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惊世骇俗

修行中真正的进步是心态的转变

 

为什么在打坐的过程中很容易打嗝呢?就是因为身心没有统一、协调,所以气没有沉下去,反弹了上来。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打坐前没有呼气,胃胀也没有往外呼气,打坐结束后也没有往外呼气,时间久了形成习惯,胃部积压了一些虚气,就会打嗝。时间长了会感到非常难受。而且时间久了还会有淤血、淤气憋在那里。有的人平时容易发火、发脾气,也是因为气未沉下去。既然是这样,那就要想办法从嘴巴里把它呼出去。

今天天气特别冷,大家坐了一会儿,手是否发热了?如果没有发热,说明身心没有放松,气血没有畅通。冬天打坐坐得好的话,全身会感到暖融融的。夏天打坐坐得好,全身会感到清凉。如果气血不畅通,身心不能统一、协调,心也静不下来。在座的许多人坐姿不对,这会导致气血不通,只有坐姿端正,气血才能下沉。坐久了背驼,其原因一个是姿势不对,另一个是中气不足。

为什么大家修行这么久了,进步却这么慢呢?你们可能觉得自己进步很快,在我看来你们进步太慢,甚至没进步。说好听的你们会很高兴,可对你们又有什么好处呢?打坐久了“看到光,听到声音,就是有进步”。这些有声有相的东西会来也会去,有什么用呢?关键是心态的改变,看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没有增加。一个人平时的所作所为、言谈举止就是其内心的显现。如果你平时刻意去造做,又能造做多久呢?一不小心就又会流露出你内在的素质。只有通过修炼,内在的改变才是真的,表现出来的才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的。但一开始又有个故意改变的过程,如果顺其自然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人的习性,生生世世积累的太多太多。我们的祖先早已领悟到顺其自然永远没办法改变,只有强迫我们去改变。因此国家产生了法律,宗教产生了戒律。如果顺其自然能改变习气,国家就不需要法律,宗教也不需要戒律了。如果通过戒律和法律都无法改变,又怎么能指望顺其自然而改变呢?为什么我们到了一个团体会感到这也不习惯,那也不习惯?你们想过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团体都有规矩。这些规矩就是防止每个人的习气蔓延的,如果不习惯,说明你的毛病习气太多。拿我个人来说,住山洞住久了,到丛林里就会感到不习惯。丛林里一切都是统一的,比如吃饭、念经、上殿、坐禅都是统一的。丛林里规定不许串寮,如果你乱串寮房,说你一次两次不听,就会被迁单。僧人听流行歌曲,说你不听,也要迁单……因为我们身上的“刺”太多,所以到团体里你就适应不了。如果我们没有毛病习气,一切能够随众,到哪里都是极乐道场。军队里有一句话,“万众一心”。丛林里也是这样,每天参禅、打坐、诵经,把你的习气磨光了,全身的刺拔完了,到任何地方都能适应。比如每天吃饭之前先要供佛,形成一种习惯后,每当吃饭时就会想到要先供佛。当一个人思想意识改变到一心只有佛的时候,其言行举止也就自然与佛相应了。现在的年轻人吃饭不愿意供佛,平时也不愿意礼佛,认为是心外求法。难道古人没有领悟到?有的人让他拜一尊木佛可以,但不愿意拜一位老前辈——在世佛,对着一个老修行礼拜会脸红。为什么?“我执”在作怪。因为老修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看着我,我会感到不好意思。所以光能对着木佛磕头还不行,还要能对着老前辈磕头才行。实际上给老前辈磕头,真的不是前辈需要,而是我们自己需要。佛门里把贪、嗔、痴、慢、疑作为根本烦恼,傲慢心是学佛的一大障碍。我过去认为我自己没有傲慢心,实际上也很重。前几天到山东考察一个佛教团体,一个现有资产已达20亿,有3万名职工的农民企业家。他虽然是个全国著名的企业家,但每天和普通工人一起劳动。他发心很大,想把那儿的山建设成为佛教的第五大名山。也许后人会把它列为五大名山之一。

