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释五浊恶世
假若在因地最初发心的时候,用生灭心,即第六识攀缘心,作为修行的基础,而想证入不生不灭,常乐我净,佛的境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为这个道理,你应该用智慧来观察,在这个器世间,一切可以造作的物件,都会变迁坏灭。你再详细观察,在这器世间上,凡是有为有相的物质,哪一种是不会变坏呢?……
所有有形有相的事物,无论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都会变迁烂坏。但从来不会听说虚空会烂坏的,为什么呢?因为虚空不是可以用人力造作的,所以从始至终,都不会变坏而消灭。这里以虚空比喻根性,是常住不生不灭。……
就以你身中四大来说:坚固如骨骼等属地,润湿如血液等属水,暖触如温度暖气属火,动摇如呼吸等属风,综合起来叫做四缠,互相团结构成一个人身。既有身相,便有六根,分开你的湛然圆融,妙觉真心。这个不生不灭真心,一旦和有生灭妄心和合,就变成阿赖耶识,所以说:“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原来在如来藏性里,只是一个精明真心,但分开则变成六根。在眼就是视,在耳就是听,在身就是觉,在意就是察,从开始到终了,从四大开始,而变成五叠,即五重浑浊,而成为五浊恶世。……
什么是浊呢?譬如清水,本来是清洁,没有半点污染,但土和沙是留滞隔碍不通的。水和土的体性,本来也是一清一碍,不相同的。假使有一个世间愚人,拿一撮土投入清水中,土质就失去固定留碍作用,而净水也失去清洁的本相,二者变成汨然混浊的状态,所以叫它做浊。你的身中五重浊相,也是这样,就失去原来原来清净的真相。……
现在先说劫浊,你看见虚空,遍满十方世界。但虚空和看见是漠不相关的。虚空自虚空,看见自看见。虚空虽有现象,而无本体。看见虽有作用,但无感觉。感觉只在人而不在见,如果虚空和看见,融合为一体,好像经纬一样,互相交织起来,就妄成为世间诸相。这是第一重叫做劫浊,劫浊于五阴之中属色阴。……
你身现在不得解脱,都是因为抟取四大假和合,而为身相。既然有了身相,就有见闻觉知。本来真心,元是一精明,被地水火风四大所壅隔,便分成六和合。本来是灵明圆融,而变成有留难和窒碍。四大本来是无知的物,现在给六根的性能所旋转,而变成有知觉了。由妄知和妄觉两相,互相交织,妄成浑浊,这就是第二重叫做见浊。见浊在五阴之中是受阴,是前五识的境界。 为什么上文说五浊恶世是指外边,现在的五浊又跑回自己身上?因为你内边有五浊,外边才有五浊。身上无五浊,外边的五浊,也就消灭,这都是妄想造成的。……
又你心中,记忆和认识,以及所读诵和学习过的世间文字和科技,在你记忆的性能上,就会发为知见。但从书上所得的知见,都是世间的知识,而不是究竟从自性所发之知识。因为不是究竟的知识,所以终日便不断地胡思乱想,于是就生出外界的色、声、香、味、触和法六尘境界。六识如果离开六尘,就无体相可寻。六尘如果离开六识,亦无体性可得。因此识和尘便互相交织,妄成种种印象,留在意识之中,贪恋不舍,使你的真心不得自在而成浑浊。此就是第三重,叫做烦恼浊。在五阴之中是为想阴,是第六意识的境界。
有真才有妄,有妄才有真。真妄是对立的,所以就依真起妄。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道毁坏了,才讲仁义。若大道存在,大家都明白大道,克己复礼,爱人爱己,不令别人生烦恼,就不必去讲仁义,仁义就成为多余了。“智慧出,有大伪。”如果大家都一样有知识,平等无分,便我不欺你,你不欺我。一旦有智慧的人生出,就会认为其他的人太愚痴、太可欺。进而用种种欺骗奸伪的手段来玩弄人,所以说,有智慧出现,才有奸伪的人。“六亲不和有孝慈”,家庭里如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大家能守五伦之道,大家一样良善,便不能显出谁是孝子。家庭不和,吵吵闹闹,父母不慈,子女能孝,这样才能显出他们的孝心。“国家昏乱有忠臣”,国家太平时期,大家当职做官,不分奸忠。等到国家有灾难,才知道某人确曾为国家尽忠效劳。好像中国之岳飞,兵临城下,他能击退强敌,保卫国家,所以后人都敬仰他是大忠臣。
