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家左旋《太极先天图》(下)
作者:傅责中
三、道家左旋《太极先天图》----中华气功学说的指南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研究人生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对此作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论述。它是从临床实践中得来的。"在人体科学的认识中,经络伴随气而生。人们于行气中发现了经络,又在经络的体认中认识了气。气与经络的认识在健身养生的实践中相生,反映为早期的医疗、气功的合一,表现了认识上的经络与气化的密切联系。 有了气,有了经络,有了二者的结合,才有整体,才有系统,才有协调。不仅人体成了一个独立有序而自行调节的网络系统。
气通过经络通于小宇宙,使人体各部都不是割裂的、机械的组合,而是一个相互联系、依存的活整体"。这个活的"不可割裂"的人体小宇宙,必须遵守"生命即是左旋"的客观规律,才能和地球上"大宇宙"间诸多生命现象密切相关的左旋规律相适应,否则就不能生存,不能繁衍。老子《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结论,正是这种'天人相关'命题最早、最精辟、最生动的论述,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从《参同契》到左旋《太极先天图》一整套关于"坎升离降"的气功理论,道家的气功功法,正是历代道家"内丹"大师们运用这套理论,结合自身的深刻体会,总结而成的。道家工法特别强调老子所论述的"顺其自然"。所以道家功法进行基础训练时,以逆式呼吸为主,"内气"运行路线则严格遵循"坎升离降"的左旋规律。由于逆式呼吸(胸腔运气),吸气将胸腔升起,小腹下降,进气多。 (见图六) 此时,空气进入咽喉与腹肌升起的方向相反,由于进气时腹肌收缩,肺压力增加得多,空气体积减少得多,从物理效应上讲,体积转化为热和内能来得多,从生物化学效应上讲,由于力较大,氧气浓度大,引起血液的氧化作用强烈,通过循环系统使微血管中氧化态的血增多,从而使机体氧化作用加强而发热,它所产生的能量使手掌有热的感觉。由于道家功法普遍采用逆式呼吸作基础训练,因此居著名气功大师严新介绍,当按道家功法"练功到达一定程度时,小腹部会像水烧一样"。
这也就是"道家功"常说的"三味真火"。然而这还仅仅是第一阶段,到最后阶段时,还会"全身如同潮水或烧开的水一样"。在那儿涌动沸腾",那时"内丹"也就大功告成。这也就充分证明逆式呼吸为基础的气功训练方法,能使机体的氧化作用不断增强,生物电流加大,最终能发放出大能量的红外线辐射等微粒流。同是由于这种"内丹"训练方法,所产生的"内气"逆时针运行,和月球、地球、地磁主导磁场、降雨云系、氨基酸和糖的结构一系列左旋规律完全同向、同步、人体电磁场与宇宙间的电磁场产生共振,而起人体"小宇宙"与外界"大宇宙"进行能量交换,把宇宙中的电磁能转化成人体的生物电磁能。所以"丹经之祖"魏伯阳在《参同契》中谈到"内气"的运行原则时说,必须"始于东北箕斗之乡,旋而右转,呕轮吐萌",遵照"离降坎升"的法则,按逆时针左旋规律"运气",才能炼成"内丹"。笔者按照《道藏·内丹》和张伯端《悟真篇》的指导,自学道家"小还丹"(小河车)功法,仅四个月,就不仅改变了多年"气血不调"状况,而且还能发放一定能量的'外气',足以证明道家"内丹"学说中"法自然"理论的正确性。
中国古老的气功导引之术源远而流长,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黄帝内经》中曾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说,只有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才能达到"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劳而不倦"。只有做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才能祛病延年。这些描述已经涉及到一整套气功基础理论,可见中国气功学说源流之久远。《庄子·刻意篇》中也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售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组寿考者之所好也"。转说中的彭祖,何许人也?据《神仙传》、《列仙传》、《楚辞·天问》等所载:彭祖,姓钱名铿,生于夏代,至殷末已767岁(一说800余岁),'殷王已为大夫,托病不问政事'。