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说佛论道

法师注释、义贯观音说耳根圆通法门

【注释】

初于闻中,最初,一开始起修时。,返闻,即返闻自性的法门。此谓,我最初于修习返闻自性的法门中。

入流亡所,闻性之流,而非声尘之流。入流,是相对于出流而言;若是出流,则此即是声尘之流;若是入流,则转成闻性之流。以出流即是识心缘尘,向外奔驰而出,故是逐色循声而入生死境。若是入流,即是逆流而回,反流照性;一出一入,同是一流,但方向相反,故古来称入流就路返家亡所,即是无、或失。,即所闻。以入了闻性之流,故背尘而行(背所闻之声尘而行)。所闻之声尘是在外的,但现在你的心不向外驰了,而是向后一百八十度转,转向内推求,所以就把外面的声尘抛在背后,因此声尘就有如被丢失了”(亡失),故称为亡所”(亡失所闻之尘);简言之,即是:亡尘。再说得更简单一点:因为向后转,背对著声音,所以听不到了。此四字合而言之:入了闻性之流,故亡失(忘失)所闻之声尘。

所入既寂,所闻,仍指声尘而言。,耳入,即耳根,亦即能闻之耳根。承前,所闻之声尘既亡,声尘即寂止;所闻既然寂止,能闻之根(耳入)也自然就寂止了。亦即:既无所闻,能闻自寂。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依佛法而言,声尘有两种,一种是有声之声,一种是无声之声。有声之声佛法中称之为声之动相,又叫动尘无声之声佛法中称之为声之静相,又称静尘:然而静尘(无声之声)也是一种声尘(声音),儒家及道家管它叫天籁:他们把万籁俱寂,四周一切都很安静,寂然无声之时,可以听到的一种频率很高很高的声音,盈营于耳,充满四际,但又不吵人,而且与其他声音都不相妨碍,可以同时出现,这种特殊的音声称为天籁;其实这就是佛法所说的静尘。通常在绝缘隔音的录音室或广播室中,若无他人,又没其他声响时,此刻你若静下心来,可能可以听到这种无声之声;若是根器好的人,在一般安静之处,一静下心来,往往便可闻到此天籁。若钝根人,恐怕就无法听到。动静二相,动静二种声尘之相。了然,全然。此言,动静两种声尘之相,都全然不生。亦即,此时不但有声之声没有生起,连无声之声也没有!这是如何的一种境界呢?真是不可思议!若说有声之声没有了,这容易理解:但若连无声之声也全然消失,实非凡夫意识所能忖思比度的境界了!因此,观世音菩萨在此法门中的修证,到此即已远远超出一切凡夫与外道所能思议的境界了。

如是渐增:如是之观行渐渐增长、增上。

闻所闻尽:第一个字,是能闻,指耳识。所闻,仍是之声尘。,灭。接着,能闻之耳识及所闻之声尘皆灭尽。前面的所入既寂是指根与尘,现在是指识与尘。

尽闻不住,寂灭。,此处代表能闻及所闻二者。不住,不住著。此言:虽然已能寂灭能闻及所闻,然而却对此境界毫不住著。这表示对所证之境界没有法爱,更无法执。以不起法爱,不生法执,故对所证不以为满足,不以为已达究竟,故能以目前所证为基础,然又能舍目前所证境,而向上升进。这个不住即《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亦是佛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中的舍筏。凡此皆是菩萨此时在观行中对证境的不住之所本;这也是菩萨于如来无上心法,随顺奉行的表现。又,附带一提:习禅定者,于得初禅之后,之所以能再升进二禅,完全是因为厌患初禅的境界,以彼为粗,觉得仍非究竟,故于初禅之乐不生贪爱住著,因而才能舍初禅喜乐之境(初禅又称离生喜乐地”),而上进第二禅。至于从第二禅上升第三禅,乃至从第三禅上升第四禅,亦皆如是:以对当前所证境,不以为足,不生法爱,不起贪着,故舍粗就细,舍劣就优。乃至从色界之四静虑入于无色界之四定空,亦如是。甚至于其他一切佛法中之修证,亦莫不如是:若于所证,不以为足(不得少为足),不生法爱、贪著,即能上上升进,而最终达于究竟无上菩提。此是上上根人之所为。至若中下根人或钝根人,则往往少有所证,便生满足,更起爱著,此即是起法爱及法执。若是对于禅定境界起贪著,便称为味定”(味著定境),若起味定,便于禅定境界无法再往上提升,从而裹足不前。此是钝根人修行的通病,故其所证便有个极限,总无法突破而达到究竟。然而,对于证境会不会起法爱贪著,则系于无量劫修来的善根之大小,一时也是勉强不来的。若行者发现自己有法爱、法执之现象,应如何对治呢?

第一、须常提醒自己不要贪著,亦不追求所证境的觉受,尤其是乐受、轻安或空灵等觉受。

第二、要加强修行观察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虚妄生灭,无有自体,不可取得。

第三、应加强了知一切觉、受、证境、知解、乃至证境中之一切见、闻、觉、知,皆自心现量,不取不著。如是如实心行,无始以来之法爱无明,即能渐渐稀薄,终于断除。

如是于修证上才有可能阶阶升进,达于究竟。

未完下一页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