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说佛论道

如何交包子钱

        今天晚上主要是给禅修班的女众们答疑解惑。这批女菩萨们做事非常认真,问问题都是刨根问底。这对于学佛,尤其是初学佛来说,是好事情、好现象。佛门里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要想超越一件事情,首先要彻底弄懂它。正如在日常生活中要想超越一件事情,就必须全身心投入地去经历它。你从未经历过,拥有过,你说你超越了,那是自欺欺人。比如你从未吃过苹果,人家谈起苹果,你说我超越了苹果,这是没有道理的。

当我们做一件新鲜事的时候,刚开始可能没有问题。当深入其中后,问题就会接踵而来。在门外的时候,提不出问题。走进室内,周旋几圈,看清楚了,也没有问题。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都没有问题,就是在途中会有很多问题。任何事情处在途中时,都会有很多沿途风光让人眼花缭乱,止步不前,甚至误以为这就是目的地。尤其在学佛的路上,正如祖师们所言,在没有到达目的地之前,切莫留恋沿途风光,越留恋,越无法到达目的地。

人生之路与修行之路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途中若没有智慧判断,没有魄力,是很难到达目的地的。以佛教的说法,三界之内是魔的世界,诱惑非常多。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你学佛还未入道,还未与道相应,起心动念还无法与动念的对象衔接时,可能不会马上有结果;一旦入了道,进入三禅之后,与道的力量相应了,起心动念就有了力量,很快就能把果感召过来。当你渴望三界的事物,马上就会兑现。正所谓起心动念皆成因果,因果马上现前,不用等到以后。

佛陀在开悟之前,受到魔的考验,魔会满足他的各种需求。入道之后,只要想三界之内的事情,很快就会心想事成。即便你没有欲望,魔也会想办法激起你的欲望,以此拴住你的心,把你留在三界内,不让你超越三界。所以三界之内的东西你使用得越多,越无法超越。一个学佛的人是要超越三界的,人生路上的任何事情、任何事物都只能经历,只能使用,不能贪恋和占有。使用,只是为了辅助我们在修行与人生的道路上成长。我们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完成人生的愿望,让修行功德圆满。

在人生的道路上,靠什么来把握自己呢?靠时刻警觉、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照顾自己言行举止,也就是观照。如果你只是觉察到了,不能把握自己的行为举止,就无法超越对三界的贪着。

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要想把握自己,都离不开警觉。在为人处事中,有时候我们需要他人提醒,帮助我们警觉。如果修为很高,警觉力够,就不需要他人提醒。在修行途中,法、财、侣、地缺一不可。在世间法上成就,同样也需要这些。

法就是方法,任何一件事情的达成都需要方法。财就是钱财。钱不是万能的,但在娑婆世界生存,离不开钱财。侣就是伴侣、道友、同事、合作对象。地是指环境。任何一件事情的达成都需要众因缘和合,一个人是无法完成一番事业的。既然是事业,就需要一个团队。就内心而言,我们的身口意要统一,这是内团队。而外团队就是你我他,意见必须一致,要无我、忘我地协作,才能把事情做成。可惜修行人都孤僻,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达到十地菩萨的境界才算证到了无师智。在没有证到之前,必须通过协作,修行才可能进步。十地菩萨之上还有等觉、妙觉。如此说来,我们在座的都需要老师和协作。一个人在自信的同时还要自知,否则就是愚昧无知。现在很流行一种说法:只要一心念佛,临终佛菩萨就会来接引我们。假如到时候佛不来接引,你怎么办呢?虽然你有这种自信,但并不代表你自知。

作为学佛的人,既然已经开始修行,就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临终,而应该在活着的时候就明心见性,开悟成佛,证果。修行必须在活着的时候成就,临终成就是没有把握的。中阴身成就必须是生前修行已经相当高,只加一点火候就开悟才可以。但这种几率很低。佛法是为活人服务的,而不是为死人服务。如果活着的时候都没有受益,说死了会受益,那是自欺欺人。

