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佛道经典

第六尊:
   【种种焰眼主火神。】
   “种种”是多,也是无量的意思,无量无尽的意思。“焰眼”,焰是光明,火焰光明。这两个字里面就把大乘法里面所说的“五眼圆明”,圆明就是焰眼的意思。在《华严经》上讲佛有十种眼,到後面经文都会讲到。在此地他表法很明显,我们要用智慧就是种种慧眼,来观察一切依正庄严,你就不会看错。诸佛菩萨有这个能力,我们凡夫没有这个能力,往往我们看错,人看错、事看错、物看错,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遇到。所以我们读菩萨的德号,我们会感到深深的惭愧,一定要认真努力去修学。如来的五眼,《华严》讲的十眼怎麽成就的?它的根本还是智慧,所以他此地用焰眼。智慧从哪里生起的?从禅定当中生起的。我们净宗讲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清净心就是禅定,清净心能生,无量智慧是所生。清净心从哪里来的?从持戒来的。所以它的根本总离不开戒定慧三学。
   什麽叫持戒?戒是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诲,对我们的教诫,所有一切经论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统统都称之为戒。我们要读诵,我们要明了,要依教奉行,这叫持戒。一切经太多了,我们这一生有限的时光,哪里能学得了?这没有关系。受持任何一部经论都行,因为佛法是圆融的,佛法是互相贯通的,所以一经通一切经就通了。我们同学在一起共修,对於持戒这一条我们看得很重,没有疏忽,这是我们修学的根本法。落实在生活当中一定要简单,如果太繁琐,条目太多,我们记不住,记不住等於是形式的句文而已,得不到利益,愈简单愈好。净宗学会当时成立,我们只提了五个科目,大家很容易记得,你一定要遵守。五个科目第一个是三福,《观无量寿佛经》佛告诉我们三条十一句,第一条里面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很好记;记住了要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佛的教诫。第二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也有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好记。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决定不违背,这叫持戒。
   第二个科目是六和敬。我们生活在社会里面,决定不能够离开人群。人是社会动物,没有办法离开人群独自生活,不可能。与大众相处,佛给我们定了几个戒条,一定要遵守。第一条是见和同解,就是说要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想法看法都相同、都接近才能够相处。如果彼此见解不相同,就决定不能在一起相处,这是很有道理的。佛法在中国为什麽分成十个宗派?大家兴趣不相同。喜欢参禅,决定是参禅那一帮、那一派去了,他们思想见解相同。喜欢念佛,这一些思想见解相同,大家进念佛堂。喜欢研教,有研教的道场。所以古时候中国的寺院道场,要用现代话来说都是专科学校。譬如在隋唐时代,我们想学《华严》,《华严》到哪里学?到五台山去。五台山是华严宗,你想学这个到那边去。你想学《法华》,《法华》在浙江,在天台山。你想学法相唯识,法相唯识在长安慈恩寺。你想学戒律在终南山。都是专科大学,一点都不杂、都不乱,所以修学要懂得一门深入。为什麽?你才容易得定,才容易开悟。你一定要守住这个原则,你要学多了、学杂了,你的心是乱的,你决定不能得定,你决定不能成就。
   所以佛说无量法门是度无量不同根性的众生,不是叫你统统都要学,哪有这种道理?像有的大学里面,开了很多学院,几十个学系,几百种课程,不是叫你统统都要学;你统统都要学,学四百年你也念不完,哪有这个道理?只要你学一科,一个科目就行了,你就可以拿到学位,不是叫你样样都要学。同样一个道理,佛法经论虽然众多,佛并没有要求你样样都要学,你只要在里面选修一门,你就成就了。再说同样学一门东西,譬如我们学《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中国现在有九种不同的本子。我们很喜欢夏老居士的会集本,凡是喜欢这个本子,我们可以在一起学。有些人不喜欢这个本子,喜欢康僧铠的本子,他到那边去学,都好,都能成就。这就是讲见和同解。乃至於学《阿弥陀经》,大家都是学《阿弥陀经》,可是有些人喜欢藕益大师的注解,有些人喜欢莲池大师的《疏钞》,他们两个人就谈不来,又要分两个道场。统统都是《弥陀经》,依据的注解不相同,跟的老师不是一个人,学《要解》的跟藕益大师学,学《疏钞》的跟莲池大师学,也要分成两个道场。可见得见和同解重要,它是六和敬的基础,决定要建立共识,这个道场才能兴旺,这个道场才能够成就大众。所谓成就一定得戒定慧,念佛道场决定往生不退成佛,这叫成就。
   第二条是戒和同修。这个戒不是广义的,是狭义的,遵守团体的规矩。大家在一块共住一定要定一套法规,这些法规决定是依据我们现实生活所需要而制订的,而且可以时常来修改,我们在一块共同生活才有规律。这是戒和同修。第三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是完全落实在生活上,大家和睦相处,互助合作。真正做到六和敬,相当不容易。六和敬最後一条是利和同均。这是佛教给我们处众,必须要遵守的六个原则。而在同住里面,古来祖师大德提倡云水堂,现在讲睡统铺,跟军队一样。大众晚上也睡在一起,都规规矩矩的,连睡觉也是彼此互相监督,你不能不守规矩。决定不可以一个人一个房间,一个人一个房间关起门来,在里面干什麽没人知道,他就放逸、就懈怠了;换句话说,他退转了。所以一定要像军队一样,十几二十个人睡在一个房间里面,彼此互相监督,依众靠众,不让自己懈怠、不让自己堕落,非常重要。如果说现在人,物质条件比古时候富裕,每一个人有一个寮房,每一个人还有个套房,无论你怎麽修,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跟大众在一起像个样子,房门一关马上就变了,又是一个样子,你还能够成功吗?也许有人问,我房门关了还是规规矩矩的,你既然规规矩矩的,为什麽不给别人做个好榜样?你要关起来干什麽?佛祖给我们订的规矩好,都是为了利益我们的,都是为了成就我们的,决不是给我们找麻烦的。这个我们要懂,我们要感恩戴德,他不是找麻烦的。
