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
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九,也是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
关于观世音菩萨纪念日,最重要的有三个,都在十九日:一是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日”;二是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三是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
观音菩萨的慈悲威德,佛教各宗各派无不赞叹,甚至中国传统的儒道二教也加以推崇。在佛教各部大乘经中,说到诸大菩萨,无不提到观世音菩萨,密宗信仰的中心也是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民间,不管信不信佛教,却都认可观世音菩萨,在我们老家,我从小就听母亲常常念叨“观音老母”,长大了就知道那就是指观世音菩萨。
后学趁今日之善缘,尽这些年所学、所读,就有关观世音菩萨的常识,作个粗略的报告。
一、观世音菩萨的出典
涉及观世音菩萨的佛教典藉很多,但基本上都在大乘佛典中。因为原始佛教(小乘)的核心在于自利自度的解脱道,尚未广涉菩萨行。印度原始佛教的菩萨,大体只有两个:一是成佛前的释尊菩萨身;二是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因此原始佛教典藉中未涉及观世音菩萨。
大乘显教佛典中,涉及观世音菩萨的大概有十二部,分别是:《成具光明定意经》、《维摩诘经》、《大般若经》、《心经》、《大宝积经》、《楞严经》、《华严经》、《悲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
密宗中,观世音菩萨以多种化身出现,几乎遍布所有典藉。最重要的有《明王经》、《陀罗尼经》、《大方广曼殊利经》等十二部。
二、观世音菩萨名称的由来与含义
1、观世音与观自在
观世音菩萨,梵文音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印度法护论师译为“光世音”;中国唐代以前,根据鸠摩罗什的翻译,称为“观世音”;唐代玄奘法师译为“观自在”;而当时,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妙法莲华经》通行佛门,世人普遍以其中的“观世音普门品”中的译法,称为“观世音菩萨”;又由于当时讳于唐王李世民的“世”字,通常又略称“观音菩萨”。
按照梵文的原义,有“观照任运”、“君主自在”之意,因此还有意译为“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圣观音”、“关音”、“现关音”等。
在上述诸译名中,最重的是“观世音”与“观自在”两种。“观世音”一名的含义,有三种说法,一是指观世音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楞严经》卷六中归结为“耳根圆通”:即止外闻、内观能闻之自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二是指能观世间悲苦求念之音,寻声而救度,此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中的说法:“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三是按照《悲华经》中的说法:“观众生,生大悲心,名观世音”。
“观自在”一名出典玄奘法师所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此系参照梵文原义中的“观照任运”而译成,有“观照自在、任运自如”之意。
“观世音”与“观自在”二名的联系与区别:可以说,二者是同体异名。区别在于,“观世音”立足于因位,强调的是修证法门,而“观自在”立足于果位,阐释果德;“观自在”是由眼合意,于心上起观,是观照,与光有关;“观世音”是由耳合意,证耳根圆通,与声有关。
2、其他称号
(1)白衣大士、白衣观音:三界中色界的最高层天名“有顶天”,其天主名“大自在天”,是十地菩萨观世音的化身,常现衣装纯白之身,故又称“白衣大士”或“白衣观音”。有时观音菩萨还会化身为色界第三天——大梵天的天主,也是一身白衣。
(2)六观音、三十二应化身:历史上按照观世音菩萨示现形态的不同,有六类观音,对应于破六道三障,后来演变至三十六种应化身。天台宗智者大师曾对六类观音作过简明扼要总结阐释——大悲观音(破地狱三障);大慈观音(破饿鬼三障);师子无畏观音(破畜生三障);大光普照观音(破修罗道三障);天人丈夫观音(破人道三障);大梵天深远观音(破天道三障)。
3、民间则有很多亲切的称呼,诸如“观音老母”、“观音娘娘”、“白衣娘娘”等等。
4、东密(唐密)中的观世音菩萨:也有六观音之说,系从显宗的六观音转化而来,包括——千手观音(大悲);圣观音(大慈);马头观音(师子无畏);十一面观音(大光普照);准提观音(天人丈夫);如意轮观音(大梵深远)。