为什么有些人学佛的时间很短,进步很快,与佛菩萨有很好的感应,而有的人学佛数十年都没有进步呢?我们与佛菩萨相应的究竟是什么?是什么成佛?难道是我们的身体成佛?(答:心)回答的非常好。是心与佛菩萨相应,是心成佛。既然如此,修行就要针对心而修。你们现在的心放在哪里,就与哪里相应。能不能接受这个道理啊?(答:能)既然认可这个道理,想成佛想超三界,心就不能放在三界以内,而要放在三界以外。好财、好名、好利、好面子等等都是三界以内的东西。如果还好这些,说明你的心还放在三界以内。把心放到佛身上,保持佛的心量,像佛一样有奉献精神、忍辱精神、无我利他的精神,就能与佛相应。

如何把自己的心放在三界以外呢?就是时刻警觉、观照自己的心。社会上的人说“请多关照”,好像是请多帮我忙的意思。实际上“关照”这个词是源自禅宗的“观照”,“观照”是禅宗的专用词,确切来讲是佛门的专用词,但禅宗用得最多。观照或者说觉照,通俗来讲,就是警觉自己的身口意。如果一个人的觉察力很强,在事情未发之前就能觉察到。否则,要事后才能觉察到。

一个成就的修行人在事情未发之前就能觉察到,并关照好自己的身口意。事后能觉察也不算晚,可以弥补。所以佛门里有忏悔的方法,就是事后发现错了,马上忏悔。能这样做也算是高境界了。可是有一部分人事后也觉察不到,即便别人告诉了他,他也不承认。

既然觉照和我们人生的关系如此密切,如何才能把它训练出来并加以运用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觉照。做事情的时候,心就放在事情上,与事情融为一体。当关起门来静坐时,心就放在身体上,对身体的每一个反应和觉受既清楚又不执著。做到了这一点,下一步就能空掉身体。当我们能把握自己的身心,随时能把心收回来安住在当下时,在启用的时候,我们就能随时做到心物一体。当我们的心能与事情融为一体时,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人。

人可以偶尔地忘我,但不能长期地忘我。一个人时刻都在警觉中,会绷得很紧,偶尔忘我一下是可以的。有几种人每时每刻、分分秒秒都在觉照中、警觉中:一种是从政的,一种是从商的,还有一种是特工。他们绝对不能有一秒钟的忘我,否则就会失态失手,被对方干掉。这三种人倘若修习禅定会非常快。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他们都能觉照并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尤其是管住自己的念头和情绪。

看一个人的觉照功夫,就知道他有没有禅定功夫。当你完全变成一个觉照后,就是禅宗的最后一个境界——任其自然。修行人刚开始要保护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也就是修“保”的功夫,修成之后就要任其自然——修“任”的功夫。保、任是两个层次。修行人一生当中都是在修保任功夫,倘若做不到家,想临终生死能做主是不可能的。

人很难不受自己的情绪支配。如果没有情绪和七情六欲,活在世间也很乏味。修行成就之后是活泼泼的,而不是死板生硬的。种菜的小李跟我说:“什么时候我能修到没有七情六欲就好了!”佛菩萨都有七情六欲,何况人!但佛菩萨的七情六欲不是像凡夫一样狭隘的七情六欲,而是升华后的七情六欲。如果佛菩萨没有情,没有悲心,不能感受众生的痛苦,我们向他诉说,向他呼救,他怎么会有求必应呢?正因为他能感受到众生的痛苦,才会有求必应,满众生的愿。一棵大树是由一颗小芽一点一点地生长起来的。佛菩萨的情也是如此,欲是想度尽天下众生,是由凡情升华成慈悲和博爱。彼此之间只是境界大小、层次高低的不同。

如果修到最后麻木不仁,不就像禅宗典故“婆子烧庵”中的那个禅师一般?一个老婆婆供养了一个禅师,常让一个二八女子给他送饭。有一天老婆婆想考禅师功夫,就让这个女子抱住他问:“你说,你说,现在是什么感觉?”禅师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意思是说,你是枯木,我是寒岩,我们两个抱在一起三个冬天都不会来电,不会有感觉。老婆婆听了气得说:“这个人修死了,修成了枯木,这样的禅师还有悲心吗?还能普度众生吗?于是就把禅师撵走,把草庵烧了。禅师很惭愧,于是就出去修行参访。回来后再请老婆婆供养他三年。老婆婆答应了。三年后,老婆婆又让这个女子去考他功夫,这回禅师说:“这件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切莫让你婆婆知。”  