   第三个科目是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个科目是六度,菩萨行为的标准。第五个科目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高级菩萨所修的。我们只取这五个科目,好记,一说出来人人都能记得住。希望在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都要与五个科目所说的相应,这才叫持戒。持戒久了,自自然然你就定下来。初学的时候用这个东西来约束我们自己,好像感到很不方便,什麽原因?平时放逸惯了、随便惯了,现在一下约束你,叫你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你就感到很不方便。这是一个关口,一定要突破你才能得定;你这个关口不能突破,你的清净心不能现前。换句话说,你的烦恼伏不住,你有烦恼、你有杂念、你有妄想、你有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你念佛都不能往生,没有把握。这个事情愈想就愈可怕,往生没有把握,依旧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以前我们不了解,懵懵懂懂,现在明白之後,才知道六道轮回的可怕,决定不能再干了。要想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脱离六道轮回,你要不真干,出不去,一定要真修。所以我们将这个纲领,写在《净宗同学修行守则》里面。这本子印得很多,印成小册大家携带方便。我们培训班的同学也很慈悲,又将《无量寿经》里面,重要的教训节录了六十条,又将《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也节录了六十条,合印在一起。我们能把这个小册子里面所说的统统做到,这真正的持戒。这个小册子是行经,日常生活行为一定要依靠的标准,然後念佛求生净土我们才有把握,我们这一生前途才真正是一片光明。心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这个时候你对於十法界依正庄严,事事物物你都能看得清楚、都能看得明白而没有错误,就是“种种焰眼”。此地这些神众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诸佛如来倒驾慈航现身说法,所以他们境界高。第七尊:
   【十方宫殿如须弥山主火神。】
   这个名号里面有八个字。“十方宫殿”,我们看到这个字样,就知道这是从作用上讲,不是从理上讲,是从事上讲。既说十方当然就包括三世,这是连起来,不能够分开的;说三世里面一定有十方,说十方里头一定有三世。“宫殿如须弥山”,如须弥山是比喻,须弥山是一个世界最高的山、最大的山。宫殿如须弥山,这个主火神我们就可以能想像得到,他的威德是多大,福报是多大,他居住的宫殿像须弥山一样。可是我们重要的要看他表法的意思。“宫殿”表慈悲,表护念一切众生。这个名号里面实在就是显示大慈大悲,对於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布施大慈大悲。我们要问,我们现在苦难太多,诸佛菩萨好像都没有慈悲来护念我们,没有慈悲来保佑我们,让我们遭这麽多苦难。这一些事实我们凡夫很难体会,诸佛菩萨确确实实是布施慈悲、布施无畏,诸佛菩萨来现身是大慈大悲,诸佛菩萨不来现身也是大慈大悲,他的慈悲真的是遍覆十方三世。为什麽说他来不来都是慈悲?佛菩萨来是感应而来,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来的时候是成就一切众生。众生没有感的时候,他不能来,来了之後不但众生得不到利益,众生反而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为什麽?众生不认识佛菩萨,会谤佛、谤法、谤僧,不是加重他的罪业吗?所以他不来,不来还是大慈大悲,避免你造业,是这麽个道理。
   我们要很冷静的去观察,细心去体会,才知道什麽叫做慈悲。它是理性的,它不是感情的,决定没有感情用事,它是圆满智慧。可是诸佛菩萨,虽然不以佛菩萨的身分出现在世间,他会以种种差别的身分,诸如人天的身分、鬼神的身分,乃至於变现动、植物的身分,还是没有离开众生。所以诸佛菩萨示现也许就在我们的周边,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这些事、这些理,理不必说,就是事古今中外典籍里面所记载的很多很多,我们稍稍留意去体会、去读诵,然後再细心观察我们的周边,虽不认识有感触,确实佛菩萨没有离开我们。这是“十方宫殿如须弥山主火神”名号的意义。第八尊:
   【威光自在主火神。】
   “威”是说威德,“光”是讲光明。威光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他受用都得自在。如果这两个字我们要分开来看,威德就是属於善巧方便,光是属於智慧光明。这里面所谓的实智、权智,根本智、後得智圆满具足,所以自受用、他受用都得大自在。我们要怎麽样学习?也就是说这一尊菩萨的德号,怎样落实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上?威不是很威风,不是叫别人害怕我们,不是这个意思。威是令人景仰,这是威德。能令人景仰一定要有德行,这个德行一定是为世间大多数人所肯定的,你才能得大众景仰。古人所谓“诚於中而形於外”,威德的根本就是真诚。佛的教育,这是大圣的教学。世间圣贤教育,我们中国两千多年来多数人肯定的孔子、孟子,多数人肯定孔、孟是世间的圣贤,他们没有私心,一片真诚,教导一切众生。教导的内容是叫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学的目的是叫你知道人与人如何相处,这是教育的目的。人与一切万物如何相处,人与天地鬼神应该如何相处,教育的目的在此地。人与人能相处,人际关系搞好了,无论在生活、在事业上你一帆风顺,你得到许许多多人的帮助;你肯帮助别人,别人也肯帮助你,人事关系比什麽都重要。然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我们现在,现在就是很糟糕,对於古圣先贤的教育完全反其道而行之,所以社会大乱。社会之乱就是人际关系坏了,每一个人只求自己的利益,破坏别人的利益,这怎麽得了?乃至於治国的人,他也是有这个观念,只顾我自己国家的利益,不顾别人国家的利益。这个世界能和平吗?能安定吗?不可能的。一定要懂得我们顾全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要想到别人的利益;我要知道顾全自己国家的利益,也要顾及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我们共同来发展,共同来繁荣,互助合作,这个世界才能和平,社会才能安定,才能够繁荣兴旺。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後果是不堪设想。这是讲我们今天不懂人际关系,造成许许多多的摩擦,制造出许许多多的矛盾。与大自然的关系也违反了原则,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大自然生态平衡。你破坏了,破坏整个地球,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灾变,带来了许多的灾害,这是你不知道跟大自然相处,你不懂得。这几天报纸,我们看到中国大陆有一些讯息,他们现在在反省,发现到长江上游大规模的砍伐,与这一次的大水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现在才下命令,一棵树都不准砍。这是什麽?人跟树木的关系没处好,现在教育不讲求这些了。更深一层的,现在人认为是迷信,其实一点都不迷信。真有天地鬼神,不是假的,举头三尺有神明,哪里是假的?如何跟天地鬼神的关系搞好,我们才真正享太平的日子,这是教育的目的。你都能够通达、都能够明了,你就知道自己应该怎麽去做了。