5、显密融通:古人融合显密二宗,归纳六类观音口诀——大悲千地狱;大慈正(圣)饿鬼;师子马形畜;大光面修罗;天人准提人;大梵如意天。
6、藏传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主要有如下几类:四臂观音(六字大明咒是其本咒);六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准提佛母(三眼十八臂);度母(有绿、白、红等二十一尊)等。
三、观世音菩萨的形相
1、观世音菩萨男身还是女身
依佛理,诸佛菩萨皆无男女相的限制,亦非俗语中的阴阳身,只是不执著于男女之身,随机应化,“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可男可女。早期的观音形象多现为男人身,如《华严经》中有“勇猛丈夫观世音”之称谓。中国唐宋以前,观音菩萨的形象多为老比丘相,有的还有胡须,如五台山的观音造像就是男身。元代始,中国的观音菩萨造相始有女身,主要是突出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慈母品格。元明以后,中国的观音菩萨形相就普遍为女身了。
2、观音菩萨形相类别
平常我们见到的种种观音菩萨造像,并非全是人们想象杜撰,据说都是人们曾经见过的观音菩萨示现。
一切佛菩萨不离六道众生而示现,观音菩萨也不例外,可以示现为六道中任何一类众生,中国历代观音画像中,男人、女人、出家相、道士相……乃至飞禽走兽,类型繁多,不一而足。所以佛门大师告诫我们:不可轻视人们身边的每一类众生,甚至于动物家禽,因为他们也都有可能是菩萨示现,只是凡人眼中不识罢了。
如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观音菩萨造像归纳起来,大致有三十三种,称为三十三应化身,较普遍的有杨柳观音(药王)、龙头观音、持经观音、圆光观音、水月观音、鱼蓝观音、洒水观音等,其中每一类观音,都有一个美妙的示现传说。
《楞严经》中则列举了三十二身,包括佛、独觉、声闻、梵王、帝释、自在天、人、阿修罗等。另有多臂(四、六、八、十二、十四)、百千万臂和百千万清静宝眼等不同示现。我们现在常说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化身即此。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列举了三十三应化身,与《楞严经》大致相同。
总之,观音菩萨为度六道众生,随类示现,变化万千,无可穷尽,只不过有一个普遍特征:相好庄严、慈祥温厚,让众生敬仰亲近,方便化导救度。
四、观音菩萨道场
据经中记述,观音菩萨常住圣地,在印度南部海滨的“补怛洛伽山”,又称“光明山”、“小白华山”。
中国浙江省定海县的普陀山,原名叫“梅岑山”,据传一千多年前,日本高僧慧锷来华请得一尊观音像,返程途经舟山群岛被风浪阻断归程,遂携观音圣像登上梅岑山,建茅舍供奉,后人闻说,纷纷前往朝拜,一时名声远扬,人们便将此山奉为观音菩萨道场,并易名为“普陀(补怛的谐音)山”。又因普陀山在浙江东南海滨,并有“南海观音”的称谓。
藏佛传佛教中,传说藏地众生是观音菩萨化现所生、历代高僧都是观音菩萨化身,还认为整个世界如同一朵莲花,中心就是布达拉宫。“布达拉”与“补怛洛”谐音。
五、观音菩萨的本生事迹
1、据《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世音菩萨受记经》等,观音菩萨除了在娑婆世界协助佛祖救度众生外,又是西方极乐世界法王阿弥陀佛的协侍。而《千手千眼陀罗尼经》等经记载,早在阿弥陀佛成佛之前,观音菩萨业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又,《观音三昧经》中云,释尊亦曾说观音菩萨在其先前成佛,号“正法明如来”,观音菩萨成佛时,释尊尚在古佛法运下作苦行僧。
上经所述,观音菩萨与诸佛尊位互易,也正体现了法体平等、自在无碍。
2、《悲华经·大施品、受记品》记载,宝藏佛曾授记,远古时有佛世界名“删提岚”,转轮圣王叫“无诤念”,王有十个儿子,长子(太子)名“不眴”,次子九人分别叫“得大势”、“文殊”、“金刚智”、“虚空印”、“虚空日”、“师子香”、“普贤”、“阿閦”。其时王室全家受大臣“宝海梵志”劝说,发菩提心,历七年修证,国王“无诤念”受记作佛,号“无量寿”。其时太子不眴发愿:父王成佛时,于其佛土修菩萨道,待“无量寿佛”涅槃之日,方取正觉。于是宝藏佛为太子授记:尔为观世音,佛灭后,于后夜菩提树下金刚座中一念间成佛,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其佛土名“一切珍宝所成就如来”。
3、《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记载,西方极乐世界有两位菩萨,一是“观世音”,一是“大势至”,二人以“无依止”法门修得如幻三昧。所谓“无依止”,即不依三界、不依五蕴、不依内亦不依外,于无所依处得般若正观;“如幻三昧”即悟通万法因缘和合、如梦幻泡影,由此证入无生法忍,并能幻法幻用、随缘应化示现。
此佛土法王为“阿弥陀佛”,法王灭度后,观世音菩萨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
