多德,行了很多善,就理所应当获得佛菩萨的眷顾,坏事不应该发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积德行善是人的本分。有机会积德行善要心存感恩,感恩做好事的机会让你碰上了,而不是用它来交换什么。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更应该好好反省为什么它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因果经》上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过去因为无明,我们曾种下了不好的因,招致今生不好的果。但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没办法把握。既然现在我们闻到了佛法,就应该知道如何把握好当下,为今生乃至来世种下好因。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人家说他要倒霉,他就信了,马上把这个信息输入头脑,刻入心灵。说他要走好运,他却将信将疑,甚至摇头不信。而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你说他好,他会相信;你说他不好,他不会相信。佛教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唯心造。第一个提出“一切唯心造”这个理念的是释迦牟尼佛。后来有许多宗教、学术派别也有心灵招感一说——有什么样的心,就招感什么样的果。你有一颗健康、阳光的心,对一件事充满了信心,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必然会有一个好结果。如果你总是自卑,抱着负面的想法和心态,把事情往不好的方面想,结果就真的有问题。你想着出门碰到坏人,就真的碰到坏人;你想着身边都是好人,久而久之,你身边就会聚来一大批好人。
  同样,你抱着一种什么心态看你的孩子,就等于把大自然中相应的力量调过来,赋予你孩子。如果你的心态不健康,罩在你孩子身上的都是不好的磁场;如果你心态很好,就会把宇宙中好的力量招感过来,围绕在你孩子身边加持你的孩子。而且你的心力越强,招感的力量越大。所以要坚信你有一个非常健康的孩子。有形的呵护、治疗,和无形的大爱是你们作为父母应尽的责任。我曾经讲三种人不能学佛。第一种就是身心不健康的人。佛法一传给他,他就把佛法扭曲了。这种人凡事只看到黑暗的一面,看不到光明的一面;只接收负面的信息,不接收正面的信息。学佛修道途中必然会出现境界,可是境界一来,他首先想到的是修偏了,走火入魔了,不认为是佛的境界,认为是魔的境界。这种人是不能学佛的,他的福报不够,慧根不够。境界来时,不要去分别是正面还是负面,因为佛与魔的境界都是沿途风光,只有毫无分别地经历所有的沿途风光,才能到达目的地,见到本来面目。
  另一种人进入状态出不来,整天神神叨叨的,不学佛还正常,学了佛反而变成了神经病,逢人就讲佛法。这种人永远活在自我当中。我们在座的有一部分人见人就讲佛法。人家不信佛,你给他讲什么佛法呢?你是学佛的,碰到学佛的人才讲佛法;碰到经商的人,你就给他讲经商的知识,把佛法蕴含在商业知识里去度他;碰到搞艺术的,你就把佛法的精髓蕴含在艺术里去度他。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化身呢?一个出家人什么知识都要通达,遇到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方式去和他沟通交流,去度他。前提是你已经掌握了佛法的内涵与精髓,能活学活用佛法,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去度人。
  还有一种人进入不了状态。学佛就要有学佛的样子,学佛就是佛的弟子。在你身上看不到学佛人的影子,没有一点学佛人的味道,和尚不像和尚,居士不像居士,你怎么可能把佛学好呢?无论你做什么,都要能随时进入状态,所谓的能出能入,才能把事情做好。佛教里面不是有一句很通俗的话——“见人说人话,见佛说佛话,见鬼就说鬼话”吗?你们以为它是贬义的,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只有圣贤才能达到,普通人做不到。不能随时进入状态,随机应变,怎么能起用呢?《周易》为什么是五经之首?它讲宇宙万物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一阴一阳之谓道,阴消阳长,阳长阴消,阴阳互应,迂回进入,张弛有度,打造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与模式,创造了辩证统一、阴阳互变、刚柔相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它就是一本讲变易的书,读懂了它,读透了它,掌握了它,你就能做到随机应变。
  以上三种人不能学佛的原因:一是心理问题;二是见地问题。你们问问自己,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用智慧在做,是带着欢喜心在做,还是带着抵触抱怨的心在做?你抱怨是一天,欢喜也是一天。你对别人欢喜,实际上是对自己欢喜;你抱怨嗔恨,实际上是在惩罚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看不清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学佛人最大的悲哀。对自己的情绪和言行,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嬉笑怒骂,当下必须清楚地了知。过后才觉知,已经偏离了道。
  因为别人犯错误而生气,就等于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种人是最愚蠢的。但是,当一个人进入角色,看到自己的孩子、家人、朋友、下属、同事犯错误,往往会生气,而且有时候比自己做错事还生气。这就是警觉不够,失去了觉照,无法超越自己心灵的境界;同时也因为你和他有共业,才会碰到一起。如果你今天不以欢喜心去面对和接受,就等于让你们之间的恶缘继续延续下去,明天、后天你碰到的还是这种缘;如果今天你以欢喜心去面对和接受,就等于把昨天不好的因和今天不好的果都化解掉了。
  一个得道的人、一个圣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他的喜怒哀乐比普通人还来得真切。他是瞬间达成,瞬间走出来,不会持续停留在一种情绪和状态里。所以说圣人无常心,喜怒哀乐都无常。只有普通人才会始终停留在一种情绪和状态中。圣人是念念起,念念不住,需要什么念就起什么念,过后无痕,处于空灵觉知的状态里。需要时,念头顷刻生起(这个念头就是用);境界一消失,念头也归零。归零的状态就是一种觉照的状态。喜怒无常就是圣人的境界。恒常不变的是普通人。但是,圣人的境界从表象上看,尤其是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和普通人很相似。因为圣人是处于这一极端,而普通人是处于另一极端,彼此都处于极端,没有慧眼是难以分辨的。一个超越的圣人,很多事他都敢去做。而一个不信因果的人也敢做很多事。我们处在中间,无法分辨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哪个是圣人,哪个是普通人。
  有智慧的人学佛,变得更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学佛,变得更愚昧。佛法本身不是为愚昧的人服务,也不是愚昧的人能学的。佛法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基本理念,才能学佛。为什么过去佛法一直在贵族这个阶层传播呢?因为只有各方面的素质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可能成为贵族,贵族具备了学佛的基本素质。社会最底层的人,没有进入上流社会,没有达到士大夫级别,是没有资格学佛的。为什么过去的出家人那么受人尊崇,令人钦佩?尤其是明清以前,社会的精英都集中在学佛的这个圈子里,听到你是个学佛的人,大家都对你刮目相看,谁都知道佛不是一般人能学的。可是现在一听说你是个学佛的人,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觉得你不是愚昧无知,就是受到什么打击刺激,“看破红尘”了!
  看看我们的所作所为,哪里是在学佛呀?都是迷信!你不明白,怎么学,怎么去做呢?你不明白就信,越信越迷,越来越愚昧。过去学佛的人是先明白了才信才学。现在是不明白就信,所以越学越笨。当然,过去的善知识特别多。现在善知识确实很难遇到,即便遇到了,因为我们愚昧无知,也把善知识当成和自己一样愚昧,甚至比自己更愚昧的人,所以也就错过了。
  佛菩萨看到众生无明,愚昧无知,生起慈悲心,倒驾慈航来普度众生。可是大家都不认识他,不认可他。他是明师是佛菩萨,大家却把他当做巫婆神算来崇拜,他会作何感想?他会度这些可怜的众生吗?不会,他是为知音而来。所以佛有悲心,不度无缘之人。


2010年6月15日

录自释万行上师《其心无住》

发布时间:2015年2月15日 11时02分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