因为禅是说不清,无法让第三者感受到的,只有第一者和第二者在对禅锋的时候才会有真实的感受,第三者是感受不到,也无法相应的。而有些时候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连第二者都无法告知。因为一旦用语言,道就断了。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种境界、状态和感受是超越语言和文字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和传递是有限的,只能局限于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当超越这个高度和深度时,语言就显得苍白无用了。就像刀子割手一样,究竟痛到什么程度,只有自己知道,你只能说痛到钻心,或者说痛得很轻,只是表皮痛。但是没有被割过的人永远也感受不到钻心、表皮痛是什么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禅是经历后的感受,已经超越了悟的范畴。悟是一种境界。尝试了,体证了,又是一种境界。

佛法不否认眼前的现实,存在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贪恋执著在上面不能自拔,沉迷其中。禅宗有一句话说“我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来围绕”,就是我若对这个人、这件事、这个东西无心,就不怕他们来烦我。所谓的被烦,是因为我的心住在上面,没有回来。心回来了,意识也就跟着回来了,回心才能转意。回心转意也是禅宗的专用语,但是用到世间上意思也完全变了。其实它是用功的一种方法、境界和状态。

下午有个人问“过五关斩六将”是什么意思。东华寺的常住应该都知道,五关就是六根对六尘的贪恋执著,过五关就是超越了前五根的功用,斩六将就是超越了六根对六尘的执著。超越并非不做,而是做而不住,做而无痕。

有人说禅是心理学,是哲学,不是宗教。其实无论你需要什么,都能在禅里找到依据。禅是包罗万象的,是活生生、鲜活鲜亮的,一般境界的人拿捏不准。禅的确需要很高根器的人来修,否则容易扭曲,不知道如何运用。有的人说学密宗要先学显宗,尤其是要先学显宗的禅宗,这就是走极端,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管学什么宗,都是心在学,有一颗敏锐锋利的心,学什么宗都能运用自如,否则学什么宗都不会用。宗是数不清的,未来还会有更多。但是心只有一颗,只要你能看住心,把握住心,无论什么法、什么宗,你都会运用。

打一个比方,你会开一个品牌的车,天下所有品牌的车你都会开。品牌是人创立的,是为了吸引人,满足人的欲望,刺激消费而创立,商家们变着花样让经济最大化,所以同一个品牌的车有不同的颜色。就像同一个宗教分出很多派系一样,也是为了满足众生的需要,方便传播,方便众生接受。所以教外有教,教内有派并不奇怪。无论有多少宗、多少法、多少派,都是人为的,都要用一颗警觉的心、觉照的心来修。心把握不住,觉照提不起来,即便释迦牟尼佛坐在你身边,你也不知道如何用功,也不能安住当下。

按传统的惯例,打完禅七的最后一天,大家要谈一谈这些天来修证的体悟和收获。在这里七天,每天晚上吃包子,要交包子钱啊!如何交呢?就是最后一天考功夫。传统出家人考功夫,班首会在你的肩膀上敲两香板,问:念佛是谁?谁站在这里?谁在打你?你必须当下回答,不经过头脑,只要一思考就错了。最高的境界是不经过头脑,一步到位,准确地回答。在世俗上,很多人回答问题也是不经过头脑,但这种不经过头脑是错误的。在禅宗里面,禅者成就以后不经过头脑的回答才是恰到好处,准确无误的。道是不经过头脑的,头脑回答的都是妄想,都是二元对立的,并非第一意。而自性的回答则是一杆子到底,一步到位,没得商量,前面也到头,后面也到头。

这次她们交了好多“包子钱”。其实悟道的话,一句或几句就够,不需要多,长篇大论都是头脑的东西。不过能有这么多感悟,说明大家的确用心了。过后我会用心仔细看,可能会稍作修改,放到东华寺的网站上,到时候大家可以到网站上去看你们的修行成果。所提的问题,我就在这里作答。这个人写得好气派!我念念她的悟道偈:

一、(1)古来禅偈皆糟粕,道本无言岂可言?