4、中国历史上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本生事迹传说不可计数。但有两本书是最重要的,一是《编年通论》;一为《汝州志》。
《编年通论》中记载说,很久劫之前,有一个国家,国王名“庄严”。国王有三个女儿,三公主名“妙善”,后来修证成菩萨果位,称“观世音菩萨”。
《汝州志》中说,春秋时,楚庄王的三公主名“妙善”,历经种种曲折磨难,终成正果,即“观世音菩萨”。
后来,民间根据上述二书,加入揉合编撰,成为较完整的观音菩萨传说故事,最有名是《大香山》,又名《观音传奇》,其中叙说,远古时有一位“妙庄王”,有一个三公主名“妙善”,在大香山修成正果,后住持普陀山,世称观世音菩萨。目前根据这个故事编拍的电影、电视剧已有多种。
六、观音菩萨的果德
1、功德成就
观世音菩萨的功德成就,依于《楞严经》等,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获二种殊胜,即慈与悲。慈为无缘大慈—无条件、无所得、平等无二的慈爱;悲为同体大悲—无时空人我之限,悲悯一切众生。又悲为拨苦,慈为予乐。慈者慈力,无事不办,神通妙用,百亿应化;悲者悲悯,闻声救苦。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如是阐释观音菩萨之慈悲:“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同一悲仰”。
《华严中》详述了观世音菩萨的大悲行法,以种种方便妙行令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一是以种种方便摄受救度众生,广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二是随缘示现色身摄受度人;三是以光明、音声、威仪、说法、神变等事度人;四是化类同居摄受度人。
(2)具备十四无畏。在《楞严中》,详述十四无畏种种妙德,此处略。
(3)具有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一是能现众多妙相(一首乃至百千万首、二臂乃至百千万臂、双目乃至百千万目);二是能持诵种种咒,施众生以无畏;三是令众生敬仰求救;四是有求必应。
2、入世、救世精神
观音菩萨具备无上慈悲愿力。《悲华经》中记载,观世音菩萨向宝藏佛发愿:在行菩萨道时,尚有众生受苦,无有救护,若称观世音名号,仍不能免难,誓不成佛。
另外,前文提到,《悲华经·授记品》中记载,观世音菩萨在西方佛土行菩萨道,要待无量寿佛灭度后方成佛,然而无量寿佛寿数无量,故观音菩萨之菩萨行亦当无有边际。这同样也体现了观音菩萨度尽众生的大愿。
而观音菩萨通过耳桶圆通、观照般若,证得如幻三昧,都是为了随缘示现,救度众生。
七、观音菩萨的修证法门
1、耳根圆通
耳根是六根之一。六根中的每一根,都可以通达菩提性海。耳根圆通又称观音圆通,与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异曲同工。大势至念佛圆通之修证,是返闻自念之佛号声,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观世音耳根圆通,则是随闻世间音,直至梵音、海潮音、世间音三无差别。二者的目标,都是直趋三摩地,终成如幻三昧。
《楞严经》中如是阐述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修证法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然后便是二殊胜、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德的成就。
2、观音法门
耳根圆通可以说是观音法门的下手处、行法,狭义上说,二者是同一事;但从广义上说,观音法门的面要更广一些,可以包涵耳根圆通法门在内,而除此之外,还包括了所有与观世音菩萨有关的修证法门。此外,耳根圆通的直接目标是“入三摩地”,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定法”。而观音法门,与定法之外,更强调了“观法”,这是二者的区别之处。
在《妙法莲华经》中,提到了“三观”与“三音”,以及几者的圆融。可以说,这就是观音法门中观法的要旨。三观是:清静观—真观、空观;智慧观—广大观、中道观;慈悲观—圆融观、假观。三音是:妙音—观世音(真空);梵音—海潮音(妙有、假有);胜彼世间音(空有不二)。
一心三观,合于中道妙观;三音不二,合于心境一如。如此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可谓是佛法修证之集大成!
如上略说,奉于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亦请大德方家斧正。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鉴月恭敬合掌
转自《佛法论坛》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