可见夏代已经有了导引、气功之术,不过当时未见有过任何关于气功理论的记载。《黄帝内经》是战国晚期之人假托"黄帝"之名而作,其关于"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和"恬淡虚无"的理论,其说出于何处?还得追溯到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身上。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隐居子也。……蓋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的"修道养寿"就是以"导引"为主的养身之术。《老子》第十章中曾对如何"修道养寿"(练气功)的方法做过论述,首先是"抱元守一"之法:"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之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对此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卷里曾指出:"修炼之功,至简之易,不过抱元守一,专气致柔,"。按道家内丹学说必须遵循"抱元守一"的原则,使神形相依,然后专一其气,使之无所发,一而不杂才能至柔如婴儿之和气内充;然而内心还有疵弊,还需要涤涤瑕垢,用反视内照来鉴察,直到"无疵",才能修成"养生之道"。其次是"志归虚无"之法。《老子》第五章曰:"天地之间,其猶橐籥户,虚而不屈,动而欲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对此河上公注曰:"天地之间,空虚,和气流行,故万物自生。"唐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曾解释说:"橐乃皮囊以鼓风,籥竹管以运气。橐鼓风,无籥不能运;籥运气,无橐不能鼓;两相相须而行。"天地之间,阴阳运动,犹如风箱,一嘘一吸之象。对此詹剑峰先生在《老子其人其书及其论道》中指出:"老子曰:天地之间猶橐籥"者,则以橐象太极包含周遍之体,籥象元气姻縕流行之用。""所谓'动而欲出',则运动着的元气无竭尽也,此则肯定运动着的物质是常住的。对此,老子知肯定"虚空"者,似乎以空间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必要条件。蓋一气鼓动凝集分散,,周流不已,化生万物,均须在空间运行。但老子所说的气是"其大无外",而"入于无间"。
无边之气连续弥漫于无限的空间,元气与空间打成一片。"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进行气功训练时,人体"小宇宙"与外间"大宇宙"能够交换能量的物质基础,给中国气功、导引之术予以了物质属性。正出于对老子这一气功基础理论的极为深刻的理解,魏伯阳才在《参同契》中对气功学说作出总结:"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旋曲以视听,开阖皆合同为己之枢轄,动静不竭穷。离气内荣衛,坎乃不用聪,兑合不已谈,希烟顺鸿濛,三者既关健,绥体守空房。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证难以推移,心专补纵横,寝寐神相抱,觉悟候存亡。颜容浸以润,骨节益坚强,排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如前文所述,"坎离匡廓"是"金丹大药",而《周易》中又以"兑为泽,……为口舌"。所以《参同契》讲的练功要领就是:首先闭合口舌不能说话,然后意念进入"虚无"、"守中"状态,让"坎"、"离"二气在人体经络中"动静不竭穷",使之形神"相抱",才能达到颜容'润',骨节'坚强'最终实现"立正阳"(即'阳刚之气'、'真气')的目的。可见《参同契》充分发挥了老子的气功理论。左旋《太极先天图》则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以简洁的阴阳鱼迭运的图像,极为形象地表达了"天地之间,其猶橐籥乎"的气功基础理论。因此梅颠道人周履靖编辑的道家气功专著《赤凤随》卷三中才要说:"气是应天地造化,悉在玄关,橐籥使思虑神归于元神,内药也。内为体,外为用,体则含精于内,用则法光于外,使内外打成一块,方是入道功夫。"马自然为北宋道家气功南宗首领张伯端《悟真篇》所作的《金丹四百字序》中也说:"夫采药之初也,动乾坤之橐籥,取离坎之刀圭",才能逐渐修炼成"七返九还金液大丹",由此可见道家气功理论中明确的将老子的"橐籥"之说,看成修炼"金丹"的重要法则。 (源自《左旋网》)返回目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