学佛,若不细心,微细的“我执”很难观察到。以前没有感到别人讲我对、错,那是因为说得不激烈,未刺中要害。在那里遇到一位师兄(攀谈中了解到,拜过同一个师父),他说要考验一下我的定力,十几天中专挑我的毛病。每次挑毛病时我都比较平静,但内心还是不习惯。过后我才发现,为什么和他在一起会感到累?是因为他挑我的毛病。我渴望改变自己,使自己提升、进步,所以对他全部敞开,让他挑我的毛病。十天下来,他对我说了一句肯定的话:“心量还可以,能干一番事业,智慧还差得远。”我说:“我根本就没有智慧,为人处事还差得很远。”平时觉得自己还过得去,跟一些高素质的人一碰面,就发现自己差得很远、很远。

一个人一生当中很难把自己完全交给一个人。即使你愿意交给对方,也未必有人能接受你。如果碰到一个人愿意接受你,那真是自己的造化,确实是你的福报。要改变自己,必须把自己完全交给对方。我自己学法的体会是:你交给对方多少,就会得到对方多少。也即是你打开多少,就能往里面输入多少。

看到在座这么多学佛的人,学了这么久了,一点都没有改变,进步太慢了!佛门里讲,真正的改变是心态的改变。学佛是为了成佛,不是为了永远拜佛、信佛。必须具有佛的心量,才能具有佛的智慧和佛的悲心。我曾经说过多次,做人要有一个大的心量,何况在座的都想成佛。佛的心量可以包容整个虚空宇宙,所以才有超人的智慧和超人的悲心。就像我计划在闭关中心盖一个千人的大食堂,如果没有如此大的空间,怎么也容纳不下一千人。

学佛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因为我们不了解佛的心量,总想拿自己与佛比。就像一个人从来没见过大海,他就无法想象大海的宽广。因为我们的思想把自己的眼光框了起来,自己的境界不够,所以没有办法想象。只有到了海边,看到了大海,才能彻底改变自己原来的想象。因为我们自己不是佛,所以也就无法想象佛的境界,无论怎么猜测、估量都不对。学佛修道这么多年没有进步,就是心量不够,没有彻底打开自己。我们学佛要想有进步,必须要接受别人的指导。你们可以体验一下,当一个人无理指责你的时候,你能对他合掌、鞠躬、弯腰,甚至向他顶礼,几次这样下来,心量会几十倍、几百倍地增长。但是我们很难做到。看到山东的这位信徒,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他是个农民企业家,在全国排前十名,但他从未感到自己了不起,每天和员工一起劳动,坐普通汽车。这正体现了古人的一句话:穷时穷得起,富时也富得起。

为什么做错了事,总会找理由推托呢?就因为心量太小,不敢承担。实际上只要做事就会有错,不做事就不会有错。你只要开口说话,就有说错话的时候;只要吃饭,就会有咬到沙子的时候。你只要把心坦荡荡地摆平就行了。不同的是有的人出现错误会承认,所以不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有的人会一直错下去。

圣人同样会做错事情,我们凡夫就更会做错,没有理由不做错事情。但是我们要学圣人敢于承担,要学习佛的心态。只有以真实的心态面对事实,我们才会改变,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

修行,修神通、修定力、修智慧,修到最后是要在红尘中起用。如不能在红尘中起大用,施展不开,又有什么用呢?那才叫“无用”。要修在红尘、悟在红尘、用在红尘。

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如果不会用,就会毁了你,那是你自己的过错呀!成就你的是他,毁灭你的是你自己。学佛的人应该把一切成就都看成是别人给的,一切过错都是自己造成的。要把别人看得都比自己高,才能成就。要发自内心地这样想,这样说,这样做。虽然有时也会说:“你学得好,比我强。”但其实是一种傲慢心。有时能认识到,但没办法改变。因为没有魄力,不敢面对自己。

现在学佛的人越来越趋向年轻化,争名夺利。为什么要去贪,要去争?在老年人身上出现贪是正常的。因为年岁大了,时间不多了,去贪去争很正常。对年轻人来说有大把的时间,去争去贪就不正常了。为什么不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呢?