   佛教给我们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最高的原则,教我们看破、放下,才真正得到圆满的威德光明。释迦牟尼佛真放下了,他老人家一生在世三衣一钵,彻底放下。换句话说,过一种最基本的生活,一丝毫奢侈都没有,他真放下了。当然我们不能够学释迦牟尼佛,为什麽?我们生的时代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他那个时候,当年在那个地区,他们的气候,自然生活环境,许可他们过这种生活。每一天托钵,吃一餐饭,日中一食。他们那个气候三衣就够了,晚上睡觉三衣展开就是盖的。卧具,诸位晓得现在把卧具都拿来垫着拜佛,不是的,不是拜佛用的;卧具是铺在地底下睡觉用的,所以称为卧具,它不是拜佛用的。过那麽简单的生活,我们要晓得这个原则原理,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要想真正得到自在解脱,要过最简单的生活。给诸位说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为什麽?因为心清净。心清净就身清净,身心清净就境界清净,所以是最健康的生活。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放下了,放下一定看破。什麽叫看破?对於一切万事万物,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是放光。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人家讲经说法没有预先准备,什麽人来问,当时问,当时就解答。答完之後,还不是当时记载的,佛灭度之後弟子门开会来集结经藏。我们看释迦牟尼佛没有带一本书在手上,没有;释迦牟尼佛身上也不会有一支笔,找不到。智慧如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从哪来的?从看破来的,从放下来的。所以你真放下、真看破,你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现前,无尽的,永远用不完的,哪里要去准备,哪有这个道理。哪像我们现在学经学得这麽辛苦,不但佛看到好笑,佛的弟子看到我们也好笑。当时佛的这些学生,佛的学生听佛讲经没有带笔记,为什麽人家一听都能记住?而且能够永远不忘。佛灭度之後集结经藏,还能把佛当时讲的话能够背诵出来,他决不是有意去背诵的,而是自性流露。他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诸位在经上常常读到,也可以说是我们相当熟悉,这些人身分都是小乘人。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们都是诸佛菩萨、法身大士示现的,不是真的小乘。所以在大乘经里面,我们都常常看到皆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大”字就已经给我们很明显的标示出来,他不是小乘,大乘。大乘阿罗汉是什麽人?法云地的菩萨称大乘阿罗汉,第十地的菩萨。因为阿罗汉这个名词的意思叫“无学”,就是他毕业了,他的修学毕业了。小乘法里面毕业称阿罗汉,大乘法里面毕业叫大阿罗汉,是法云地的菩萨。由此可知,这两千五百五十个人里面,最低的位子都是第十地的菩萨来示现的,古佛倒驾慈航里头有不少,世尊没给我们说出来,只说出几位而已。像大家知道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哪里是普通人?都是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佛灭度之後,他们来负责集结经藏,将佛的遗教传之於後世,做这样的工作,我们要清楚、要明白。他的总纲领就是看破、放下,我们要在这上下功夫。
   佛法叫“内学”,内就决定不能向外,向外求不到东西,要向自性当中求。真正是为佛弟子,佛给我们讲读诵大乘。大乘经要不要读?要读。怎麽个读法?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离文字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样子读诵。我常常读诵经典,我要不要记?不要记。要不要思惟?不要思惟。每天读诵,从来不去记它,从来不去想它,恭恭敬敬的读,这修行,我们干的是这桩事情。为大家讲解的时候怎麽讲?看你们的表态讲,看你们的眼神讲,不是准备,没准备,这个东西活的,不是死的。字字句句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可以短讲。如果要是短讲,这一部《华严经》三个月可以讲圆满的,很快,一天讲很多章。细讲两个小时讲几句,这还不是很细。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我们学教如何能学活,你就成功了;学死的,难!不能成就。一定要学活的,活学活用,你就得大自在,“威光自在”。第九尊:
   【光明破骐主火神。】
   这个好懂。“光明”是智慧,“骐”是比喻烦恼、无明。智慧开了,转烦恼为菩提,光明破骐的意思。火神,火是光明的,火能够照破黑暗,取这个意思。所以唯有真正的智慧才能破无明。无明这个名词不好懂,实在说我们常常读、常常听,也只是含糊笼统,问你懂不懂?好像有些懂;再一问的时候,实在是不懂。无明的样子是什麽?那就比较上容易理解,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无明的样子,无明的现相。你有这些东西,你看无明在起作用,无明在现相。由此可知,真正用功,会用功的人,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尽可能减少妄想、分别、执着。用什麽方法减少?哪一个人不希望减少?不希望把这个东西断掉?它断不了,愈想断是愈多;不想断的时候好像还没有,愈想断愈多。所以佛家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门径,都是断这个东西的。我们今天所采取的持名念佛,我们用这个方法来断。心里面常常缘着一句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这是念佛的原理。念佛的好处你要是明白,你就懂得了,好处就是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你的清净心现前,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现前了。然後你读经、你修学,甚至於你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有智慧了。就跟惠能大师所谓的“常生智慧”,否则的话,我们一天到晚就“常生烦恼”,所以这个道理要懂。末後这一尊:
   【雷音电光主火神。】