这浊亦是一样,单独一种,不会成为浊,必须互相组织,连合起来,才成为浊。比喻真和假一样,有真才有假。无明就如人身上的影子,依真起妄,就生出种种妄想妄见。……
又你心中,从早到晚,妄念相续,生住异灭,没有停息的时候。又因执著自己的意思和知见,所以想尽种种办法,怎样才能长生不老,永住世间。怎奈行阴密移,运转不停,自己不能做主,所以随困果而舍生趣生。从这个国土转生到那个国土。这种生灭不停息的妄见和业果,互相交织,便成第四重叫做众生浊,在五阴之中是为行阴,是第七识的境界。……
你等见闻觉知,原是无异样的,但因六法隔离,无缘无故,便生出异相来。实际上精明之性是能互相知觉的。元是一精明,在本性上是相知相觉的。但分为六和合之后,就变成不同,在应用上就互相违背,变成眼只能见,不能闻;耳只能闻,不能见。用途不同,失去一定标准,互相组织,扰乱真性,妄成浑浊,这是第五重叫做“命浊”。在五阴之中是为识阴,即第八识。它是“去后来先作主翁”,就是最先来和最后去,要八识离后,才算寿终。
我人妙觉明心,原是清净湛然,岂有浑浊?只因一念无明而生出种种妄相,外被五大器界所浑而为“劫浊”,内被四大身相所浑而为“见浊”。再被六尘缘影所浑而成“烦恼浊”。后被生死所浑而成“众生浊”。再由众尘结滞,六根不能互通而为“命浊”。变成内外浑浊,失去湛然清净之义。现求佛指示澄浊的方法。……
阿难!你现在要想从见闻觉知的功能上,回来契合自性,本来常乐我净的佛境地。……
应当先行拣去哪些是死生根本,择取哪些是不生灭性,然后依据本来不生不灭之根来扭转虚妄而生灭之识,才能修成圆满清净湛然的自性。 佛示以合识用根,这是楞严经要旨。识心若不舍除,不能修成大定。根性若不取用,不能证得涅槃。所以要舍弃生灭,守于真常,依不生灭,为因地心,才能修证。……
用你的不生灭圆融湛性,即是见性闻性,来旋转虚妄生灭的妄想作用,并降伏无明烦恼,还归于原来的本觉自性。得回还本光明而觉照的不生灭性,来作修学佛法的因地发心,这样用功修行,才能圆成果地,而得证无上菩提。 将自己圆湛的不生灭性,时时刻刻不要外照向外驰求。但要内照本源心性,即反闻闻自性,才可以旋浊还清,旋妄归真。……
好像欲澄清浊水,必须要把浊水放在静止的器皿里面,使它静静地深沉不动,沙土自然会慢慢地沉下,而清水就会显现出来,这样叫做初伏客尘烦恼。客尘是生灭不停,如客如尘,不是自家里有,不是从自性生,而是由外边来的,所以叫做客尘。 你们现在打坐参禅,就如澄清浊水。深静不动,就是有定力,参禅要有定力,一定要下功夫,不怕苦,不怕难,什么都不怕,腿痛更不算一回事。如果因为腿痛腰痛,便要伸腰伸腿,还要用软枕来做垫,一点都不能吃苦,这都是不能脱去享受习惯。要知道如果讲享受,那就绝对不会得到定力的。……
上文所说,住于静器,泥土下沉,清水显现,但如不把泥土提出,还是不能永断根本无明,所以一定要去泥土,而获清水,才能永断根本无明。根本无明不容易断,如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断。要断生相无明,才能成佛。
要把泥滓完全去掉,恢复纯真澄净的水,才叫做永断根本无明。泥滓去尽,清净纯精的明相现前,即妄无不尽,真无不圆,然后证究竟极果,那就任何变迁摇动,都不会再有烦恼也即不会再混浊。这样才能契合涅槃不生不灭的道理,和得到清净无染的妙德。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卷四)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5日 14时2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