佛、菩萨说:“要度尽每个众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因地的时候是这些众生磨练了他,成就了他。所以成了佛、成了菩萨就没有理由不度这些众生。就像我有一天成佛了也会来度你们一样。从你们的内心来讲是来求道的,而在我看来是来成就我的,我们彼此之间应该感激对方。人的交往彼此之间是一面镜子,看到别人有贪心,马上要警觉自己是否也有这方面的贪心。打坐时要想想自己的缺点、不足,平时要观察自己的言行。做弟子的要像个弟子,做师父的要像个师父。为什么会以为自己做得不错?因为你不了解应该怎样做弟子、怎样做师父。当你了解了做弟子应像一个孝子,做师父应像一位慈父,才知道自己做得到不到家。

佛教里要学戒律,如不学,犯了戒还不知道。戒律是用来帮助我们端正自己的形象,成就我们的。如果你的言行处处符合戒律,就不会感觉到戒律的存在。比如杀生的戒律,如果你已经超越了,从不杀生,你也就不会感到这条戒律对你有束缚。又如每天吃饭前供佛,开始会感到不习惯,时间久了,形成了习惯,每当吃饭时就会先想到供佛。为什么我一再强调学佛先学做人?只有先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为天人,天人成了,才能成佛。放弃做人要成佛,怎么可能?犹如盖楼房,不盖第一层,怎么可能盖第二层、第三层呢?只能是痴心妄想。

诸子中有一个故事:有个叫列子的向师父求道,三年师父才看了他一眼,六年才开始给他讲道,九年才和他盘腿共坐。现在的人求道,见到师父就要求皈依、传法,否则就跪着不起来,很霸道!我当年向空有和尚求道时,吓得有话不敢说,感觉自己内心不清净,不敢求法。他当时讲了一句话让我很感动,他说:“内心不清净,这不怨你,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因为我们是来自欲界的众生,会有种种的欲望,如不学佛就感觉不到,学佛修道才会感觉到。如果认识到了还不去改变,永远也修不上去。如果你说你是一位开悟的佛,却有满身的毛病习气,那你绝对不是佛。

《高僧传》中有一句话:当你闻到佛法时想成佛,当你见到佛时反而不想做佛了。当时看了不明白,装模作样地用了这么多年功,才明白。因为经上讲的佛是“头顶放光,口吐莲花”。接触了几位成就了的人才明白,开悟的人看上去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人看上去好像很庄严,派头十足。而有修行的人看上去是那么的平淡,根本没有什么诱惑力。过去有句话说:大自在、大成就的人反而很少出来度众生。佛成道的时候有两股力量在拉他:魔不让他度众生,天神哀求他度众生。佛也看到众生难度,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根深蒂固,说什么他也不听进去。就像有的人来到佛面前不得其解:佛就是这样的吗?既不能给我力量,也不能给我震撼。来到魔王面前,他反而感到震撼了。“和尚不作怪,信徒不来拜”,有的人什么都干,信徒反而崇拜得不得了,认为他是解脱了,超越了。一个老和尚什么都不敢干,反被认为是没修行。释迦佛、观音菩萨都是超越了的人,为什么度众生还非常谨慎?“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学佛不容易,不在言语中,也不在经典中,而在我们的行为中。一个人只有达到完全无我时,才能把自己完全交给对方。如果真能把身口意交给师父,刹那间你的等级就和师父一样。为什么强调传法时要完全把自己交给师父,才能和师父融为一体呢?如这一刹那都做不到,都空不掉自己,那你的根基也太差了,无始劫以来未种过这个大善因。

来自释万行上师《降伏其心》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