   “雷音”是比喻说法,这是浅而言之。如果深说,所有一切音声无一不是雷音,这是我们现在达不到这个境界。像《楞严经》里面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那个闻,耳根对声尘就不一定是说法了;所有一切音声都是说法,所有一切色相也是说法。这在平常讲席里头,这种说法很不好懂,华严会上讲这些话大家多少能体会到一点。《华严经》毗卢遮那佛说法,尘说刹说、无间说,六尘统统都说法,这才是“雷音电光”。电光也说法,电光跟我们说什麽法?给我们说“一切法不可得”,《金刚经》上说“如露亦如电”,给我们讲事实真相不可得;不但不可得而且是无所有,给我们说这些话。所以会的人,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没有一样不开悟,能帮助你开悟的统统是佛法,所以说哪一法不是佛法?问你会不会?禅宗祖师常常勘验学人,问你会麽?你会不会?会了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哪一法不是佛法?不会,《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参禅、念佛都不是佛法。为什麽?你在里面生分别、生执着、生烦恼,那怎麽叫佛法?佛法是清凉自在法,你在这个法里头得不到清凉、得不到自在。所以会的人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不会的人看到阿弥陀佛、毗卢遮那现在他面前也不是佛法,就这麽个道理。这“雷音电光”所表的意思。
   【如是等而为上首,不可称数。】
   这个是总结,这一个团体人数也是不可思议。末後叹德,叹德里面的义趣很深很广。
   【皆能示现种种光明,令诸众生热恼除灭。】
   这一句是赞叹主火神的德行。德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能够利益众生,水与火都可以利益众生;一种是损害众生。在经文里面所说的全是属於利益众生的,对於损害众生的就没有说,表法里面也是这个意思。“皆能示现”,我们看到这两个字,就知道他们不仅是法身大士,实实在在说都是诸佛如来倒驾慈航来示现的。“种种光明”就是种种智慧、种种权巧方便,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种类非常复杂,念头无量无边,他们的身口造作也是无量无边。如果没有种种智慧,不但不能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往往还成就众生造罪业,那就错了,就好比水火损害众生的意思。这个用意很微妙,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常讲对人、对事、对物要有真实智慧,才能够令众生得利益。否则的话就损害众生,让他不知不觉当中造作许许多多的罪业,特别是在佛门里面。
   佛门里面最常见的盗三宝物,这个罪过很重,《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佛菩萨告诉我们,你破戒堕阿鼻地狱,佛菩萨都有能力来救你;盗三宝物,佛菩萨没有能力救你;可是盗三宝物是太容易犯。刚才李居士告诉我,跟我们大家说寺庙常住情形,有很多人不明因果,利用种种机会做偷盗的行为。李居士也能示现种种光明,把这些作奸犯科的人他都能抓到,我们一般凡夫粗心大意看不出来。盗三宝物里面包括侵损常住,侵是侵犯,损是损耗,这是尤其容易犯的,不知不觉会犯。所以严持戒律这桩事情很不容易做好,真正做好、做圆满谈何容易,要很明道理,深信因果,他才能够做得到。我们举个小例子说,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在世的时候,他在机关服务,他是公务员,机关里面公事上用的信纸、信封很多。那个信纸、信封是给你办公的,可是许多人把它拿来写私人的信件,或者是自己有一些必须要的东西,用这些信封来包装,把它当作纸袋子来用,这很平常。这算不算盗三宝物?算,就是盗三宝物。所以他每一次去领信纸、信封,当然他是一个佛教徒,不会领得很多,决定不会浪费,浪费都有罪过。他领了一定要向他的长官报告一下,我今天领信纸、信封,有一些我要写私人信件;长官嫌他罗嗦,每一次领都要讲一句,嫌他罗嗦。他说,我不能不罗嗦,你不答应,我就犯了偷盗戒。这是普通机关,侵损偷盗罪还小,轻!没有三宝常住物来得重。可是今天几个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对於常住物一般讲不爱惜。对自己来讲,浅而言之折福,你的福报就这麽样报掉了;深远的观察,将来一定堕恶道,你修得再好,你也抵不过这个罪业。经典里面佛菩萨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我们看了、读了,耳边风,没在意。常住物是十方供养的,四众布施的,来得容易,所以爱惜的心很难生起来。在近代,我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过去有一个老师,周邦道先生。晚年学佛,在台湾,他那个时候做考选部政务次长,就是相当第一副部长。公家配给他有汽车、有司机,家里面给他装电话,他的儿子、媳妇、孙子跟他住在一起。他自己如果不是公事,他不坐公家的轿车,公家给他车他不坐,他去坐巴士,从台湾来的同修都知道,他乘公共汽车,办公家的事情才用公家的车子。电话,不是公事决定不用公家的电话,外面朋友打给他可以,他不可以打给别人。为什麽?浪费国家的财力。这样的公务人员,我们在这个世界里头,大概找不到第二个。生活非常节俭,收入养活一些穷困的亲戚朋友,他一生干这个事情。今天上午台中莲社有两个同修来看我,给我谈到周先生的女婿,在他周年纪念的时候梦见老先生,老先生告诉他,他现在在西方极乐世界,看看娑婆世界这些人苦不堪言,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女婿也没有皈依,对佛教相当的陌生,经过几次梦到之後参加追悼,诚心诚意的跟着大众念佛,现在逐渐进入状况。所以真正明了因果的人少之又少,我们看看出家人造这些罪业,实在讲不忍心看,也不忍心说,果报各自去承担。
   我过去在台北也常常劝勉大家,现在大众最常犯的,就是用常住的电话聊天,一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太过分了,哪有那麽多废话说?如果是国际电话,那就更可怕,这都是属於偷盗,都是属於侵损常住。所以我劝大家尽可能利用传真,传真比电话好,你有很多事情,你就是写上五张纸、六张纸,传真的时间不过两、三分钟,它的计算费用传真跟打电话完全相同。电话里面办事有的时候说不清楚,对方还产生误会,传真有文字,不会产生误会,尽可能利用传真,不用电话。你能够替常住节省一分你修福,你浪费一分你造罪,诸如这一类的事情就太多太多了,不胜枚举。总要自己提高警觉,知道修福、知道惜福、知道积功累德,经上讲自己修分分自己得。