她说得很对,一下就点中了要害。悟道偈是无法把道阐述出来的。道本无形无言,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能写出来的已不是第一意,不是最尖端,还没有到位,离那个地方还有间距。

但语言已经接近道,甚至在某个层次就是道。古人说文以载道,载哪个层次的道呢?最究竟最后的那一层,文是载不了的。倘若道以一百层为圆满,文可以载到九十九层,第一百层是言语道断,无法言说的。所以不要轻视语言和文字这个工具,它可以把你送到九十九层的大楼上,只有最后一层才要抛弃语言文字和方法。所以文字功夫要好好学,从文字般若达到实相般若。古人说文以载道是不会错的。前几天华义师讲“茶以载道”,进一步延伸,可以说武以载道、歌以载道、乐以载道。只要在这个行业,利用这个载体或通道达到了极致,就达到了九十九层,最后必须把这个载体、这个工具抛掉。如果还扛着这个工具,就像过了河还把船扛在肩上一样,就达不到一百层了,工具只能把你送到九十九层。SYC参加禅七写的第一句就点到了要害,悟性好啊!为你感到高兴!

  (2)当下一心灭万念,大千世界始方显。理悟精透有何用?历事本心骤现前。千载万劫游子愁,今方悔悟家何处。

她写得非常好,后面还写了很多就不念了,但是有个问题我念一下:“如果要问我这次禅七带给了我什么?它全然又彻底地改变了我的人生。它治愈了我早年内心所受过的创伤,更指明了我未来的人生方向。它朴实又真实地告诉了我:生命中最值得把握与留恋的一刻,只在当下。解七即是新七的开始。此时此刻我只想向你们合十感恩,诸位东华寺栽培照顾我们的法师和居士菩萨们,大恩不言谢,情在不言中,爱你们所有的人!”解七又是一段新修行历程的开始,她说得很对,多高的境界啊,说得非常好!她写的这个悟道偈要放到网站上。你给我们交的答卷我们非常满意,最起码我是非常满意的。这就是包子钱,是真钱!

二、(1)花开见佛与见性是同一个意思吗

    师:花开见佛与明心见性是不是同一个境界,是否有区别,要看是最初的明心见性,还是最终的明心见性,二者是有区别的。如果是最初的见性,也就是在理论上或者境界中偶尔地见性,那只是修行的开始。同样,有的人悟性好,初期也能见到佛性,但是功夫不扎实,在这种情况下见到的佛性会一去不复返。如果是经过修证有了功夫之后的见性,这时候是一见永见,一悟到底,这个见性与花开见佛就是同一个境界。

  (2)昨天讲灵性和宇宙的对接是一个漫长的茫然期,在这个时期,是应该深入经藏还是深入禅定,或是行愿?

师:如果这时候有境界出现,就应该深入禅定,在完全能与外在的力量对接后,再出来行愿。

  (3)有些师兄上座的时候苦着脸,像被押赴刑场似的,放松点会更好。

师:是啊,绷得那么紧干什么?修禅本来就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

  (4)师父顶着佛教界的压力,让女人进禅堂修炼,这就是师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让我们仰慕的地方。

师:其实传统佛教是不允许女众进禅堂的,就是当今允许女众,尤其是在家女众进禅堂的寺庙也只有两个,一个是扬州的高旻寺,一个是我们东华寺。过去即便是出家女众也不允许进禅堂,何况是在家女众?所以有人说我是改革派,其实我不是,我只是觉得禅堂空着太可惜了,既然有女菩萨发心来体验,为什么不给个方便呢?你自己在禅堂里坐不住,难道也不让坐得住的人来体验吗?修行不应该分男女,佛性也没有男女之分。过去不让女人进禅堂是怕干扰修道人的心,说白了,还是修行人自己没有定力,内心不够干净,怕干扰才这样规定。一个修行人遇事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光在外面找原因是无法进步和超越的。

  (5)这次女众也顶着没出成绩怎么办的压力!三宝的一米一线都大如须弥山,每个同修都会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将它还上。

师:其实就凭刚才这一个包子钱,我就已经非常开心了。所谓的“千人吃饭一人买单”,这一个人就已经把单买了,她的见地一步到位,已经出功夫了。在过去的禅堂里,一个禅七下来,众人之中只要有一人悟道了,就是千人吃饭一人买单。我很知足,已经有一人买单了,肯定还有更多的人买单。她也是担心女众不出成绩。其实不必担心,女众都是非常用心的。

  (6)跟着师父,让历史重写!

