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说佛论道

20.用身心灵修行

我们每天打坐,气沉在丹田,不在胸腔,如果话说多了,气从丹田拔到胸腔,从嘴巴泄掉,就没劲了,就会觉得很累。有时候要思考问题就要动念头,一动念头,气就要提起来,就要翻腾,念头才会产生,头脑才会思考。话说多了,问题想多了,气拔多了,人就特别累。如果不说话,不动念头,头脑就特别清醒,眼前就特别明亮。所以,在打坐的第一阶段气沉不下去,妄念就特别多,也睡不着。当气沉下去后,妄念就少了,会特别想睡觉。过了这个阶段,气又升上来,妄念又多了,又睡不着。(当)这个阶段结束,气又降下去了。它就这样不断地反复,直到里面通透了,这股力量就要出去了,这时候才谈得上入大定:身体在这里,本来面目也好,神识也好,魂魄也好,总之有个东西出去了。在这个东西没有出去之前,它在身体里面搅来搅去,搅得你不得安宁,开不了智慧,也解脱不了,什么东方、西方,哪里都去不了。
  这个东西出去需要一个过程,一系列的方法,而且每走一步生理、心理都会有反应。明白这些反应是正常的,你的心就会很安很踏实,不会焦虑。你懂得对治,它很快就会过去,你很快就会上一个台阶;你不会对治,就在原地踏步,它会一直折腾你,把你折腾得心烦,时间久了,可能也会上去。所以当师父跟你讲修行方法的时候,会讲一系列的方法,你修行的时候心里就有底。所以讲法要把一套都讲完,不能像社会上的人那样,讲一半留一半。出家人传法,一传到底。
  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自己个人的力量不够,可以参加集体共修,集体磁场的加持力的确很大。所以修行要到师父身边修上一段时间,当功夫扎实上路了,就可以独自清修了。环境对一个刚学佛的人来说确实很重要。无论你认可,跟随哪一位师父,他的书一定要反复地看,他的思想、教理你一定要深入地了解和领会。尤其是他的功夫,你要修上一段时间才能去评论。可是更多情况下很多人根本就没有修,仅凭自己的想象就随意评论。这是很不理智的行为,也是很不合理、很不公平的做法。
  不管哪一个法,只要你曾经认真地修过,用它来训练你的身口意,当你的身口意规范了,达到专注以后,再修任何其他法都会很容易。因为任何一个法都是用身口意来修,都需要专注。所谓大道不离身心,修行前半部分是修身体,后半部分是修心。当超越了身心,再往上就是灵修了。修行包含了身、心、灵三个层次。
  问:老子写的《道德经》和佛教的究竟意义是不是一样?
  师:一模一样。但是,他的方法太高太无为了,没有具体的修持方法,让现在的众生无处下手。为什么瑜伽、密宗,乃至从东南亚传到我们中国的内观禅会那么流行呢?因为他们全都告诉你一个有为的方法,让你有一个下手处。禅宗太高了,只让你看破、放下,没有拐杖给你。可是一个刚开始学佛修行的人怎么看破、放下呢?所以这时候谁传有为法,谁就占领这个市场。所以谁学了我的动功都说好。
  但是学有为法有一个弊病,学到一定高度,习惯了拐杖之后就很难扔掉,一扔掉,你会觉得很彷徨,很不习惯。就像你一直拿着指南针走路,突然把指南针拿走,你会辨不清方向一样。所以有为法、无为法各有利弊,彼此之间很难衔接。
  现在的瑜伽主要侧重在锻炼身体,净化心灵方面已经很少,甚至失传了。而传统的瑜伽是可以让人开悟成就的。当初释迦牟尼就学过瑜伽,只是觉得瑜伽不够圆满究竟。
  密宗的修行是先从有相开始,然后转到无相、破相。所以密宗分内三密和外三密,究竟三密和方便三密。
  实际上禅宗最初也有有为法,只是后来基本上失传了。如果你现在到禅堂里去讲有为法,那些老和尚就会骂你:“禅堂又不是搞气功的,讲这些干什么?出去!”他不知道修禅宗刚入门,和练气功刚入门是一样的。
  气功原本是从禅宗里抽出来的一点点东西,现在却成了气功派系和一种独立的修行方法。
  禅宗适合大根器的修行人,说忘掉就忘掉,说不想就不想,说放下就放下。如果还有一个东西让你不想,说明你还在想——想这个法。所以有些大师懂这个道理,就先让你专注在一件事上,只想这一件事。如果不让你想一件事,你就可能想一千件一万件事。为了让你不乱想,就让你想这一件事。当你想这一件事想到专注时,他把这一件事也给你拿走,这时候你就达到了说不想就不想,说放下就放下,身心自然就空掉了。身心空掉以后,身体里面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就会出现,使你和万物融为一体,达到人天合一。
  为什么我们能达到人天合一呢?因为我们身体里面有一股力量原本就来自天上,当我们投胎时,她从宇宙、从大自然中进入母体。只不过她进入身体之后,由于我们只知道发挥身体的功能,不知道发挥内在这个灵性的功能,我们一味地学世间学问,把里面灵性的学问忘掉了,所以当修到一定层次时,里面的这个东西就会出来,回到她的源头,从而使我们达到人天合一。
  问:瑜伽是先从身体着手,但也注重呼吸的配合,如果能再调整心态,净化心灵,是不是最后也能达到人天合一?