   前面一句“示现种种光明”,就是示现种种善巧方便,目的是末後这一句,“令诸众生热恼除灭”。热恼就是烦恼,心烦全身都发热。这一句就是讲惑业苦,智慧光明可以断惑,惑是迷惑,智慧能断惑,方便能断贪嗔,这是两种利益都具足,都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学佛,不仅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懂得修福、惜福。李木源居士告诉我,他日常生活当中,一个月他用多少钱?比小学生用的还少,他一个月只用十二块钱。我们出家人要用的超过他,就不叫出家人了。我过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的期间,那是十年那麽长的时间,李老师规定,一个月包括我自己吃饭、生活所有的费用,他说你决定不能够超过一百五十块钱,那是台湾钱。那个时候台湾钱跟新加坡钱比较,在那个当时大概是一比十二,就是新加坡的一块是台湾的十二块。他给我限制不可以超过一百五十块钱,他说如果你超过一百五十块钱,你就不是出家人。我们过最低的生活水平,决定不敢浪费。自己过去生中没修福,没有福报,这一生如果再不懂得惜福修福,福从哪里来?现在大家看到我有这麽一点福报,学了佛以後才懂得这个道理修的。我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省的决定节省,决定不会浪费。讲经的时间久了,认识人多了,当然供养也就多了,我把这些供养拿去印经书。我在早年的时候,这些供养做三桩作用,大概百分之九十用在印送经书,另外有百分之十,一部分放生,一部分布施医药,我只做这麽三桩事情。经书印得很多,跟大家结的缘很广,法缘殊胜是这麽来的。早年,大概是在二、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印《华严经》,那个时候一套成本是台湾钱二十四块,我印的是小本的,六十四开的小本,袖珍型的,平装十二册,一册两块钱。我在平常用钱的时候,我用两块钱我都会想一想,这两块钱如果能省下来就多印一本书,所以怎麽敢浪费?希望我们的法宝普遍的流通。现在除了经书之外,我们做的有录音带、有录像带、有 CD 、许许多多东西都在流通。最近发展的网路,都用在弘法利生上。把自己的生活约束到最低的水平,我们这个日子过成习惯,就过得很舒服。我们看到别人在享福,我在种福,我现在不要享,我要种福。福报什麽时候享?古大德教导我们,也不是来生享,这一生临命终时候享,那是真的福报。临命终享什麽福?没有病苦,预知时至,自在往生,临命终时享这个福,不要害病,才是真正的福报。只要有福的人,纵然一生当中没有接触过佛法,只要临命终时候有福报;这个福报就是神志清楚,没有病苦;如果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往生,他就是一念、十念就决定得生。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十八愿说的,决定得生,只要他肯念,只要他肯愿意去就行。所以一个人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他最後那一念。有人念一生的佛,到最後那个念贪图世缘,反而不能往生,这种人很多。或者是临终病苦昏迷不醒,别人帮他助念,他都听不见,这不能往生。还有一类业障很重的人,一生念佛,临命终时听到念佛就讨厌、就排斥不能接受,当然不能往生。凡是不能往生,决定随业流转,这我们要晓得。所以道理不明、方法不清楚,这一生得度的机缘很不容易抓住,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主火神这一段就介绍到此地。下面一段,主风神:
   〔二十三〕 主风神
   【复有无量主风神。】
   这一句是说出数量,团体的类别。“风”,诸位都知道,风也能利益人,也能损害人。温和的风我们感受到很快乐,如果来台风、龙卷风,对我们就有很大的伤害,所以水、火、风能利益众生,也能损害众生。此地表法表什麽?表各种运动。因为风是动的,不动就不叫风。佛法里面给我们讲基本的物质,现在称之为原子、电子、基本粒子,这是一切物相都是由这些东西组合而成的。这是基本的物质,佛叫它做四大;四大实在讲,就是说基本物质它的四个现象。四大里面有风大,风大就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由此可知,风的意思是表一切活动,我们现在社会里面所谓的运动,各类的运动都是属於这一类。主风神要落实在我们现前社会,就是主持各种各类运动的专门人才,这些人都算是主风神。在佛法里面,也和这一些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遍移风俗习惯,做这些潜移默化的工作,也算是主风神,是这一类的。懂得这个道理,在今天我们讲演艺人员,这些表演的,演艺人员他们也属於这一类。所以这一类里面包含的范围很广很广,甚至於还包括政治里面一些运动,只要是一种运动,都可以包括在这一类,就是这一类里面包括很多种、很多类。我们现在看上首表法。
   【所谓无碍光明主风神。】
   凡是风都有“无碍”的意思,如果有障碍它就不能活动,必须没有障碍它才能展开活动。从德号里面有光明两个字,再连上无碍,这个意思就是佛常讲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所应用的范围就广。这是“无碍光明”表的意思。第二尊:
   【普现勇业主风神。】
   “业”是造作,“勇”是勇猛,能普遍示现。这里面的意思明显的告诉我们,这一些主风神能够随类化身,随类化身就是“普现勇业”。他们看到众生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这里面没有障碍、没有畏惧。应当说什麽法,他就说什麽法,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表这个意思。这个意义很深很广,我们要细心体会,如何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能让我们自己的生活与法相应,与无障碍相应,与普现相应。第三尊:
   【飘击云幢主风神。】
   我们在德号里面所看到的全都是动相,“飘”是动,“击”也是动,“云”也是动相,“幢”是高显,非常明显;这个动不是暗中在动,非常明显。尤其“云”这个字表法,它表的是非有非空,表空有不二,理事不二,表这个。“飘”,里面有广的意思,表愿;“击”,表行的意思。实在讲这两个字里面就是含着大愿大行,唯有愿行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才能够成就无上的佛法。第四尊:
   【净光庄严主风神。】
   净光、庄严前面都曾经看过,但是它们的类别不相同,此地是主风神里面讲的净光庄严,名号相同,意义跟前面不相同,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所有一切活动当中,一定要与智慧相应,要与清净心相应,这种活动对社会是有利的,对众生是有益的。如果没有智慧,心不清净,或者是为自己的利益,为一个小团体的利益,蛊惑群众,对社会产生了破坏,罪过就无量无边,他与净光相背了。由此可知,佛法,我们把它总归结,你在这部经典里面细细去观察,把它总归结起来都离不开智慧,所以佛法可以说高度智慧的方法,高度智慧的享受,高度智慧的生活,句句离不开智慧,句句离不开清净,这才是庄严。庄严这两个字简单的讲就是美好,通常我们也用真善美慧来解释。可是在世间法里面真善美慧,说实实在在话有名无实。唯独佛法里面落实,你不懂得佛法,不知道修学佛法,真善美慧四个字只是你向往而已,决定不是事实。学了佛之後这才明了,你能够用清净光明庄严自性,庄严自身,庄严生活环境,然後再扩大庄严虚空法界。第五尊:
   【力能竭水主风神。】