师:好大的抱负啊!我没想改写历史,只想把东华寺管理好,给大家提供一个修行的平台。

三、(1)入禅堂,了夙愿,久别重逢时触心;行如风,坐如钟,上座下座勤观照;身心受,过眼云,功夫原在念念处;出禅堂,心立定,春来花开自然行。

师:写得蛮浪漫的,诗中有画。看这首禅诗,头脑中自然会联想出一幅画。一首好诗,必然是诗中有画。一幅好画,也必然会让人联想到一首诗,或者作出一首诗。所以,最高的境界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她写的这首诗很阳光、很有情趣,一看就知道她的内在非常放松。

  (2)坐香:热腾腾,如沙漠蒸蒸热浪。冰凉凉,如深秋浓浓寒意。提悬一念于眉间,脱忘身心煎熬。住持此境,呼吸渐缓渐细,万念渐平渐少。气沉沉,稳坐禅凳,身不动则心不扰,心凝伫则身轻安。

师:这完全是写她禅坐过程中的境界,前面一句是她身体的反应。有坐香、行香、入禅堂,还是有次第的。

(3)行香:身速动,心柔一点不放驰,如车窗外快退景致,不摇动车内事物。

(4)入禅堂:站板呼啸,身心即止,气血上涌,念住顶轮,指麻如刺,身松心静。

:这个比喻很形象。两句全都是写她身心的感受。

5禅修期间上火,为何不能吃蕃泻叶或金银花等食物

禅坐中上火不需要吃药,通过调理呼吸就可以解决。上火的时候,多呼几口气,火气自然就从嘴巴泻掉了。如果吃金银花、菊花这些寒凉的东西,寒气存在身体里面,就会跟阳气产生冲撞,打坐的时候身体就会发抖、摇摆。

四、一日辛苦如七天,七天快乐如一日。

   师:要把那个快乐常保下去,带到生活中。在禅堂里就在心上用功,出了禅堂就在事上用功。能把握住事,就说明会用功了,也就等于把心把握好了。心是事的载体,事是心的显现。

五、与天斗,与地斗,最终只和两腿斗。心斗腿,腿斗心,来来去去七天过。心胜腿时妄念飞,腿胜心时如刀割。不进禅堂不知错,进了禅堂见己过。师父堂前转法轮,拨开迷雾见明月。不求脚底莲花生,不盼头顶放光明。惟愿人在道中行,一心一意对一境。日后常于自性观,不负如来不负卿。

师:写得非常好。她一个人写了十二首,把每一天的感受都写出来了,过后好好看。我挑问题和有代表性的来念。

六、(1)第一天:千里寻明师,只为求正法,结缘东华寺,我心自皈依

    师:说得非常好,真正的皈依是自性皈依。

   (2)第二天:每天行香、打坐,做动功、静功,很忙碌的禅修,根本没有时间打妄想,也挺好。

   第三天:对东华寺所有的一切心存感激。在这里,心很平静,很喜悦。

   第四天:打坐中出现“沿途风光”,以为自己有了收获和境界,也以为自己并非执著,结果在跟法师们交流沟通时,仍然“觉照”到自己还在执著中。

   第五天:“觉照”“提起正念”,这些字眼一直在脑海中盘旋,慢慢地发现自己的觉照力开始增强。

  第六天:出现“沿途风光”,意识到自己的心招感了这些“好觉受”,又使自己“住”在上面了,马上觉照,立即放下。我想,也许正是为了突破这一点,才有机缘才让我碰到万行师父吧!否则一直留恋“沿途风光”,修行也无法往前走一步。

