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佛性?
[忘我]
认灵知之心,不认妄念;认空寂之体,不认色身。妄念才起,立即凛觉,灵知之心现前,妄念当下瓦解冰消。不能认色身为我,执着了这个色壳子就麻烦了。色身就象一所房子,它不是“我”,只是暂时住住而已。我们要时时刻刻这样做功夫。
[熟处转生,生处转熟]
我们无量劫来着相惯了,“对境生心”是熟路,而对于“荡然无住”却很生疏,还要有一个“熟处转生,生处转熟”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保护”过程,也就是“观照”的过程。
[保任]
●时时任运这“不可言说之自性”,在一切时不取不舍。这样的保任一刻也不能离。
●保任,是两段功夫,先保后任。就象对小孩子,先要保护他,待小孩子长大了,就放任他,让他自主自立,自己做事,自己工作,不必管他了。保任,看起来只两个字,做起功夫来,要走好一段路呢!要做保任功夫,须先见本性;不见本性,保什么呀?那什么是本性呢?上面讲了很多,即现在能见、能闻之性,认取它,不要怀疑,好好地保护它。怎么保护?“不是不见,不是不闻”,而是“了了觉之,不着见闻”,在日常生活中,不是不看东西,不是不听声音,而是不分别好坏、美丑,不起爱憎、取舍之心。尽管看、尽管听,心里什么也没有——“荡然无住”,这就是“保”了,保成熟之后,就不要保了,放下它,一切处都可以去,什么事都不妨做,而丝毫无住,这就到了事事无碍、任运逍遥的境界。
●初悟道只等于刚降生的小毛头(婴儿),小毛头虽然没有大人的力用,不会工作,不会走路,不会吃饭,还要人喂,要人抱,但是你不能说他不是人。初悟道是因地佛,你必须时时刻刻觉察,时时刻刻地保护它。绵密保任,损之又损,把自己的习气、烦恼一天天地减少,那么,你这“小毛头”就长大,成大人了,就力用俱备了。明白本来之后就用功,叫悟后真修。没悟到呢,就是盲修瞎练。比如你念佛不悟本来,就是念心外之佛。我们念佛人要知道念阿弥陀佛是唤醒自己的主人公,叫自己的主人公时时觉醒,不要着在色相里面去,不要为境界所迁流,不要有妄取执着的凡情,这样做你才能成功。这非常重要啊!
●不要以为这个初悟没用处,将来发大神通成大道就靠这个初悟。因为不明白这个真性,就无从下手用功。要认识这个本性,保护这个本性,才好用功,所以叫做悟后真修。保护自己,就像婴儿刚刚生下来,一切作用不能起,要靠大人保护他。但你不能因婴儿不起作用而说他不是人。他是人,保护他长大就行了。所以说悟道这一点最重要,大家不要轻视这一点。绵密保护,念头一起就把它斩断。有些人弄错了,以为清清楚楚看见这个念头就是了,这大错特错!清清楚楚住着这个念头,是妄上加妄,不是本性,要念头断处了了分明的才是本性。看见念头起这不相干,假如看见念头起,着相,这是凡夫,把这个念头看成是真的,这就走到错误道路上去了。看见念头起,不跟着念头跑,把这个念头斩断才对,千万不要弄错!做保护功夫,保护得愈绵密愈好。
●真心又称“主人翁”。怎样护持它呀?“以无取舍心护持之”,要以对外境不取不舍的方法护持真心。对一切外境,都不要起心分别:这个东西好,要取到它;那个东西不好,要舍弃它。不要有爱憎取舍之心,把这爱憎取舍之心拿掉,就是保护真心。我们之所以不得解脱,坏就坏在“爱、憎、取、舍”上。哎呀!这金子多好,要取到手!这地方不好,赶快远离。
●法身的妙用是包容一切的,故而称“王”。妄念的生灭当然也在“法身妙用王”的境界之内,不出真心妙用的范围。所以,妄念尽管有生有灭,只要我不跟你跑,不为你所牵,不为你所动,那就是护持真心了。