   “竭水”是把水吹乾,通常这水讲海水,能将大海水吹乾。这是说运动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我想这个我们不必多说。过去我们可以在历史上读到,在现前我们在世间许许多多的地区里面,自己要仔细观察也能够看得到,社会上所谓风云人物。为什麽叫风云人物?因为他的活动能够影响整个社会,能够影响许许多多众生,这才称之为风云人物。他有这麽大的力量,能够激发震动许许多多的人心,这是取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推行佛陀教育,又何尝不是个运动?这也是个大的运动,他老人家一生全心全力来推动这个运动。佛入灭之後,由他的学生代代相传,继续不断在推动,这个推动完全是正面的,利益社会大众的。经上讲“力能竭水”,这水是什麽?水在佛法里面是表贪心,确实唯有佛法才能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觉悟之後才能断贪嗔痴。他的能力能够断贪,嗔跟痴自然就断掉了。我们连续读的这几段经文,这几段经文就是讲贪嗔痴,水是贪、火是嗔恚、风是愚痴;风是不守规矩,乱动,愚痴就乱动了。讲水经上讲了三类∶主河神、主海神、主水神,贪多厉害讲了三类。嗔恚这主火神一类,愚痴这主风神也是一类,唯独水说了三类,这很有道理。大乘菩萨修学的总纲领就是一个布施,六度统统是布施,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属於法布施,所以归纳到最後就是一个布施波罗蜜。布施是对什麽?对悭贪。所以要把烦恼、恶业整个归纳到最後就是一个“贪”字。你为什麽会嗔?贪不到才嗔,如果贪到你就生欢喜心,你就不嗔了。你会嗔、会贪都是因为愚痴,不了解事实真相,你才造这个恶业。所以贪如果要是断掉,嗔跟痴统统都破掉了,这是我们应当要清楚的。然後你真正想用功,你从哪个地方用起,你也就心里有数,如何对治我们的贪心。不但在世法里面不起贪心,在佛法里面也不起贪心,你能够有这个认知,你的功夫自然就得力了。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错误行为里面第一个,贪心。这个地方讲主风神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要把贪断掉,连根拔除,就是“力能竭水主风神”,跟这个名号意思就完全相应了。必须要晓得贪烦恼的严重,贪世间五欲六尘,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贪图佛法也出不了六道轮回,什麽原因?佛教我们断贪心,断贪烦恼,决不是教我们转变贪的对象,你就搞错了。不是教我们转换贪的对象,要把贪心拔除,这在大乘经论里面说得非常之多,说得非常详细。
   我们念念真有心在这上下功夫,我们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就是古人讲的你有个入处,你懂得怎麽个修法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历代祖师大德示现一个榜样给我们看,前面所讲的示现种种光明,做出来给我们看。做什麽样子?不贪、不嗔、不痴,他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世出世间一切法样样都能放得下,就是“力能竭水”;放下之後,样样也能提得起,提起是为利益众生,决定不是为自利。你有自利的念头你就有贪心,念念为帮助众生,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这就是善巧方便。必须先放下,然後才能谈提起,有丝毫放不下,都造成自己严重的业障。真正修道人要常常记住,佛在《金刚经》上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除了真正利益众生之外,我们还有什麽事?没事。除了利益众生之外,我们还有什麽话好说?没话好说,佛跟佛见面一句话都没得说的。由此可知,我们想学菩萨要真学,总得要学得几分相似,不是利益众生的绝不起念头,不是利益众生的绝不多说一句话,不是利益众生的绝不多做一件事,你的身心才真正达到清净自在,无碍光明现前。为什麽?你说为自己,没有自己,哪有自己?我与我所俱不可得,我们的功夫才会得力。所以无事,无事就老实念佛,就对了。有事是凡夫,无事是佛菩萨,这道理总要清楚、总要明了;真正明了、清楚就叫做看破。第六尊:
   【大声遍吼主风神。】
   在大风的时候,我们听到风有音声。这个地方“大声遍吼”是在种种活动之中,表示全心全力宣扬佛法,这是大声遍吼的意思。“遍”不分种类,九法界众生平等得度,不分种类。在人间来讲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不分别文化背景,不分别宗教信仰,以真诚心、清净心、大慈悲心关怀一切众生,将佛法介绍给大家。介绍佛法我们常讲,讲了很多,随机说法,要知道这个原理。我们今天弘扬佛法,为什麽不能够度一些其他的宗教徒?就是因为不懂得随机说法,你要懂得随机说法,九法界众生没有一个不得度的。像佛菩萨的现身示现,我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佛陀当年在世,这是经上有记载的,佛长的是什麽样子?许多人见到佛陀,每一个人说的不一样。为什麽每一个人看到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看到都生欢喜,跟自己一样。所以佛当年示现在这个世间,这一个身体,那一个身体就是多变;白人看他是白人,黑人看他是黑人,这妙相。我们这个相没有办法,不会变,不会随着众生念头变。所以一切众生看到佛,为什麽那麽亲切,就这个道理,这是随类化身达到极处。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什麽叫随机说法。你是个信基督教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圣经》,没两样,他就欢喜了。你跟伊斯兰教的时候,《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古兰经,他怎麽不来学?不学也来看看,看看到底你跟我一样不一样。佛家讲的话是真的,为什麽?佛没有定法可说,佛所说法无非是破众生的妄想、分别、执着而已。一切众生所希求的是福报,希求天堂、希求福报、希求永生,佛法统统都可以把这方法告诉你,一点都不假。你所希求的都能帮助你达到,这才叫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才能真正讲到“大声遍吼”,普度虚空法界一切不同种类的众生。第七尊:【树杪垂髻主风神。】这个名号的含义不太好懂。“树杪”,是树的尖端,诸位仔细想想它代表什麽意思。我在过去讲席当中讲经,也曾经跟诸位做过多次的报告,佛的经典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我特别强调,讲经一定要讲到现代化与本土化,听众才能真正得利益。虽然我们现代的讲法,本地大众需要的讲法,也绝对不违背教义,你才没有讲错。如果违背教义,那是魔说,不是佛说了,决定不违背。我曾经劝导讲经的法师们、大德善知识们,无论在家、出家发心讲经的,我们要明白一个原则,佛经一定要了解它的义理,明白它的原理跟原则,你只要把这个掌握到,至於经怎麽讲法没有一定的。我们可以从注解里面去观察、去研究,现代注解,佛经的注解最古的汉朝时候,每一个朝代都有许许多多人给佛的经论作注解。你怎麽个观察法?最好选择一部经。在中国大众最欢迎的、读诵最普遍的,无过於《金刚经》、《普门品》,这两部经家喻户晓;自古以来这两种经的注解也特别多,非常丰富。你细心去观察,汉朝人怎麽个讲法,他那一种讲法,必定契合那个时代众生的根机。你再看看唐朝注解,他怎麽个注法,他跟前人注解哪些地方不相同,你要留意这些。唐朝人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跟汉朝人不同,所以讲法就不一样。