  第七天:一夜梦中醒,一切皆如来,无住照本心,诸相亦空相,虚空生妙有,归于寂静中。

师:这是刚刚学佛的人,能写出这些真是不简单!“虚空生妙有,归于寂静中”,最后所有的万物真的都要归到寂静的境界中。就如净土宗所说——最高的境界、最终的净土是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没有光的,所谓的常寂光是无相之光,是一种心光、心灵之光,超越了颜色。有颜色、有声音的光,还是有相的。

  (3)第七天打坐,“谁在痛,痛在谁”?慢慢地,一切开始消融,“我”不见了,身体消失了,只剩下空荡荡的一片寂静,什么也没有。这时,咚!木鱼声敲响。

师:能与法器融为一体就叫入道。一个进禅堂的人如果不能与法器、钟板同步,就意味着他的心还没有入道,或者说做不了主。当能随着钟板声进出,能止能动,能与钟板同步时,就解脱了,也就意味着超越了头脑的寻和思。寻思就是头脑还在做计划和准备。一个真正修禅的人到了禅堂,头脑是不做任何计划和准备的,一切听钟板的号令,完全把自己交给钟板。过去在禅堂里负责敲钟板的,一定是入道的人,否则班首不敢把钟板交给他。因为大众的慧命就掌握在他手里。不像现在是按预先安排好的时间去做,该打板时就打板,该敲钟时就敲钟。

古时候不是这样,一板打下去不作一板讲,有时候一板打下去又作多板讲。这怎么理解呢?有时候一板打下去,他说没有打;有时候香板一举,他说已经打了很多板了。因为过去持香板的人都是开了天眼的,能看到你当下的妄念处在哪个层次,妄念的深度、广度和彼此之间的间距。

当妄念将要生起时,他一香板打下去,就把妄念打灭了。或者是妄念刚要生起时,香板一举,妄念立刻就消失了。有的人会说;我在打坐,根本就没有看到监香的人。这就是头脑在作用。每个人都有一个场,天眼开着的维那扛着香板,看的是人身上的能量场和光。光就像火焰,光不齐就代表有妄念。如果光很稳定、祥和、整齐,就像没有被风吹的烛火一样,说明这个人没有妄念,保持了觉照,无来无去,无增无减,他的光是完整的。如果光很散,说明他在妄念中。如果光像燃烧的火焰,有高有低,说明他还在玩游戏。这时候维那就会一香板打下去!

七、本次禅七最大的感想是:放下是为了更好地去承担。时刻觉照当下的每一个念头而又不住其上。万法不离其心:降伏其心,善用其心,不住其心。感恩上师送的三心!回去后,将借事炼心,反躬自省,谱写一部属于自己的心经,圆满人生的每一个当下。

师:写一部自己的心经!说得好啊,恭喜你!

八、对上师所说的觉照,感觉只是在文字上明白,在境界上还有疑惑,没有智慧的觉照是不是也是妄念?请上师开示。

师:能保持觉照说明已经有智慧了,觉照就是一种智慧。做事情是要靠身口意来把握的,主宰身口意的就是觉照。

九、(1)静静地守在心湖边,看,碧波荡漾。默默地住在虚空中,观,莲花盛开

师:写得很好,这就是诗中有画。

   (2)一轮明月挂天边,美景如画。一颗妄心安不住,稍瞬即失。

   (3)谁是我?你又是谁?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我本同体,何须分你我?

十、请师父开示,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还是一个堕落的过程?

师:肯定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只是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瑕疵,这是正常的。瑕疵如同反面教材,是我们需要的功课,它让我们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比如在社会上遇到小人,会把我们的警觉心训练出来。他是来成就我们的,否则我们会忘乎所以。当境界提升了,你会认为小人就是贵人,是他成就了你,让你成长了,你不会再抱怨他。每一个人都愿意做君子,在阳光下生活。做小人,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盯着别人,是他没有办法,只有这个能力,只有这个境界,只能扮演这个角色,使用这个方法。对于小人,我们还是应该感恩。将来成就了,成佛了,要先度他,没有他们扮演这个角色,就没有我们当下乃至未来的成就。

十一、佛教中对于一些抑郁症、自闭症等是如何治疗的?有什么方法?

