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问师父,如果既想吃到蜂蜜,又不愿被割到舌头,当下这一念该怎么超越?
师:既想得到又不愿意付出,的确难啊!实际上我们的心不住此就会住彼。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为什么这么多妄想我们熄灭不了,降伏不了,也超越不了呢?根本原因是内在的力量没有生起,没有把我们带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所以就被当下这些烦恼、妄念所束缚。就如同普通人,你要他放下左手的东西,必须先让他的右手抓到东西,否则他不敢放下。事情就是这么微妙,你不放下左手的东西,你的右手就得不到东西。这里存在一个根器的问题。如果你的根器够,你放下或不放下,都能得到。所谓的放下,并没有一个真的东西让你放下,只是一个念头的放下,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你的心理素质和根器。当下你把执著放下了,另外一种境况就会发生。如果你的心真的无所住,也就不存在放下与不放下,心灵的境界一样会现前。无明的普通人即便放下了当下的执著,也无法超越,无法突破内心的无明。普通人所谓的“放下”是一种无奈,并非智者的超越。
我们在这里打坐,如果内心什么都不住,不抱住一个念头,什么都放下,可能就会开始散乱、昏沉、打瞌睡。如果抱住一个念头不放,又容易上火、烦躁,身体又会出问题。大根器的人,提与不提,放与不放,都不影响内在的境界。也就是说,即便一边散乱,一边打妄想,眼前一样大放光明。我们都不是大根器的人,内心还是要不紧不松地提起念头来用功。
普通人要从空入道是很难的。祖师们针对众生的根器设置了两大类法门,即两大类摄心的方法。如果你无法把心中的事情全部放下,就把它们全部提起来去用功。有所提,你的心就有所住,就不会胡思乱想。如果一个地方都不让它住,它就会住在一百个地方,你就会非常散乱。为什么祖师叫我们放下万缘,还要我们念佛呢?既然万缘都放下了,还念佛干什么?就是让你的心住于一所,它就不会住于千所万所,就不会散乱。禅宗让你提起念头来参,就是用这个念头来遏制你心中所有的杂念和妄想。
空掉是一个阶段,不空也是一个阶段,也空也不空还是一个阶段。你的心那么散乱,你随便给它一件事做,就把它给拴住了。坐在那里不用功,任凭头脑胡思乱想,怎么会得到轻安,头脑怎么会清醒呢?妄想打多了,身体里的那点能量、精气神都被消耗掉了。有一种人智商不是很高,他的妄想就很少,可能几分钟才生起一个念头。他的念头来得非常缓慢,是间歇性的,所以他的能量就没有消耗掉,身体就特别壮。一个人的六根必须随时能打开,随时能关闭。随时能打开,才能随时接收宇宙的能量;随时能关闭,才能把能量储存起来。大部分人的情况是六根既打不开,也无法关闭,身体的那一点能量都因为六根内摇而耗光了,所以身体强壮不起来。再加上心理不健康,总是自我暗示:我的身体很差——给自己输入消极的念头。这种心理暗示多了,时间久了,你的身体就真的就越来越差了。时刻提起念头,专注一处,无论心理还是生理的问题都解决了,修行也就有成就了。
佛教有一种观念让你自信,自信到什么程度呢?——你与佛无二无别。哪个教派这么自信地告诉你,你和你信仰的教主是同一个境界,同一个层次,你和他一模一样,无二无别? 只有佛教。可是哪个凡夫敢承认自己与佛无二无别呢?虽然口头上会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万物同一体”,可是你敢理直气壮、深信不疑地说你与佛是同一体,同一个级别吗?如果你真的深信不疑,此时你的境界就和佛一样。你能深信不疑,你就把佛的信息全部储存进来了,你真的与他无二无别。
既然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在我们身上体现不出佛的境界、佛的行为,看不到佛的影子呢?因为我们被普通人的习气所掌控,佛性的力量无法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发挥的不是佛性,而是普通人的劣根性!
我们学佛,内在应该充满佛的思想、佛的境界。为什么在为人处事中,我们不拿佛的思想、佛的境界来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言行呢?大家都应该问问自己。过去的祖师一边修行,还要一边种地,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们这样反而能修行成就。现在有几个人需要一边修行,一边砍柴种地,维持自己的生活呢?
在禅堂里打坐能专一,在工作、生活中同样也能专一。问题是在禅堂里都不能专一,在日常生活中又如何能做到专一呢?在禅堂里境界都不能现前,平时又哪里来的境界呢?如果心里很宁静,不是很散乱,每天能坚持打坐两个小时,再加上一定的运动和活动量,比如体育锻炼、练功、劳动等,我们的身体就会很健康。为什么现在很多人的身体都不健康呢?不是因为体力透支,而是身体生锈了,是心理的惰性导致生理生锈,未老先衰,生理自然就枯萎了。
大家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练腿子,腿上的功夫每天都不能间断,几天不打坐,你的腿就不跟你配合。饮食稍微吃得不干净,不对路,或者吃多了,打坐的时候身体也不跟你配合,腿会特别痛。修行人的饮食要特别清淡,不能吃饱,也不能吃得太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