再看宋朝的、看明朝的、看清朝的,你仔细去观察,然後你就恍然大悟,我们知道经应该怎麽讲法。正如同一棵树一样,经典是什麽?经典是树的根本,根是埋在地下,本就是它的主干,这叫本。经典是根本,讲解是枝叶,枝叶没有离开根本。我们观察这棵树,千年的老树,有没有从前的枝?有,从前的老枝还在。老枝上又发新枝,年年发新枝,年年生新的叶,年年开新花,根本还是一个。枝干也许能够维系很多年,可是花跟叶一定是新的,年年不一样,推陈出新。你要懂这个道理,你就会讲经,你讲经就会契机契理,不会把经讲错。如果你离开根本,那叫魔说;就是离开了原理原则是魔说,不是佛说。虽不离根本,不懂得推陈出新,那叫闲言语。为什麽?不契机。所以有不少学讲经的大德们,拿着古人的注解来讲,完全照着注解来说,所谓是照本宣科,这个没有离开根本但是不契机。你要是依唐人的注解跟现代人讲解,那是什麽意思?叫现代人去作唐朝时候人,这行不行?不行,讲不通,现代人的思想跟唐朝怎麽会一样?现代人生活跟那个时候也不相同,拿那个时候的注解,现在人不能接受。虽然没有离开根本,那是过去的枝叶,不是今年新发的,所以没有用。树苗、树梢就是表今年才发的新叶,今年才开的新花,它决定没有离开根本,不但没有离开根本,连枝条都没有离开。要懂这个道理,然後你那个经就讲活,就不是死的。古大德的注解要不要参考?要,参考能启发你、帮助你开智慧。而且读古人的注解,了解那个时代的状况,那个时代一般的意识形态,他们的思想见解,你就晓得这个法师这种说法,对治他们的。就如同我们看处方,就知道那个人害什麽病,就这麽个道理。所以经典一定要活学活用,你才能得真实利益,这一尊菩萨的德号就表这个意思。下面第八尊:
   【所行无碍主风神。】
   特别是这一部经,清凉大师给我们说明,《华严经》不思议解脱境界,古时候很多人称这部经叫“大不思议经”,不可思议。清凉解释不思议就用四种无碍来解释。理无碍,本经所说的理,圆融到极处。不但在佛法里面没有障碍,我们知道佛法有大乘、有小乘,有显教、有密教,有宗门、有教下,任何一个宗派在《华严经》都是圆融的,没有障碍、没有冲突,真正是大圆满。在事上讲也没有障碍,事是事相,事相是从理里面变现出来的。理无碍,事哪里会有障碍?事是指万事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确实是没有妨碍。再深入的观察,理事无碍,理事交融,理里面有事,事里面有理,也是无障碍的。我们凡夫出的毛病就出在这个地方,以为什麽?以为理事有障碍,其实它没有。不但理跟事交融没有障碍,事跟事的交融也没有障碍,事事无碍,这是不可思议达到了极处,事事确实没有障碍。他说的四种无碍,在我们凡夫这四种统统都有碍。碍从哪里来的?世尊也是在这部经里面,给我们说出来了,妄想、执着。说个妄想、说个执着,里面还有个分别,不是漏掉的,省略掉的。妄想、分别、执着才产生许许多多的障碍,离开妄想、分别、执着,给诸位说,不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一真法界。理事无碍权教菩萨证得,但是他事事还是有碍,没有能达到事事无碍。通常我们讲十法界,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可以证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没有证得。超越十法界就是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事事无碍了。所以圆教初住菩萨,就能够尽虚空法界普遍示现色相,他就能够现身。这是属於事事无碍,随类现身,能现无量无边身。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做不到,一真法界初住菩萨就做到了。这是讲到“所行无碍”。
   这一句我们现前应该怎样来修学?其实懂得这一个原理原则就不难了。我们如果能够舍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所行也就无碍了。我们今天为什麽处处都有障碍?决定不可以怨天尤人,你怨天尤人就错了。为什麽?那就变成理上有碍了,事上有碍了。理上确实没有碍,事上也确实没有碍,所以你一定要回光返照。那个障碍出生在哪里?一定出生在自己的分别执着。自己分别执着舍掉了,哪里还会有障碍?要懂这个道理,这才真正自己晓得修行着力之处在哪里。我们修行不是为别人修行,为别人,佛菩萨也做不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做不到。修行是修自己,自己得解脱,自己得契入境界。所以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这一切境缘当中必然是有顺、有逆,顺逆境界你都要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自己成就了。还有分别、还有执着,我自己错了。你能够这样回光返照,能够在这个地方观察,用功夫,做一个转变,你就入无障碍法界。
   古人常讲做事难,做人更难。我们为什麽跟别人处不好?一定要自己检讨自己,不要去怪别人。我们看看佛菩萨给我们表演的,历代的这些祖师大德为我们所示现的,他们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觉。境缘当中如果有不清净的,他默默的退出离开,绝不参与,这是正确的,永远还是能保持清净、平等、觉。所以他在境缘里头,顺境不生欢喜心,逆境也绝不生懊恼,永远保持清净,他知道进退。进退都是佛法,进退决定与根本的教义相应,与戒定慧相应,与六波罗蜜相应。我们没有见到过,诸佛菩萨跟人家有争论的,没有听说过。他教给我们忍让,忍让是对凡夫讲的,在法身大士忍让这个念头都没有,他做得那麽自然、那麽自在,进退自如,真是“所行无碍”。这些地方都是我们要学习的。
   人能够常常回过头来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在中国古大德里面第一个榜样,这是历代都尊崇的,舜王。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舜王他在年轻的时候,那个生活环境多麽恶劣,但是他从来没有看到别人的缺点,都是天天在自己反省,改过自新。到最後把他一家人,他的後母,他後母生的儿子,他义母的兄弟,全都感化过来了;不但感化一家人,感化他的邻里乡党。以後这个事情被尧王知道了,尧王佩服,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这大圣人。所以尧王召见他,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王位让给他。一定要做自己认真去反省的功夫,不怨天尤人,过失决定在我自己这一边。为什麽?外面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有什麽问题?问题决定在自己这一边,这是佛法讲的大道理。你明白这个大道理,你才能肯定修行从哪里修?修行从自己起心动念处修。念要纯正,念不能有一点邪恶,有丝毫邪恶掺杂在其中,纵然你成就,你也不能保持,你成功保持不久,最後还是要失败的。如果你果然是真诚、清净,虽失败後来会成功;你的失败是暂时的,你最後决定成就。这是讲到“所行无碍”。第九尊:
   【种种宫殿主风神。】