●当妄念起来的时候,初初做功夫,只认识妄念的各种相貌,妄念之相随即消灭,就象遇到从前认得的人一样。但是,这个熟人离开之后,心里头还有影子。妄念虽然消灭了,影子还是有的。其次,功夫较前做得好了些,妄念必定自起自灭,象蛇打了个结自己也能解开——执着心松动了。功夫做到最后“妄念无利无害而隐灭”,既不是妄念生了有坏处,也不是妄念灭了有好处,而是无利无害,自然隐灭。妄念尽管起,我知道这是真心的妙用,因而不住,它自然就消灭了,不在妄念上起分别了。有的修行人喜欢分别:哎呀!我妄念不起了,有好处啊,功夫进步了;唉呀!我妄念又起了,有害有害,又退步了。其实妄念本无自性,并无好坏,只要我们认真地做功夫,最后就不会起“有利、有害”的分别心,妄念就会随时隐灭。“如盗入空室”,就像盗贼进入空房间一样,没有东西可偷。“是为解法之最要妙”,这是解脱妄念最重要、最妙的方法。
[修道]
我们在见道后(明心见性后)要绵密保任,勤除执着的旧习,这叫修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见道以后,只不过认识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还有无始执着的习气没消光,这习气是从无始旷劫以来,着相着惯了,积聚起来,一下子叫你一点不粘着,清净无为不大可能。......比如一个臭粪桶,装了好多年大粪,一下子把粪倒光之后,臭气还是不能消灭,因为臭气深入木里,不能马上消除。还要经过长远地浸、泡、洗、刷,慢慢地才可以把臭气消尽。同样的道理,我们纵然一下子见到本来面目,认得自家真心,也知道一切东西无量现象都是由我们的真心所显现的,但是要一下子把习气消光,在境界里面丝毫无粘,全不动摇,还很难做到。所以开悟之后,只是见道位,还要经过修道位,在境上辛勤地锻炼用功,把自己着相粘境的习气完全消光,才可以证成佛果。到那时,才入证道位。见道的时候只等于是小毛头刚刚降生,是个刚刚生下来的婴儿,还不能走路说话做事,须要慢慢成长为大人,才能渐渐讲话、行走、工作、乃至于成为英雄、豪杰与伟大的人物。所以我们于见道后还要经过修道,然后才能证道。但是,第一最重要的是见道。假如不见道,就不知道什么是本来面目,什么是真心,心里总有疑惑,总是向外驰求,心中无主,不免颠倒着相,故终究不能成道。......所以我们先要觉照,慢慢地进而至于寂照。觉就是知觉,念起要知道,不跟它跑,这是有功之用。......假如妄念起来也不知道,跟着念头跑,那就完了。所以见道后,须绵密保护。保熟了就不要保了,可由觉照进而为寂照了。寂就是不动,不再用觉了,同时照也忘了,自然照而不着照,有个照在还是有住,还是有功之用,无照无不照,这才进入无为。无功之用,其功甚大。到这里,才能入不退转地。
我们只要醒悟,不迷色相,时时回光返照,在心念上熏修,不用其他法门,将来一定成佛。
[观照]
●见到本性之后,须要在事境上勤除习气。观照,就是除习气的最好办法。观照,就是佛性的妙用啊!不仅观照时是妙用,一切时都是妙用。比如游山玩水、探亲访友、看戏跳舞都是妙用。不是不能看戏,但不要被戏看了去,被戏里的情节转了去。正看时,随着戏里的悲欢离合而频起喜怒哀乐,看过后还念念不忘、耿耿于怀,脑筋老是跟着戏里的情节转,这个人这么好,那个人那么坏……这就叫做被戏看了去,这怎么行?看戏也能用功练心,看看这个心能不能被转动。若能达到“犹如木人看花鸟”,就是好功夫了。但这并不是说,戏里的好人坏人都不知道,戏的情节也不知道。如果什么都不知道,岂不成了死水一潭了吗?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分别取舍,不为戏里的情节所动。看而不看,不看而看,丝毫无住。“人间事不过总是戏”,我们放不下这个,放不下那个,其实这都象戏一样虚妄啊!一口气不来,这场戏就演完了,执着它干什么?
