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忍辱对治嗔心
嗔,又名嗔恚,又名嗔恨,以憎恶为性,不安与恶行所依为业;能令人身心热恼不安,故又名嗔火,是人心三毒中最恶毒的心理毛病。唯识论言:‘嗔必令身热恼,起诸恶业。’遗教经云:‘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世人往往因贪而不得必嗔,嗔恨的结果,每令朋友反目,亲属仇视,甚至父子之情,夫妻之爱亦因之丧失,大则发动干戈,导至世界大战,小则破坏杜会秩序,制造人间纠纷,给人类带来无边的灾难与祸患。所以华严经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言:‘一念起嗔,殃堕无间。’可知嗔心之为患无穷,非对治不可。
佛教人以忍辱法门,对治嗔心,然忍字心上一把刀,当人忍受逆境时,尤如一刀剌心,其苦难当,非有相当修养,实在无法忍受。所以要对治嗔心,仍需要对人情世故,看得淡,放得下,然后可以忍辱,可以对治嗔恨心。六波罗蜜经中教人:‘了嗔恚心,诸苦所因,知行安忍,万行根本。若人恶骂,当观此声,犹如谷响;若被打时,当知此身,犹如镜像:若遭毁谤,当观此身,犹如虚空,不应加报;若遇赞誉,当观自身性,无我慢不高举;若得称赞叹,当观心性,本来空寂,不生欣慰;若被讥嫌,当观本心,性离怖畏,不生忧感;若遇苦时,当观法性,本无逼忍,不见苦相:若爱乐时,当观实性,常住不变,无苦乐相。’读此,可知佛教的忍辱法门,何独是对治人嗔心的妙药,亦是控制人情绪喜怒哀乐的枢扭。学佛的人要忍,普通的人也要忍,昔日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终于拜师,张良忍受杞下老人之辱,终于复国雪耻。所以佛遗教经说:‘忍辱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寒山大士亦说:‘寒山出此言,此言无人信,甜蜜是人尝,黄莲苦难吞,顺情生喜悦,逆意多嗔怒,但看木傀偶,弄得一场困。’佛教人观顺逆之境,如幻不实,逆境固然要忍,顺境亦应该忍,不为物喜,不为己悲,然则:‘其赞我者奚以喜,其毁我者奚以悲?’敬慎在我,毁誉由人,何足计较?自然停止社会是非毁誉的纠纷,取消嗔恨斗争的劫难。
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说:‘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口暗消磨是。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文殊菩萨化身的寒山大士,问普贤菩萨化身的拾得:‘世间有人秽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应该怎么办呢?’拾得回答:‘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各位,你们能够做得到吗?只要你们能够像学弥勒菩萨一样想:‘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大肚包容,忍世间难忍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就可以对治内心嗔恨重病,免却堕落之苦,促进心理健康,精神正常。
节录自文珠法师《佛教与健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