师:万事皆有因,不管是过去的因还是现在的因,都要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比如孩子得抑郁症、自闭症不是无缘无故的,往往与父母、家庭有直接关系。每个人的第一个老师都是父母。如果父母给我们留下了好印象,就会给我们的一生带来正面的影响。每个人的身上都留下了父母很深的烙印。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复制品,父母是原件,子女是复印件。即使你不是父母抚养长大的,只要你投胎为他们的子女,你与他们就有很深的因缘,这不是用逻辑所能讲清楚的。

只有深入禅定才能转变因缘,或者说靠很强的心力才能淡化因缘。比如你觉得你和谁是逆缘,你就在心里天天对着他念佛。念佛的力量大了,就把过去你和他之间的逆缘冲淡了,重新注入了新的好的因缘。如果禅定功夫深,可以直接入定,跑到“后台”去改;或者请禅师直接入定去帮你看;或者自己念佛;再不然就广种福田,也可以消宿业,转变因果。

碰到这样的孩子,不要抱怨,要好好地多念佛。孩子小的时候,你不在他身上下一分的功夫,长大以后你就要下十分百分的功夫。千万不要忽略了小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现在的家庭有一个通病,就是父母自己不带孩子,让长辈、保姆带;不喂母乳,喂牛奶。孩子吃谁的奶就带着谁的信息。小时候对孩子不亲,长大了想让他对你亲就晚了。一个成功的人,不仅事业上要成功,感情上、家庭上也要成功,否则你的人生是有缺陷的。

十二、(1)请开示六祖听到《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悟道时的见性次第?

师:就像刚才一个同修问到花开见佛和明心见性的区别一样,这时候六祖已经花开见佛明心见性了,但还没有证果,他看到了果子,但还没有摘取到这个果子。所以他又隐居了十五年,反复地打捞印证。直到五十七岁才写出《坛经》。悟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他应该是二十九岁,而写坛经的时候是五十七岁,中间有一个很大的跨度,这个跨度就是他人生成长的过程。在这几十年当中,他的思想逐步丰富和完善了。人在年轻和年老的时候,思想是决然不同的。尽管悟到的思想都是吻合的,但在丰富程度、力度、含金量上是不同的。在二十九岁时悟到的只是一个轮廓、方向,在此之后则是不断地往里面填内容,填材料,提高含金量。

  (2)当时六祖是不是只称得上是悟到了空性,实际上还没有证到空性?见到空性并不能了生死,对否?

师:说得非常对,六祖当时只是悟道了,但还没有证道。

  (3)打坐时左腿痛可以忍受,但右腿严重的难以忍受,而且痛过一阵后全身会出冷汗。我已知这是体内的湿气。请问师父,除了坚持打坐医治,在生活或饮食上做些什么可以尽快通过这一关呢?

师:在饮食上要少吃一点,或者短期不吃,让体内的阳气变足,就会很快通过。吃得越多,阴气越重,腿就越痛。所有的饮食,即便是阳性的食物,吃到体内还是要靠阳气来转化,所以会消耗身体的阳气。

  (4)在打坐过程中,身体要经历哪几种知觉过程才能忘身,进入灵性和四禅八定的修行?另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坚持几座的锻炼,才能一步一步地进步?

师:关键不是每天坐几座,而是要每天看住自己的心。即使每天坐十座,一座一个小时,剩余的十二个小时没有看住心,又有什么用呢?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中、为人处事中看住自己的心,这样才是每时每刻都在修炼,盘腿的时间毕竟有限。盘腿的时候就在心上练,做事的时候就在事上练。心就是事,事就是心,心、事是一不是二。

至于打坐的过程中要经历哪几种知觉的过程,无非就是要觉知到身心的反应。所有的境界都离不开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因为道就是身心。所以第一关就是生理和心理。懂得如何对治身心,就懂得如何对治修道过程中的种种境界。但是最终要放下身心,否则在身心上转来转去,境界永远都无法提升。

十三、1我现在看人们都很圆满,个个都活在自己的因果中不亦乐乎,有种无人可度的感觉。所以不愿意开课,也没有动力,疗愈来疗愈去都只在表相上,有何用呢?真想回家当下即是,可有几人真想?所以我只想安静地待着,这样可否?