●回光返照是保护真心的妙法。做功夫要向内照,不要向外照。外面的东西太多了,有好吃的、有好穿的,有好玩的……这些全都是影子,统统了不可得,跟它转,就完了。须安住不动,脚跟站稳,将着相旧习消尽,自然会放大光明。其实,平时我们都在放光,念头一动就是放光,不过这是妄光。妄心发出的是妄光,真心发出的光才是真光。何谓妄光?着相而生妄念,就是妄光,妄光也有光明。前苏联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机器,能把人体发出的光拍照下来,据介绍那光环有七、八厘米厚。妄光有限量,而真光没有限量。如果我们能时时保护这本然的一段真光,它就会越放越大,乃至照十方佛国,无所障碍。这是我们自心本具的大光明藏。我们应当如是安住,这是无住之住,不是住在什么东西上,而是要你心安稳,不动摇,不疑惑。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的应,是指应事、应物、应万机。人来客往,还是要顺应,难免要起心动念,但这是本性的妙用,只要不住着,不跟念跑就是了。正起念时,也不见有念可起,这叫坚固而定。并不是一个念头不起,死在那里不动。我们利用妄念,待人接物,处理日常事情,并不是跟着妄念跑。我们的真心仍然是不住不随,不动不摇。[念无连续],就是不要让妄念连续不断,攀缘不息。由张三联想到李四,由李四联想赵五,由赵五联想到王六……妄念纷飞不停息,那就坏了。此时要凛然一觉,不去睬它,妄念就被斩断了。昨天有人问我参禅的问题,他说他喜欢参禅,参究“念佛是谁?”,但总是提不起疑情。我对他说:参禅就要提起疑情,提不起疑情就糟糕了。要么换个方法,念头来了,你就问它从何而来,并不是理睬念头,而是穷追它的起处。念头息下去时,你就问它到什么地方去,并不是留住念头,而是看着它的灭处。如猫捕鼠,猫伏在老鼠洞口,老鼠刚一冒头,猫立即扑上去。老鼠喻妄念,你时时警觉如猫,妄念一露头,立即追究它的来处。妄念息下,你就看着它的灭处。这就是参禅法门,目的也是使“念无连续”。这样久久用功,念有连续由熟变生,念无连续由生变熟。功夫成熟,触机遇缘,能看之心、所看之念于一刹那化于无形,“囫”地一声,能所双亡,根尘脱落(注:“能”即观的功能[或称能观的]即六根;“所”即观的对象[或称所观的]即六尘),那你就证成大道了。
●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时时刻刻做功夫,在在处处不妄记,就叫“长久串习”。行就是实行,实际去做;持是坚持,长恒如是。如果这样“长久串习行持”,则“妄念自起调治,动静无分,得无坏住”。自起调治,即不用你降服它,它自己就降服了。我们做功夫就象牧牛,一开始要时时刻刻地管教,待调伏它了,不用管,它也服从你。到那时要起念就起念,要不起念就不起念。起念是派用场,若不用它,便不起念,那就修成功了。凡夫作不得念头的主,不要它起还是要起,念头自己从心里跳出来,故称“妄念”。如果修行人也如此,那是功夫没做好,那就需要端正认识,好好用功。“动静无分”,即动也好,静也好,打坐也好,劳动也好,都没有分别,都是如此。我让你动念头,你就动;不让你动念头,你就不动,动静一如。正起念时,也不见有念从何而起,这就是时时刻刻无念可起,而不是死水一潭,一个念也没有,只是不住着。到这个地步,就“得无坏住”,就不会坏了。我们这个色身要坏的、要死的,缘尽便会四大分离,而法身是不会坏的。得无坏住,就成道了。大手印叫我们在心地上做功夫,不需要修什么别的法门,直接在心地上用功就行。时时观照,如水上画图,毫无住着。这样做功夫,久久妄念就自然调伏,那就结成道果,“得无坏住”了。
●正行就不讲有修了,修不修都是两头话,时时观照除自己习气即是。
●这种“看好”之念是正念,做功夫正念不可失。正念就象衙门口的差人,挡住闲杂人等,不许进去。正念是佛性的妙用。如果失去正念,要么是觉察不到妄念纷飞,要么是做死定功夫,变成土木金石。这是做功夫时的两条岔路。......观照的目的是什么呢?“使不连续”。就是不令妄念相续,把妄念斩断。......佛教里做任何功夫,目的都是令妄念不相连续。
●如果我们的妄念还没有断除光,一刹那妄念又来了,马上就要觉察,不要跟它跑。假如妄念势强,觉而不能断,就赶快念佛、持咒,或是提起话头,问这妄念从何处来,而将妄念化掉。假如跟妄念跑了老远才知道,那就迟了。这觉的速迟与除的快慢是用功的力量问题。就象蜡烛光和电灯光亮度不同一样。起初能照,照到后面不大看得见,妄念起了很久才晓得,这是蜡烛光。功夫用得纯熟了,念头一起就能照见,如强烈的灯光照在面前,什么坑坑洼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走夜路便不会堕坑落堑了,这就是电灯光。这就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阶段了,不要着意照,而自然照了。这里面的功夫大有深浅之别。
●尤其是现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比如大家都做股票,心思都到股票上去了,“唉呀,我买的股票赚钱了吧,涨价了吧,跌价了吧,折本了吧。”颠颠倒倒地妄想,不观照。用功须时时观照,念头一起就看见,不要跟着跑,要了了觉知这能说、能见、能闻的是我的本性,不为境转才行。这些缺点不改进不能见道。
