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行者足迹

2016觉之路游学之旅回顾04】穿越2500年,你是否还记得我的名字、我的爱…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18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华严经》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偈颂:

“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一

 

        这首偈广为人知,可末学愚钝,一直没有弄懂佛陀为什么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特别是最后一个“众生”,为什么会说它与心、佛毫无差别呢?

        没想到,与赵导同行的灵鹫山一游,“众生态”一一展现在眼前,“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智慧恰恰在我那差别心中,灵光乍现。

 

灵鹫山,又名耆阇崛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此山出名,是因为佛陀的诸多经文开篇如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这座山,正是佛陀宣说《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妙法莲华经》、《无量义经》、《佛说法华三昧经》等经文的圣地。想像一下,佛陀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相聚此山说法,阿难、舍利弗等在这里修行最终证果,这座山可谓福德聚集,法性光明。

 

     可是当我们在2500年后的今天来到此山,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幅众生图:

 

乞讨者

遍布整个灵鹫山的,不是游客,而是乞讨者。从山脚到山顶,在这不过五、六里长的山路上,每十米就坐有一乞讨者。


他们或是年迈到无法行走的老者,或是刚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或是年轻健壮看不出疾病或残疾的中青年……他们吃在这里,住在这里,彼此嬉笑着,打闹着,谈论着,看到有游客经过,便立刻上前,微笑着伸出一只手。


灵鹫山,对于他们来说,已然是他们的家,而乞讨已然就是他们每天的工作。

 

小商贩

 

只要你一出现在灵鹫山脚下,会有一群人立刻蜂拥而上,向你介绍他们手上各种商品。如果你不买,没有关系,他们会成为导游,拿着手中的商品陪你一起上山。


一路上,他们会在你行走的时候告诉你沿途的风光;他们会在你累了的时候推你一把;他们还会在你说出一句听得懂的中文时,用一句他学到的中国话回答你。直到最后,你买了他手中的商品。

灵鹫山,对于他们来说,是赚钱养家的职场。

修行人

在通达山顶的路上,有着许多小石窟。其中,有佛陀入定的大石室,也有舍利弗和阿难打坐修行的石室。


如今,虔诚的修行人,也坐在了这些石窟中。他们有的只是从日出呆到日落,有的是从月初呆到月末,更有的,是长年累月打坐于此。


灵鹫山,对于他们来说,是修行的道场。

朝圣团

山顶上,一处方圆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山顶平台,便是相传中佛陀说法的圣地。

 

如今这里每日迎来的,是世界各地的朝圣团。

 

听经文,念佛号,焚檀香,捐功德……团员们坐在那形如灵鹫的山顶巨石下,面对神圣的法坛,祈祷健康如意,祈祷和平安宁,祈祷烦恼化菩提。

灵鹫山,对于他们来说,是信仰的圣地。

游客

“看这块石头,多像灵鹫的头,拍张照吧。”

“这块石碑上记载着中国僧人玄奘7世纪曾见过这些石窟,那我们也进去看看吧。”

“这里就是舍利弗入定的石室,磕个头吧。”

.....

 

灵鹫山,对于他们来说,是别具一格的风景。

 

 

2500年后,在灵鹫山上,乞讨者、小商贩、修行人、朝圣团和游客构成了一幅活生生的“众生图”。

 

 

 

“2500年前,这里是清静的说法地,2500年后,这里成了嘈杂的旅游地;2500年前,这里是庄严的学法地,2500年后,这里成了赚钱的生意场。”我不禁感叹。

 

“有什么不同吗?”赵导反问。

 

“当然不同,清静与庄严都一去不返。”

 

“可在我看来,相虽不同,表得却都是一个理。”赵导说。

 

 


 

 

看见的是众生 陷入的是我执

你看见乞丐,你在想自己比他们高出好几等,庆幸没有像他们那样,投胎在这里,终生以乞讨为生;

你看见修行人,赞叹他们的成就,怀疑自己是否也应该跟在他们的身后,潜心修行;

你看见朝圣团,忙不迭也烧几支香,捐几个钱,祈祷一下心中所求都能实现。


你看见的不是众生,你看见的是分别心,是以“我”为中心参考点而形成的我执。别人的好,你贪婪看着渴望自己也得到;别人的劣,你唾弃一口表示自己很鄙夷。你正在做的,不过是在欲望的泥潭里自欺欺人。

2500年后,众生相在你眼里,成了世间的我执。我执的人,才会一心渴求2500年前的清静和庄严,并以为那个“清静和庄严”的相才是得道。

看见的是众生 了悟的是平等

有意识也好,无意识也罢,当你看见乞讨者、小商贩、修行人、朝圣团和游客,你的心为他们自然而然排列了一个等级次序。

 

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你的行动和语言正透露出你想亲近谁,而你又想远离谁。

 

但其实这幅“众生图”正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表征六祖所说的话:“前念迷,是凡夫;后念觉,即是佛。”

 

无论是乞讨者、小商贩、修行人、朝圣团、游客,还是正在看着他们的你,众生的佛性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差别是“迷”与“觉”。


心迷,即凡夫,心觉,即成佛。心、佛、众生本无差别。造成差别的,不过是你衡量的那把尺子。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