师:没有众生可度,也不需要你度,这是你当时的一种心态。每个人都活得安详自在就好。所谓的佛菩萨度我们,其实是我们自己在度自己。如果你活得安详自在,乐在其中,佛菩萨是度不了你的,也不需要度你。正因为你不满足,不安于现状,有烦恼,有痛苦,在挣扎,这时候佛菩萨一伸手,就把你给度了。如果你陶醉在自我当中,会觉得佛菩萨是多余的。

基督教的传教士会主动去敲你的门,说:“上帝派我给你送福音来了,你要接受。”佛教则不同,佛门里有一个理念,法是要“求”的,你不求,我就不说。信徒一敲门,二敲门,出家人还不理你,三敲门才问你:施主有何贵干啊?这种理念和方式障碍了佛教的传播,导致宗教市场被基督教、天主教占领了。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未来的宗教市场是基督教的天下。所以现在佛教的传播方式也要像基督教那样主动上门,说:佛祖派我给你送道来了,你要不要啊?他就会问:道是什么东西啊?我说:道可以让你长命百岁,升官发财。他就信了,说“我要我要”。时代不同了,如果佛教不改变手法,还继续用传统的方式弘法,就不会有市场,出家人将来恐怕只能回家种地了!

  2前世看过的经典,今生没有看过,忘记了。不看吧,脑袋空空,没有见地。看吧,现在暂时又不想看。请问要不要再看一遍?

师:想用就看,不想用就不用看。书到今生读已迟,尽管如此,今生还是要读书要学习。否则,来生脑袋里面、八识心田里面更无信息可用,你更没有智慧。所以说“书到今生读未迟”,还是要读书。

有的感想写得真是非常好。可能是因为生理不同的原因,女人做事是不做则已,一做就是全身心投入。男人做事会投入一部分,保留一部分。女人的心永远是百分之百,力量也是,搬到哪里都是全然的。她无论是认可你还是否定你,都是彻底的。男人根本就没有百分之百的心,力量永远是分散的,认可里面有疑虑,疑虑里面有认可。

所以女同志容易入道,但心量不容易打开。再往深处走,中间会有一个心量很窄的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如果能把心打开,到了核心和源头就是一片汪洋。但汪洋前面的这一段是不容易打开的。而男人的心性,外面就像一个贝壳,很难打开,一旦打开,里面就是一片汪洋。真正有智慧的女性,比男性更具智慧和深度,但比例很小。所以佛教有一个观点,女人很难成佛,要转成男人才能成佛。转成男人是指思维方式、心态、心性要变得像男人一样,并不是要变成男人的身体才能成佛。倘若如此,所有的男人都成佛了。

十四、1感恩上师慈悲智慧,给在家居士提供这样殊胜的机会,举办如此规范、严谨、高品质的禅七培训活动。上师高度重视,答疑解惑,精彩开示。学员惊喜万分,受益匪浅。感恩法师们妙语连珠、语重心长、风格各异的教导,使学员们对禅宗有了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感恩常住菩萨给活动带来了一切方便。

    2禅修使我们对人生、生命有了明确的认识,通过掌握具体的方法,认真持续精进地修炼,转变心态,提升境界,忘我奉献。学佛人当以佛为榜样,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与万物同体,开显每个众生本有的智慧。“觉照”是这次禅七的重要方法,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时时提起警觉,身在哪儿,心在哪儿,不为境所转,了知而不执著,活在当下,将学到的佛法融入一切处所,真真切切地在生活中起妙用。

3禅七结束了,我很惭愧,没有其他师兄精进吃苦。我发了一个愿,回去后一定要把师父的思想理念、动功静功吸收掌握,进入“禅修”时的最佳状态。

师:其实她能认识到已经很难得了。写感恩的就不用在这里念了,我已经看到你的心了。这个写得蛮厉害哦:

    未完   下一页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