[任其自然]
●我们于悟后做功夫要任其自然,象流水一样,哗、哗、哗地流过去,要不停留、不可住着,不跟境界跑,不随妄念流,把我们的妄想习气损之又损,消除净光,才能成就大道。此为修法之诀窍,是故不识真心,修法无益;识得真心,不知诀窍,不能成就。
●其实我们修一切法,就是练就“不理睬”的功夫。念头不是不来,不是不起。尽管来,尽管起,不理睬它,它自然就化除了。
●我们要象河流一样,弯就弯、直就直,风来了起起波浪也无所谓。
●我们应该这样做功夫:动也好、静也好、顺也好、逆也好、轻安也好、烦恼也好,都了不可得,统统不放在心上。甚至遮也好、遣也好、成也好、立也好、取也好、舍也好,全都不往心里去。妄念、烦恼来了,既不跟它跑,也不理睬它,任它起灭,一凛觉就是了。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你如果功夫做到“没有爱、恶之心”的程度,那你命终之后,就不再轮回六道了。
一个“不忘”,一个“不起”,最为重要。不忘“见宗自相光明”,不起“遮遣、成立、取舍”等心,这是最最重要的啊!我们不要忘记,这能看、能知、能说、能行的功能,就是本性的妙用,时时刻刻熟悉它。妄念与烦恼来了,不压制它,不随它跑,没有任何遮遣、成立,没有任何爱憎、取舍,一切都了不可得。坦坦然然,平平常常,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任它风云多变幻,我自无喜亦无忧。心常空空地,气常平平地,意常淡淡地。
●佛根本无相,一切随缘,恒顺众生,跟众生滚,什么地方有缘,就到什么地方度众生,没有一定的处所。地藏菩萨就不生净土,而是在地狱里度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你以为地藏菩萨没有成佛吗?你以为地藏菩萨不在净土吗?其实,地狱本来就是空的,地藏菩萨早已成佛,时时处处都在净土之中。在众生看来,是地狱,因众生有地狱心(贪嗔痴炽盛之心)之故。地藏菩萨没有地狱心,处处都是净土。
●“无所住”,就是“真正无上之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即随一切众生之缘。众生在天上,我就到天上;众生在地狱,我就到地狱。上天也好,入地也好,本性是不变的。上天也不多一分、清净一分,下地也不减少一分、污秽一分。比如金子,随缘打成戒指、打成项链、打成镯子,随缘变不同形相,但金子的本体不变,金子还是金子。不变随缘,金子本体虽不变,但形相可以改变,这正是妙用,真心具足无量妙用。随缘不变是本体,不变随缘是妙用。“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寂,寂然不动,本体是寂然不动的;照,照了万法,能照万法就是妙用。这也是讲本体和妙用。我们前面讲过觉照,时时要觉悟、警觉,不要跟境界跑。到后面觉也不要了,还有觉在,就是有作为。要无作为,才称“无为”。功夫成熟了,不用提起觉照,自然觉照。不提觉照,就是寂;自然觉照,就是照。这就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呢?尽管起妙用,本体仍是如如不动。功夫到这里才算到家,还有觉照在,那就还没到家。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这样,总是要经过提起觉照的阶段。要觉照、觉照、再觉照,把它照熟了,就象人在空气中,忘记了还有空气。“如入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浑化相忘了。
●无住者,没有执着;无缘者,没有攀缘;任运者,随顺环境。一切都是应因缘而起,不要随着缘起而动心。环境是怎么样,我就怎么样。环境变化,我就跟着变化。不要加上任何主见,随顺一切因缘。如果你要自作主张,要这样,要那样,或者勉勉强强地随顺,那就不行了。
[菩萨心肠罗刹面]
●喜笑怒骂都是佛性的妙用,发一发脾气也没关系。为什么?你如果太顺从他,他以为你软弱可欺,欲望更加高涨,一下子要害许多人,那怎么行啊?这时就须要“菩萨心肠罗刹面”,发火教训他一顿,甚至打他一顿,让他赶快回头,这是教育呀!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也不能总是软软弱弱的,看到坏事情该发火就发火。是不是真的发火?发火是外表,是教育人手段,不是心里失去了控制,不是嗔恨心生起来了。
●真用功修行,“极其功用”的人,虽然也有“喜忧疑虑之妄念”,但是一转就过去了,不随着贪欲力转移,不是耿耿于怀,不是朝朝暮暮地盘算个不停;所以不同啊!他遇到悲伤的事情,也不是不哭泣;遇到喜欢的事情,也不是不欢笑。但呜呜一哭、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心里还是平坦坦的。“极其功用”的人,并不是喜也不会笑,悲也不会哭,不是死人、木头人。功夫到了那个时候,喜笑怒骂都是佛法,都是道行!
返回目录