  师:是的。修行,心态的转变、心灵的净化是最重要的。呼吸也非常重要,如果呼吸都协调不了,想忘身入定是不可能的。我们欲界众生受左右的不是思维,而是呼吸。南传佛教的上座部把呼吸法门完整地继承了下来,一点都没有改变。比如葛印卡派系就把呼吸法门传承得很好。但是,在我们汉传佛教里,只有天台宗把这个方法系统地记录了下来,但也只是理论上的指导,具体怎么修已经没有传承了。比如呼吸法门刚开始是数呼吸,从1数到10,再从10数到1,当你数到一心不乱时就不用再数,让意念随着呼吸进出就好了。吸气的时候念头随着气进来,呼气的时候念头随着气出去。当达到念头与呼吸合一的时候,身体就开始起变化了。继续修下去,眼前就放光了,这时候你自然会把呼吸放下,把注意力集中在眉间。眼前就像一个视频,你有什么问题和疑惑,眼睛一闭,这个视频自然会有反应,会把答案显现给你,你按里面的反应去做就不会出错。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内在什么功能都具备,只要起个心动个念,就意味着你已经把问题、信息输入了,答案自然会在这个视频里显现。而且不像电脑那样需要很多键,按错一个键都不行。我们的身体有成千上万的功能,但只需要一个键——我们的起心动念,这一个键就掌控了万事万物的信息。你继续修,它就会变成一个大视频,这个视频打开了,里面的力量才会出去,和外面的能量场融为一体,从此你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了,这时候你的手动一动,就会感觉好像整个宇宙都跟着你动,因为你已经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了。
  这时候你的身体就成了一个导体,你可以把宇宙的能量传导给任何需要你帮助的人。这就是信徒会不远千里万里来到活佛面前,请求活佛为他们摸头祈福的原因。同时,在他身边修行进步会很快,因为坐在他身边就像坐在一个大发电厂旁边一样,不是他会发电,而是他这个导体可以帮你跟电源接通,你不需要跟宇宙的能量接通,只要跟他接通,就等于跟宇宙的能量接通了。实际上明师就是扮演一个导体的角色,起一根水管或者电线的作用,把电传导给你,把山上的水通过他接到你家。你想做明师,将来也要扮演这样的角色。这就是藏传佛教把在世的上师看得比佛菩萨还要重要的原因。
  但是我们汉传佛教不明白这个道理,觉得在世上师不如死去的祖师和佛菩萨。所以我问他们:“你生病了,是找张大夫、万大夫看,还是找扁鹊、华佗看?”他们说:“那当然是找张大夫或万大夫看了。”我说:“那你还崇拜扁鹊、华佗干什么?他们已经无法给你看病了,真正能给你看病的是张大夫和万大夫。”这样一解释,他们就明白了。虽然祖师和佛菩萨的法身都在,但以我们的肉身无法与他们沟通,我们的肉身还是需要和现世的活佛沟通。所以藏传佛教在皈依三宝的同时还要皈依上师,是四皈依。近些年来汉传佛教受藏传佛教的影响,也开始注重现世的师父了。过去他们对已经死去的祖师的恭敬超过在世的师父。所以为什么过去的禅师会骂过去的祖师,把他们的像砸掉烧掉呢?就是要破除弟子和信徒们的执著。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南传佛教国家也特别重视现在的师父。
  问:静坐的时候感觉后面的骨头、颈椎、腰椎发紧。如果去运动,比如跳跳舞,练练瑜伽,然后再静坐,就会觉得身体很放松,可以帮助自己静心。是不是在静坐的过程中要动静结合比较好,而不是像有些老禅和子那样成天打坐,只静不动?
  师:对。所以达摩祖师看到了这个弊病,就创立了“达摩易筋经”和“洗髓经”两种功法,让修行人动静结合。按照宇宙的法则,白天几个小时黑夜就几个小时。同样,人动几个小时就要静几个小时,动静是要成比例的。可是现在长期住禅堂的和尚,动的时间连静的十分之一都没有,都是在静中求静,所以禅堂里的和尚静得越多,身体越差。所以锻炼身体非常重要。《黄帝内经》有一句话,筋长一寸,寿延十年。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一个八十岁的老人,他身体的柔韧度也可以练得跟青少年一样,筋不会收缩,因为身体的精气神很充足,可以滋养筋骨。所以严格来讲,动功早晚要各练一遍,一遍二十分钟,动完之后再去静坐。
  问:观想莲花的时候,不能像您说的那样锁定一个莲花的画面不动摇,那该怎么办呢?
  师:善于形象思维的人,就保持莲花的画面不动摇,不被破坏;不善于形象思维的,就把意念守在眉间往外看。如果两种都能做到就更好。当初老祖宗创立这个方法就是针对两种人。实际上静坐时保持一种宁静、清醒的状态是最好的。但是多数人你不给他一件事想,他就要想一万件事。这个头脑打妄想打了几十年,功夫已经熟透了,你如何把这熟的东西变成生的东西呢?训练高度专注对我们来说是生的东西,你又如何把这生的东西变成熟的东西呢?打坐修行的过程就是所谓“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的过程,当转换成功时,你就成就了。所谓的“用功”,经常用,天天用,就有功夫,不去用就没有功夫。头脑越用越聪明,越用越精微,越用越明理。手脚越用越灵活。万事万物都是:用就有,不用则无。

录自释万行上师《其心无住》

发布时间:2015年6月12日 19时04分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