   “宫殿”表法的意思大家知道,此地着重在“种种”。“宫殿”表法我们简单的讲就是慈悲,用现代的话来说,爱护、关怀、帮助都是宫殿表的意思。“种种”这里面就有学问,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是无量的善巧方便,成熟自他,意思都在种种里面。不但是佛对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种种根性不相同,用现代的话来说,种种背景不相同,种种意识不相同,种种生活习性不相同,乃至於种种思想信仰不相同,你用一种慈悲行不通。慈悲里头也要分种种,关怀也要分种种,帮助也要分种种,你才能够把一切众生都应付得妥妥善善。同样是个关怀、是个爱护,对甲表的态,对乙就不行,就不适用。如果我们要用最明显的例子来跟诸位说,我们对一个尊长,跟对一个两、三岁的小朋友,表态能一样吗?真的是爱护、关怀、帮助,不一样。小孩可以摸摸他的头,对尊长不可以,你不能去摸他的头,这是种种的意思,你就晓得这一切众生是多麽复杂。你不懂得种种善巧方便,你是一个态度,会把事情搞糟,这里面就没有智慧。所以举一个例子,诸位从这一个例子里头,你就要能够体会这个事情确实是很复杂,如何能把这个事情做圆满,真的不容易,这是对人。再回过头来对自己,对自己也是这麽复杂。我们成长过程期间不一样,我们也是从儿童、少年、青年、壮年,也是经历这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里面,我们在生活、在工作上遭遇许许多多的挫折困难,遇到许许多多人事的变换。所以我们自己关怀自己,自己照顾自己,那个方法手段也不相同,也常常在变化,哪有一个一成不变的道理?这些都是学问。从哪里学?多读书、多历练,在生活里头去锻炼,你才能学到东西,你才能成熟。而佛法里面,实在讲更是圆满,但是佛法比较上难一点,就是佛讲话很含蓄,往往他不明说,他意在言外。像他说这些神众名号,我们要不细心去体会,哪里懂什麽意思?你还不看着这些名字,张三、李四,点点名就算了,哪里晓得这个名号里头,含这麽多意思在里头。这就是佛教给我们学习的,这是佛教学的手段,教学的方式;处处教我们细心体会,这样才能开智慧。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惯了,佛用这个方法把我们这个过失改变过来,细心观察才能看出,每一个名号里面都含无量义,每一个名号都是我们现前的学处。我们到哪里学?就在这个地方学。末後这一尊:
   【大光普照主风神。】
   “大光普照”这个名字在前面都见过,但是他们类别不相同;这是在一切运动之中,一切活动当中。我们看这十尊菩萨德号的排列,他一开端“无碍光明”,以无碍光明开端,“大光普照”总结。总结里面不离智慧,不离平等。普照是平等心,平等是定心,要常常保持。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有能力随时契入华严三昧,得深禅定,所以他才能普照。他自性的般若光明,根本智、後得智才能够起作用;这个作用对自己就是大自在,对众生就是大随缘。随缘就没有障碍,对自己自在就没有障碍,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所以我们要注重定,至於慧?慧不必求,因为求智慧这个念头就是慧的一个障碍。要紧的是,在我们本宗来讲,修清净心。我们今天所要求的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华严三昧,一心不乱就是甚深禅定,一心不乱起作用就是大光普照。
   不但进入念佛堂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能念一个小时,你就静静专心念一个小时,修一个小时,真修。诸位要晓得,我说这个真修就是这个里头,决定不能有丝毫夹杂,那叫真修。时间短没有关系,你得真实受用,绝不夹杂一个妄念,绝不夹杂分别执着。在念佛堂要学自在随缘,我们这个功夫就得力,念佛三昧就能得到。甚深的念佛三昧纵然不能得到,浅的念佛三昧,我们一般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浅的念佛三昧,不难得到。你得到的时候,自在随缘你就体会到,身心清安、快乐。不会说念佛愈念愈辛苦,愈念愈辛苦是功夫不得力;愈念愈快乐,功夫得力了,愈念精神愈好,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愈念愈提不起精神,愈念愈想打瞌睡、愈想睡觉,这是没有契入境界。证明什麽?证明你的妄想杂念很多,你有昏沉、掉举这两种障碍,障碍你念佛,这业障,进念佛堂业障现前。什麽叫业障?这就叫业障。但是这个业障不要怕它,一定要突破,不是不能突破的,知道这个障碍是决定可以突破的。在初学这个障碍是决定有的,你怕什麽?每一个念佛人都是通过这个关口的,我们也要把这个关口突破,突破之後就自在了。後面这一句是总结: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末後这一句:
   【皆勤散灭我慢之心。】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注解里面告诉我们,风是动,我们把它合现在所有的一切活动、运动,所以它的范围很广很广。大师告诉我们,它在表法通表“方便无住”,所以有散灭我慢之心这个意思。这一句经文,如果我们联想到《金刚经》上两句很有名的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这一句经义非常贴切。我慢是大烦恼,根本烦恼里面,贪嗔痴接着就是慢。慢从哪里来?慢从痴来的,他要是有智慧就决定不会有我慢之心。这一些菩萨们,“皆勤散灭我慢之心”,他们教我们,要把贡高我慢这个心要消灭掉。儒家对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视,但是他毕竟是三界之内的人,没有超越三界的念头,所以他对慢他不讲灭,他讲伏,伏住。《礼记》里面讲“傲不可长”,他只说到这一句话。我们佛法不但傲慢不能增长,要把它消灭掉。为什麽?只要有慢这个念头在,贡高我慢,别人不如我,我比别人强,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问题才真的严重。
   出离六道轮回基本的条件要把见思烦恼断掉,小乘阿罗汉为什麽脱离六道轮回?见思烦恼断掉了。由此可知,六道轮回怎麽来的?就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所以见思烦恼是能变,六道轮回是所变。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你只要把见思烦恼断掉,六道轮回自然就不见了,还有什麽出不出?自然就没有了。佛给我们讲的这个道理,讲得太清楚、太明白,我们细细的思惟、细细的观察,明了之後,肯定了,一定要依教奉行。在生活里面,生活是活动,在工作里面,工作也是活动,风是代表动态的,哪能不动?起心动念都是动,言语造作还是动。在一切活动里面,把贪嗔痴慢舍掉,这就是主风神所表的义趣。所有一切活动,与智慧、与慈悲、与清净、与善巧方便相应,那就对了、就正确了。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敬印《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返回目录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