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磁学研究里边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电磁场的统一性和电磁互变理论。其统一性结合狭义相对论将很容易理解,因为运动的相对性,不论是静止电场或者是静止磁场,本身都统一于电磁场,只是参考系的选择不同而已;而其互变特性则在于“变化”的电场或变化的磁场可以诱发磁场或电场。其中电磁场在某种调和条件下都按照“圆”(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时可以产生电磁波。通常所研究的电磁波其变化规律是同时具有电场分量和磁场分量(注:光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波,对人视觉引起影响的是其电场分量),其电、磁场分量变化同步且方向互相正交,并且电场方向、磁场方向、行波方向满足右手螺旋定则。因为只满足平面上电磁振荡的互根封闭,这种电磁波通常也被称为平面电磁波。换句话说,这种电磁波只是对应了电和磁这一对阴阳的平面二维调和,并不是其空间三维调和结构。
要研究三维调和结构,必须要首先保证电磁波行进方向首先形成一个闭环,也就是形成电磁驻波波圈或者光圈(未必是正圆,可以是各种空间闭合形状),然后光圈线度可以逐步缩小(也可以扩大,对应不同波长的驻波结构),当缩小至与电磁平面振荡波长相当时,发生一次相变,形成三维的自封闭特性精微“量子”全息堆垒结构,这时第三维很可能也是一圆振荡(根据如上所述平面电磁波振荡规律进行合理推广,我们完全可以假设这样)。根据前面分析,这种电磁作用的三维调和结构,必然属于某种对电磁波实现封闭的“黑洞”(取意对电磁波自封闭而不能散逸出去,和物理学黑洞概念相通),且同时涵盖三个方向的圆振荡,可以看成某种形式的“驻波”(有如如之动,道德经讲“绳绳不可名”,所谓“内外无别、同其恍惚之运”)。
实际上,可能单纯的圆振荡很难形成这样的稳定结构,如果非常稳定,则必须借助某种陀螺稳定效应形成递传流转结构,而且必须同时存在顺逆旋转,这也可以从电磁变化规律得到启发。在电磁感应研究中,磁通量的变化会产生感应电动势,乃至产生感生电流,其感生电流的方向由磁通量的变化与右手螺旋定则联合确定,并发生在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上,这本身给出了一种圆周方向运动与其轴线场强变化的一种强相关规律,在功界称为“外运而中行之妙”。电磁三维调和结构的三个互相垂直的中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三个坐标轴,坐标原点为“心”)可以对应三个两两互相垂直的“圆”平面,按照这种结构在地球引力场中的常见分布与存在状态,我们将其定位为两立一横三盘结构,实际上也就是立体太极球。密宗中讲的脉轮,多是这种结构的在沿经脉各种方向上的各种平面存在态,经脉气机在脉轮轴线的运行对应前面所讲的“外运而中行”机制。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细胞分裂中受精卵的分裂过程暗含这样一种结构的调制,先是一次横裂,再是两次纵裂,共形成八个细胞而有八相分野(合原点之“心”而完九数)。从功修角度上来说,在两立一横三盘太极结构的锻炼过程中,为了预防单重(一头沉),必须要同时研究三个垂直正交平面方向气机的顺逆旋转运化,而根据“外运而中行”原理,必然在中轴上同时造成相向运动的场流(两两相应而生妙有而有“缘起性空”),为了避免“撞车”,协调的有效机制之一就是“双S”太素结构。其中,S线呈现出稳定的波形态,暗隐某种波动的存在,而这本身也与物理学中关于简谐振动的另外一种表示相通,即轴线上的简谐振动可以看成是一个直径在振动方向、圆心在振动平衡点的圆周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在振动方向投影质点的运动,S线的形成正是这种投影效应所对应物理场作用结果的直接体现。
辅注:地球运动相关的动力学南北极和地磁南北极存在一个偏角,称为磁偏角,这必然导致地球在旋转运动过程中产生交变电磁场并辐射电磁波,这与核磁共振原理是一样的(脑CT就是利用了核磁共振原理),原子核在原子中高速旋转,其旋转轴和磁轴并不重合,因此存在磁矩,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可以导致原子旋转轴偏向,产生类似陀螺转轴摆动一样的进动(地球也有进动),继而会量子化辐射和吸收电磁波。在当代物理中之所以提出“暗物质”的说法,是因为动力学所测质量与光度学所测质量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推断一定存在看不见的“失踪质量”参与了动力学过程。和如上磁偏角的存在一样,它本质上都是关于运动和电磁(或光)相互关系方面的现象。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是关于光和运动的统一,但由于没有考虑旋转所造成的非惯性系效应的存在,因此其应用范围有一定局限,如何把力(包括引力)的作用有效加入进旋转运动中去(左右旋必然有差异,旋转时旋转轴向一定有束状能量流迁移,其往复周流造成旋转的陀螺稳定性----自行车轮转动起来不容易倒就是类似原理,日本科学家曾经得出结论,旋转陀螺可以改变引力场,左右旋造成的可测质量效应不同,此外,人能稳定直立行走,也是生物能量场陀螺效应所造成,人头顶的“发旋”以及功修中自然出现的“汗毛竖立”效应都是能流出入所造成的结果,而且漩涡顺逆旋叠加时在轴向同时对应相反方向能流,其交参调零冲和可能是类似磁滞回线的双s流形),这里边一定隐含着深刻的原理,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