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关于本站
特别推荐
实修法门
佛光普照
老人言
行者足迹
中阴救度实用程序
宇宙与人生
科学与佛学
一语中的
惊世骇俗
说佛论道
佛道经典
养生信息
无了聊斋
留言
报佛恩网
慧海佛光
佛法心中心
东华禅寺
佛教辞典
佛学在线
更多链接
 
首页 > 说佛论道

 如何在无常中相爱?

黄威南居士

⊙世乱为何起,起自不相爱。

—墨子

有人这样来告诉我:「我想一个开悟证果的人,他的状态,就好象是植物人那样。」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想法!一个认识无常、修行佛法的人,竟然会变成这样?和那一具「会走动的尸体」—所谓的「行尸走肉」还有什么差别?

我真无法想象为什么会有人把证果的圣人想象成这样一个绝情绝义、灰身泯智,连哭笑都不会的模样!这太恐怖了!

爱、仁慈、关怀、同情、同甘共苦和建立良好关系,是人类行为中的重要部分。在认识了无常之后,我们应该是更珍惜、更感恩于此刻幸而还有一具可以被用来关怀、同情别人的身体和一颗健全的心灵;认识了无常,将使我们有更广大的宽容,因为我们知道:所有别人加诸于我们身、心上的苦恼,终将成为过去。百年易过,只要放宽视线,也就不会再为了眼前的一点芝麻小事而纠缠不清了。怎么可能会变成一个「活死人」呢?

有些人说:「反正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不要太关心你身边的人,不然的话,一旦你失去了他们时,你会很痛苦。修行人,还是『绝情』一点的好。」真的是应该这样吗?当亲人死去时,我们的伤悲究竟是来自于我们对他(们)的关心,或是对他(们)的「占有」?我们不正是为了再也没「有」看见他的权利、跟他说话的机会,等等......而悲伤吗?我们那「我拥有他」的感觉受到了打击;我们的执着被动摇了;我们不肯放手却被迫放手—不正是这些原因而使我们陷入深深的自怜之中的吗?

感情,只是工具,或媒介。如食物、如语言、如阳光、水分。我们需要食物,所以饿了吃饭是自然的事情。我们以言语交谈、沟通,那也是自然的事情。何独感情例外?感情,只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交流的媒介,联系两个不同个体的工具,只要不贪爱它、执着它,又何来痛苦?贪爱佛法、执着佛法难道就不会令苦生起?当你所坚持的「佛法的立场」和世间人的立场有所冲突和歧异时,又苦不苦?

诗人奥丹说:「我们必须互爱,不然还不如死亡。」如果认识无常而使你再也没有勇气去关心别人,那么,还不如不要佛法。如果世上的人们都不再彼此关爱,那还不如即刻死去。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其实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能因为人世无常便以此为借口来逃避或推卸责任。难道对身边的亲友漠不关心的人便可以免于无常变迁吗?

我们应该勇于面对无常,而不是软弱无能地被无常的洪流所冲击而束手无策。唯有面对无常、接受无常、承担无常,才可能使心安定下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无常中彼此相爱、彼此关怀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如何升起的

◆情到深处人孤独

很久以前,有过这幺一首歌,歌中有着这幺一句:「情到深处人孤独」。为什幺当感情越来越深厚时,人却会感觉到「孤独」呢?

那是因为我们往往在付出感情的同时,也加入了过多的「自我对他人的要求」。

感情,本来只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之下的一种自然「产物」,也是人际之间的一种承担和负责,是不带有任何「自我对他人的要求」的。然而,在付出感情的同时,我们往往预先「假设」、「想象」着对方可能有的响应和表现,并且期待,甚至要求这种种「假设」随着个人意愿而成为事实。一旦意愿不能实现的话,愤慨、不满、失望、猜疑等种种情绪由是而生。在这种情况下,相爱变成了彼此相互要求、须索的手段,终致造成苦恼—所求不得。

当失望、猜疑的情绪生起后,我们便会开始觉得自己不被关心、重视,一股强烈的、对「自我」的执持不放,使得这种「感觉」一再加强,也就会自怨自艾、自怜自叹起来。到了这个地步,我们将会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是应该被垂怜的、同情的「弱者」,所谓「孤独」于焉而生。

人际间的相互关爱虽然是易变而不安定的,但它却是生活中具体而生动的经验;它并非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或要求的手段,没有任何其它的期待或须索—在我们付出感情时,不应该认为:「我对你这幺好,你也应该对我......」这将使被关爱的人产生压迫感,并且在忍无可忍时作出反弹或抗拒;于其时,付出感情的一方便会认为自己深深地受到了伤害。其实这一切是多幺地不必要。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相互依存,同时拥有个别的「基地」的,让感情成为一种自自然然的相依,彼此相互激励、共同成长,为什幺要让它成为一种「痛苦的占有」呢?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互爱关系是不把所爱的人视为自我的延伸,而将其视为一独特且永远美好的个体—可以彼此表达自我,是两个自我的融合,但却不必担心自我的迷失。

我们已经说过:「感情,本来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之下的一种自然产物。」虽然,在许多时候,在处理感情问题,尤其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或亲子之间的亲情时,总会带有若干「执着」的成分;然而,在本质上,感情仍是由了解、关怀、尊重所组成的。一旦感情变成了一种要求对方的行为或言语来符合自我或取悦个人的手段时,那已经不再是一种人际间相互关爱的自然产物了。这时,「感情」已经被变质成为一种刻意的追求。所有的适意、温暖都成梦幻泡影,取而代之的只是一连串的迷乱、慌张、懊恼。

再强调一次,感情并非被「制造」出来的。当我们对人生起关怀,而对方也自然地响应时,这将令我们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一切本来都是那幺自然,同时也是无常的,终于会过去的。但是,往往这种愉快的情绪将被强烈的「捕捉」并且期盼它能不断延续—「常」而保持不变;于是乎我们企图「制造」感情。事实上,这不是感情,是执着、是渴求、是贪。

以男女间的爱情为例恋爱中的人往往喜欢问对方:「你会永远像现在这样地爱我吗?」当然不会!人本身在因缘生灭的过程中不住变化无常,附属于精神作用的感情又怎幺可能永远都像「现在」这样呢?只有「越来越爱」或者「越来越不爱」。如果能够认清这一点的话,夫妻白头偕老的神话也便不难实现。

摘自《报佛恩网》     返回目

 
 

2002年12月第一版|无了居士}2014年5月第四版

  京ICP备13008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